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余杰的书吗?怎么评价?

回答
我没有“看过”余杰的书,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际阅读和体验的能力。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关于余杰的书籍、评论、访谈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作品的讨论,来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

评价余杰的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因为他的作品风格、主题和影响力都比较复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评价”,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我所接触信息而形成的分析性解读:

余杰的书籍的几个主要特点:

1. 主题的尖锐与批判性: 这是余杰最鲜明的标签。他的作品,无论是评论、杂文还是随笔,都倾向于对中国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体制、文化现象、社会不公、历史反思、道德沦丧等等。他敢于触碰那些敏感的、被回避的议题,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叫板”意味。

2. 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与批判精神: 余杰自视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他努力在作品中展现一种不媚俗、不妥协的独立精神。他常常质疑主流叙事,挑战权威,试图从个人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出发,提供一种不同的观察角度。这种独立立场是其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语言风格的犀利与感染力: 余杰的文字常常被形容为“犀利”、“泼辣”、“辛辣”。他善于运用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政治议题表达得生动而具有冲击力。他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人的锋芒,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读者的思考。

4. 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关注: 除了对现实的批判,余杰的书籍也常常回溯历史,审视文化。他关注中国现代史的曲折进程,以及历史如何影响当下。同时,他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处境,以及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5. 个人经历与作品的结合: 余杰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他经常将自己的经历、感受融入到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中,使得作品更具人情味和说服力。这种个人化叙事,也使得读者更能理解他批判的动机和立场。

对余杰书籍的评价与争议:

基于以上特点,对余杰的书籍的评价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正面评价(或其吸引力所在):

唤醒与启蒙: 对于那些对中国现实感到不满,但缺乏清晰表达方式的读者来说,余杰的书籍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和视角,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激发他们独立思考。他被许多人视为一个“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
思想的解放: 在信息相对不自由的环境下,余杰的作品为读者打开了一个不同于官方宣传的窗口,提供了一种“禁忌”的思考,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促进思想的解放。
文笔的欣赏: 许多读者也因为余杰精湛的文笔和犀利的论证而对其作品产生共鸣。他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情和思考。
公共领域的重要声音: 在公共领域,像余杰这样的批判性声音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他挑战主流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和健康的公共舆论空间具有一定的作用。

争议与批评(或其局限性所在):

批判的烈度与“情绪化”: 有些评论认为,余杰的批判过于激烈,有时甚至显得“上纲上线”或“情绪化”,缺乏足够的冷静和理性分析。这种过于激进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一部分读者产生疏离感,或者被视为“抱怨”而非建设性批评。
立场与客观性的问题: 作为一名强烈的批判者,他的立场非常鲜明。这使得一些读者质疑其作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他们认为,余杰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存在片面性或过度解读,未能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复杂性。
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 有时,余杰的写作风格和内容会显露出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或“精英主义”色彩,对普通民众的感受和理解方式有所忽视。
“唱衰”中国论: 他的批判性声音,在一些人看来,是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唱衰”,未能看到中国进步的积极面,过于强调负面问题。
个人化的偏见: 有些批评者认为,余杰的某些论断更多是基于个人经历和好恶,而非严谨的学术研究或全面的证据支持。

总结性评价:

余杰的书籍无疑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和文学界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其价值在于: 他以其独特的勇气、犀利的笔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挑战了许多社会和政治的禁忌,唤醒了一部分读者的批判意识,并在公共领域制造了重要的讨论议题。他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
其局限性在于: 他的批判方式有时可能过于激烈或情绪化,其立场和论断的客观性也受到部分读者的质疑。如何平衡批判的力度与建设性,如何更全面地看待复杂现实,是理解和评价余杰作品时需要考量的方面。

总的来说,余杰的作品是具有争议性的,但他引发的思考和讨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都证明了他作品的影响力。他是当代中国一位值得关注的、也饱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作家。理解他的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并愿意接受一种与主流叙事不同的声音。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主题或他的某本具体作品感兴趣,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天晚上,我经过一片建筑工地。一座巨型大厦即将完工,旁边有一排破旧底矮的房屋。其中,有一家小杂货铺,门口摆着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电视机前,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四五十个衣衫褴褛、瑟瑟发抖的民工。他们睁着眼睛贪婪地看着,尽管小小的屏幕上布满雪花,画面模糊不清。然而,好恶却由不得他们,杂货铺的主人可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看,啪地一声就调到另一个频道去了。一阵轻轻的惋惜声之后,他们又津津有味地看下去。那天晚上,气温是零下好几度。
这是一群无声的人。在这座一千多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他们数量巨大,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遭到蔑视和厌恶。他们从来不说话,也说不出话来。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痛苦与欣悦,烦恼与快乐。于是,他们只好围着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从这个窗口仰望都市。

