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文泰诸子胡名“XX突”都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
宇文泰的儿子们胡名中带有“突”字的,这通常与鲜卑语(或与其相关的突厥语系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有关,并且可能带有“雄壮”、“勇武”、“强大”之类的含义。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

1. 鲜卑化: 宇文泰是西魏的奠基者,鲜卑化的过程在北朝时期非常普遍。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大量采用鲜卑语的姓名或赐予鲜卑语的绰号。这是一种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2. 胡名: “胡名”在古代汉语中是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姓名的泛称,这里特指鲜卑人的姓名系统。
3. “突”字: 在胡名中出现“突”字,通常是音译(或意译)的结果,它可能对应着鲜卑语或其近亲语言(如突厥语)中的某个词根或发音。

“突”在鲜卑语或相关语言中的可能含义:

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每一个“突”字在宇文泰儿子胡名中的具体精确含义,但根据历史语言学和对北方民族文化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性及其解释:

与“突厥”词源相关: 最直接的联想就是“突厥”本身。虽然宇文泰家族是鲜卑族,但鲜卑族与突厥族在历史上和文化上都有联系,且语言上存在共通之处。
“突厥”的词源: “突厥”这个名称在突厥语中意为“强大”、“威猛”、“强壮”。“突”字很有可能就是这个词根的音译或部分音译。
象征意义: 将这个词根用在人名上,象征着家族的强大、勇武和尊贵,也寄托了对子孙后代能够承载家族荣光、建功立业的期望。

表示“强壮”、“勇猛”、“雄伟”: 在许多古老民族的语言中,与力量、勇气相关的词汇常被用作人名。
语音对应: 鲜卑语或其他北方民族语言中,可能存在一个发音接近“突”的词,其含义就是“强壮”、“勇猛”、“威武”、“高大”等。
名字的寓意: 起这样的名字是为了表达对孩子健康成长、体魄强健、性格勇猛、有担当的祝愿。在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中,勇武是贵族子弟非常重要的品质。

表示“前进”、“向前”或“冲锋”: 某些与军事相关的词汇也可能被用于名字。
军事含义: 在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政权中,“冲锋”、“前进”等词汇带有积极的战斗意义,可能象征着勇往直前、征服敌人。
命名倾向: 如果是这种含义,那么名字会寄托孩子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军事才能。

作为音节的组成部分,并非独立词语: 有时候,“突”字也可能只是一个音节,是构成一个更长胡名的一部分,而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可直接解读的含义。但即便如此,整个名字的组合也往往带有整体的寓意。

宇文泰诸子的胡名举例及其可能的解释:

让我们来看看宇文泰的一些儿子,他们的胡名往往是按照汉人皇帝的赐姓+鲜卑语的胡名形式出现,例如:

宇文毓(原名宇文毓,但其在宫廷中的胡名也可能带“突”): 如果有带“突”的胡名,例如“XX突”,那么“突”可能如上所述。不过,宇文毓以汉名闻名,具体的胡名可能不那么为人熟知。

让我们以更广义的北朝皇族胡名来看,虽然不一定是宇文泰的儿子,但能体现这种命名方式。比如拓跋氏的一些名字:

拓跋焘(Tuo ba Tao): 焘字在汉语中意为光照,但“拓跋”本身是鲜卑人的姓氏,来源于其祖先的称号。
拓跋什翼犍(Tuo ba Shi Yi Jian): “什翼犍”就是典型的胡名,可能包含多个音节和词根,但具体含义已难以考证。

回到宇文泰的儿子们,我们查阅历史资料时,通常会看到他们的汉名(被赐予的唐国公/北周皇帝的汉名)以及他们的母亲姓氏,但更详细的胡名,特别是带有“突”字的具体组合,并不总是被完整记录下来。

然而,如果历史上有记载宇文泰的儿子们有“XX突”这样的胡名,那么可以肯定的是:

“突”字具有积极、正面的含义。
很可能与“强壮”、“勇武”、“威猛”等与力量和品格相关的词汇有关。
这是鲜卑文化对子嗣的一种祝福和期望的体现。

总结来说,“XX突”这种胡名,尤其是当中的“突”字,是鲜卑语或与其相近语言中带有“强壮”、“勇武”、“强大”、“威猛”等含义的词汇的音译或意译。这是当时北朝贵族一种普遍的命名方式,用以寄托对子孙后代身体健壮、品格高尚、有能力担当重任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我们对这些古代胡名的精确含义的解读往往是基于推测和类比,很难达到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但其蕴含的积极寓意是显而易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两位朋友@宇文安 对后缀“-突”的解释和 @memoria pretiosa 对“統萬”、“彌俄”的解释思路都是正确的。

