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原著《封神演义》,再看各种电视剧的封神榜,怎么感觉哪吒一伙人三观不正?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问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确实,对比原著《封神演义》,很多改编的影视剧,尤其是那些更注重“爽感”和“人设”的剧集,会让人觉得哪吒和他的伙伴们(比如雷震子、杨戬)在某些方面的行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似乎有点“三观不正”。

我们不妨来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封建礼教下的“叛逆”与现代价值的“失范”

哪吒的“杀人犯”属性: 在原著里,哪吒是个彻头彻尾的“熊孩子”,搅得天翻地覆。他因为在东海玩水,抽了龙王的太子龙筋,逼死了龙王三太子敖丙,又因为父母不肯收留他而剔骨还父、削肉还母,最后更是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等法宝加身,闹得天翻地覆。
原著视角: 在那个神怪小说时代,哪吒的行为更多是体现了他的“顽劣”、“不受管束”以及神通广大。他杀死龙太子,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描绘成正当防卫(龙太子前来索命)或者反抗压迫(龙族横行霸道),但他的手段确实是极端且血腥的。剔骨还父更是孝道的极致体现,虽然方式骇人听闻。
现代视角: 对比现代法律和社会价值观,哪吒的行为简直是无法无天:无端殴打致死,对权威(龙王)毫不尊重,甚至造成了社会混乱。从法律意义上讲,他就是一个杀人犯。而剔骨还父,虽然我们理解那是古代对“孝”的极端演绎,但其背后蕴含的自我牺牲和亲子关系处理方式,在现代人看来,是令人震惊甚至难以接受的。影视剧为了突出他的“反叛”和“少年英雄”形象,往往会淡化他的罪行,甚至将龙王描绘得十恶不赦,来合理化哪吒的行为。

雷震子和杨戬的“打杀”与“忠诚”: 雷震子是文王的义子,杨戬是二郎神。他们在很多影视剧里,都是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助手。但仔细想想,他们参与了多少“杀戮”?
原著视角: 封神大战本身就是一场波及生灵无数的巨大战争,凡人、仙人、妖魔都在其中互相残杀。作为反商(或者说阐教、周朝)的战士,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周朝扫平障碍,而障碍往往需要用武力清除。他们的忠诚对象是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行为是为“正义”(或者说他们所信仰的道义)而战。
现代视角: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个体身上时,会发现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往往要铲除异己,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戮。比如,为了攻破某个阵法,可能就要屠杀镇守的妖兵;为了抓住某个叛徒,可能就要将其击杀。这种为了“大义”而进行的“正义屠杀”,在现代人看来,其伦理界限非常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杀戮狂”。影视剧往往会放大他们的英勇,而淡化杀戮的残酷性,甚至将对手描绘成罪有应得,来凸显主角的正义性。

2. 价值导向的差异:集体利益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师命大于一切的“服从性”: 在《封神演义》的体系里,阐教十二金仙(或者说元始天尊)的指令是至高无上的。哪吒、雷震子、杨戬等作为他们的门徒或被庇护者,很多时候是奉师命行事,即使师命看起来不近人情,甚至有违个体意愿。
原著视角: 这是修仙问道世界的规则。个人情感在“大劫”面前微不足道,最终的目的是完成封神大业,这涉及到三界秩序的重塑。弟子对师父的绝对忠诚,是修行的一部分。
现代视角: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当师命与个体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更倾向于质疑和反抗。影视剧如果过度强调这种“绝对服从”,会让观众觉得主角没有自我,或者说被工具化了。反之,如果为了突出主角的“人性”,让他们质疑师命,又可能被观众诟病“不忠”、“不懂规矩”。

