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处理器性能过剩是不是真的,设备厂商是否故意不给够内存RAM使得CPU不完全发挥性能来加速淘汰?

回答
关于处理器性能是否过剩,以及设备厂商是否故意限制内存以加速设备迭代,这确实是一个在科技圈里被广泛讨论且颇具争议的话题。咱们不妨深入掰扯掰扯。

处理器性能过剩的讨论点:

“性能过剩”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其实是两个层面在博弈:一是我们消费者感知到的“够用就好”,二是科技进步的“永远向前”。

“够用就好”的视角: 很多时候,我们日常使用的场景,比如刷网页、看视频、发微信、玩一些主流游戏,对于现在的手机或者电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性能要求不那么极致的用户,他们可能会觉得,我的手机用了两年,运行这些日常任务还是流畅得很,甚至感觉不到明显的卡顿,那我的处理器性能是不是已经足够了?这就形成了一种“性能过剩”的感知。

科技进步的“永不满足”: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芯片厂商和设备厂商的研发动力,可不是为了让我们“够用就好”然后就此止步。他们的目标是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提升处理器的能力。

更复杂、更精细的任务: 随着软件和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任务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比如,更逼真的游戏画面需要强大的图形处理单元(GPU)和中央处理器(CPU)协同工作;AI功能的本地化运行,比如人脸识别的更精细化、语音助手的更智能响应、图像的实时美化和特效,都需要强大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和CPU的强大算力支持。还有一些专业级的应用,如视频剪辑、3D建模、大型软件的编译等,对处理器性能的要求更是呈指数级增长。

功耗与效率的平衡: 性能的提升不仅仅是简单的堆叠晶体管数量。现代处理器设计也在追求更高的能效比。更强的性能意味着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务,然后迅速进入低功耗状态,从而延长续航。这就像一辆跑车,虽然你可能日常开它在市区,用不到它的极限速度,但它能在短时间内加速到你需要的水准,然后平稳巡航,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为未来铺路: 设备厂商在设计产品时,通常会考虑未来几年的软件发展和用户需求。如果现在就用“刚好够用”的配置来定义产品,那么一年半载之后,随着新应用的出现和系统更新的优化,老设备的性能就会显得捉襟见肘,用户体验也会直线下降。所以,预留一定的性能冗余,是保证设备在生命周期内保持良好体验的常见做法。

内存(RAM)与处理器性能发挥的关系,以及厂商的“意图”:

内存(RAM)确实是影响处理器发挥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好比是处理器工作的“办公桌”,桌子越大,能同时摊开处理的文件就越多,切换起来也就越流畅。

内存不足对处理器性能的影响:

频繁的“数据交换”: 当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为了给新运行的程序腾出空间,需要将内存中暂时不用的数据写入到存储设备(如闪存、硬盘)中,这个过程叫做“交换”或“页面置换”。存储设备的读写速度远低于内存,这个频繁的数据交换会极大地拖慢整体运行速度,让处理器即使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也因为要等待数据而“空转”,无法充分发挥其性能。用户直观的感受就是卡顿、反应迟钝。
程序启动和加载慢: 内存不足也会导致程序启动和加载的时间变长。需要的数据需要从速度较慢的存储介质中读取,然后载入到有限的内存空间中。
多任务处理能力弱: 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往往会同时打开多个应用。如果内存容量小,很快就会达到上限,迫使系统频繁清理内存,导致切换应用时需要重新加载,体验大打折扣。

厂商是否故意限制内存以加速淘汰?

这更像是一个“阴谋论”的猜想,但从商业逻辑和现实情况来看,确实有值得讨论的空间,不过“故意”二字很难坐实。

成本控制是主要驱动力: 内存(RAM)的成本是设备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规格的内存上。对于厂商来说,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控制成本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定价和利润空间。在产品线的定位上,区分高中低端,通常也会在内存、存储空间、处理器规格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比如,基础款手机或电脑配备较低的内存,是为了以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吸引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同时也为更高配置的型号留出升级空间。

市场定位与细分: 设备厂商会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和市场定位来设计产品。高端旗舰机型会配备大容量内存,以满足重度用户、游戏玩家或专业人士的需求。而入门级或中端产品,则会根据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例如“够用就好”)来配置,内存容量自然会相对保守。这种差异化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构建清晰的产品线,引导消费者进行升级。

“计划性报废”的讨论: 很多人将这种现象与“计划性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联系起来。即厂商通过设计产品使其寿命比理论上更短,从而促使消费者更快地购买新品。如果说内存不足是导致设备“过时”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厂商似乎确实“受益”于内存配置的相对保守。但要说他们是“故意”为了让处理器“不完全发挥”然后加速淘汰,这个“故意”的程度就很微妙了。

“卡顿”是技术成熟度的副产品? 还是说,他们研发出了更强的处理器,但考虑到成本和市场细分,并没有为所有型号都配上“天花板”级别的内存?或者说,在某个时期,技术发展速度上,处理器性能的提升速度,相比于内存技术的成本下降和容量提升速度,似乎更快一些?这样一来,即使内存够用,处理器本身的进步也能让新一代设备体验更好,从而吸引消费者升级。