以上两段节选自余杰《火与冰》。

高中的时候我借了同学的书读。读到这里很受触动,迫切想要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想,该怎么办。

你猜后面写了啥?上眼:

在这一瞬间,我理解了福柯的伟大。他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监狱的犯人说话,为精神病院里的病人说话,为现代社会一切失语的人说话,他是20世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瞬间,我想起了波普对“历史”愤怒的指责:“这种残酷而幼稚的事件几乎从来不涉及真正在人类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件。那些被遗忘的无数的个人生活,他们的哀乐,他们的苦难与死亡。这些才是历代人类经验的真正内容……而存在的一切历史,大人物和当权者的历史,充其量都不过是一出庸俗的喜剧而已。

很多年后网络普及,这种文体变得十分流行,先描述一个现象,然后上洋人和外语。

但是,当时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很多年以后,我也无法适应这种文章,完全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前面说到的工人很冷,那他们就需要一间暖和的房子;他们想看电视,也就是需要文化娱乐活动。劳动者是不是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呢?应该。为什么没有呢?不知道。怎么办呢?不知道……

什么“福柯”、“波普”,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关系,细看又好像全无关系。怪我不懂洋人洋词之妙处,他确实把我搞糊涂啦。

另一段印象深刻的部分:

看旧书往往比看新书更有趣。
我在20年代初的《新青年》杂志中读到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她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项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勇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一“贞烈可风”。

这也是当初产生强烈震撼的内容。

虽然我生活的年代农村舍不得用电,舍不得吃肉,舍不得看病……不过食物管饱,村里所谓大事也就是邻居因为谁的房子高一砖打起来,因为鸡毛蒜皮去吵架,为了赡养老人扯皮,使坏往人家田里打除草剂……从来没有这样触目惊心的杀人。

在此之前,关于封建制度有多么残酷接触不多,虽然也知道“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但是涉及到很具体的人和事,那是一点不知道。这个故事来自《新青年》,那个年代有了共产党,他们要改变这种世界。这个话题很大了,作者是不是要写很多东西啊?

我又错了,作者只写了这么几行:

真想提醒今天那些兴致勃勃地编写《传世藏书》的学者们,把这篇文章也收进去。有这样“伟大”的传统,中国文化如何不能拯救世界?《新约》中说:当你埋葬前人的时候,把你抬出来的人,已经站在门口。
但我依然以掘墓者的姿态自居。这是我与马克思在精神上唯一的共鸣之处。
自己的命运是无须考虑的。

我和同学在课间讨论这一段。

“他不是北大的吗?写的东西怎么好像在应付呢?”

“大概中文系不喜欢扯历史和政治?”

“《新约》是什么?诗集?”

“他不是要掘墓吗?可是《新青年》那代人掘过一次了,他想掘啥?”

……

人心之所以可鄙可惜,就在于它所孕育的所有才能全是为了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这是我的观点。
世纪末,“钱学”大盛,也算是杂草丛生的学术界的一朵奇葩。此“钱学”(钱——钱钟书也)固非彼“钱学”(钱——金钱也),但同样令我怀疑。

当年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略有感觉。

确实,那个年代大家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赚钱。虽然我们读了这本书,看到了这些话,但是不认为赚钱可耻。大学生追求金钱似乎也没什么,不是鼓励大家“下海”吗?当时我们作为高中生,看法十分简单:如果大学生不去追求金钱,他们岂不是要睡大街?房子和吃饭,老人和医疗,要不要结婚生育?这都得有钱才行啊。

这时候我们所认为的赚钱还只是挣工资,对于资本和剥削一窍不通。

我更没有想到,后来的余杰为了钱,成为一个卖文字给美国人的文化买办,他没有别的技能,全靠卖文字吃饭。

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很多,以后有兴趣再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