“妖”的标签化与“异类”的歧视: 封神大战中,很多被描绘成“妖”的生物,不论其善恶,都往往是被打击的对象。
原著视角: 在那个时代,“妖”往往被视为扰乱三界的负面力量,其本性就是邪恶或者带来混乱的。区分“人”与“妖”,是那个世界的基本设定。
现代视角: 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众生平等”和“反对歧视”。看到影视剧里,许多妖精只是因为是妖精,就被哪吒一伙人毫不留情地斩杀,即使其中一些妖精可能并没有作恶,甚至还有善意的,也会让人觉得“残忍”和“不公平”。很多影视剧为了表现主角的强大,会把遇到的妖精描绘得非常邪恶,但这种“标签化”的处理方式,放在现代观众面前,依然会让人感到不适。

3. 影视剧改编的“滤镜”与“简化”

“正邪”观的简化: 大多数影视剧为了追求观影效果,会将人物和情节进行简化,非黑即白。哪吒和他的伙伴们往往被塑造成绝对的“正义”一方,而他们的对手则是绝对的“邪恶”。
原著视角: 《封神演义》虽然有正邪对立,但很多细节描写,比如阐教和截教之间的恩怨,以及一些人物的行为动机,都比电视剧更为复杂。例如,截教的通天教主也并非完全是负面角色,他维护的是自己门下弟子的权益。
现代视角: 观众现在更喜欢有层次感的人物和更具争议性的情节。当影视剧将哪吒一伙人塑造得过于“完美”,甚至行为上带有明显的“双重标准”(比如对自己人可以仁慈,对敌人却毫不留情),就容易引起“三观不正”的感觉。

“少年英雄”的包装: 很多电视剧会把哪吒塑造成一个叛逆但不失善良的少年英雄,雷震子则是一个耿直憨厚、忠心护主的伙伴。这种形象设定本身没有错,但为了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会弱化他们行为中的负面因素。
原著视角: 哪吒的形象更多的是神通广大的“神童”,他的“少年”感更多体现在其不受管束的顽劣上,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成长与情感纠葛。
现代视角: 当观众看着哪吒一脚踢飞某个小妖,或者轻易地将某个对手斩于马下时,很容易会忽略了被踢飞和被斩杀的生命。这种“英雄主义”的包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显得血腥暴力,甚至有点“以强凌弱”的意味。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觉得哪吒一伙人三观不正?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是用现代的、文明的、注重个体权利和法律的价值观去审视一个根植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故事。原著的价值体系和行为逻辑,与我们今天的社会规范存在着天然的隔阂。

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喜好,往往会强化“爽感”和“英雄光环”,同时简化情节和人物动机,这使得哪吒一伙人的某些行为,比如肆意杀戮、对权威的不敬、以及在某些冲突中的处理方式,在现代观众看来,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三观不正”了。这并不是说原著不好,而是时代在变,我们的评价标准和接受度也在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说原著。

不开玩笑,《封神演义》全书的基本逻辑就四个字:封建迷信

从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开始,整本封神演义里每一个人物头顶上都悬着一把利剑——叫做天命。

都说女娲是为了一时之忿派轩辕坟三妖下界祸乱成汤江山,不顾生灵涂炭——可实际上呢?女娲娘娘贵为三界之母,被纣王公然写诗调戏了,却也只能“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回行宫,心中不悦”——除了放三只小妖下界,她什么都干不了!

纣王再怎么调戏女娲,该他二十八年气运,终究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反过来,纣王再怎么“聪明智慧(封神原话)”,成汤享国六百年,气数已尽,也是多一年也不能。

纣王改变不了,妲己改变不了,女娲一样改变不了。(顺便一说,这也是后来女娲“背信弃义”诛杀妲己让妲己背锅的原因——妲己从一开始就搞错了,纣王失天下,是气数使然,不是她妲己惑主的功劳,这事一早女娲就告诉她们了——女娲放这几只小妖下界的目的是做个润滑剂,让武王得天下更顺利一些,甚至是为了减少伤亡,让纣王丫自己去死不要拖人陪葬……妲己从一开始就完全搞反了)

——这个逻辑,对于我们受了多年社会主义唯物主义教育的观众而言完全理解不了。但是很遗憾,封神整本书都是基于这个逻辑而构建的。

毕竟在古人那儿,地震、日食,他们都觉得是上天示警君王失德(实际上一般免三公当替罪羊),让他们接受这样的逻辑,并不困难。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封神那些看上去没法理解的内容,就全都可以理解了。

封神背景下,武王并不绝对圣人,纣王也并不完全昏庸无道,因为贤愚善恶压根就不是得/失天下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有且只有一条,就是天命。

而全书所谓正面/反面人物的划分,也从来不根据善恶/是非,仅仅根据一件事——顺天命,还是逆天命。

什么是天命?

