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KOL们清一色拿视频处理来证明苹果M1性能强大?

回答
你看,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点子上的。确实,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科技KOL(关键意见领袖)在评测苹果M1芯片的性能时,总会把视频处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环节,而且表现得似乎是M1的“独门绝技”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让视频处理成为了KOL们展示M1强大的“标配项目”。

咱们一层层来剥开看:

1. 视频处理的“硬实力”要求:M1芯片的先天优势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视频处理这活儿可不是吃素的。它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读取、解码、编码、渲染和转码等操作,这些过程对电脑的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以及内存带宽都有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当处理高分辨率(比如4K、8K)、高比特率或者复杂编码格式(如H.265)的视频时,这些要求会呈指数级增长。

这时候,M1芯片的“杀手锏”就显现出来了:

强大的CPU和GPU核心: M1芯片采用了ARM架构,苹果在设计时就将其CPU和GPU的核心数量、频率以及架构效率都做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使得它在处理复杂运算时,能够提供比同级别x86芯片更强的原始计算能力。
统一内存架构 (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 UMA): 这是M1最独特、也最被强调的优势之一。传统电脑里,CPU和GPU各自拥有独立的内存(RAM和显存)。数据在两者之间传输时,会有一个额外的拷贝过程,这会消耗时间和带宽。而M1的统一内存架构,让CPU和GPU能够直接访问同一块高速内存池。这意味着,视频处理时,数据在不同处理单元之间的传递变得极其高效,几乎没有了延迟和额外的开销。你可以想象成,原本需要两间仓库之间来回搬运货物,现在这两间仓库合二为一了,直接在里面就能取用。
专门的媒体处理引擎 (Media Engine): 这是M1芯片里专门为视频优化设计的硬件加速器。它包含了专门的硬件解码和编码器,能够极高效地处理H.264和HEVC(H.265)等主流视频编码格式。这意味着,当你在剪辑或者导出视频时,很多原本需要CPU或GPU大费周章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可以交给这个专门的芯片来瞬间搞定,而且功耗还很低。这就像是给你的电脑请了个专门负责搬砖的机器人,它又快又省力。

所以,从技术层面讲,M1芯片在设计之初就为视频处理这个“重活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KOL的“工具箱”选择:为什么视频处理是最佳的“表演舞台”?

现在我们知道M1在视频处理方面有硬件优势,那为什么KOL们会选择这个来“秀肌肉”呢?这里面有很多现实考量:

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演示: 相比于一些复杂的科学计算或者专业软件的性能跑分,视频处理的“前后对比”或者“流畅度”是非常直观的。用户可以一眼看出视频剪辑软件的响应速度、渲染时间、播放是否卡顿。这种“眼见为实”的效果,比枯燥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普及度高,用户基数大: 谁没看过视频呢?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视频内容生产和消费的门槛越来越低。从普通用户手机录制日常Vlog,到UP主制作高质量内容,再到专业视频工作者,都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在使用视频处理软件。KOL们演示视频处理的性能,能够触及到更广泛的受众,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兴趣。
能有效展示芯片的“全能性”: 视频处理不仅仅是CPU的活儿,它也充分调动了GPU的渲染能力,同时对内存带宽提出了高要求。M1的统一内存架构在这个场景下能发挥出最大优势。所以,通过视频处理,KOL们可以一站式地展示M1在CPU、GPU、内存协同工作方面的整体强大,而不是仅仅展示某个单一组件的性能。
“痛点”切入,解决用户焦虑: 对于很多想尝试视频剪辑但又担心电脑配置不够的用户来说,卡顿、导出慢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M1在视频处理上的出色表现,直接击中了用户的“痛点”,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的形象。KOL们抓住这个点,就能吸引大量有潜在需求的用户。
苹果生态的“绑定效应”: 苹果一直强调其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势。Final Cut Pro、iMovie等苹果自家的视频编辑软件,与M1芯片的结合可以做到极致优化。当KOL们使用这些软件进行演示时,这种软硬件的协同效应会进一步放大M1的性能优势,也顺带展示了苹果生态的强大。这是一种巧妙的“生态推广”。
与竞品的对比优势明显: 在一些用户看来,同价位甚至更高价位的Windows笔记本在视频处理上的表现可能不如M1芯片的MacBook。KOL们通过对比测试,尤其是在相同分辨率、编码和剪辑场景下,M1芯片设备能够更快地完成导出或更流畅地回放,这种差异化的表现足以让观众印象深刻,从而突出M1的性价比和性能领先。

