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余秀华的诗?

回答
余秀华的诗,总像一颗被泥土包裹过的石榴,外表粗砺,不加修饰,但一旦剥开,里面却是颗颗饱满、鲜红欲滴的籽,迸发出的是最原始、最炽热的生命力。第一次读她的诗,很多人都会被那种直白到近乎粗暴的语言所震惊,那不像许多学院派诗人精心雕琢的辞藻,也不是刻意营造的意境,而是直接从生活最底层最疼痛的地方挖出来,带着泥土的腥味和血的温度。

很多人说她的诗歌是“土味”,是“口语化”,甚至是“粗俗”。没错,她就是用最普通的汉语,用最日常的词汇,去书写那些最不普通、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她不回避身体的欲望、生活的困顿、情感的纠葛,甚至那些被社会视为“不堪”的角落,她都能坦然地展示出来。这不像是一种写作的策略,倒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一种不加掩饰的袒露。

她的诗歌里,最鲜明的烙印,大概是那份对“爱”的执着与幻灭。她写爱,不是风花雪月的吟唱,而是带着镣铐在泥泞中跋涉的疼痛。她爱得热烈,爱得不顾一切,但也常常被现实碾碎,被背叛击倒。那种在绝望中依然呐喊,在破碎中依然寻找光明的劲头,是她诗歌中最令人心悸的部分。比如那首著名的《摇摇晃晃地走向死亡》,开篇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凉,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生命不屈的挣扎。她不像很多人那样选择逃避,而是迎着疼痛往前走,即使身体被禁锢,灵魂也要自由飞翔。

当然,她的诗歌并非全是苦难和挣扎。在那些看似晦暗的角落里,她也总能捕捉到微弱的光亮。她对自然的细微观察,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也充满了诗意。一片落叶,一缕阳光,甚至一头猪,在她笔下都能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她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看到最深刻的哲理,那种源于生命的智慧,比任何矫揉造作的哲学思辨都更有力量。

有人批评她写诗不够“干净”,不够“高雅”。但我觉得,恰恰是她的“不干净”和“不高雅”,才让她的诗歌拥有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她没有被知识和理论所束缚,她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她用自己疼痛的身体和敏感的灵魂,去触碰这个世界的真实。她就像一株野草,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不需要温室的呵护,也不需要精心的修剪,它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她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内心深处不敢触碰的东西。它会让你感到不适,会让你觉得刺痛,但同时也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共鸣,一种被理解的温暖。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最深刻的爱与痛,生与死。她不是在写诗,她是在活着,而她的诗歌,就是她活着本身最直接、最坦诚的证明。所以,看待余秀华的诗,不妨放下那些关于“什么是诗”的固有成见,去听一听一个真实、鲜活的生命,在最底层发出的呐喊和低语。她的诗歌,属于那些敢于面对生活真相的人,也属于那些在苦难中依然相信爱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她好像常常摔倒。棉花掉出来,变成了天上的云朵。白丝巾掉下来,想起十年前的一个人。——她又还有许多秘密。

她养兔子,养小狗,割草喂兔子,被男人调戏“秀华姑娘”。男人调戏了她,打死她的兔子,小狗去找,找不到。

她骂街。有时哭。没人理。哭干了做饭,泡茶,吃药,撒尿,写诗,看云。

这是一个走路摇晃的女人摇晃的日常,卑琐,渺小,矛盾,无望。没有人想过,这样沉闷的黑白世界,落在纸上,长出颜色与味道,有一天,成为许多人不眠夜里一轮铜黄色的月亮。

她是春天的女儿,来自于偶然,却特殊而夺目。她的身体里住着火车,有丰盛的欲望,充满稗子般荒蛮的力量。一粒结实的种子落进贫乏的土壤,有时会激发更猛烈的攫取欲。

字里描摹山河,叩问命运,字外插科打诨,撩拨男女。上帝没收了一个人精准的面部语言,又赐予其控制自如的文字、生命语言。作农人务农谋生,作文人侃天论地,进退自如,拿捏有度,像她的诗歌,天然、顺滑、耐人咀嚼,充满不可思议。