哪吒“奉玉虚宫符命来保明君”是天命,所以他命中注定是要做武王帐下的大将的——在他助武王伐纣成功之前想要杀他的,都是“逆天命”者,无论是龙三太子、还是石矶,哪怕去告御状的四海龙王也一样——无论他究竟是有理还是没理,这都是逆天而为。

但是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什么是天命?天命是一种既定的宿命。有句歌词说得好——“我不信命或许也是某种写好的宿命”——顺天命、逆天命,都改变不了天命的必然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一些无意识的、甚至是看上去“逆天命”的行为,实际也在间接地帮助天命的达成。

姜子牙的前妻为什么会封神?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问题。

——因为即使是无意识的,甚至或许带了几分恶意的,马氏的行为确确实实在客观上促成了姜子牙的出山、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奇遇。

马氏也推动了“天命”的发展,即使看上去纯属意外。(这个逻辑的基础是宿命论,如果宿命论不成立,则这一切都不成立)。

哪怕是站在所谓“天命”对立面、保扶殷商的人,包括纣王、姜后、比干、商军将领等,他们本身也都是推动“武王伐纣,周兴商亡”宿命的一部分,所以一样在封神榜上有名。

并且在封神里,由于三教共签封神榜这个bug的存在,“顺天命”的诸修行者出于“顺天命”的目的而杀人几乎是不存在什么道义上的责任的——因为(排除极少数)为“武王伐纣”的天命而死的、有名有姓的人,最后都封神榜上有名,得居神位,某种程度上,已然模糊了生死的界限。

后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封神榜上的神位怎样受制于昊天上帝、不得自由、不如阐教截教弟子散修逍遥自在,不如肉身成圣者金贵——其实多少有点过度脑补了。原著里并没有这个意思。无论是顺天道还是逆天道而死(也无论是非),最后的结果都一样,都是得享神位——包括倒霉的石矶娘娘也是一样。

魂魄封神、肉身成圣、凡间富贵三条路,打自封神第十五回就写得明明白白的。不是高下之别,只是命中注定。哪吒的命就是匡扶武王最后肉身成圣,他纵然想要个神位(就是个天庭公务员职位)也没有;姜子牙敕封众神,连马氏都榜上有名,可他自己就没有那个成仙封神的命(元始天尊明明白白告诉他——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至于封神榜上的诸位,若不想要这个公务员的位子,想换姜子牙那凡间富贵,或者哪吒的逍遥自在——那也是做梦。

各人有各人的命。

而这一切,早在封神全书开始之前就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

但这是《封神》的逻辑,不是《封神》的三观。

宿命论,至少是封神的宿命论里是没有“好人注定有好报”这条的。

整个封神所鼓吹的,是天数,是宿命,但这宿命完全不和善恶是非相挂钩——《封神》不评价、也不输出任何善恶是非观。

姜子牙与马氏的争吵,当真子牙就占理吗?

哪吒与石矶的恩怨,当真就是石矶的错吗?

截教护短复仇,是“逆天命”,但“逆天命”就是错吗?