现有的证据一般倾向于,鲜卑语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柔然语都属于蒙古语系(Mongolic),而中世蒙古语又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被记录的蒙古语系语言,所以可以参照中世蒙古语[1]尝试对中古汉语音译的鲜卑语人名进行复原以及意思上的考证。同时,考虑到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Turkic)的长期接触历史,以及宇文家族本身和阿史那家族的通婚(如周武帝宇文邕迎娶阿史那氏为皇后),宇文家族的人名中出现少量和突厥语系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可能的。

笔者按照以上是思路复原后,发现以上人名中,能够对上中世蒙古语形式的比想象中得多,而且其中有不少还有汉语名的意义以及其他背景证据(如排行)的支持。

后缀“突”的构拟

首先,这些人名中出现的后缀“-突”thwot,鲜卑语形式可以拟作*-tUr,应当就和中世蒙古语的位格兼与格后缀-tUr是同源的,表示“给……”或“在……”。而在中世蒙古语中,表示某地存在某物或某人拥有某物,也是用这一位格形式实现的,可以记为:

A-tUr B bayi-
A-loc. B exist/have-
“在A有B”

用在人名中,就是“在……”或“具有……”的意思。

人名词干的构拟

  • 宇文震:彌俄突 mjie nga  thwot < *miŋa-tur “有一千的”

中世蒙古语miŋγa-n意为“一千”。

  • 宇文毓:統萬突 thowngX mjonH thwot < *tü(ŋ)men-tür “有一万的”

中世蒙古语tümen意为“一万”,以上两个名字正好互文。

  • 宇文憲:毗賀突 bjij haH thwot[2] < *bilγa-tur ~ bilge-tür “有智慧的”

中世蒙古语和回鹘语动词bil-意为均为“知道”,派生的名词bil-ig意为“智慧”,更直接的对应形式是古突厥语的bil-ge“智慧”,也就是毗伽可汗的“毗伽”。虽然外来语中的-l/r在中古汉语中一般系统地对应入声-t,但“毗伽” bjij gja < bil-ge这个音译本身就可以佐证“毗”可以对译*bil-了。

“憲”字《说文》解作“敏也”,虽然未必是本义,但应当是宇文宪的汉名与鲜卑名所取的意义。

  • 宇文邕:禰羅突 nejX la thwot < *nayira-tur “和睦的,协和的”

中世蒙古语动词nayira-意思是“达成一致,使和睦,使协和,使团结”。“邕”可通“雍”[3]表示“协和,和睦”之义,也可通“壅”表示“堵塞”。但在人名中使用的话,前者显然更合理一些。

  • 宇文直:豆羅突 duwH la thwot < *doγra-tur “正直的”或 *dura-tur “有愿望的”

中世蒙古语有dur-a“愿望”,古突厥语有toγuru“直的,正确的”,以及其派生动词toγra-“使变直”(后转义为“切碎”),在音韵上都可能对得上。但从意思上而言,*toγra-/doγra-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 宇文招:豆盧突 duwH lu thwot < *doluγ-tur“位居第七的”

中世蒙古语doluγ-an意为“七”,而宇文招在宇文泰的儿子中刚好排行排(-tUr)第七,鲜卑语名为“老七”是很合理的。

  • 宇文儉:侯幼突 huw ʔjiwH thwot / 侯紐突 huw nrjuwX thwot < *γoyu-tur ~ γoɳu-tur“华丽的”

中世蒙古语形容词γoyu意为“华丽的,装饰的”,这里很可能是汉语名和鲜卑语名故意用了相反的意思。

  • 宇文純:堙智突 ʔjin trjeH thwot (?) < *intri-tur ~ intra-tur “有因陀罗庇佑的”

“智”在中古音里属于知母(tr-),虽然我们不太清楚北周的时候二等介音-r-的实际音值是舌尖颤音/闪音,还是让元音有小舌擦色彩之类,但知母字如果出现在鲜卑语固有词的对音中总之是比较反常的。

