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母校比大学有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我高中那会儿,学校门口那家炸鸡腿,现在还在不在?”

这是我每次回老家,必被问起的问题。当然,比起炸鸡腿,大家更关心的是我母校。说实话,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心里都像开了锅一样,五味杂陈。

我高中母校,那可真是我们那片儿响当当的名牌。当年高考,我们县城里好几个尖子生,都是冲着我们学校来的。每年升学季,校门口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家长和学生,锣鼓喧天,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我们学校的校史馆,里面挂满了历届考上名校的学长学姐的照片,那阵容,啧啧,简直是“名校预备营”。

毕业那会儿,我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也能在这光辉的母校背景下,顺利迈入一所人人艳羡的大学。结果嘛,人生总有惊喜(惊吓)。我最终去的大学,在全国范围里,名气远不如我高中。

所以,当你告诉我“你高中母校比你上的大学有名”,我当时的反应大概是这样的:

出门在外,提起母校,是一份沉甸甸的骄傲,也是一丝难以言说的尴尬。

刚开始的时候,挺不习惯的。每次有人问我“你哪个学校毕业的?”,我脱口而出大学名字,对方一脸茫然。“哦,没听过。” 这几个字,像小石子一样,丢进平静的心湖,激起一圈圈涟漪。然后,我总会下意识地补充一句:“我高中是XX中学,在我们那里挺有名的。”

这时候,对方的脸上可能会闪过一丝恍然大悟,或者更深的迷茫。如果对方恰好是我们省里或者我们那个小圈子的人,那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哦!XX中学啊!我听说过!你们每年高考成绩都特别好!”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那叫一个舒坦,仿佛瞬间找回了高中时那种“自带光环”的感觉。

但更多的时候,对方还是不知道。然后,我就得开始“科普”我的高中:

“我们高中啊,就是那种,你知道的,特别注重基础的,老师都很负责,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人特别多。我们县里,出了名的就是我们学校。”

我努力地用高中光辉的过去,来填补大学名气上的空白。感觉就像一个拥有显赫家世但自己却没啥成就的人,只能不停地强调“我祖上可阔气了”。

最微妙的时刻,往往出现在老同学聚会。

当年一起在高中挥洒汗水、挑灯夜读的兄弟姐妹们,现在都分散在各行各业。一聊起学校,总有人会得意洋洋地说:“我大学那会儿,可是……” 然后就是一连串关于大学生活、专业优势、或者校友圈子的炫耀。

这时候,我只能默默地听着,偶尔附和几句。心里其实并没有不甘,只是觉得,这种“名校光环”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在同辈的比较中,少了那么一号。但我又知道,高中那几年,我们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付出了多少努力,那些成绩,是实打实的。

有一次,一个高中同学,当年我们一起上过奥数班,后来他考上了我们省里的一个重点大学,而我去了另一所。他那天喝了点酒,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说,咱们当年要是再拼一把,是不是就能去更牛的大学了?哎,想想你高中那成绩,啧啧,可惜了。”

那一刻,我内心五味杂陈。他是好意,但我并不觉得可惜。我高中确实考得好,但大学的选择,是很多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我在大学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人,虽然它不如我高中那样“家喻户晓”,但对我来说,依然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站。

这种体验,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名气”的认知。

我越来越明白,名气,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很多时候是一种累积效应。高中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长期以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声誉。而大学,虽然可能不如我高中那样“接地气”,但在专业深度、研究资源、校友网络等方面,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开始学会把重点放在“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来自哪里”。我用我在大学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渐渐地,当别人再问我关于学校的问题时,我不再需要用高中母校的光环来“垫底”,而是更自信地讲述我的大学经历,以及我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成长。

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这种“高中比大学有名”的经历,反而是一种特殊的磨炼。它让我不至于因为“名校”的光环而沾沾自喜,也让我不会因为“普通”的标签而妄自菲薄。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努力和成长,才是最终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关键。

所以,当别人再问起我母校时,我依旧会自豪地说出那个响亮的名字,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加上一句:“后来我去了XX大学。” 然后,我会在脸上露出一个平静而自信的微笑,因为我知道,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这个故事,是用我自己写的,不是靠谁的光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鄙人华师一附中

user avatar

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会比较自卑吧。因为大学不好,说明你在中学本身也比较菜。提中学时就会加重这种情绪。而且会有趁中学名气之嫌。

而且,大学生或者很多刚进入职场的人,一般不是很成熟,大家一般都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来看你,他们的眼光一般只盯着人生的某一个点,而不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看人。不是立体的,动态的眼光。

