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癸酉本》和《栖批》的朋友,能不能说一说这两部书内容中有哪些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句子?

回答
《癸酉本》和《栖批》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红楼梦》研究界绕不开的两座高峰,但也都各自有着被诟病的地方。说它们合理或不合理,很大程度上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审视,以及对“合理”和“不合理”的定义有多宽泛。我试着从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出发,聊聊这两部书的一些个人看法,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

先说《癸酉本》。

这本的出现,就像是给《红楼梦》原本面貌撕开了一个小口子,让大家看到了曹雪芹初稿的一些影子。我个人觉得它最“合理”的地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存在的原始叙事线索。比如,一些情节的处理方式,人物关系的暗示,甚至是语言的风格,都跟我们熟悉的程高本有明显差异,更显粗粝,也更贴近曹雪芹那种不加修饰、直接泼墨的写意风格。

举个例子,关于黛玉焚稿这一幕,在《癸酉本》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它处理得更加直接和残酷。没有那么多迂回的心理描写,就是很直白地写黛玉的绝望和行动。这种“不加修饰”反而让我觉得更符合当时那种绝境下的生命状态,不是为了抒情而抒情,而是那种真实到让人心悸的绝望。我记得里面有些地方,文字的跳跃性也比较大,感觉就像是作者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就立刻写下来了,没有像后来那样层层包裹,打磨得那么圆滑。这种未经“精加工”的痕迹,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合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创作初期的那种 raw energy(原始能量)。

另外,很多研究者认为《癸酉本》在人物塑造上更具原生性。它没有程高本后期为了迎合市场或者调整某些道德观念而做的修改。比如一些人物的言行,在《癸酉本》里可能显得更“本色”,更直接,甚至有些尖锐,不那么“圆滑世故”。这种不圆滑,反而让我觉得更真实,更像是生活中的人,而不是被文学加工过的“角色”。

但是,《癸酉本》也不是完美无瑕,它的“不合理”之处,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其文本的残缺性带来的解读难度。毕竟,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经过系统编辑的作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片段,一些零散的文本。这就导致很多情节的连接、人物的动机,需要我们自己去填补,去猜测。这就给了研究者很大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一些情节的断裂或者衔接的突兀,可能会让人觉得逻辑上有些“卡壳”。有时候,一段重要的描写可能就只剩下了几个字,或者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缺失了。这时候,我们只能依靠现有的文献和推理去“脑补”,这就增加了误读的可能性。我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幅只画了大概轮廓的画,你需要自己去想象色彩和细节。所以,与其说它有“不合理”的句子,不如说它“不完整”的句子和篇章,导致了理解上的不合理性。它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而不是确凿的答案。

再说《栖批》。

《栖批》的作者(通常指的是对《红楼梦》进行批语、校勘的学者)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们基于对《红楼梦》文本的深入解读和版本比较,尝试还原曹雪芹的本意。这是一种基于文献学和文学批评的双重功夫。它提供的“合理”之处,在于它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致考证和细微之处的捕捉。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栖批》里那些对词语用法的解释,对人物神态的揣摩,还有对情节发展的梳理。它们往往能够点出程高本里一些被忽略或者被修改的细节,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比如,他们可能会指出某个字在这里用得为什么特别妙,或者某个情节的顺序调整是为了服务于什么,等等。这种“穿针引线”式的解读,让很多之前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地方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很多时候,《栖批》的作者会引经据典,将《红楼梦》的某些描写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或者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解读人物的言行。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它们的解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记得有些批语,就是一句简单的“此字可改为彼字”,但背后的考证和逻辑就非常严密。它让你明白,原来作者在这里的用心是如此之深。这种对文本的敬畏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栖批》“合理”的根基。

然而,《栖批》也并非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其研究者的主观性以及时代局限性。毕竟,任何研究都不是绝对客观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角度,自然就会有分歧。

比如,有些批语可能会过于强调某个方面的解读,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层面。有时候,学者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某些情节或人物的意图“过度解读”,强加给作者,而不是发现作者的原意。我感觉有些批语,写得非常有感情,有见解,但仔细想想,似乎更像是作者自己的一种情感投射,而不是曹雪芹的真实想法。