因此,当同时考虑是借词的可能性,刚好梵语 इन्द्र indra “因陀罗”(或者经历了吐火罗语之类的中亚中介语之后)可以对上。 同时,这样也能和宇文覺的小名“陀羅尼”da ra nrij  < 梵语 धारणी dhāraṇī ——也是宇文泰的儿子中唯一小名不以“突”结尾的——形成互文。

  • 宇文達:度斤突 duH kjɨn thwot < *dükü-n-tür “完满的”

中世蒙古语动词dügü-r-是“完成,完满”的意思,在意思上可以和“達”很好地对上。

音韵上有个需要讨论的地方,就是-r在中古汉语中一般用入声-t对译,但这里为什么用了阳声韵的-n。或许可能与中世蒙古语里temü-r“铁”派生出 temü-jin“铁木真”类似。

  • 宇文通:屈率突 khjut srwijH thwot < *küčü-tür “有力量的”

中世蒙古语名词küčü-n意为“力量”,也就是著名的“长生天气力里”的“气力”。“长生天气力里”的中世蒙古语是:

möngke t(e)ngri-yin küčün-dür
长生的 天-gen. 气力-loc.
  • 宇文逌:爾固突  nyeX kuH thwot < *nekü-tür “游牧的,游走的”

跟*nekü-在语音形式上比较能够对的上的是中世蒙古语的动词negü-“游牧,移动”,而“逌“通“悠”。考虑到“逌”(卣)、“悠”、“遊”三字中古同音,均为yuw(反切均为以周切),所以这里“逌”较有可能取的就是“遊”的意思。

  • 宇文盛:立久突 < *久立突 kjuwX lip thwot < * körip-tür ~ körüp-tur “萌发的”(?)

由于“立”lip的中古声母是来母l-,属于流音,不太可能出现在鲜卑语的固有词当中,所以这里考虑音节可能发生对调的情况,亦即原来的名字可能是“久立突”。

考虑中世蒙古语的körü-nnge “种子,酵母”,körü-sün“土壤”,可能körü-是早期蒙古语系里代表“萌发”之类意项的一个词根,那么这样可能和“盛”能够建立联系[4]

