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腊化时代是否被低估?

回答
谈到希腊化时代,我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辉煌图景:广袤的疆域、融合的文化、宏伟的城市。然而,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是,与古典希腊时期相比,希腊化时代在许多层面上似乎被低估了。这并非说它不被重视,而是我们对其复杂性、深远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遗产的认知,可能还未臻完全。

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希腊化时代为何会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被“低估”了的:

一、 刻板印象的阴影:过于强调“衰落”与“模仿

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希腊化时代是古典希腊黄金时代的延续,但同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衰落”。人们习惯性地将这段时期视为古典希腊的“尾声”,认为其缺乏原创性,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模仿和改编。例如,在文学艺术方面,人们容易将目光聚焦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菲狄亚斯这些名字,而对于提奥克里图斯、卡利马科斯、阿波罗尼奥斯这样在诗歌领域开辟新道路的希腊化时期文人,以及雕塑家如莱奥哈雷斯、普拉克西特利斯家族的晚期作品,则可能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

这种“衰落论”的出发点往往是与古典时期的“政治自由”和“哲学突破”进行对比。确实,雅典城邦的政治光辉随着亚历山大的帝国崛起而黯淡,形而上的哲学探索似乎也转向了更加个人化和伦理化的方向(如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然而,这种对比过于简化了历史的演进。希腊化时代并非是原创力的枯竭,而是原创力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语境展现出来。例如,天文学上的赫拉克利德斯和阿里斯塔克斯,他们的理论在当时就极具革命性,为后来的哥白尼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几何学上的欧几里得,其《几何原本》至今仍是基础教材。这难道是“模仿”和“衰落”的体现吗?

二、 历史叙事的重心偏差:聚焦于“征服者”而非“文化生产者”

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叙事,亚历山大大帝无疑是绕不开的中心。他的军事成就和帝国扩张是故事的开端和驱动力。然而,正是这种对军事和政治领袖的过度关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变革。我们更多地谈论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的建立和战争,却可能较少关注这些政权下涌现出的无数学者、艺术家、工匠、商人,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

正是这些“文化生产者”和“生活实践者”,在新的环境下,将希腊的语言、思想、艺术、生活方式带到了广袤的东方,并与当地的文明发生了深刻的互动。亚历山大港的缪斯学院(Museion)及其图书馆,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术中心之一,汇聚了来自各个地区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知识整理。亚历山大港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来自希腊、埃及、波斯、印度等地的居民,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融合体。

三、 遗产的“隐藏”与“转化”:不易辨识的深远影响

希腊化时代最“被低估”的地方,或许在于其遗产的“隐藏”和“转化”方式。它不像古典希腊那样,留下了一座座清晰可见的帕特农神庙或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希腊化时代的许多影响,是更加“幕后”和“间接”的。

语言的传播与变异: 通俗希腊语(Koine Greek)的出现和传播,是希腊化时代最伟大的语言遗产之一。这种标准化的希腊语成为了帝国各地的通用语言,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商业和文化的交流。而后来《新约圣经》的希腊语原文,正是基于这种通俗希腊语。没有希腊化时代大规模的语言推广,基督教的传播和早期文本的记录方式都会截然不同。
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如著名的“拉奥孔”、“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虽然技法上可能与古典时期有所不同,但其对情感的强烈表达、对动态的捕捉以及对人体的细腻刻画,都代表了艺术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在埃及、波斯等地,希腊艺术风格与当地的雕塑传统相互影响,产生了许多融合性的艺术品,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独特性往往容易被忽视。想想那些在埃及发现的希腊风格神像,或者希腊风格的壁画在东方国家的出现,都是这种文化融合的见证。
思想的“落地”与世俗化: 古典希腊哲学更多地聚焦于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形而上的探讨。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存之道和内在的精神世界。斯多葛主义强调理性、自律和对命运的接受,伊壁鸠鲁主义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快乐。这些哲学思想的普及,对后来的罗马帝国乃至整个西方思想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们将精英哲学转化为一种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
科学的积累与传播: 如前所述,希腊化时代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整理,以及通过希腊语的广泛传播,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埃拉托色尼计算地球周长的精确性,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的系统化,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成就。这些知识的传播路径往往是曲折的,但其最终汇入日后的科学大潮,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四、 跨文化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希腊化时代的核心特征就是“希腊化”,即希腊文化向东方世界的扩散和与东方文化的融合。这种跨文化的互动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也带来了研究上的挑战。如何准确地界定希腊化对东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东方文明反过来对希腊化的塑造,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许多学者在研究东方文明时,可能会更侧重于其本土的特色,而对希腊化元素的存在和作用认识不足;反之亦然。