3. KOL们“清一色”的原因:商业推广与内容创作的“共赢”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KOL这个职业的特点。他们的内容创作本身就需要吸引眼球、积累流量和变现。

内容更容易“爆款”: 如前所述,视频处理的直观性和普及度,使得相关的评测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KOL们自然会选择成功率高、传播力强的主题。
与厂商的合作机会: 苹果推广其新芯片时,自然会邀请或合作科技KOL进行评测。而KOL们也乐于收到厂商的合作邀请,这是一种商业变现的途径。当厂商给出的推广重点和KOL的流量增长点不谋而合时,“清一色”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形成行业“惯例”: 一旦某个KOL通过视频处理的评测获得了成功,其他KOL为了不落伍,也会效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行业惯例”:谈M1性能,必谈视频处理。

总结一下, KOL们之所以“清一色”地拿视频处理来证明苹果M1性能强大,是因为:

M1芯片本身在视频处理方面拥有硬件设计上的显著优势,尤其是其媒体处理引擎和统一内存架构。
视频处理是一个非常直观、易于理解且具有广泛用户基础的性能展示场景,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突出芯片的整体实力。
KOL们在内容创作中追求吸引力和变现,选择视频处理作为评测重点能够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和合作机会,从而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

所以,当你看到KOL们纷纷拿出视频剪辑软件时,就知道他们是在用一种最能让大众理解和感受到M1实力的方式,来展示这款芯片的强大之处。这是一种巧妙的结合了技术优势、用户需求和商业运作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防止一些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看不明白,事先声明几点:

  1. 本文的观点异构计算优于通用计算(起码在专业领域)。简单说,大部分情况下:数台有特定应用的设备的成本+设备间的额外协作成本 < 一台「万能」设备在这些应用上做到相同效果的成本。一个简单的例子:显卡。
  2. 本文的观点不是 ARM 优于 X86,更不是 Mac 优于 PC。
  3. 异构计算并不是 Mac/M1/ARM 的专利,PC 同样有大量 ASIC、ASIP,换句话说 PC 也没有非专业用户想的那么「通用」(这是好事)。
  4. 广义的兼容性和你没关系,兼不兼容你用的软件才和你有关系。
  5. 分清「XX 架构/平台/OS」和「XX 架构/平台/OS 的特定设备」的区别,用户买的是后者,不是前者。
  6. KOL 不可能了解各行各业,你批评也没用,人类做不到。但是你、你的前辈、你的学长学姐、你的大学老师了解你所在的行业是可能的,甚至是必须的。我想专业应用买电脑问谁这个问题,应该没那么困难,这个问题都能难倒你的话,我为你的学业感到担忧。

我其实不是特别明白,为什么这么执着于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横跨各行各业各种软件的「通用生产力」。

首先,我不觉得这个所谓「通用生产力」是用户该关心的,因为在我有限的想象力下应该是没人会把这些应用在一台机器上全部用到的,你只会用到其中一小部分,所以概括出一个「通用生产力」毫无意义。

你说 M1 是靠 Media Engine(显然 M1 的 CPU 本身也很强),没问题,我买的就是这个 ASIC,给我的 A7SIII HEVC 素材出代理。这没问题,Afterburner 只能解 ProRes (Raw),一张卡一万多我也买了,M1 MacBook 价格差不多,ASIC 支持的编码还更有用,那有啥问题。

专业工具就该是特化的,工人是不会拿着瑞士军刀工作的是不是?