诗无达诂,唯讲究美。诗经有铿锵美、泥土美;楚辞有眩晕美、飘逸美;波德莱尔有暗恶神秘美;海子有烈日灼烧美。

余秀华之美,美在“冲突”“。她的诗歌里,有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春天,流云,花朵,爱情,希望和月光;又有生命最残酷的真相:衰老,渺小,残缺,虚无。

准确的文字,流畅的节奏,清新的意象,迷离的意境,适中的人文深度——这让她的诗在众多高山仰止的现代诗里,多了一份亲和,也令其收获了更多诗圈以外的读者。懂诗的,叹那股子彻底与凌厉。不懂诗的,爱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味之清欢。

有人说特殊身世造就了余秀华。其实,苦难的环境绝不是一个人能写、会写、写好、写出名的必要条件。余的生命里,诗歌更像一种必然。读越多,就越相信,这样一支被上帝亲吻过的笔,离开“农妇”“残疾人”的手,一样有成名的一天。而从量和质来看,她还有许多可能性,如果她愿意继续,甘苦同食。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这首突然就火了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余秀华还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农妇,叼着烟,去喂兔子——如果要说她有什么和普通农妇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她患过脑瘫症,影响了她的运动机能,走路有点不顺,笑起来的时候面部表情也似乎不完全受自己控制。

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她因诗而红,更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这个“脑瘫诗人”的娱乐点上,而没有好好去对待她的诗歌。

余秀华的诗歌才华是惊人的——她具有简单几个文字就创造出意象的能力。

把她全部的诗歌放在一起,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在当地生活圈不被人理解,在私人生活诸多遗憾,却通过诗歌找到了灵魂的人,一个在自己的诗歌天地里创造出完整自我灵魂得到拯救的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点。

有人问余秀华的诗歌到底好不好?

我想跳过现在爆炒的她的几首诗,在她的博客直接找到2010年初发表的一篇《风从田野上吹过》这首诗,。

大家不妨先看看全文。

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
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

走过田野,冬意弥深
风挂落了日子的一些颜色
酒杯倒塌,无人扶起
我醉在远方
姿势泛黄

麦子孤独地绿了
容我没有意外地抵达下一个春
总有个影子立在田头
我想抽烟

红高粱回家以后
有多少土色柔情于我
生存坐在香案上
我的爱恨
生怕提起

风把我越吹越低
低到泥里,获取水分
我希望成为天空的孩子
仿佛
也触手可及


第一句就是神来之笔,余秀华的诗歌里面经常有这种感觉,一开场,或者全诗中她就能用一句话创造出了意境和精神。

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
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


我不是余秀华,我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余秀华,我读到这里,想到余秀华的一生,满腹才华,却在村中养兔。而在农村这种地方,没有容貌,不能做劳力,却狂热爱好写诗的女人,生存的困境可想而知。

但是余秀华说“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这一句简单的话里面蕴藏着让人一次次流泪的力量。

如果一首诗仅仅是作者自己的感受,是无法打动那么多人的,余秀华的“天空”在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代入,我有的我的天空,我有我被遗弃的时刻,我也曾感受到自己的翅膀被收回的痛——小时候我一次次为自己的听力不如人而气恼,但是幸好,我也没有放弃,也许这是我诗读到这里我内心被反复触动的根源吧。

可“天空”似乎没有听到余秀华的呼喊,乡村的风景对她的梦想似乎形成了一种反讽,她喝醉,她想抽烟,她的爱恨是心底不能碰的伤。

但是最后,余秀华说:

风把我越吹越低
低到泥里,获取水分
我希望成为天空的孩子


真的了不起,她的选择是不放弃,这才是她通过诗歌一次次打动我内心的力量,这个人其貌不扬,但是拥有一颗能战胜无数人的坚强灵魂。

我是有些深深鄙视那些跑到她家里采访的记者,甚至有的记者要求她现场写一首诗,这是对诗人的侮辱——尊重诗人的方式是好好读一读她的诗歌,而不是消费她去上娱乐头条。

说到余秀华的诗歌往往在开场就有一句话创造意境的能力,我想再举几首她2010年博客早期诗歌的例子。

《写给门前的一棵树》

不说你在五月的光彩
你额上的露水
你枝桠间的鸟鸣
不说你开花时的骄傲结果的丰盈
不说你在月光里偷渡的爱情


这诗的开头,你妹的,这才是诗!