《封神》从来没说对错,它只说,天命不可违。

天命在身,就算是个傻子也可以君临天下;失其天命,就算是贤良也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逻辑听着耳不耳熟?千百年来的封建道德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贤愚并不重要,生来是皇子还是奴隶,早已注定——如果你有幸从奴隶成为天子,那也一定是因为你生来就注定有这样的天命,而不是因为你多么努力多么不同旁人。

天命是不与是非挂钩的。

这里最简单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告天文,明明白白地承认蒙元为正统: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蒙元侵宋正义吗?没人会认为他正义的,朱元璋更不会。

但是宿命论是最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理论思想(即朱家的后代无论贤愚,哪怕是个文盲白痴,只要我朱家气运不终,就一定能坐稳天下),而宿命论是不能有例外的!所以蒙元得了天下,享国百年,在宿命论的框架下就必须承认它“有天命”——哪怕它不善,它也得天命(但百年而终,如今已经玩完了)。

所以天命并不永远站在正义的那一方。得天命者,不一定贤德、甚至不一定善良,但天命在兹,就一定能成功。

反过来再看《封神》。

《封神》从来不曾评价商周、截阐之间的对错是非。从头到尾,它都在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仅此而已。

《封神》不输出三观,正的不正的都没有。《封神》唯一输出的就是封建迷信。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封神》有,四大名著多少都沾着点,水浒的一百零八魔星出世,红楼的薄命司等,不外如是。说明这个天命逻辑在封建社会的看客那儿,应该是挺吃香的。

但四大名著谁也没把这个逻辑当成主线。古代看客普遍接受宿命线,但同时也接受是非线,甚至也接受二者的偏差,历代演义故事,不乏逆“天”而行不得善终,但大义凛然为人敬佩的英雄。《封神》的问题在于,太过于强调天命线,是非线过于模糊几乎抹没了——但反过来说,这也使得《封神》不被一般的是非观束缚,敢于直书“正面人物”的种种阴暗面,同样不乏对“反面人物”——包括一向被黑到死的纣王天子——的优点的描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实的投影?谁又规定了“得胜”的一方就一定是正义的呢?

喜不喜欢,见仁见智。《封神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而言,说实话个人感觉比较一般。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了“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故事的影响——实际上《封神演义》的诸多翻拍大都在弱化截教阐教的内容、弱化宿命论的影响,而强化武王伐纣本身的内容——我觉得已经很难说这是更像《封神演义》还是原本的《武王伐纣平话》了(不过殷郊的形象确实被哪吒取代了)。而由于这个故事有底本、有部分历史人物和一部分民间信仰神祇的形象本身做衬,导致看官打从一开始就对人物形象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心中的真善美形象被抹黑,所以无论是影视改编,还是同人写作、乃至于吃瓜群众的观后感,一般都倾向于洗白武王阵营的主要角色——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评论区让我补充一下,我发现可能原答案确实有一点没说明白:

《封神演义》的水平(和四大名著,包括金瓶梅等相比,当然不是和我自己的水平相比)确实烂。这个烂不是因为它宿命论、不是因为它鼓吹封建迷信、甚至也不是因为它是非线模糊,它烂单纯就是艺术水平确实不高而已。

《封神演义》是典型的有骨无肉,框架打得相当漂亮(所以特别适合写同人,也适合大幅度改编的影视化),但是具体的文笔、人物形象塑造就是稀烂。

这和它宿命论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我只是说到这儿就顺便吐槽一下而已,并不是说它烂是因为它宿命论。

文学作品没有必要非要输出正义的三观,也没有必要非得去弘扬什么科学发展观反对封建迷信,评论区有人问那这书的意义是什么——这你得去问许仲琳——但从来没人规定了优秀的、成功的文学作品本身必须有什么作者想表现的“意义”,或者必须要去歌颂或讽刺什么(当然可以有,只是不必须而已)。

我的答案只意在说明《封神演义》的特性,以解读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看《封神》毁三观——因为《封神》不输出、不评价三观,不按三观、不按是非划分阵营而已。

这不是《封神》的“缺点”(当然也不是什么优点),这只是它自身的属性而已。甚至另一方面我也说了,这反而使得《封神》带有一种“胜利方不一定就都是好人;失败者可能也是聪明智慧的,只是命不好”的黑色讽刺感(但作者本身又没有真的表现出来这种讽刺感……我也不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态度,我感觉全文对于是非线就是没态度,不评价,读者自己看的意思)。《封神》的缺点是文学性真的比较一般,而不是它鼓吹封建迷信这事本身。