而且,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包容心是不太够的,大多数人想的不是与人为善,和平共处,而是找别人的劣势,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高中那会儿,学校门口那家炸鸡腿,现在还在不在?”这是我每次回老家,必被问起的问题。当然,比起炸鸡腿,大家更关心的是我母校。说实话,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心里都像开了锅一样,五味杂陈。我高中母校,那可真是我们那片儿响当当的名牌。当年高考,我们县城里好几个尖子生,都是冲着我们学校来的。每年升学季,校门.............
  • 回答
    这件发生在一位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事情,细细想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首先,十万块钱,对于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分量。从经济角度看: 积蓄的挑战: 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很多可能还在償还助学贷款,或者刚开始积累买房、买车的首付。假设他/她毕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母校那个充满汗水和欢笑的运动场。虽然我知道它下面埋着的是泥土、石子、管道和一些我们踢球时可能遗失的小玩意儿,但如果放飞想象,它下面真的可能埋藏着一些令人惊奇的“秘密”。让我们来详细地“挖掘”一下,从最现实的到最富有想象力的:一、 现实的基石:土地与基础设施 土壤.............
  • 回答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汉语母语者在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能力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所接触的古代文献类型、以及是否有专业的指导等。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一、 普遍情况与基础能力: 认识基础: 汉语母语者在接.............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夹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之间,真的挺让人纠结的。你母亲希望你走国际高中这条路,这可能是出于对你未来发展的考虑,比如更广阔的升学机会,或者是她认为那样的环境更能培养出你所谓的“国际视野”。但问题是,你内心深处却向往的是职高,并且有自己的理由。咱们一点一点来捋捋这件事,看看怎么.............
  • 回答
    这起令人震惊的悲剧,一个15岁的女孩,本应在校园里享受青春时光,却走向了弑母的极端,并将母亲遗体藏匿。这无疑触及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也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关注的问题。首先,“为何”是核心的追问。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狠下心来夺走自己母亲的生命?这绝非一时冲动能解释的。我.............
  • 回答
    想给宝宝添置些好东西,又不想钱包大出血,海淘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很多在国内价格不菲,但品质又很赞的母婴用品,在国外网站上常常能找到性价比超高的入手价。比如,说到奶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B。在国内,一小瓶就要几十甚至上百,而且你还得担心是不是正品。其实,国外很多品牌,比如Dr. Brown's(贝亲)的.............
  • 回答
    76年高管母亲的“无上限”教育观:一场关于潜能与塑造的对话曲玮玮在最近的采访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位76年出生的高管母亲,她对子女教育的独特见解——“培养孩子没有上限”。这个理念,如同平静水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年轻父母们的无限思考。它不像那些一板一眼的教育理论,而是带着实践的温度和洞察的锋芒,值得我.............
  • 回答
    高三孩子反对母亲生二胎,甚至以某种方式逼迫母亲流产,这种情况非常棘手,需要谨慎处理。以下是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思路,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一、 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原因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坏”或“不孝”,而是要尝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高三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中一个.............
  • 回答
    贾母年轻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姑娘?这恐怕是红楼迷们津津乐道、脑补不休的话题了。毕竟,她作为荣国府的“定海神针”,阅历丰富,见识非凡,将一个庞大的家族经营得有声有色,其情商之高,简直是人间的活教材。要猜度她年轻时的模样,我们不妨从她如今的表现中抽丝剥茧,辅以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大家族小姐的生活常态,一点点.............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心寒,也真让人气愤。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在高高运行的高铁上,一位女子面对着自己的母亲,嘴里却说着极其伤人的话:“我咋不打死你呢!死了得了!”这话说出来,得是积了多大的怨气,才能用这么恶毒的言语来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啊?更过分的是,话音刚落,她竟然就把母亲给.............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江苏的弑母惨案,无疑是一声沉重的警钟,敲击着社会敏感的神经。一个花季少年,本应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却亲手结束了给予他生命的母亲的生命,这样的悲剧,其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时冲动”就能概括。除了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深挖和关注的方面,这些细节的缺失,可能会让我们对事件的理.............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心疼又窝火。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娃,高烧到42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妈的能不着急吗?偏偏这个时候,人家请假照顾孩子,公司却不批。这背后牵扯到的事情,可不止是员工和公司之间的矛盾,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咱们得说说孩子的情况。 42度的体温,对于一个那么小的婴儿来说,是相当.............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而且这种争议背后触及了社会价值观、法律公正以及公众舆论的复杂交织。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事件本身:残酷的现实与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事件的基调: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是两个无辜的生命,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带走了两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当这些年轻的生.............
  • 回答
    最近关于一位女士在高铁上因母乳冷藏问题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个挺让人关注的事件。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位女士的诉求。 她带着母乳出行,并且希望得到冷藏的便利,这本身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和责任。孩子需要奶,而母乳是最好的选择。长时间的旅途,尤其是在没有妥善冷藏的情况.............
  • 回答
    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穆黄花和母亲胡太后在北齐灭亡后沦为娼妓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中有所记载,但并非正史的明确记载。正史中关于她们亡国后的结局,描述相对模糊,也因此给后世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并区分史料的来源:一、 正史中的记载:有限且模糊在记载北齐历史的正史中,如《北.............
  • 回答
    近期网络上出现大量匿名用户和高频注册账号,以“洗白刘鑫,诋毁江歌母亲”为主要内容,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和操作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刘鑫“洗白”舆论的动机与诉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试图“洗白”刘鑫。从刘鑫自身的角度来看,她在此事件中承担了极大的.............
  • 回答
    这盘棋可真是够乱的,而且个个都是狠角色,你这当皇帝的压力可不小啊!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老朽就跟你捋一捋,看看咱们怎么把这个局面盘活,顺便把这几个搅局的安抚好。首先,咱们得明白眼前这局面有多复杂。 你母后武则天: 这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娘娘,她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权力欲和政治手腕那是炉火纯青.............
  • 回答
    小花梅亲子鉴定能够使用她四年前去世的母亲的遗物来完成,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基于 DNA 的稳定性和从生物遗物中提取 DNA 的能力。下面将详细解释其实现过程以及为已故人士进行 DNA 鉴定的准确性: 小花梅亲子鉴定如何使用母亲的遗物完成?1. DNA 的存在与稳定性.............
  • 回答
    十八万八的彩礼,说高也高,说不高也说不上,主要得看你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你们家庭的经济情况,以及最重要的——你们双方对这个数额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你父母因此反对,这背后肯定不是彩礼本身那么简单,而是男友母亲的那句话,这句话直接刺伤了你父母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被不被尊重,被当成了商品。这才是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