然后,「生产力」也不可能通用。

影视和建筑 CGI 我都做过,选择做 CGI 我根本不会看 Mac 一眼。做 DIT、DI 我也不会看 PC 一眼。原因都是我早就知道的:没 CUDA;没 Silverstack、达芬奇功能不全等等。

这些原因不需要 KOL 来告诉专业用户,他们不可能知道各行各业的细节。只有这些细节条件都符合了,我才会去关心性能如何,大多数时候,到这一步其实答案都已经非常清楚了,比如说我选择个人的 DIT 工作站,一定是一台便携、转码性能尽量强大的 Mac,那很显然就是 M1,压根不需要我去了解所谓的「通用生产力」。

「生产力」一定得有明确的场景。你就说剪视频,是剪 vlog,还是剪综艺,还是剪电影?如果是影视工业,那不大会用一台 13 寸的笔记本剪视频,也不大会用 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要剪也是剪 ProRes、DNxHR 代理而不是什么 8K R3D。

MacBook 在影视工业的真实用例,是 DIT 工作站。真正需要评测的就只有转码性能,就这一项就够讲一堆的了,你用的编码用的是 CPU、GPU、还是 ASIC?帧间还是帧内?这种编码的哪个编码器?用到了编码器的什么 feature?这些条件不同,结果会有天差地别。Puget 这种跑分,有大量子项,但一般人只会用到其中个别几项,其余的都是干扰项,它的最终得分其实是最没有意义的,而大家看的偏偏就是这个最终得分。

我买 M1 的理由很明确:它的 ASIC 罕见地支持 HEVC 4:2:2 解码,并且 CPU 通用计算性能在同定位产品里也是一流(很多评测都测试了这点,我不明白为什么题主没看到),编码 ProRes 不会太差,结果也确实是这样:出 HEVC 4:2:2 代理的速度,M1 比我的顶配 Mac Pro 还要快,但是如果我告诉你「M1 吊打顶配 Mac Pro」,你买回去大概率是要来打我的。你看,只有明确了场景,才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就这看似简单的一项转码都这么复杂,别说是硬件发烧友们心心念念的「通用生产力」了。

醒醒,跑 C4D 只能得到「C4D 生产力」,是得不到「通用生产力」的。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生活工作中能接触到的需要强大计算的工作,就只有视频剪辑。

程序员能应用的强大计算工作,只有编程。

普通人能实践的强大计算工作,只有——大型3D游戏。而mac OS的游戏性很差,基本没有3A大作。你让up主怎么吹?

对于科学研究人员,强力计算应用于工业软件:ANSYS分析、matlab计算、各种大型3d工业设计软件,maya渲染等等,这些在MAC OS系统压根就没什么软件支撑,怎么评测?

MAC系统,过去、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成为生产力全环境级别的系统,只能服务于一小部分生产力环境——也就是视频剪辑、编程这两个方向。

被锁死的应用环境,造就被锁死的芯片设计路线。

M1/M1PRO/M1 MAX系列芯片,都是面向这种狭窄应用环境的芯片。

只有X86架构(包括AMD的x64-x86架构),才是面向于复杂环境设计的芯片架构,适用于各种设计,兼容性极强,相应的为了适配各种环境,性能和功耗控制也会比专业向的芯片要低。

典型的就比如,高清视频解码,功耗、性能或者速度,cpu就远比不上专业的4K视频硬件解码芯片。音频也是一样。还有GPU,在图形计算中,也是一样碾压CPU。

苹果做ARM的简单指令集中央处理器芯片,就是因为intel拥有X86架构上的绝对核心专利,只要做X86架构,就永远绕不开他的专利。不是交不交钱的事,是人家根本就不让你用,无论给多少钱。

国内当初做不出CPU,很大的原因是路被Intel堵死了,绕不过去,直接放弃了,以至于后来差距越来越大,根本追不上了。现在又开始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AMD把X86架构的锐龙1代架构授权给国内了,现在又可以开干了。

