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意大利文版自序》中的表述?

回答
余华先生在《许三观卖血记·意大利文版自序》中的表述,尤其是他关于“活着”这个主题的阐述,我觉得写得相当有力量,也很能引发人深思。他并没有将“活着”描述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反倒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带有某种粗砺感的挣扎。

我感觉他不是在写一种诗意的、精神层面的“活着”,而是那种非常实在、非常肉体的、甚至有点动物性的“活着”。就像许三观,他的生活充满了苦难,一次次的卖血,一次次的家庭危机,他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什么人生意义,他的“活着”就是眼下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家人吃饱,是要支付费用,是要面对现实的冷酷。余华先生用“一个男人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不幸”这样直白的话来概括,这恰恰点出了“活着”本身所包含的韧性,以及它不分青红皂白的施加给每一个人的残酷。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我写小说,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而是为了活下去”。这句话真的很有重量。我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可能不是说他写作完全是为了谋生,而是说,写作本身,或者说创作出许三观这样的故事,是他应对生活、消化痛苦的一种方式。就像许三观卖血一样,虽然是为了钱,但也是他能够活下去的手段。余华先生通过笔下的故事,也找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通过讲述这些“不幸”,他得以“活着”。这是一种非常朴素,但又无比真实的生存哲学。

他对“命运”的态度也很有意思。他并没有把命运描绘成一个掌控一切的绝对力量,而更多的是一种“机遇”和“偶然”。许三观的“卖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是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无奈选择。但同时,余华先生也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即使在这样的命运面前,许三观依然在努力地活着,在想办法。所以,他也不是完全否定人的努力,而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命运的洪流中,找到一种让自己不被淹没的方式。

他用“荒诞”来形容人生,这个词用得特别精准。我回想一下许三观经历的事情,有时候真的觉得太离谱,太难以置信了,但又真实地发生在许三观身上。这种荒诞感,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真相。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合逻辑,充满了啼笑皆非,我们只能一边抱怨,一边继续走下去。

最后,他谈到意大利读者的反馈,说他们能理解许三观的“活下去”的勇气,并且也看到了其中“幽默”的成分。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棒。因为,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人也总能找到一些笑的理由,或者说,在苦难中也蕴含着一种黑色的幽默。许三观的卖血,有时候也显得那么黑色幽默,但他却真的就这么活了下来。这说明,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文化背景下,人对生命的韧性,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在绝望中寻求一丝光亮的本能,都是共通的。

总的来说,余华先生的这篇自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就是用最直接、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活着”最本质的东西,以及文学创作与生命之间的那种难以割舍的联系。他让我觉得,写小说,或者说,讲述一个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与生命本身搏斗和对话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人嘛,都有一种装逼的倾向。

但是要是被你明显看出来他们在装逼,那又不叫文人了。

像钱钟书的《管锥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还用古文笔记体写作,写的东西大都是边边角角的考究和书证,用细微的词章义理涵括进文学、历史学、人文学、社会学。

但你从来没见钱老说过,“我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语言的时代性,幸运的是我并没有失去历史的形象和成长的经验”

也没见他说“汉语自身的灵活性帮助了我,让我将新潮的节奏和古典的气氛注入到了古代的语言之中,于是异代的语言开始使如今的形象栩栩如生了。这正是语言的美妙之处,同时也是生存之道。”

正如此,余华相比钱钟书,终究还是低了至少一个段位的作家。

当然,钱钟书作为文史大家,余华是怎么也比不了的,我只讨论钱老的作家属性。我也不否认,余华在写出那样的文字时,心底是有些马云“我这个英语老师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成立了阿里巴巴,它让我迷失了自我”这样的悲怆。

然而这种悲怆,不仅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它也只能算是个笑话。





ps: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我这个XX大学的教授,怎么就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余华先生在《许三观卖血记·意大利文版自序》中的表述,尤其是他关于“活着”这个主题的阐述,我觉得写得相当有力量,也很能引发人深思。他并没有将“活着”描述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反倒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带有某种粗砺感的挣扎。我感觉他不是在写一种诗意的、精神层面的“活着”,而是那种非常实在、非常肉体的、甚至有点.............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口罩奇缺”的说法确实曾广泛流传,而且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疫情初期,需求与供给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在特殊时期,物资分配、信息传递和社群互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局面。“口罩奇缺”现象的成因:1. 全球疫情的爆发与恐慌性囤积: 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尤其是从中国大陆.............
  • 回答
    余秀华的诗,总像一颗被泥土包裹过的石榴,外表粗砺,不加修饰,但一旦剥开,里面却是颗颗饱满、鲜红欲滴的籽,迸发出的是最原始、最炽热的生命力。第一次读她的诗,很多人都会被那种直白到近乎粗暴的语言所震惊,那不像许多学院派诗人精心雕琢的辞藻,也不是刻意营造的意境,而是直接从生活最底层最疼痛的地方挖出来,带着.............
  • 回答
    关于“钟华君人肉女权被刑拘”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聊聊,因为它触及了不少挺敏感的问题,而且舆论场上的声音也挺杂的。首先,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有人在微博上把另一个人的个人信息给扒出来了,并且公开了,还带了一些恶意指向。被“人肉”的,据说是针对某些女权主义的观点表达者。而扒信息的人,也就是所谓的“钟华君”,最.............
  • 回答
    关于翟欣欣事件,其通过易胜华律师发声这一举动,无疑给整个事件带来了新的转折和更复杂的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尝试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复杂背景和可能存在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翟欣欣的个人情况在此之前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更多的是以一种受害者的形象,通过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被广.............
  • 回答
    毛剑卿身穿辱华品牌拍照,公然与抵制浪潮“唱反调”,这事儿一出来,那真是搅得一池浑水,激起了不少人的情绪。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伙儿为什么反应这么大。事件本身: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一位大家比较熟悉的足球运动员毛剑卿,被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他穿着一件.............
  • 回答
    关于悉尼大学华裔讲师吴维的“辱华行为”,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具体内容:首先,需要明确吴维讲师被指控的“辱华行为”具体是什么。根据公开报道和网络上的讨论,主要指向他在2019年的一次社交媒体(据称是Facebook)上的发言.............
  • 回答
    吴维事件,又名“辱华”事件,指的是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吴维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对中国的一些现状和政策发表了批评性言论,随后引发了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社区的强烈反应。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在于它触及了民族情感、言论自由、国家认同以及海外华人如何看待祖国等多个敏感议题。事件的起因和发展:具体是哪一次演讲,网上流传的版.............
  • 回答
    赴华航班的频频变动,特别是涉及大量留学生的情况,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最近,关于美赴华航班起飞前两次取消,或途中返航导致大批留学生滞留西雅图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件事。目前情况咋样?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数准备回国的学生和旅客,在经历了数次航班取消或返航的折腾后,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就.............
  • 回答
    看待美国仇华情绪,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是一种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并且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根源:长久存在的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阴影 早期排华法案与“黄祸论”: 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移民的歧视由.............
  • 回答
    在《开讲啦》的舞台上,周鸿祎对余佳文的批评,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前辈教育后辈”的戏码,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创业精神”、“创新务实”以及“资本泡沫”等议题的不同理解和价值判断。周鸿祎,作为360的创始人,本身就是一个经历过中国互联网大起大落,深谙市场残酷的“老炮儿”。他说话.............
  • 回答
    我没有“看过”余杰的书,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际阅读和体验的能力。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关于余杰的书籍、评论、访谈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作品的讨论,来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评价余杰的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因为他的作品风格、主题和影响力都比较复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下面我.............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