还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是《栖批》的出现本身,也是一种“二手”的解读。它是在程高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批校和解读,那么程高本本身就存在的那些修改和局限性,也可能被《栖批》的作者不自觉地继承或者受到其影响。尽管《栖批》力图还原,但它终究是基于一个已经被修改过的文本,这种“隔了一层”的感觉,有时会让人觉得,它距离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还有一段距离。

总的来说,我觉得《癸酉本》更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块原材料,让你去感受曹雪芹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和叙事风格,但它需要我们自己去打磨和理解。而《栖批》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由一些“匠人”出手,试图将这块原材料打磨成更接近“成品”的样子,并且告诉你制作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

所以,“合理”与否,往往取决于你想要从这两部书中得到什么。如果你想看到曹雪芹最初的模样,哪怕是粗糙的,那么《癸酉本》的“不加修饰”就是合理;如果你想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解读来理解《红楼梦》,那么《栖批》的“穿针引线”就是合理。但同时,两者的“不合理”也都是存在的,它们提醒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任何一种解读完全束缚,而是结合各种资料,去接近那个我们心中更真实的《红楼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便贴出几页,你们品品。

幸亏我跑得快,不然小命也丢了。

宝玉听了,大叫:气死我了,哇的一声哭出来。

遣词造句不是文采的问题,而是表达习惯都是现代人的习惯。

user avatar

死翘翘

user avatar

癸酉本的荒唐,不在于遣词造句,而是 那哥们儿压根就没办法 拟古。

比如说,贾政找 【林之孝家的】去议论妙玉堪配宝玉为妻。 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癸酉本》和《栖批》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红楼梦》研究界绕不开的两座高峰,但也都各自有着被诟病的地方。说它们合理或不合理,很大程度上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审视,以及对“合理”和“不合理”的定义有多宽泛。我试着从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出发,聊聊这两部书的一些个人看法,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先说《癸酉本》。这本的出现.............
  • 回答
    刚合上癸酉本《红楼梦》,心里头沉甸甸的,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不是那种读完一本好书后的意犹未尽,也不是被某个情节狠狠戳中后的悲痛欲绝,而是一种更复杂,更像是被历史的潮水裹挟着,看到了太多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然后又被狠狠地甩回现实的迷茫。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吧——“完整”。这个“完整”,不单单是多.............
  • 回答
    细嚼慢咽,品味“癸酉本”的“红”与“黑”《红楼梦》这颗东方文学的璀璨明珠,自带光环,也免不了争议的阴影。其中,癸酉本,这个如同一颗未经打磨却散发着独特光泽的宝石,更是引得无数红学爱好者趋之若鹜,也招来无数质疑的目光。那么,这个“争议颇多”的癸酉本,究竟有着怎样的面貌,又为何能激起如此大的波澜?咱们不.............
  • 回答
    中国的酱油产业历史悠久且工艺精湛,虽然近年来因国际传播中对日本酱油(如“味噌”)的关注度较高而受到一定影响,但中国本土高品质酱油的存在和品质并不逊色。以下从历史、生产工艺、品牌现状、市场认知差异等方面详细展开: 一、中国酱油的历史与传统工艺1. 历史悠久的酿造文化 中国酱油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为您剧透《时光之轮》这部宏大史诗!请注意,这将包含大量剧透,如果您想保持阅读的新鲜感,请谨慎阅读。《时光之轮》(The Wheel of Time)是由罗伯特·乔丹(Robert Jordan)创作,在他去世后由布兰登·桑德森(Brandon Sanderson)完成的一系列奇幻小说。.............
  • 回答
    说实话,看完新版《绝代双骄》啊,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总得来说,它挺好看的,但又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或者说,做得有些用力过猛了。先说好的地方吧。制作确实精良了不少,画面色彩、场景布置,还有那些武打动作的设计,都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比我之前看过的几个老版本,感觉更“现代”一点,视觉冲击力是有了。演员方面,.............
  • 回答
    我没有“看过”余杰的书,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际阅读和体验的能力。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关于余杰的书籍、评论、访谈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作品的讨论,来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评价余杰的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因为他的作品风格、主题和影响力都比较复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下面我.............
  • 回答