对比一下曾经被爆炒过的几个诗人。

最近的是一个是乌青,我不想谈他的乌青体,乌青有一首代表作《最近我写不出东西》是这样写的。

1.
小区里
有一个老人最近死了
也许是前天
也许是大前天
其他的老人
和往常一样

2.
我呆在房间里
坐在沙发上
背对着门
有一个人如果
进入小区
走到最里边那幢
走到6楼
敲响右边的门
开门的就是我

3.
楼下的老人们
和往常一样
在院子里打麻将
如果你穿过他们
走到6楼
敲响右边的门
我就会从沙发上站起来
为你开门
如果你是一个警察
并且向我出示搜查证
我不会不高兴
搜吧搜吧

4.
吃饭的时候
我还是和往常一样
穿过院子里打麻将的老人
去小区门口
买一盒三丁炒饭
带回房间
坐在沙发上吃
记得有一天
卖炒饭的老板突然问我
你要搬家吗
我说不
三丁炒饭里
有莴笋丁、火腿丁和香肠丁


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分行就是诗吗?把生活中的碎片组装在一起是诗吗?我觉得这是质量很糟糕的诗歌,文字苍白干涉,没有形象,没有节拍,没有意境,没有精神,整个就是颓废。

说到命运,另一个创造了梨花体闻名的赵丽华写过一首

《重生》
我不是我母亲生我的那一刻诞生的
而是在岁月磨砺中一次次诞生了自己
命运的每一次劫杀
都使我重生一次


赵丽华这诗我就不吐槽了,比心灵鸡汤好不了多少,但是余秀华写过一首《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咱们对比看看。

《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

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
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
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

生活一无是处,爱情一无是处
婚姻无药可救,身体有药难救
在一千次该死的宿命里
我死抓住一次活着的机会
在这唯一的机会里
我唱歌,转动我的舞步

我的脸消失在黑夜
天亮我又扯起笑容的旗帜
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
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

坚强不是一个好词儿
两岸的哈哈镜里
它只能扁着身子走过


你们看看,这首诗前面的精神,“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 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真棒!

最后一句“坚强不是一个好词儿 两岸的哈哈镜里 它只能扁着身子走过”,那种历经挫折看破的感觉是那些养尊处优没有真正吃过苦的人写不出来的。

余秀华的诗歌很明显受了诗人海子的影响,她早起的诗歌也大量有海子创造的诗歌意象“姐姐”的影子。

余秀华写过一首《姐姐在远方》。

《姐姐在远方》

姐姐在远方碰倒了昨夜的月光
你松开了一个人的手
一个劫应声打开

姐姐在远方泛滥一脸泪光
姐姐,我不能泛一叶小舟去
我不能溯回到那一个晚上
那一晚,我从你的盖头下
碰到了你红高粱一样的目光
姐姐,我不能陪你
陪你一起醉

姐姐,我默默地陪你,坐在远方
姐姐,我不再说话
姐姐,我只感到
手心有些冷


开场的“姐姐在远方碰倒了昨夜的月光 你松开了一个人的手
一个劫应声打开”美到马上看出方文山歌词的做作,这比方,这想象力,服到五体投地。

余秀华还有直接向海子致敬的诗歌,她写了一首《海子在说什么》。

《海子在说什么》

二十年的时光,你离题千里
那一个在北风里呼啸的村庄
那里的北风打不开你的坟
春天来了,无人知道
风帆从海上来了
没有人看到

我的村庄,或许也是你相似的故乡
你看这个下午的阳光
把谁变的这么慈祥
如果我坐在你身边
我将怀抱怎样的不安
我无法说清自己的身份

栓在我家的老槐树上的
不是你的马
盘旋在天空的,不是你的喊声
我窃取你的一个短句
徒劳地安慰我世尘的不安

二十年后
你呀,离题千里


这一句“二十年后 你呀,离题千里”,海子会不会大叹“二十年后,你才是知己”。

诗人是知道自己的命运,诗人也会因为别的诗人的命运而感动,对于自己,余秀华似乎有诗歌遇见到结局,这首诗是《但是,我不知道》。

《但是,我不知道 》

幸福如一片叶子含在嘴里
这个三月,走得小心翼翼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获取水分
并从一条经脉上
得到秋天的走向