参考

  1. ^ 即《元朝秘史》和八思巴蒙文所记录的蒙古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靠胡都木蒙文里的正字法进行复原。
  2. ^ 需要指出的是,白一平中古拼音中的h-表示的是匣母,是浊音。
  3. ^ “雍”本身的声符就是“邕”
  4. ^ 但笔者对这个构拟的信心比较低,因为前设较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文泰的儿子们胡名中带有“突”字的,这通常与鲜卑语(或与其相关的突厥语系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有关,并且可能带有“雄壮”、“勇武”、“强大”之类的含义。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1. 鲜卑化: 宇文泰是西魏的奠基者,鲜卑化的过程在北朝时期非常普遍。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大量采用鲜卑语的姓名.............
  • 回答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诛杀权臣宇文护两年后,确实下诏恢复了宇文护及其诸子的封爵,并追谥宇文护为“荡”。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颇为出人意料,细究其背后的原因,则可以从政治、军事以及家族关系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宇文护在北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与宇文邕之间的复杂关系。宇文护是北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
  • 回答
    宇文泰之所以没有在高洋称帝后也称帝,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北朝的政治格局、宇文泰自身的政治策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政治格局的限制:形式上的“北朝正统”与“西魏”的地位 西魏的合法性困境: 宇文泰虽然掌握了西魏的实权,但西魏本身是北魏分裂后的产物,其合法性一直受到.............
  • 回答
    北朝西魏时期,宇文泰主持的改革,如同在乱世中注入的一股清流,其核心人物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谋士——苏绰。这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联手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为北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一、改革的背景:乱世求存,建立稳定基业西魏政权的建立,是在北魏分裂、内乱频仍的.............
  • 回答
    宇文泰,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西魏权臣,一生为北朝的统一呕心沥血,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毋庸置疑。然而,尽管他手握重权,最终却未能坐上皇帝的宝座,这其中的缘由,并非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更像是历史洪流中一场精心策划的“不称帝”艺术。首先,我们得看当时的大环境。宇文泰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分裂的乱世。他虽然是西.............
  • 回答
    宇文泰和高欢,这两个名字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可能不如刘备、曹操那样耳熟能详。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历史大背景、人物自身魅力,以及后世的传播方式等多方面来分析。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几位处在的时代: 曹操和刘备: 他们活跃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
  • 回答
    要说清楚宇文泰为何能上位,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政治手腕以及一系列关键的历史事件说起。这其中,有运气,但更多的是他自身因素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一、乱世出英雄:北魏末年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宇文泰崛起的土壤——北魏晚期的政治局面。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以来,虽然在文化上取得了.............
  • 回答
    高欢和宇文泰,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北朝历史的长河中,如同璀璨的双星,照亮了那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他们并非帝王,却比许多帝王更具影响力,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北朝历史走向的关键塑造者。评价他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要深入他们的时代背景,剖析他们的个人特质、政治手腕、军.............
  • 回答
    评价北周文帝宇文泰,那可真不是一件能三言两语说清的事情。他是个在乱世中崛起,并且能力非凡的枭雄,更是一个有着长远目光的战略家。放在当时那种北朝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大背景下,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留下的政治遗产,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宇文泰最显著的成就,无疑是他统一了中国北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回答
    在那个乱世英杰辈出的时代,若要论及曹操的军政才能,与朱温、宇文泰、刘裕这些同样叱咤风云的人物相比,他无疑展现出了更为深邃和全面的掌控力。先说曹操,这位被后世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枭雄,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的结合。军事上,他深谙兵法,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战场形势和对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北齐神武帝高欢,这位在南北朝乱世中叱咤风云的人物,提起他,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粗犷中带着智计,霸气里藏着深沉的北方汉子形象。他和他的宿敌西魏的奠基者宇文泰,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两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分裂动荡年代的残酷与复杂,也折射出两位顶级政治军事家的不同风格和命运。高欢:草根出身的枭雄,从军卒到帝王高欢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历史智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抓住权力交替的核心。为什么曹操、司马懿这些枭雄人物,在掌握了实权后,却选择“不称帝”?而他们的后代,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弟弟,却能顺理成章地坐上皇位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和时代局势使然。咱们得从几个关键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 回答
    要在这十六国及北朝的杰出君主中评选出“最强”,无疑是一项极富挑战的任务,因为“强”的概念本身就涵盖了军事征服、政权稳固、文化影响、个人能力等多个维度,而这些君主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也大相径庭。硬要在这群璀璨的星辰中挑选一颗最耀眼,实在需要仔细权衡。我们不妨先从奠定基础、开创格局的君主说起。刘渊.............
  • 回答
    宇文泰与刘备,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奠定了北周的基业;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单拎出来,他们都是各自时代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若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那便能看到许多有趣且深刻的异同。出身与崛起:天壤之别,却殊途同归刘备的出身,我们都熟知,是.............
  • 回答
    宇文邕的“朕非五胡”这句话,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北周时期,那个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常被称为“胡”)长期并存、融合乃至冲突的时代。首先,我们得知道“五胡”是谁。 “五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末年,指的是匈奴、鲜卑、.............
  • 回答
    宇文护的这句话,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来单独分析,确实很难揣摩其“深层含义”。因为任何一句话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是对谁说的、在什么情境下说的、以及说话者当时的心境和目的。然而,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去剖析,假设这是宇文护在某个关键时刻、对某个重要人物(例如他的侄子宇文毓,或者对某位.............
  • 回答
    说宇文邕比高玮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刀两断地说谁一定比谁更强。他们的强,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也受制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的位置。咱们先聊聊宇文邕。他接手的是一个北周,虽然姓宇文,但内部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他自己能坐稳皇位,并且最终统一北方,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 回答
    宇文邕和柴荣,两位都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君主,他们的离世无疑给各自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也让原本可能发生的历史走向变得扑朔迷离。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寿终正寝,继续执掌大权,那么隋唐宋这三个朝代,其诞生的可能性,或者说其诞生的时机和形式,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看宇文邕。北周武帝宇文邕,.............
  • 回答
    评价宇文邕、高长恭、陈霸先三人的能力,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过人的才能,也面临着各自的时代局限。要说谁“最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先说北周的宇文邕。他是一位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君主,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宇文邕即位之初,北周面临着北魏分裂造成的内乱,以及东西魏(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