最后,其实“鼓吹封建迷信”只是一句调侃,评论区不用争论这件事了。我无意彻底否定宿命论(我更接近不可知论者,也不是纯粹的无神论)。问题在于,《封神》的主角是神,而不是人,视角天然就抬高了一级;而《封神》里的“天命”是一种高于人、也高于神的存在,神仙一样受制于这个“天命”。而在一般带有宿命论倾向的作品里,“天命”掌握于神,高于主角(人),而主角是接触不到这个既定的“天命”的。而《封神》的主角们,自身受制于这个天命,却同时又自己清清楚楚地了解这个天命是什么样的——这才是它别扭的地方。之所以它看上去这么“封建迷信”,而同样带着宿命论的四大名著都没有,就是因为它剥去了天命那层神秘的外衣(掐指一算什么都有),把“天命”赤裸裸地写出来、精确到年、并且直接参与主线剧情发展,这就实在是太像跳大神的了。

user avatar

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正确的三观是顺应天命。

哪咤等人顺应天命,所以三观正,截教逆天而行,所以三观不正。

天命在这类小说中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借口托词,双方也知道天命大概是什么内容。

不存在阐教借口天命欺压截教,或者阐教随口解释天命来宣扬自己正义,而是阐教就是在执行天命,截教就是在逆天而行。

为什么截教知道天命还逆天而行呢?这是因为这类古典小说中的天命呈现一种残缺不全的状态,有大势,有细节,但并不全。周朝取代商朝,这是天命。三教共立封神榜,这是天命。但具体怎么取代,谁死谁不死,谁怎么死,却不一定。

所以我们看阐教顺天而行死一堆人,截教明知道逆天而行,一样下山。

更别说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逆天改命。比如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摆七星灯,就是想逆天改命。但哪些可改哪些不可改,一样测不出。非要等到最后,才知道天命不可改,还是要星落五丈原。

哪咤等人的故事并非一个人编的,而是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的传说。所以许多毁三观的故事并非是作者想表达什么,而是对传说的一种继承。

但天命是天命,正邪是正邪,古人并没将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古人很喜欢塑造逆天而行的忠臣,如封神演义的闻仲、锋剑春秋的孙膑、三国演义的诸葛亮、隋唐的杨林、明英烈的脱脱,都是这类逆天而行的忠臣形象。其中诸葛亮和孙膑还是主角。

user avatar

题主感觉没错,古书常有三观与今人乖背之处,说岳里的岳武穆,荡寇里的陈希真,瓦岗寨的秦叔宝等,这些作者精笔勾勒的主角形象与今人认知相去甚远,我们不必多加苛责,汲取其中文学精华,为今人所用足矣。例如说岳衍生出战棋界的岳飞传,荡寇拓展了水浒武评界和续书界的半壁江山,说唐改编成无数影视作品,今人能有取舍,胜过辩经千言。

几年前我写过一个短文,分析封神榜中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哪个神位最快活?(必然不是许仲琳恶趣味给三霄娘娘封的“厕神”)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在《封神演义》和《哪吒传奇》中跨剧出演的申公豹之“分水将军”,乃是封神榜上最快活一人!文中也戳了一下“哪吒一伙的三观不正”,和大家分享:

——————————————————

《封神演义》阐截相争,仙道神妖落难无数,皆因三清共议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榜上有名,于地仙俗道之流固为飞升捷径,金罗半圣则多半不愿上钩,金殿供职不若洞天独修逍遥也。其榜上有雷火瘟痘四部,下司日月星辰百家,或执掌五岳称大帝,或兼职地府充阎罗,天罡地煞先后已定,财神厕姑雅俗如何?而吾于这封神诸职中独爱者,“分水将军”申公豹也。

