问题

看过《癸酉本》和《栖批》的朋友,能不能说一说这两部书内容中有哪些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句子?

回答
《癸酉本》和《栖批》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红楼梦》研究界绕不开的两座高峰,但也都各自有着被诟病的地方。说它们合理或不合理,很大程度上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审视,以及对“合理”和“不合理”的定义有多宽泛。我试着从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出发,聊聊这两部书的一些个人看法,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

先说《癸酉本》。

这本的出现,就像是给《红楼梦》原本面貌撕开了一个小口子,让大家看到了曹雪芹初稿的一些影子。我个人觉得它最“合理”的地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存在的原始叙事线索。比如,一些情节的处理方式,人物关系的暗示,甚至是语言的风格,都跟我们熟悉的程高本有明显差异,更显粗粝,也更贴近曹雪芹那种不加修饰、直接泼墨的写意风格。

举个例子,关于黛玉焚稿这一幕,在《癸酉本》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它处理得更加直接和残酷。没有那么多迂回的心理描写,就是很直白地写黛玉的绝望和行动。这种“不加修饰”反而让我觉得更符合当时那种绝境下的生命状态,不是为了抒情而抒情,而是那种真实到让人心悸的绝望。我记得里面有些地方,文字的跳跃性也比较大,感觉就像是作者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就立刻写下来了,没有像后来那样层层包裹,打磨得那么圆滑。这种未经“精加工”的痕迹,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合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创作初期的那种 raw energy(原始能量)。

另外,很多研究者认为《癸酉本》在人物塑造上更具原生性。它没有程高本后期为了迎合市场或者调整某些道德观念而做的修改。比如一些人物的言行,在《癸酉本》里可能显得更“本色”,更直接,甚至有些尖锐,不那么“圆滑世故”。这种不圆滑,反而让我觉得更真实,更像是生活中的人,而不是被文学加工过的“角色”。

但是,《癸酉本》也不是完美无瑕,它的“不合理”之处,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其文本的残缺性带来的解读难度。毕竟,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经过系统编辑的作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片段,一些零散的文本。这就导致很多情节的连接、人物的动机,需要我们自己去填补,去猜测。这就给了研究者很大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一些情节的断裂或者衔接的突兀,可能会让人觉得逻辑上有些“卡壳”。有时候,一段重要的描写可能就只剩下了几个字,或者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缺失了。这时候,我们只能依靠现有的文献和推理去“脑补”,这就增加了误读的可能性。我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幅只画了大概轮廓的画,你需要自己去想象色彩和细节。所以,与其说它有“不合理”的句子,不如说它“不完整”的句子和篇章,导致了理解上的不合理性。它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而不是确凿的答案。

再说《栖批》。

《栖批》的作者(通常指的是对《红楼梦》进行批语、校勘的学者)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们基于对《红楼梦》文本的深入解读和版本比较,尝试还原曹雪芹的本意。这是一种基于文献学和文学批评的双重功夫。它提供的“合理”之处,在于它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致考证和细微之处的捕捉。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栖批》里那些对词语用法的解释,对人物神态的揣摩,还有对情节发展的梳理。它们往往能够点出程高本里一些被忽略或者被修改的细节,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比如,他们可能会指出某个字在这里用得为什么特别妙,或者某个情节的顺序调整是为了服务于什么,等等。这种“穿针引线”式的解读,让很多之前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地方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很多时候,《栖批》的作者会引经据典,将《红楼梦》的某些描写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或者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解读人物的言行。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它们的解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记得有些批语,就是一句简单的“此字可改为彼字”,但背后的考证和逻辑就非常严密。它让你明白,原来作者在这里的用心是如此之深。这种对文本的敬畏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栖批》“合理”的根基。

然而,《栖批》也并非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其研究者的主观性以及时代局限性。毕竟,任何研究都不是绝对客观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角度,自然就会有分歧。

比如,有些批语可能会过于强调某个方面的解读,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层面。有时候,学者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某些情节或人物的意图“过度解读”,强加给作者,而不是发现作者的原意。我感觉有些批语,写得非常有感情,有见解,但仔细想想,似乎更像是作者自己的一种情感投射,而不是曹雪芹的真实想法。

还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是《栖批》的出现本身,也是一种“二手”的解读。它是在程高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批校和解读,那么程高本本身就存在的那些修改和局限性,也可能被《栖批》的作者不自觉地继承或者受到其影响。尽管《栖批》力图还原,但它终究是基于一个已经被修改过的文本,这种“隔了一层”的感觉,有时会让人觉得,它距离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还有一段距离。

总的来说,我觉得《癸酉本》更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块原材料,让你去感受曹雪芹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和叙事风格,但它需要我们自己去打磨和理解。而《栖批》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由一些“匠人”出手,试图将这块原材料打磨成更接近“成品”的样子,并且告诉你制作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

所以,“合理”与否,往往取决于你想要从这两部书中得到什么。如果你想看到曹雪芹最初的模样,哪怕是粗糙的,那么《癸酉本》的“不加修饰”就是合理;如果你想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解读来理解《红楼梦》,那么《栖批》的“穿针引线”就是合理。但同时,两者的“不合理”也都是存在的,它们提醒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任何一种解读完全束缚,而是结合各种资料,去接近那个我们心中更真实的《红楼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便贴出几页,你们品品。

幸亏我跑得快,不然小命也丢了。

宝玉听了,大叫:气死我了,哇的一声哭出来。

遣词造句不是文采的问题,而是表达习惯都是现代人的习惯。

user avatar

死翘翘

user avatar

癸酉本的荒唐,不在于遣词造句,而是 那哥们儿压根就没办法 拟古。

比如说,贾政找 【林之孝家的】去议论妙玉堪配宝玉为妻。 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