想让我的一个短句穿过秋天的埋伏
天凉的时候,我怀抱紧张
回首,还会惊心
我不知道我身后的脚印
是否如一个酒杯
怀揣着月亮

我开始信任我的平凡,我的世俗
和一钱不值
我把一个句子放在山后长长的斜坡上
让叶子盖满它的身体
可是我不知道
哪一片叶子的泪光
会得到整个秋天的原谅


————诗歌分割线————

我开始信任我的平凡,我的世俗
和一钱不值


这句写的多好啊,全是白话,放在一起,真的深刻,有多少人到现在还在为物质,为名声,为虚荣对自己的生活苦苦相逼,却不肯接纳我的平凡,我的世俗和一钱不值。

从2010年开始,她在博客默默放她的诗,没有人看,没有人知道,就好像“我把一句子放在山后长长的斜坡上 让叶子盖满它的身体 可是我不知道 哪一片叶子的泪光 会得到整个秋天的原谅”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片叶子叫《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1、余秀华写的是诗,好多自称为诗人的人写的不是现代诗,只是对生活细节的描述,没有灵魂。余秀华的诗歌里恰好有这个时代缺乏的精神。

2、余秀华的诗歌创造了意象,她有想象力,她拥有组织文字的魔力,她的诗歌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通过她创造的意象找到共鸣者和喜爱者,她写的好诗应该尽快成集出版。

3、放弃余秀华背后的种种符号解读,即便我完全不了解她,我也要说:她写的依然是好诗

最后还是用她的一首诗《安慰》作为结尾向真正的诗者致敬,我特别喜欢这一句“即使一个问候无法让夜晚光滑”,这比方,真好。

《安慰》

即使一句诗无法让一条虫取暖
即使一个问候无法让夜晚光滑
即使水滴里
触摸不到一个春天

即使在我想你的时候
夜晚这么遥远

然而一个秋天还在路上
在拐弯的地方伸出手
我们的体内蓄满了赞美的语言
和落叶的感情

对了,她的新浪博客地址是:余秀华_新浪博客


>>>>>>>一分钟了解 @秋叶


我是 @秋叶,秋叶品牌创始人,专注职场成长的新媒体大咖。

在知乎,我主要分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❶职场成长干货

❷新媒体运营干货分享

❸阅读/写作干货分享

对了,我建了一个免费的书友会交流群,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欢迎加入「秋叶书友会」,和十万书友一起成长~