苹果做ARM,是因为苹果早就拥有ARM的核心专利池,其他公司也必须获得他的授权才可以用。

路子早就被定死了。

~~~~~~~~~~~~~~~~~~~~

工业级的软件,我再解释一下。

并不是软件公司开发了MAC系统的软件,就可以了。

你在MAC上做的图,3D,并不是一直就只在MAC上运行。你设计的任何实体物件(衣食住行吃穿用住)总得做出来吧?虚拟的也是要供应商的啊,广告打印、媒体中介,终是要有个中介进行传播啊。不然设计出来干嘛?谁做?供应商!图纸,3D都得传到供应链供应商去加工,人家用win,你用mac,不兼容怎么办?供应链企业还有他的上游啊,一直上游到矿土原材料原油。人家凭什么要适用你的mac啊?!又不是你家的企业,又不是你家的全产业链。

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系统、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界面,全都是win系统上再次设计的,其中绝大部分都还是xp系统的底层,十几年前的状态,你让别人切换mac,你出钱吗?你给培训使用吗?时间影响工期怎么算,一通大钱花下来,结果和使用win一样,人家为什么要配合你啊。

mac硬件本身就远比win硬件贵,企业当然选择便宜的。又不是一台两台,一个大型企业起码几千台。可不是指你办公室里的电脑,生产线上的所有设备,凡是数码控制的,传送带、加工设备、机器手、焊接机、大型空压机、冲床等等,都是win的底层,或者win系统上运行的工业程序。

全社会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就深度绑定win环境了,根本不可能切换的。

所以,苹果的定位就是家庭娱乐!工业级的、学术级的根本轮不到他,连商业级也不会选他,只会优先安卓。

家庭娱乐里,又扣除大型游戏,游戏早就深度绑定intel、amd、NVIDIA和win的xbox、索尼的PS。

普通应用,win又不是不能做,应用软件还更多。

再想想,apple只能单攻剪辑和编程了。因为win有蓝屏和假死的bug,给apple留了条活路。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macOS下对于m系列芯片来讲唯一用到大量gpu资源且能保自己绝对优势的场景,而这个成绩还是建立在苹果自己往里面塞了一堆加速单元的情况下(就像Mac Pro里的afterburner)。这也是苹果一直擅长的部分

但要是跑个模型,或者咱们跑个游戏(对不起压根没法跑)不就露馅了吗

还没算像什么c4d,音频软件的一些插件到现在都没适配,就连官方合作伙伴adobe,都有大量插件不支持arm版macOS,还有硬件适配问题导致的在苹果引以为傲的生产力领域生产力不足。

Tensorflow好像都不支持苹果自己的NPU,只能GPU加速,效率肯定不如老黄家。你要是跟intel的核显比,对不起这俩玩意都不是一个规模的。

苹果硅出来一年多了(从a12z开始),除了剪视频时候的渲染工作,这个gpu还干过啥啊?

改变游戏规则?不存在的,除非nvidia(收购arm),微软一起做出一整套全新的arm版windows,靠着低功耗高性能来吸引真正“大部分群体”,从而让厂商适配arm版windows和macos,不然windows没成功的话,苹果arm版用户数量又上不去,那metal的环境就还是靠苹果自己去写,厂商的适配就永远还是你人不多我适配也赚不到钱的态度。至于游戏,什么intel老黄苏码ppt上的fps说服力远远比苹果在这里跑个分或者跑自己专门写的软件强

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提是你涉猎的方向要多,m系列解码速度可能比Mac Pro还快,小型渲染靠着内存延迟低能按着3090,那你能说这玩意就吊打他俩了吗

拿游戏不是说代表游戏玩家,游戏入驻代表用户基数多,没有新用户怎么改变行业

事实就是苹果现在属于是一个偏科的学生,日常和苹果自己的专业软件效率很高,高到在个人用户这个级别在这些方面windows确实是比不过。但是windows擅长的领域比苹果多,受众也更广。而且一旦硬件级别高到某个程度m系列芯片的效率就不如windows环境下的硬件关于这点,我想Mac Pro有话说。

最后,我想说一下那些说谁买mac打游戏的

mac不能打游戏只是现在,想当年有多少游戏都有个mac版,星级魔兽lol战地cod都出过mac版。mac打不了游戏是苹果自己跟老黄决裂的后果,加上苏妈那段时间北极星vega一个都不给力。你以为苹果不想让自己平台能玩游戏?苹果最初可是差点把棒鸡,就是那个做光环的,现在做命运2的工作室给收购了。苹果从研发macos开始就是想弄一个全面和windows对抗的平台,而MacBookpro就属于最均衡的那一个点,什么都能干还便携。而不是现在这个只能做绘图,后期和音乐的残缺物。甚至说专业用途上,他都是偏科