这种融合并非是单向的“征服”或“同化”,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例如,希腊人学习并采纳了埃及的宗教仪式和神祇崇拜,将希腊神祇与埃及神祇进行对应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挪用,而是伴随着新的解读和新的神学体系的形成。

结语:重塑对希腊化时代的认知

总而言之,希腊化时代之所以可能被低估,在于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刻板印象和简单的二元对立中。它并非是古典希腊的简单复制或衰落,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和深刻变革的时代。它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交流网络,将希腊文明的精髓播撒到广袤的东方大地,并与东方文明进行深度对话,最终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科学认知。

我们应该将希腊化时代视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辉煌的时代,而不仅仅是古典希腊的余晖。深入挖掘其在语言、艺术、哲学、科学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具体遗产和深远影响,重新审视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关键地位,是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应有尊重。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更细致、更深入地去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腊化时代确实是被低估了。

传统上西方历史课讲古希腊,一般都是讲到前338年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亚历山大大帝父亲)在Chaeronea战役击败希腊联军,基本统一希腊各城邦,或者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去世为止。

从前338年到前30年罗马兼并托勒密埃及的这段被称作希腊化时代的历史时期在传统西方古典学家看来是堕落的、不值一提的,一直被认为是古希腊文明的衰落期,直到罗马征服了一个个希腊化王国,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许多多『古希腊』的成就,并不是前5世纪古典希腊所谓『黄金时期』达成的,而是出于希腊化时代。比如第一次测量地球的周长、《几何原本》、阿波罗尼乌斯对圆锥曲线的研究、阿基米德都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这些是文艺复兴前西方文明最伟大的数学发现);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们继续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医生们(据说是用死囚活体解剖)第一次系统的研究了人体的构造;希腊化时代的航海家第一次进行了绕行不列颠的远航;希腊化时代,随着从西班牙到印度的各个希腊城市的交流,以雅典方言为基础,出现了一种通用的希腊语(koine Greek),成为了地中海东部地区的通用语,和圣经新约书写的语言。

希腊化时代各希腊王国的存在以及对希腊文化共同的推崇把从西班牙到印度的『已知世界』联合成了一个整体。希腊化时代诞生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旧大陆许多历史都是被这个时期的希腊学者保留了下来。

所以实际上希腊化时代的希腊人和被希腊化的其他各民族用通用希腊语创造了比古典希腊时代更伟大的科学、医学、地理学和数学成就,哲学文学方面也不落后于古典希腊时代。

之所以希腊化时代被人低估,主要原因有两点:

1.相比于希波战争后的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的许多文献(尤其是文学、哲学方面)都遗失了。古典时代按时间顺序有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斯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还有色诺芬的《希腊》,但是希腊化时代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历史叙事,很多历史信息是碎片化的。

2.雅典的民主制度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的第一年,公元前322年被马其顿王国用武力推翻。民主制度的覆灭在近代西方史学观点看来就是政治的衰退。希腊化王国的君主们采用了从巴比伦-波斯流传下来的东方君主的传统(亚历山大大帝开的头,采用波斯君主的礼节,部属需要屈膝下跪),变得越来越专制,希腊化王国的文化也和当地文化进行了融合(也是从亚历山大大帝开始的。他主持了希腊人和波斯人的集体婚礼):托勒密王国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自认法老)、塞琉古王国和波斯,还有东方的希腊-大夏王国以及后来的希腊-印度佛教王国。这在一些传统的西方历史学家看来,希腊文化受到了东方落后专制文化的『污染』,不再是『纯粹』的希腊文化。像塞琉古帝国和托勒密王国传统上已经不再认为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