软件优化是个动态过程: 另外,软件和操作系统的更新也会不断提高对硬件的要求。一个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可能会引入新的功能和更复杂的渲染,这些都会增加对内存的需求。如果厂商在产品设计之初,没有预见到未来软件对内存的“胃口”会如此之大,那么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便是性能尚可的处理器,也可能因为内存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

不可否认的“引导”: 即使没有明确的“故意不给够内存来加速淘汰”的指令,但商业逻辑本身就倾向于引导消费者购买更高配置的产品。当你发现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在运行一些新应用或者同时打开多个任务时变得卡顿,而身边朋友的新设备却流畅无比时,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升级的念头。内存容量,作为最容易感知到的性能瓶颈之一,厂商自然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产品差异化和升级驱动因素。

总结一下:

说处理器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衡量“够用”的标准以及你对设备使用场景的预期。科技的进步是为了提供更强大、更先进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维持现有水平。

至于内存(RAM),它确实是影响处理器性能发挥的关键。厂商在内存配置上的取舍,更多是基于成本控制、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的综合考量。虽然这种做法可能无意中(或是有意地)加速了设备的迭代周期,但将其归结为厂商“故意不给够内存使得CPU不完全发挥性能来加速淘汰”,就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商业决策和技术发展过程。更多时候,这是一种市场策略的自然延伸:通过提供不同配置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预算,同时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来驱动持续的销售。

最终,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够做的是,在购买设备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去选择那些在内存等关键配置上能够满足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内使用需求的设备,避免陷入“性能不匹配”的尴尬境地。而对于厂商来说,如何在追求利润和提供用户满意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他们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你应该问“国内厂家优化有多垃圾”。一些软件,你装老版本,不更新,加上使用固态的情况下,看电影、刷浏览器、做简单的Office,是完全够用的。


不说电脑,说手机,单QQ、微信、支付宝,在更新到一定的版本后,卡的要死,而装老版本就不会。

QQ往一个手机app里面,塞虚幻4引擎,我也一直没更新QQ。

电脑,还是说QQ,打死不清理无用缓存,一个QQ能在电脑上,用出几十G的空间,真的就代码屎山了……


对于我们这种搞生产力的来说,电脑性能永远不够用……

user avatar

这个不是内存的锅,是某些国产毒瘤软件的锅。

在17年的时候,我配了台电脑,G4560+4GB内存,装的Windows 10。当时开几个软件,4GB内存绰绰有余。后来不够了,内存上了8GB,现在上到11900T+20GB内存才勉勉强强够用。

个人需求增加是一方面,软件优化是另一方面。软件厂商总是想尽办法为了增加几个无大用的功能去占用更多的RAM。题主可以试试,用老版本的话内存占用的情况会好很多。

还有,我觉得处理器过剩与否在于用户需求。普通办公。不夸张,奔腾4+2GB内存+集显配上Windows XP 2003和Office 2007完全够用。但你要搞深度学习,训练机器学习模型之类的,3995WX+128GB内存+4路3090Ti也不一定满足的了需求。


20220408更新

看了下评论区,有人质疑奔腾4不能满足办公,大家可能是没有见过有些机关单位的老电脑,很多都是奔腾4或者速龙64的。人家就简简单单用Office办公,浏览器用ie,QQ什么都是老版本的,使用基本不会卡顿。