user avatar

因为这群 KOL 拿不出来其他东西来说嘴了。

软件开发和视觉设计在 Mac 早就是劣势了,在 M1 上更是劣势中的劣势。

论开发,拿 M1 开个 Android Studio 想进行 Android 开发,结果 NDK 完全废掉不能用。模拟器只有 API 31,连 ARMv7 app 都不能跑。或者 M1 来跑 Jupyter Notebook 跑 Python 和开 MATLAB 跑一下,结果 Intel 平台没两下就跑完了,M1 跑个几十分钟还能够跑到一半错误崩溃一大堆。想拿 M1 来跑 Docker,结果根本没多少 ARM 镜像。然而 Intel 平台上一大堆 x86 镜像爽爽用。

论设计,现在早就已经是 CUDA 的形状谁会理你个破苹果?跑个 3D 渲染都能跑出一大堆问题而且所需时间还比 Intel + NVIDIA 还要长好多倍。还是在某些人眼中 3D 设计没人权不算设计?

不要拿什么色准和色彩管理来反驳。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或者机构信任苹果的色彩管理,也就只有果粉的一厢情愿。连 90% AdobeRGB 都没有好意思跟我谈高色准高色彩管理?

更可笑的是 KOL 们口口声声说的剪视频,实际上一大堆插件只支援 Intel,甚至连 Mac 都没有。M1 根本就是让拉跨的 Mac 更加拉跨的玩具。

不会真的以为只是没适配的问题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KOL 和果粉口中说 XX 适配 OO 适配,殊不知只是开发者做做样子来骗一群小白,你们猜适配了会不会继续维护更新下去?

当然不会。为了世界上一丁点的普通用户去浪费一大堆时间资源搞翻不回本的东西根本就是不切实际,一个正常的公司都不会想做亏本生意。


果黑和果粉的差别就是:果黑有过真正的实际体验,而且在逆风中说出实话。

果粉呢?一大堆精神股东和云用户连真实体验都没有。除了在那边瞎吹还会干什么?


果然我们亲爱的撸小丑又出来洗地了。果粉们,你们要愚忠是你们的自由,但你们无法扭曲事实真相,也无法阻止人们知道苹果曾有、也既有的丑态真相的权利。

user avatar

“生产力”这个名词太泛指了。说生产力工具就好比一个人说他的工作行业是工业一样。化工也是工业,机械也是工业,做玩具还是工业,这些是一回事么?

同样的,深度学习是生产力,数学计算也是生产力,挖矿也是生产力,对于电竞选手来说游戏就是生产力……问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生产力标准。假如他们兼职做KOL,那么他们的视频内容就是不同的标准。KOL的主要工作就是拍视频和剪视频,那他们眼中的生产力自然就是视频处理。

作为汽车设计师对我个人来说,生产力主要是渲染。比如一个整车数据拖到渲染软件里开光追,随意缩放旋转不卡不模糊,导出图片和视频非常快,那就很棒。而这也要看CPU GPU和软件的适配程度,单理论性能强也是不够的。

user avatar

就完成他们的日常任务来说,的确很顺手。

赞美两句也是人之常情。

user avatar

目前能接到苹果首发产品的KOL,大部分都是做视频出身的。

视频创作方面也是他们能测的比较细致且懂的地方,至于提问里提到的“生产力”多数KOL不擅长。

另外这其实也牵扯到对“生产力”的定义,每个人的工作不同对它的定义就不一样。

  • 对我而言,生产力就是熬夜写稿、看视频。
  • 对摄影师而言,生产力就是调出来一张好的图片。
  • 对UP主创作者而言,生产力就是写稿、处理视频和图片。

KOL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占据了媒体上的话语权,以至于很多人看到M1就秒天秒地秒空气,什么“M1吊打游戏本”之类的神论层出不穷。

不过最关键的地方是:

M1在视频处理方面真的很强大

不然即使苹果想让KOL吹,他们也不能无能为。当然“修改数据”这种令人不齿的操作也不是没有KOL做过,但很容易就被戳破了。

苹果的产品其实从MacBook Pro16发布以后,受众的定位就越来越狭窄了。

全系的MacBook都迭代完成,像工科和机械等行业完全就不能用MacBook了。

虽说M系列的处理器的Mac,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SAO操作上Windows但是已经远不像之前那么便利了。

对于正常消费者而言,购机时认清自身需求很重要。

不要因为听了场发布会、看了几个评测就把自己的需求给丢了,一激动就买回来台“花瓶式”生产力。

以上。

user avatar

苹果做笔记本的思路很清晰,他们一直在做就是一款“影音处理特化型移动工作站”。

M1就是为此而生的单一方向特化型芯片,实际表现也确实很好。


搞单一方向特化必然会产生瘸腿问题,所以无法覆盖许多领域的生产需求

