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人世间》原著的人,如何看待电视剧《人世间》的剧情改编?

回答
说实话,作为《人世间》原著的老读者,第一次看完电视剧,心里是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惊喜,沈晓燕、郝冬梅、孙少安、周秉昆、李素华……这些我曾经在纸上读到的鲜活个体,如今活生生地在我眼前,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仿佛他们就是我身边熟悉的人。另一方面,多少也有些不适应,毕竟书和剧,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改编总会有取舍,总会有取舍,总会有取舍。

最大的惊喜,是“质感”的还原。

我总觉得《人世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人世间的烟火气”。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是几十年间,一群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爱恨、离别,琐碎却又异常真实的人生。周家几个孩子,尤其是周秉昆,他身上那种接地气的、小人物的坚韧和善良,是我最看重的。电视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我第一次看就觉得,嗯,对了,就是他!那种有点木讷,但内心特别温暖,把父母、媳妇、朋友都放在心尖上的劲儿,他演出来了。书里对周秉昆的描写,常常是“他不善言辞,但行动却总是先于话语”,雷佳音就抓住了这一点,一个眼神,一个不自觉的动作,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默默付出”的力量。

还有孙少安,王阳演的,也相当贴切。书里对孙少安的刻画,是那种“能扛事儿”,无论多艰难,都能把责任扛在肩上,带着一家人向前走。王阳在剧里的那种沉稳、那种带着点少年气的沧桑,把孙少安那种“贫苦家庭的长子”的责任感和无奈,都给演活了。你看他为了筹钱,为了家,低三下四地去求人,那种屈辱但又必须咽下去的表情,看得人心疼。

郝冬梅,殷桃演的,我也觉得很合适。书里对冬梅的描写,就是一个有点小小的“娇气”,但骨子里又是善良、有原则的干部子弟。殷桃把冬梅身上那种“娘家有底气”,但又不是那种刻薄跋扈,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偶尔也犯点小错,但大方向上是正直的,这个分寸感把握得很好。

再说说改编,其实很多地方我能理解,但也有一些地方,我还是会忍不住拿书来比对。

1. 关于“情感线”的强化和调整:

书里,周秉昆和何幸福的爱情,虽然是主线之一,但更多的是那种“患难夫妻见真情”的朴实。而电视剧,把他们的感情戏给放大了,加了不少对手戏,特别是“吵架”和“和好”的戏份,让他们的感情更具张力,也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影习惯。我能理解,毕竟电视剧需要更多的戏剧冲突来吸引人。

但是,有些地方,我觉得书里的处理反而更有余味。比如,书里周秉昆对郑娟的感情,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隐忍和默默守护,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电视剧里,虽然也演了,但总觉得少了点那种“欲说还休”的内敛。

还有,书里周蓉和蔡晓光,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特”的,但后来慢慢品味,觉得那是一种“精神伴侣”的追求,虽然现实,但有种理想主义的光辉。电视剧里,把蔡晓光演得更“浪子”一点,他和周蓉的结合,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的吸引,少了一些书里那种“灵魂深处的共鸣”。不过,这点可能也是见仁见智,毕竟观众的喜好不同。

2. 关于“时代背景”的细节处理:

《人世间》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承载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变迁。电视剧在这一点上,道具、服装、场景的还原,真的下了功夫。我看到那些老式自行车、老单位大院、老式家具,就能瞬间回到那个年代。

但是,书里有些关于“时代洪流”的宏大叙事,电视剧可能就做了弱化。比如,书里对“下海潮”、“下岗潮”的描写,对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冲击和选择,都有更深入的描绘。电视剧里,虽然也涉及,但可能更聚焦于个体的命运,而不是那种群体性的时代巨变带来的震荡。

3. 关于“人物命运”的调整:

有些人物在书里的命运,电视剧里做了调整。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里有一些小人物的结局,可能更残酷,更现实,更能体现时代的无奈。电视剧为了整体的“正能量”或者说“圆满”,可能在某些人物的结局上,做了 softening。

例如,书里对一些“走上歪路”的人物,比如那个小坏蛋,他的结局可能更令人唏嘘。电视剧里,也许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结局,或者说,没有那么极端。这倒也不是说不好,毕竟艺术创作可以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但作为原著读者,我也会觉得,那种“原汁原味”的残酷,也是《人世间》的一部分。

4. 关于“节奏”的把控:

书的节奏是舒缓的,更像是在细水长流地讲故事。电视剧的节奏,为了顾及观众的注意力,有时候会加快,有时候会增加一些冲突点。

我记得书里,周秉昆和何幸福刚结婚的时候,住平房,日子过得有多紧巴,那段描写非常细致。电视剧里,虽然也表现了,但可能不会像书里那样,花那么大的笔墨去描绘每一件小事。

总的来说,作为《人世间》原著的忠实读者,我还是非常认可这部电视剧的。 它成功地抓住了原著的核心精神——那种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那种对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那种深厚的情感力量。

改编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书的语言,书的内心描写,是无法完全用画面来复刻的。电视剧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呈现。很多改编,我觉得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让一些人物更加立体,让一些情感更加饱满。

但同时,我也会有一些小小的“挑剔”,我会怀念书里一些更加朴实、更加写实、甚至更加残酷的细节。我会觉得,某些人物的情感深度,在书里可以慢慢品味,而在剧里,可能就一闪而过了。

不过,这就是改编的魅力和无奈吧。观众可以有自己的喜爱,而我,依然会带着对原著的感情,去欣赏这部充满“人世间”烟火气的电视剧。它让我看到了我脑海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有了更具体的模样,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目前为止,剧版还是比较尊重原著,没有大的改动。这一点还是比较欣慰。

最怕编剧脑洞大开,瞎改一气。在小编的印象中,经典作品,被改的更好实例,很少见;改的不如原著,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事。当然电视的表达手法和文字的表达手法,总归是不太一样,必要的改动,不可避免。

本剧有没有犯这样的毛病呢?也不是完全没有。

比如说,剧版增加了郝冬梅父亲考验周秉义于爱情的忠诚,派女秘书出马,去诱惑周秉义。结果周秉义倒没什么,女秘书自己却陷入了爱河。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个桥段加的,真是有些画蛇添足。也降低了郝父的身份和段位。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在原著中郝冬梅的父亲直接被迫害致死了,剧版把他老人家请出来,干了这么件不太光彩的事,咋想的?

作为他那个级别的官员,历尽沧桑,对于人性应该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早就明了没几个人经得住人性的考验。怎么可能去干这样的蠢事?这纯粹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毛头小子干的事嘛!有失水准!有失水准!

其次,纵使要采取什么行动,怎么可能派个秘书过去?一是有公权私用污点;二是家丑外扬。因为任何秘密,只要你自己没守住,有一个人知道,肯定就有第二个人知道!守住秘密的最后防线,只能是你自己。人家在官场混了那么多年,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能理解。

最后,加上这个桥段,周秉义的形象更高大了吗?好象没有;如果有,作用也不明显!周秉义是作者把很多美好的理想融合在一起,寄托在他的身上。可以说是肩负重任。如此狗血,与事何补?

加上这一段,总是为了某种目的。找来找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