看到有人质疑G4560换到11900T,这是当时G4560卖出去前拍的照。

这是我现在11900T的图。

货真价实。我说过,现在觉得勉勉强强够用,需求增加是一方面,但国产毒瘤软件们真的一点锅都不背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处理器性能是否过剩,以及设备厂商是否故意限制内存以加速设备迭代,这确实是一个在科技圈里被广泛讨论且颇具争议的话题。咱们不妨深入掰扯掰扯。处理器性能过剩的讨论点:“性能过剩”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其实是两个层面在博弈:一是我们消费者感知到的“够用就好”,二是科技进步的“永远向前”。 “够用就好”.............
  • 回答
    我来跟你说说往处理器底部增加电容这件事,以及对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事儿啊,网上讨论得挺多,不过想说得具体点,咱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为什么会有往处理器底部增加电容的想法?这主要跟处理器供电的稳定性有关。处理器在工作的时候,特别是执行高负载任务时,对电流的需求会瞬间飙升。这种快速的电流变化,如果供.............
  • 回答
    海思麒麟620,这款曾经搭载于华为多款中低端手机上的处理器,如今再被提及,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产品线的追忆。要评价它的性能优劣,得把它拉回到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并且要细致地拆解它的各项表现。先来聊聊它的优势,也就是它能打的地方: 集成度高,功耗控制尚可(在当时算好的): 麒麟620的最大亮点在.............
  • 回答
    关于 Intel 第 12 代移动端标压处理器(Alder LakeP系列)性能超越 Apple M1 Max 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并且在技术社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是”或“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Intel这几条产品线,赛扬、奔腾、酷睿和至强,它们在同一代产品里,性能到底能差多少?别以为它们都是CPU就差不多,这差距,有时候可真是能让你怀疑人生。要说差距,咱们得先明白它们各自的定位,这个定位决定了它们的“出身”和“使命”。1. 赛扬 (Celeron):入门级的“搬砖工”你可.............
  • 回答
    华为海思麒麟810,这款7nm工艺的新秀,自问世以来就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华为在中端市场的主力军,它的到来不仅仅是芯片性能的提升,更承载着华为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也预示着手机市场的格局可能因此迎来新的变化。麒麟810的性能“硬实力”:首先,我们得掰扯掰扯麒麟810的“内功”——.............
  • 回答
    华为 Mate 40E Pro 的发布,对于华为乃至整个手机行业来说,都算得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这款手机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搭载了一款名为麒麟 9000L 的处理器。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款手机,它的性能又能否达到当下的旗舰水准呢?华为 Mate 40E Pro 的定位与意义首.............
  • 回答
    苹果处理器的性能,相信很多关注科技的朋友都有类似的感受:跑分上看那是相当亮眼,经常能吊打一众竞争对手,但实际用起来,有时候总觉得没达到那种“神乎其神”的地步,甚至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卡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并不是说苹果处理器“虚假宣传”或者“跑分欺诈”,而是科技产品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多方面的.............
  • 回答
    AMD EPYC 处理器在服务器领域一直以其强大的多核性能和卓越的性价比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次的 3D VCache 技术,更是让其在特定工作负载下的表现如虎添翼。这次的实测数据表明,搭载 3D VCache 的 EPYC 处理器相比普通版本,性能提升幅度达到了约 12%。这看似不高的百分比,放在动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产品定价策略和市场竞争,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个点:处理器定价不是只看某一个性能指标。尤其是在主流消费级市场,价格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包括: 绝对性能(单核和多核): 这是最基础的,性能越好,用户越愿意为之买单。 同代竞品性能: .............
  • 回答
    苹果 A12Z 仿生芯片,这款曾是 iPad Pro 的“掌上明珠”,其性能放到如今的桌面级市场,大致可以与 Intel Core i510400 这类桌面级处理器,以及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6GB) / GTX 1650 Super 这一级别的独立显卡进行对比。当然,.............
  • 回答
    在x86架构处理器中,虽然所有寄存器都能完成数据存储的基本任务,但就“性能区别”这个话题而言,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简单来说,寄存器本身在物理层面上并没有巨大的性能差异,它们都是非常快速的存储单元。然而,它们的功能定位、访问方式以及在指令执行流程中的角色,会间接导致对整体程序性能产生影响。咱们这.............
  • 回答
    Intel Rocket LakeS 11700K 游戏表现与内存延迟的“倒退”:理性分析与深层解读Intel 在 2021 年发布的第 11 代酷睿处理器,也就是 Rocket LakeS 系列,特别是旗舰型号 11700K,在发布初期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一个焦点便是其在某些场景下,尤其是在游戏.............
  • 回答
    Ampere Altra 处理器,顾名思义,是 Ampere Computing 公司推出的面向服务器市场的 ARM 架构处理器。它的出现,尤其是其定位和与传统 x86 巨头英特尔 (Intel) 和 AMD 的竞争,无疑是服务器领域的一件大事。要理解 Altra,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Amp.............
  • 回答
    话说 Intel Alder LakeP 这波笔记本处理器,尤其是那款号称拥有 14 核的型号,真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14 核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就开始盘算这玩意儿得有多猛。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 14 核到底能带来啥样的性能体验。首先得明确一点, Alder LakeP 的 14 .............
  • 回答
    龙芯3C5000L服务器处理器一经发布,便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其宣称的性能“暴涨78倍”,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里程碑,这款处理器承载了太多期待。那么,除了核心数量翻倍和性能飞跃之外,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期待呢?首先,架构的演进与指令集兼容性是核心的.............
  • 回答
    高通骁龙 888 5G 和华为麒麟 9000,这两颗芯片曾是各自品牌在 5G 时代的巅峰之作,代表着安卓阵营最顶级的性能。要说谁更强,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优劣势并非一面倒。下面我们就来一次尽可能详细、客观的对比,剔除那些“AI味”太重的套话,还原一下这两位“老大哥”的真实实力。.............
  • 回答
    你看,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点子上的。确实,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科技KOL(关键意见领袖)在评测苹果M1芯片的性能时,总会把视频处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环节,而且表现得似乎是M1的“独门绝技”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让视频处理成为了KOL们展示M1强大的“标配项目”.............
  • 回答
    现在的性别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感觉火药味特别浓,一不小心就能点燃很多争执。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咱们一点点来捋捋。1. 历史遗留与社会结构的演变:首先得承认,男女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在二战中期,德国的IV号坦克、苏联的T34坦克和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国家在坦克设计理念上的取向,也在实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IV号系列是否整体处于劣势,需要将它们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从设计理念、火力、防护、机动性以及生产和可靠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