其职“朝觐日出,暮转天河,夏散冬凝,周而复始”。女娲以石补天,公豹以身塞海,功德不亦大乎?沐寒暑之季风,温冷不同;感潮汐之水势,涨落有异。夜观星辰,天颜可瞻;或览霞蔚,云意斑斓。北海之上苍凉无物,偶尔所见者,精卫掠其空,愚公临其境,鲲鱼将化,泰山以超:但睹其一人间奇景,生无憾矣。

夏散为露珠,周游于水天之间,逍遥而不籍外物;冬凝为云雾,盘桓于波澜之上,安坐而任尔妖风。此何如“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乎?醉翁之意,吾与点也。

按分水将军其职,有若朝露,周而复始,运转无穷,一日之光阴如箭,朝生夕死,故不敢虚度其生;百世之年表无穷,随死随生,故不惧生死簿本。蜉蝣起伏草莽之中,戮力经营,风过青萍则老,不亦悲乎?彭祖寿可八百之上,苟延残喘,身留庸碌而卒,不亦愚乎?相较之下,申公豹可谓得其两宜也,老庄所求,盖莫如是。

复读封神,其中乖违之处甚多,马氏不过与子牙黄昏一夜,露水情缘而封扫帚;龙须虎征战终身,饮恨沙场则榜中无物。赵公明不过掷石之能,万代以为财神;三霄已灭阐教三代,而令厕神相欺。至于人间,商纣人称好色,膝下唯有二子;文王所谓圣贤,谱上乃有百儿:孰淫孰色?纣王题诗一首,则女娲震怒,令狐妖亡它成汤天下;姜子牙欲杀桃柳二妖,则火焚轩辕庙绝其供奉,其罪当何?燃灯之祭阵,太乙之护短,黄龙之无用,原始之暴凌,阐教师徒面目可憎,仿佛水浒之宋江也。