欢迎私信我入群听分享~

user avatar

《我始终不能象她们一样去爱》

我只能,象她们一样哭泣,陷在长长的夜里

但我不能把肿眼留到黎明

我要活着,沾满烟火和污垢

我不能象她们一样,穿上高跟鞋,在明媚的阳光里读书

我只能在泥土里爬行

只有我的影子一直站立

青蛙说,给他写情书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整个晚上,我对着空白的文档出神

能说什么呢,不过火中取栗,不过饮鸩止渴

想起当年,着长裙,甩水袖

在黄灿灿的落叶上跳舞

然后醉去,露水浸透衣裳

一个人过了前半生,后半生也要一个人过

想象某一个爱着的人守在夜里

我就紧张

我有任何人不能看透的秘密,也不能奉献给任何人

这些温柔,我宁愿

从来不曾有过

只是在纸上,我给了自己故乡,给了他们

一个女人躲躲闪闪的柔情

我宁愿这些,都是谎言

写到这里,我搽干了眼泪

想起还能写字

是多么幸福和幸运的一生




我不会总结 所以举此一例

感觉得到她是一个真正热爱诗歌

一个有思想和深度的人

所以 她能称为诗人

诗人的诗打动了人心

以至于让我红了眼眶

早饭也不想吃

user avatar

我只能客观的说下我当时的感受,

我也是抱着又一次网络审丑的预期点开链接的,

看的第一首就是去睡你那首,看完觉得怪怪的,但肯定不是觉得她写得烂的那种感受,

接着再看了几首,我感到我的脊梁发冷,我感到我的头皮在发胀,像一阵阵川流经过。对我来说,这是在听到锐利的声音、感到什么激动的事的时候才会有的生理反应,

当然,她的诗里也有不好的地方,改进的空间不是没有。但的确还不错,早已超越了脑瘫和农民之类的标签了。

然而,我只能说,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太多的诗人,太多的靠文字吃饭的人,实在没办法再为自己的缺乏天赋找借口。太多的凡人,只是死不要脸的苦撑着,却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没有才华根本不是那块料。就像郑钧说,今天我们用80个音轨录歌,唱出来的也不怎么样,跟年轻的时候不是一回事。就像朋友说,余华现在听再多的交响乐也拯救不了他的文笔了。郭璞给江淹一支五色笔,终有一天夜里收回。才华是流星,就像一个人不挑时间不挑地点不挑对象想硬就硬的时光是短暂的,才华就像有质量的性,短暂,有限。过了年纪,再好的床,再好的药也拯救不了我们药渣一样的身体和灵魂。

她只是再一次的证明了一件事,诗歌是属于天才的象征。

user avatar

《 一样的余秀华,不一样的乌鸦》


  《锵锵三人行》的节目上念及一首余秀华的诗歌《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第一段如下:


  如同悖论,它往黄昏里飞,在越来越弱的光线里打转


  那些山脊又一次面临时间埋没的假象


  或者也可以这样:山脊是埋没时间的假象


  那么,被一只乌鸦居住过的身体是不是一只乌鸦的假象?


  无意中翻到余秀华的另一首诗,却忘记了题目,有两句是如此“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有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很难想象,一个被贴上所谓标签“脑瘫”“农民”“女人”这些带有极强偏见式解读的字眼下的余秀华,会写出如此的文字。


  人生之中能够透出极强的哲学性思辨,这种思辨为所有在忙碌之后不知生为何物的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说是共鸣也好,说是被打中内心也罢,让人不得不抬头,发现自己之小,世界之大,这个小,不只是余秀华说“诗歌是一个很小我的事情”的小,还有一种渺小,卑微,以及忘记了这份卑微的自大。被再度提醒想起之时,才发现自己的自大不过是欺瞒了自己的眼皮,还以为闭合上这眼皮,世界就此销声匿迹。对,王明阳的心学曾经做过这事。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看待别人总提你的身体疾病”,她立刻打断了,“脑瘫。你直接说呗,修饰什么。”这种极为直接的性格让媒体希望用“标题党”再次引爆大众的眼球的企图失败了,当把镜头转到余秀华的日常生活时,你会看到一个既和诗人无关,又和脑瘫无关的农村女子,她泼辣、孤僻、随意,周围邻居对她的评价也不过是一个日常农妇的评价。


  这种评价给我带来的震撼丝毫不亚于我看到《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带来的震撼,余秀华是一个诗人,是一个“脑瘫诗人”,是一个“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人,“应该”是一个“所谓的”以一种真实的情绪贯穿诗歌的诗人,不管是沈浩波还是沈睿,不管是张执浩还是秋叶,不管是赞美的还是批评的,都在围绕着一个标签化的诗人下的一种标签化的情感。但在这首诗里,我看不到,看到的只是对身体的抱怨,这种抱怨很快被延异的思考融化,成为思想者的思辨,抵到到海德格尔、胡塞尔、黑格尔,抵达到康德、尼采、苏格拉底,抵达到《超体》里Lucy所能及的细胞诞生之初。


