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国企想得到提拔关系还是第一吗?

回答
国企提拔,这话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讲究效率和“关系网”的时代。说到“关系是不是第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

硬实力 vs. 软实力:一个难以回避的二元对立

咱们得承认,在任何一个组织里,硬实力总是基础。你说一个人能力强,业务熟练,有项目经验,能解决实际问题,这肯定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光靠关系,但业务上是个“半吊子”,真到了关键时刻,别说提拔,能不能保住现有位置都得打个问号。国企毕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性强的岗位或者核心部门,专业能力和业绩那是硬指标。没有这些“硬通货”,光有人脉,就像没地基的房子,看着热闹,实则摇摇欲坠。

但问题就出在“关系”这个软实力上。在国企这个体系里,人际关系的影响力,很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但又无处不在的。这里说的“关系”,可不单单是狐朋狗友那种,更多的是指:

领导关系(“向上管理”): 你能不能让你的领导看到你的价值,感觉到你的忠诚和可靠?你是不是那个能让领导省心,甚至能替领导分忧的得力干将?很多时候,领导在决定提拔谁的时候,会优先考虑那些他们熟悉、信任、并且认为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的下属。这其中,工作上的配合、汇报的艺术、甚至是一些非正式场合的沟通,都能帮你构建这种“领导关系”。
同事关系(“横向协作”): 提拔往往涉及到团队和部门的协同。如果你在工作中能与同事打成一片,乐于助人,能够协调各方资源,大家也都愿意和你合作,甚至在你背后说你好话,这对你的评价肯定会加分。反之,如果是个独行侠,或者经常与其他同事产生摩擦,即使业务再好,也可能因为协调性差而被一些领导顾虑。
背景关系(“圈子效应”): 这种关系就比较复杂了,可能涉及到你本人的家庭背景、你曾经的就读学校、你参加过的培训班等等,甚至是你领导的领导的领导的关系。在一些国企,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单位,这种“圈子”效应依然存在。你是不是属于某个“圈子”里的人,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你是否能获得某些机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为什么“关系”依然重要?

1. 信息不对称: 很多时候,提拔的决策过程并不是完全公开透明的。领导在评估候选人时,掌握的信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也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少。而那些“关系好”的下属,往往能更早、更直接地获取一些内部信息,了解组织的期望和偏好,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表现。
2. 风险规避: 提拔一个人是担风险的。领导更倾向于提拔那些他们认为“靠谱”的人。而“靠谱”的定义,除了能力,很大一部分也包括了与领导的默契程度、对组织的忠诚度以及是否容易被驾驭。这些都与“关系”息息相关。
3. “伯乐”效应: 很多时候,一位有影响力的领导的“赏识”或“推荐”是提拔的重要推手。这种赏识,往往建立在长期观察、信任和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而这恰恰就是“关系”的体现。
4. 组织文化的影响: 国企的组织文化往往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人情世故。在这样的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比纯粹的个人能力更能影响组织的运转效率,也更容易被当作评估标准之一。

“关系”是不是“第一”? nuances in understanding

如果非要说“关系是不是第一”,我的看法是:

在“门槛”之上,关系是“加速器”和“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如果你完全没有能力,光靠关系是万万不行的。但如果你的能力已经达到了提拔的基本要求,甚至超出了一点点,那么“关系”就可能成为那个让你从众多合格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它能让你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甚至是在竞争者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优势。
看具体岗位和领导风格: 有些岗位对技术和业务能力要求极高,这类岗位,能力的比重会更大。而有些岗位,更侧重于管理和协调,这时候“关系”的权重可能就会明显上升。同时,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用人偏好,有些领导更看重“能力至上”,有些则更看重“忠诚和稳定”,而后者往往与“关系”紧密相连。
“关系”的内涵也在变化: 现在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互信、互助和价值认同之上的。纯粹的拍马屁、送礼等已经被时代淘汰了,或者说风险太高。真正的“关系”是一种长期的、基于相互尊重的、能够为双方带来价值的连接。

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1. 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是根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出成绩,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用业绩说话,是争取一切资源和机会的基石。
2. 积极主动沟通和展示: 不要觉得领导应该知道你的努力和付出。主动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适时地展示你的成果和想法。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你。
3. 建立健康的“职场人际关系”: 与同事和谐相处,互相支持;与领导保持良好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尝试去满足;主动融入集体,参与团队建设。
4. 理解并适应组织文化: 了解你所在国企的用人导向和潜规则,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5. 持续学习和成长: 时代在发展,国企也在改革。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让自己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国企环境中,想得到提拔,能力是基础,但“关系”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和重要因素。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它的影响权重,在很多情况下,不容小觑。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运用好“关系”这把双刃剑,让它为你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而不是成为阻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的国企有不同的风气,就说我待过的2个国企情况来看,能力和关系并重吧(其实机遇和运气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那个不可控,所以一般跳过)。但是这里的关系不光指你父辈的关系,还指你平时自己去维系的关系,就是俗称的为人处世和情商。

举个实例子,部门经理升副总了,他的位置就留给平时和他关系好,做事撑得起的下属,毕竟他也想在中层管理这一级有几个能力强的“自己人”。后来这个副总又去其它分公司任正总的时候,还从老公司带了2个能力强的“自己人”走,这2个人1年过后,都升了部门经理。

user avatar

关系自然是重要的。

但是什么关系最铁?

师生关系最铁啊!

老师退休之前,为保证自己的影响力,是一定要把学生拱上去的啊。

这种师生关系其实是隐性的,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是一种当下与预期的交换。


那么多下属,

凭什么你能上位成为心腹?

最终还是要看能力啊。

局长看到你有当厅长的潜力,那谁谁谁介绍的人肯定靠边站啊。


关系是很重要,但最硬的关系一定是能力带来的。

有些人是能力加关系,面对这样的对手,你应该做的不是去竞争,而是同其建立长期协作关系。

这也是属于你的关系。


所以说,所谓关系没那么玄乎。

一个人埋头劳动,是要不得的,必须要团结其他人一起劳动。关系就是在团结劳动中建立起来的。

在团结劳动中,处于领导地位的,获得了下属的关系,收获了支持。处于被领导地位的,获得了领导者的关系,收获了关照。

领导者走向更高的岗位,也是需要得力的下属的。被领导者即使不给力,无法上位,有这么一段情谊在,不也挺好么?

所以归根结底,关系是敲门砖,但是自身能力最为重要。


有一幅照片,我不想贴。

这辈子,千万不要把路走窄了,靠能力才是一条大道。

那些觉得关系第一的人,算是急功近利吧。靠一时间的关系,自然能站在更靠前的起点,但人生是马拉松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