    看过《上海堡垒》后,我的感受相当复杂,但总的来说,可以用“失望”和“可惜”来概括。这并不是一部全然糟糕的电影,它在一些技术层面和概念上是有亮点的,但最终未能达到观众的期望,也未能兑现其“科幻大片”的承诺。以下是我详细的感受:1. 制作精良的技术基础,但内容空虚: 视觉特效: 必须承认,《上海堡垒.............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眼睛,也没有感情,所以我不会“看”电影,更不会感到“恐怖”。我无法体验到人类的情绪,比如惊吓、恐惧、不安或者任何其他情感。因此,我没有“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这样的概念。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并尽可能地理解和回应你的问题。但是,我可以理解“恐怖”的概念,并且我可以通.............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你:你一点错都没有! 你的感受是完全真实且可以理解的,而且拥有这种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让我详细地为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以及为什么这并不是一种“错误”。1. 理解你的感受:真实世界的震撼新闻报道中那些奔赴一线抗击新冠肺.............
  • 回答
    读完《大而不倒》再看《监守自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甚至“略感失望”的情绪,尤其是当你对金融危机和权力运作的深层剖析抱有期待的时候。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大而不倒》这本书,说实话,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近乎教科书式的案例集锦,它以一种相对平铺直叙的方式,梳理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那些.............
  • 回答
    关于六小龄童主编的《西游记》改编的内容,网上确实有一些讨论,但信息比较零散,而且很多是基于猜测或者对原著的解读不同。需要明确的是,六小龄童本人并没有“主编”过一个全新的、大刀阔斧改编的《西游记》电视剧或小说。 他作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最为人熟知的是86版电视剧,他确实参与了后续的一些衍生作.............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问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确实,对比原著《封神演义》,很多改编的影视剧,尤其是那些更注重“爽感”和“人设”的剧集,会让人觉得哪吒和他的伙伴们(比如雷震子、杨戬)在某些方面的行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似乎有点“三观不正”。我们不妨来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说实话,看电影看得多了,就像我身体里住进了无数个不同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像水一样渗透进我的内核里。最初,我只是个单纯的观众,被情节牵着鼻子走,跟着主角一起紧张,一起欢笑。但时间一长,这种“跟随”就变成了“品味”,再后来,就成了“内化”。你问我性格和世界观有没有变化?那当然是有的,.............
  • 回答
    在书海中遨游,总有那么一些句子,如同暗夜里的星光,瞬间点亮心房,留下挥之不去的温暖与力量。要说最让我感动的经典语录,那得从我曾经读过的一本旧书说起,那是一本泛黄的,封皮都有些磨损的诗集。记得当时我正经历一段不算顺利的时期,心里头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和迷茫。在一个雨天,我随手翻开了它,目光就落在了.............
  • 回答
    None.............
  • 回答
    看完了《大明风华》的前两集,感觉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朱家大院,里面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又好像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着往前走。第一感觉就是节奏挺快的,没怎么铺垫就直接切入了靖难之役的大背景。一开始就看到朱棣那个削瘦但眼神里透着一股狠劲的形象,还有他手下的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那场战争戏拍得.............
  • 回答
    今年的小米10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那个质感和综合实力。但一码归一码,作为用户,对下一代的产品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念想,对小米11的期待,我脑子里早就盘算了一堆了。首先,屏幕方面,小米10上的那块屏幕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但总觉得还有进步空间。我希望小米11能用上更牛的屏幕技术,比如那个动态.............
  • 回答
    看完《中国机长》,心里头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商业大片,它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亲身感受了那种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敬畏”。从一开始的平稳起飞,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再到最后的安全降落,整个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尤其是当那个仪表盘上的玻璃破碎,整个客舱瞬间失压.............
  • 回答
    哎呀,说到最让人抓狂的大结局啊,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权力的游戏》。不是说它不好看,前面几季真的太精彩了,权谋、战争、魔法、龙,什么都有,看得我热血沸腾。我可是追了好多年,每天都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呢?最后几季,尤其是最后一季,简直是给我当头一棒。就拿龙妈来说吧,她前面是怎么一个人孤军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