不过苹果一直很清楚自身短板,只在自家产品擅长的领域耕耘,从不提及“非产品目标领域需求”。

而接了商单的媒体与KOL当然也会着重宣传苹果的长处,这本就无可厚非,因为M1就是为“视频处理”而生的。

你总不能在测评一辆F1方程赛车的时候跟观众讲“这东西乘坐舒适性极差,储物空间为零,不适合当做通勤买菜车用”吧?


不过问题就出在了部分极端粉丝把苹果吹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甚至宣扬“只有苹果产品覆盖的领域才是生产力领域”、“既然你的专业软件不支持苹果,那我建议你换专业”。


再加上大多数人只知道电脑分为台式机和笔记本,却对“笔记本分类”完全没有概念。

这就极大的误导了不懂电脑且不清楚自己真实需求的电脑小白。


user avatar

大概在2018年吧,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在拍照上疯狂发力,苹果选择的方向是拍摄视频,然后在2019年的11Pro上我记得可以后置3摄+前置同时4K拍摄了,到2020年加入了HDR视频拍摄+剪辑,然后2021的13拿出来了proRes。

那作为全家桶,Mac肯定也是应该配套视频这块发力,更快的渲染,更快的导出这样。

苹果选择在这个方向搞,那KOL肯定在这个方向吹。

user avatar

因为kol不都是做视频的嘛~~没视频,你也不认识人家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看,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点子上的。确实,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科技KOL(关键意见领袖)在评测苹果M1芯片的性能时,总会把视频处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环节,而且表现得似乎是M1的“独门绝技”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让视频处理成为了KOL们展示M1强大的“标配项目”.............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啥那些爱折腾音响、追求极致听感的老铁们,有时候反而对网上的“段子”和“经验分享”更上心,对书本和专家反倒有点“敬而远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声学爱好者”圈子里。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这么.............
  • 回答
    提到姜茶茶,圈内不少人对她推算的网络经济数据,尤其是直播带货领域的数据,是相当关注的。她能把复杂的数据分析梳理得头头是道,并且能切中关键点,所以她对于李佳琦和薇娅年收入的推测,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我们先来看看她是怎么算出来的。姜茶茶通常会结合几个方面来估算。第一,GMV(商品交易总额)是基础。.............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 回答
    素食主义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其发展与传播确实涉及复杂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从现象学角度分析,素食主义者的“带节奏”行为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和目的: 一、社会运动的传播逻辑1. 信息传播的网络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素食主义者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形成信息扩散链。例如,YouTube上"V.............
  • 回答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1979年)是20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其爆发和“逆世俗化”趋势的形成,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波斯帝国的衰落与殖民影响1. 波斯帝国的遗产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