至于中国高中为什么不讲希腊化时代,是因为中国讲古希腊和古罗马主要侧重它们给西方现代世界留下的政治遗产:希腊的民主制度和罗马的罗马法。希腊化时代希腊世界已经是一个个君主专制的王国,罗马也还没有完全崛起,所以就干脆不讲了。所以提到古希腊,中国人一般只知道希波战争、雅典和斯巴达,却对叙拉古、亚历山德里亚、安条克知道很少。

user avatar

大众文化方面确实是有点被低估,从前90年米特拉达梯战争爆发到前30年屋大维称奥古斯都,罗马花费60年才将地中海变为内湖,长度和三国鼎立一样长;塞琉古王朝从前312年存在到前63年,历249年,比东汉都要长,并且很长时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结果很多人(包括西方人)还是玩游戏才知道塞琉古和本都的。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原始史料的散失。希腊化时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罗马人的记载,但罗马帝国历史著作以不完整而闻名。

李维版《罗马史》(建城以来)应该是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史料,因为它细节极详细,但是这本书保存下来的其实只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到三次马其顿战争后基本就没了。再加上波利比乌斯《历史》的相互补充(写到三次布匿战争后,现存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最后使得汉尼拔战史反倒成了罗马史最丰富的部分。

从现有资料来看,古典历史学家其实非常重视本都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的史料,阿庇安的米特拉达梯战争卷是阿版罗马史上卷的压轴戏,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但是阿庇安用语非常简略,使得其篇幅还是比不上其它时期的史料多。从目录来看,没有理由认为李维不重视米特拉达梯战争,《建城以来》涉及米特拉达梯战争以及穿插马略苏拉内战的部分从第76卷一直写到第102卷,篇幅很有可能比汉尼拔和恺撒的部分都多,然而遗憾的是它一点都没保存下来。阿庇安的《埃及战争》洋洋洒洒达4卷内容,依我看屋大维和艳后的3年战争是写不了那么多的,主要篇幅很可能主要就是写的托勒密王朝的兴衰史和成就。

如此看来,上述内容失传非常可惜,而且未必是因为战乱灾难等正常原因造成的,不然无法解释为何李维前面写布匿战争的内容几乎什么都有鼻子有眼睛,大象有几头都有,后面就一个字都没。再加上《高卢战记》写到恺撒准备如何发动内战时下面莫名奇妙全都“原文下缺”,普鲁塔克书中对卡米卢斯(罗马国父)、马略、恺撒、小西塞罗(共和派保守派首领)这四个人的传记没有“评曰”,我怀疑政治因素甚至是这些史料失传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恺撒抢戏,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基本上全篇完整,除了高卢战记最后一卷是希尔提乌斯(与屋大维一起讨伐安东尼的执政官,元老院系)补充他准备如何发动内战估计是被砍掉了之外,其余的细节度都非常高,很方便西方学者研究。我最近就阅览过一本书(The Landmark Julius Caesar),恺撒所有去过的地名、参与过的战役都有汇集各历史学权威的详细地图和注释,可见以前西方学者对恺撒研究的细致程度,相对而言,地中海东边的本都和托勒密很长时间就确实不是很重视。

当然我看这点倒也无可厚非,这些学者国籍大多本来就是美英法德,都属于拉丁字母文化区,再说恺撒平高卢征不列颠击日耳曼,本来就跟西欧国家历史关系更大,人家有什么理由不仔细研究,何况恺撒作品保存下来的篇幅确实比别人多。

所以大体上可以总结出三个原因:

  1. 希腊化地区的原始史料因为政治或保存原因被删除或者失传
  2. “蛮族”地区后来翻盘了,成为老西方权威学者重点研究考证的对象
  3. 国内对罗马共和国后期历史翻译解读少,依我看到现在为止写得最好的罗马史中文资料还是小蚂蚁的,因为他把波利比乌斯和李维重合的部分基本上整个翻译了过来。