古典小说魅力在此间,非为那神魔鬼怪王侯将相,亦可见动人文字,所思所得,温故而知新,所谓开卷有益也。申公豹之分水将军,固不可得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问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确实,对比原著《封神演义》,很多改编的影视剧,尤其是那些更注重“爽感”和“人设”的剧集,会让人觉得哪吒和他的伙伴们(比如雷震子、杨戬)在某些方面的行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似乎有点“三观不正”。我们不妨来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金庸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经典桥段了,尤其是在光明顶那场惊天动地的对决中,张无忌面对周芷若那一剑,很多人都觉得他“不躲”得很让人费解。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人物心理以及张无忌当时的处境给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张无忌并非真的“不躲”,他是在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做.............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没读过原著,也会对德拉科·马尔福这个角色心生喜爱,而且这种喜爱,有时确实会和演员的颜值产生紧密的联系。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人接触“哈利·波特”的世界之前,是通过电影。而电影里,扮演德拉科的是汤姆·费尔顿.............
  • 回答
    关于“Netflix 开拍《午夜北平》,姜文主演”这件事,我得先跟你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能找到的公开信息里,并没有明确证实 Netflix 正在筹备拍摄一部名为《午夜北平》的影视剧,并且由姜文主演。这很可能是一个传言、误解,或者是一个尚未公开宣布的项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无法“看”到尚未发布的信.............
  • 回答
    关于“喜欢薛宝钗的人没文化、没看过原著”这种论调,确实在一些读者圈子里流传,而且颇为令人费解。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巨著,其解读本身就存在着多元性和主观性。读者对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人世间》原著的老读者,第一次看完电视剧,心里是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惊喜,沈晓燕、郝冬梅、孙少安、周秉昆、李素华……这些我曾经在纸上读到的鲜活个体,如今活生生地在我眼前,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仿佛他们就是我身边熟悉的人。另一方面,多少也有些不适应,毕竟书和剧,是截.............
  • 回答
    关于六小龄童是否真的仔细研读过《西游记》原著,这个问题在很多观众和读者心中都存在着疑问,尤其是在他因“西游文化”引起争议之后。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看过”或“没看过”来一概而论。 任何一个参与大型经典改编作品的演员,尤其是扮演核心角色的演员,不可能完全不.............
  • 回答
    要说《诛仙1》这部电影,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其实挺好理解的。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奇幻故事来看,然后再去回味一下可能有人提到的“原著党”怎么说,这样感受会更全面。首先,咱们抛开那些“原著改编”的光环,纯粹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聊聊《诛仙1》的“电影感”。画面和特效:这是《诛仙1》最直观,也是最容易抓.............
  • 回答
    当读完《冰与火之歌》原著,尤其是那波澜壮阔、细节丰富、人物弧光勾勒得丝丝入扣的文字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权力的游戏》这部剧,乐趣或许会转化成一种更为复杂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看剧”。你肯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毕竟剧情的大框架是熟悉的。但正是这份熟悉,反而会让你对剧中的一些改编和删减更加敏感。.............
  • 回答
    看完了《权力的游戏》这部史诗级的美剧,你肯定被那波澜壮阔的故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出人意料的情节走向深深吸引住了。那么问题来了,还有必要再捧起乔治·R·R·马丁的原著《冰与火之歌》吗?我的答案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可以说,如果你真心喜欢那个世界,原著会给你带来远超电视剧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来跟你好好.............
  • 回答
    很多刚接触哲学的朋友,都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哲学学习,一定要读原著。” 这话虽短,却饱含深意,也确实是通往哲学殿堂的不二法门。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能仅仅依赖二手解读、导读或者讲义呢?这背后,有几层很重要的原因,咱们一层层地来剥开。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哲学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原创性,而原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我相信很多读过原著的朋友都有类似的感受。罗恩这孩子,有时候确实挺让人捉急的,说话直来直去,甚至可以说是情商低得可怕,对赫敏的态度很多时候显得不够尊重,这让赫敏这样聪慧、有原则的女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罗恩在很多时候表现出.............
  • 回答
    .......
  • 回答
    《西游记》原著中狮驼岭尸堆八百里,佛祖却似乎“视而不见”的描写,确实是书中一个令人深思且充满争议的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文本本身的描写与意图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原著中关于狮驼岭的描写: 规模之巨、场景之惨烈: 第七十四回“长庚媒合 NSR大圣、二魔争功”中,孙悟空深.............
  • 回答
    好的,咱们抛开AI的腔调,好好聊聊为什么越看《天龙八部》原著,越会觉得王语嫣这姑娘,有点让人提不起劲,甚至可以说是讨厌。首先,咱们得承认,王语嫣在金庸笔下,确实是个极美的女子。那“神仙妃子”的名头,不是白叫的。她容貌倾国倾城,气质超凡脱俗,能让所有男人都为之倾倒,这是毋庸置疑的。按理说,这样的女子,.............
  • 回答
    水浒原著中,关于宋江“杀人全家”的说法,确实让不少读者感到困惑。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看看书里到底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首先,得明确一点,宋江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杀人全家”的记载。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说法往往是网友们或者一些解读中,将宋江的一些行为,尤其是为了保全自.............
  • 回答
    关于《少年的你》原著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疑似抄袭的争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原创的底线,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争议的缘起与核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场争议的核心在哪里。主要的指控集中在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在情节、人物设定、甚.............
  • 回答
    哈,看见这句“鸡蛋好吃就行,何必管那只下蛋的鸡呢”,确实是挺能代表一部分对原作的“解构”和“扬弃”的态度。不过,作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原著粉,我觉得这句话虽然有点道理,但用来评价一部作品,尤其是像《三生》这样背后有详尽设定和情感铺垫的作品,就有点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了。让咱们掰开了揉碎.............
  • 回答
    98央视版《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塑造:删减与正面化背后的考量98央视版《水浒传》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改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在对原著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宋江这一核心角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删除原著中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并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是广受关注的改编方向。要理.............
  • 回答
    六小龄童主编《西游记》删减原著事件:一场关于经典传承与个人情怀的争议六小龄童,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然而,近些年,他围绕《西游记》的种种举动,特别是主编的《西游记》删减原著“糟粕、迷信”内容一事,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让许多观众和原著爱好者感到不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