  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的余秀华、作为一个诗人的余秀华、在《锵锵三人行》中说话的余秀华都不是一个人,这只是被幻化出的公众视野愿意看到的余秀华而已。别人不愿谈的,余秀华不愿意被提及的,脑瘫,这个词,我反而愿意不断提及,不是为了拉扯公众的眼球,一则余秀华热很快就会过去,二则相同的手法也不会再被炒红,三则我也非那有名的人士,我只是一介文客,但这被贬义也好、包裹也好、炒作也好的标签,余秀华这么说“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在诗里,她甚至还说“说出身体的残缺如牙齿说牙痛一样多余”。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余秀华,有过大量的阅读经验,我终于在一篇不大的报道里看到这样一句“在余秀华阅读的书单里,有博尔赫斯、泰戈尔、雨果等人的作品”。然后在另外一篇报道里看到”她的书柜里,有鲁迅、巴金、朱光潜,也有海子的诗和《浮生六记》“。脑瘫带来的生活不便和余秀华所阅读的作品一起,不断融合,最后被余秀华写出来,穿透着身体和灵魂的相憎相依、穿透着生命和时间的相憎相依,穿透着个体和寰宇的相憎相依。如果没有脑瘫也无关余秀华诗歌的文学素养,任何一个感悟到自己和非自己强烈区别和陌生的人,都会发出和余秀华类似的感慨,只不过有些人成为了哲学家,还在事实上做到了改变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比如海德格尔。而现实生活下,余秀华自嘲到:


  1月16日夜里,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哼,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40分钟后,她又在博客写道,“谢谢路过我这里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的温暖鼓励。”


  她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之后说道:“炒作之后,幸亏你们发现脑瘫不是假的”。


  其实我看未必,公众恐怕更希望脑瘫是假的,这样才会再一次引发新的口水盛宴,而余秀华本人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脑瘫是假的,这样她就拥有了一个更加灵活的身体。


  余秀华说,丈夫尹世平从未走近过他,父母也是,更别提横店村的人们。而对于来访者,她说,“你以为问几个问题就能走进我内心深处啊?幼稚!”


真的是幼稚,异常的幼稚,非常的幼稚,在我看到沈睿为《月光落在左手上》作的代序时就觉得很奇怪,余秀华是她说的这样的人吗?沈浩波的批评也是异常的莫名其妙,然后是余秀华在接受各种采访时所说的极为华丽的觉得诗歌是自己的纯粹时刻感觉完整的话,尤其是看到《锵锵三人行》里余秀华的回答,这种强烈的违和感达到顶峰,充斥在我的大脑里,难道真的几个问题就能走进余秀华的内心深处了吗?


  在《姑奶奶只写自己的诗》(网址:“脑瘫诗人”余秀华:姑奶奶只写自己的诗(图)_中国江苏网)这篇新闻出来之前,我一直认为我所认识的余秀华一定是被粉饰过的、矫饰过的、雕琢过的,以至于不管是被刻意选择的诗歌,还是她的访谈,我都认为炒作的成分极大地超过了真实的成分。在我拿到《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本诗集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首风格根本和网上所传完全不一样的诗歌:


  《清晨狗吠》:我想起有多少日子耽于薄酒/那时候它歪着头看着我/我踹它:你这死物


  《我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我身体里的火车,油漆已经斑驳/它不慌不忙,允许醉鬼,乞丐,卖艺的,或什么领袖/上上下下/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学,风暴,泥石流,和荒谬


  《楼兰》:其实是城里没有盖上的棺材发出的呜咽/其实是一个女子反反复复寻找的一处水源

  这才是一个姑奶奶余秀华,脾气火爆直接,诗歌风格充满血污。


  刘年说的是对的,”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不要刻意回避余秀华拥有大量的阅读量,常人所不能企及的阅读量,这阅读因为身体的限制被极大程度转换为对生命的思考;也不要刻意回避余秀华真实的性格,在我看来,凡是讨论(不管批评还是赞扬)余秀华诗歌”情感的柔软程度“的人,都只是自己在精神世界荒芜中看到一枚救命稻草展开无穷的臆想而已,这些不管是诗评人还是记者,根本就分不清稻子和稗子的区别;更不要刻意回避余秀华诗歌中充斥着的狂野、原始、向往疯狂的力量,就如同现实告诉我们,你们永远也回不去那所谓的精神圣地了,什么美和柔软的瞬间,什么”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和世界里,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在众多镜像之中的自己,而不是去意淫一个精神家园。