这两个原因加起来,使得近现代写的罗马共和国和希腊化地区的历史变成了有点像“罗马和恺撒何以能得天下”,变得有些单调和千篇一律,不过我认为即便只考虑保存下来的史料,罗马共和国最后60年的部分还是异常精彩的。从弹丸小国发展到罗马最后强敌,成为古希腊最后英雄的米特拉达梯;虽然陆军衰落(历史上没有时间长了陆军能不衰落的国家),但依然农业发达商业繁荣、海军依然颇具实力,学术汇集地中海精英的托勒密王朝;毁迦太基平马其顿败塞琉古御日耳曼,群雄皆灭后内战风起云涌,但最后依然一统地中海的罗马,这可以说就是地中海的三国时代。

user avatar

木木老师来啦~

准确滴说,在西方历史学界,希腊化时代并没有被低估,相反,最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希腊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我们就不谈地中海世界了,而是看看希腊文明圈之外的东方的情况:

1958年阿富汗坎大哈发掘出了公元前258年的希腊-阿拉密双语碑铭,上面刻有阿育王所颁布的诏令。

1963年阿富汗坎大哈发掘出了另一方希腊语碑铭,上面刻有阿育王所颁布的诏令。

这是在印度发现的希腊化时期的钱币


这是在阿富汗Ai-Khanoum地区发现的公元前2世纪的具有浓厚希腊风格的柱子

有趣的是,这个Ai-Khanoum已经离中国很近很近了

所以现在学界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是,希腊化时期的中原王朝-西域-中亚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文化交流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深度。

但是,在历史专业圈之外,其他学科的学者及民众对希腊化的了解都非常少了:就学界而言,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会更加偏好对“轴心时代”的研究,而民众对历史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历史教材以及日常的文艺作品。不得不说,现今历史教材的知识更新已经远远落后于学界的发展了——专业圈内对历史的认知差不多每年都在变化,而历史教材往往吸收了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或更早的研究成果,有些观点甚至在19世纪就被推翻了。对此专业圈对改变历史教材表示无能为力,因为历史教材的设定,本来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

————————————————————————————

更新一下:NHK曾经拍过一个有关希腊化的很棒的纪录片

[道兰][NHK纪录片]文明之路系列(2):最遥远的希腊都市

敬请观赏~

user avatar

不知道怎么搞出来的这个问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问的。

作为一个专门搞Hellenistic Period的人,怎么说呢,你让中国老百姓知道“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际力量不是希腊城邦而是继业者王国,迦太基和罗马共和国”就已经很困难了——当然,我不是枪打一个,很多美国当地人他Hellenic要反应半天都不一定意识到是Greek。你让世界各地的老百姓了解叙利亚埃及战争,马其顿战争,布匿战争,未免有失偏颇;而另一方面,研究者现在在钻死胡同,比如有本书叫《青铜之人》,一整本书完全在探讨重装步兵的内容,各种反推反驳历史上的研究成果,但是说回来由拿不出决定性的全新体系。Hellenistic Period确确实实留下了远多于古典时期的史料,但是仍然远远不够多。

当然另一方面,这是17世纪以来,“希腊再发现”被英国主导的一个问题——探索者要发掘的是西方文化的溯源,而不是希腊文化的溯源,更不是罗马文化的溯源或者继业者国度。这里面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而另一方面,意大利混乱不堪,土耳其毫无兴趣,叙利亚正在内战;希腊今天是个小国,连挖掘工作都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大量境外赞助的资金,人力和学术资源。小国毫无发声能力,就是这么可悲。你的文化你的历史你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什么,对于小部分人是谈资是嚼舌头,对于大部分人是没听说过。实际上当年希腊再发现的时候甚至包含大量的希腊人自己毁坏古迹的问题,就是物是人非这片土地上的当代人都已经因为长期的贫困和不开化不能去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价值了。新古典运动跑偏了以后,基本上在大众层面上,纠正的能力就很有限了。

想来想去,高赞说的没什么问题,内容是对的,画蛇添足没意义。但是应该在这里补充一条:

不要灰心丧气。历史的发掘和发掘内容对大众的普及是需要时间的。多研究资料,多去看第一手内容,多多写文章给大众讲故事,终究会有更多人能够分享到希腊化时期的诸多文化结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