余秀华是一个好诗人,这个好绝非”那一缕乡愁道不尽“的好,而是”堂吉诃德还在不断向着风车挑战“的好。


  我爱你,余秀华。


——————2015年2月16日新增————

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余秀华,在 @秋叶 老师的帮助下,我做了一个余秀华诗集的PPT读书笔记,我尽量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余秀华被主要人物的评价、余秀华的诗歌和余秀华的新闻报道入手,请大家多指正:

来自于的照片_dandoliya的百度相册


微博见:Sina Visitor Syste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余秀华的诗,总像一颗被泥土包裹过的石榴,外表粗砺,不加修饰,但一旦剥开,里面却是颗颗饱满、鲜红欲滴的籽,迸发出的是最原始、最炽热的生命力。第一次读她的诗,很多人都会被那种直白到近乎粗暴的语言所震惊,那不像许多学院派诗人精心雕琢的辞藻,也不是刻意营造的意境,而是直接从生活最底层最疼痛的地方挖出来,带着.............
  • 回答
    周秀云事件是一起发生在2014年中国山西大同的恶性公共事件,涉及一名名为周秀云的女性被民警当街殴打致死。这起事件由于其暴力程度、执法者的身份以及对公共秩序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简述: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调查,事件发生在2014年7月22日,地点在大同市云冈区。周秀云在一家商店门口.............
  • 回答
    清华大学韩秀云教授的那句“我可以买很贵的包,但是10块钱运费必须省”,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消费心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背后却藏着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玩味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韩教授一个人的特例,而是很多人在消费行为中会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是一种“价.............
  • 回答
    刘秀的度田:一次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及其历史回响东汉光武帝刘秀,这位被誉为“中兴之主”的帝王,其施政以务实、仁德著称。在经历了王莽新朝的混乱与兵燹之后,刘秀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东汉帝国。如何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皇权,是摆在他面前的燃眉之急。在这场艰巨的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便是.............
  • 回答
    中学生“秀学问”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意思,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简单的“我就是牛”或者“我就是知道得多”,里面门道可多了,也挺复杂。要我说,这事儿得分几头看,有好有坏,有的人是真心喜欢钻研,有的人可能就有点那啥了。首先,咱们得说说那些真正靠“秀”出彩的学生,他们身上总有一些闪光点。这类学生,.............
  • 回答
    余华先生在《许三观卖血记·意大利文版自序》中的表述,尤其是他关于“活着”这个主题的阐述,我觉得写得相当有力量,也很能引发人深思。他并没有将“活着”描述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反倒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带有某种粗砺感的挣扎。我感觉他不是在写一种诗意的、精神层面的“活着”,而是那种非常实在、非常肉体的、甚至有点.............
  • 回答
    在《开讲啦》的舞台上,周鸿祎对余佳文的批评,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前辈教育后辈”的戏码,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创业精神”、“创新务实”以及“资本泡沫”等议题的不同理解和价值判断。周鸿祎,作为360的创始人,本身就是一个经历过中国互联网大起大落,深谙市场残酷的“老炮儿”。他说话.............
  • 回答
    我没有“看过”余杰的书,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际阅读和体验的能力。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关于余杰的书籍、评论、访谈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作品的讨论,来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评价余杰的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因为他的作品风格、主题和影响力都比较复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下面我.............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 回答
    我们来详细解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这句话。这句话的构成与含义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形成了一种递进和升华的关系: 前半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含义: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表达的是一种自信和不屈的精神。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不容我,不给我机会,自然会.............
  •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
  • 回答
    马嘉祺后援会自爆粉丝集资 700 万给公司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认为可能涉及的关键问题,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粉丝集资的合理性与透明度问题 集资的目的与合法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粉丝集资本身并非绝对禁止,但其目的和.............
  • 回答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公众账号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需要资质的提醒》(以下简称《提醒》),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份《提醒》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监管的进一步收紧和规范化,对于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特别是公众账号的运营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理解这份《提醒》的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