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南海填岛项目上我发言人关于「自然仿真」的回答?

回答
在南海填岛项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背景下,中方发言人就“自然仿真”这一表述所做的回应,可以说是一种策略性的解释,试图在法律、道义和实际操作层面为己方的行动辩护。要评价这一回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前提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

首先,理解“自然仿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操作空间。在科学领域,“仿真”通常是指通过模型或软件来模拟和预测自然过程,这往往是为了研究、实验或预警。然而,当将其应用于南海的岛礁建设时,如果发言人意在强调的是“在尊重和保留部分自然地貌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建设”,那么这种表述便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可能性。发言人可能想表达的是,填岛工程并非是对海洋生态的彻底颠覆,而是在现有地貌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适应”,使其更符合某种“功能性”的需要,并尽可能地模仿或维持某种“自然”的形态。

然而,这种“自然仿真”的说法立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南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脆弱的整体,珊瑚礁的生长、海洋生物的栖息、洋流的循环,都遵循着精密的自然规律。任何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行为,即使声称“仿真”,也很难完全避免对这一生态系统的破坏。发言人如此表述,可能是在试图回避“破坏”的字眼,转而使用一个听起来不那么激进的词汇。

进一步来看,如果发言人的意图是暗示这种“仿真”是为了恢复或改善某些“自然”功能,比如创造新的栖息地,或者以某种方式“优化”当地的海洋环境,那么这就需要更具体、更科学的证据来支撑。然而,普遍的科学认知和大量观测证据表明,大规模的人工填海造陆,尤其是使用硬质材料,对珊瑚礁生态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结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自然仿真”的说法更像是一种修辞上的包装,而非对实际情况的准确描述。

发言人如此回应,也可能是在应对国际舆论的压力,特别是来自那些珍视海洋环境保护和国际海洋法的国家。在这些国家眼中,南海的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的价值,任何破坏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通过“自然仿真”这样的说法,发言人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界对其行动的负面观感,暗示其行为并非完全违背自然规律,也不是为了满足单纯的扩张需求。

但是,这种说法也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漏洞。如果填岛是为了建设军事设施或战略据点,那么“自然仿真”就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附加项,甚至是一种误导。因为项目的根本目的并非“仿真自然”,而是为了实现其他战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仿真”就更像是一种“漂绿”或“洗地”的策略,用一个听起来积极的词汇来掩盖其真实意图。

总结来说,评价中方发言人关于“自然仿真”的回答,需要审视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证据以及潜在的意图。这种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策略性的解释,试图通过使用模糊且听起来不那么负面的词汇来应对国际压力,并为己方的行动提供一定的辩护理由。然而,这种说法在科学事实和普遍的国际认知面前,显得苍白且缺乏说服力,其真实性与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证据来证明其“仿真”的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实际影响。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自然仿真”很容易被视为一种修辞上的技巧,而非对一项复杂且极具争议性工程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BI WARNING: 多图
5月9日更新:本着求知的目的,我开了一个提问,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去关注并扩散给你所认识的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南海造岛过程中,对各岛所处礁盘究竟造成了哪些方面的“有限且可恢复”的生态破坏?www.zhihu.com/question/45883270

CIA WARNING:写在前面的话。
本回答宣扬邪恶的“万物皆虚妄,唯有地层高”的理念,充斥着诸如“你们这些愚蠢的地表生物就算再怎么折腾,最终也逃不过变成一块化石一套地层的命运”这样的思想。会引起生态、生物、环保工作者和人文情怀丰富的朋友强烈反感,请谨慎阅读

不过,我以为这只是对待地球生命的理念不同而已。和而不同,你可以批判我生硬冰冷,没有人文情怀生命的,但是上来就扣大V洗地的帽子是很没劲的。开个玩笑不至于炸毛的,对吧。

由于本喵玩得一手熟练的转移话题大法,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故意歪题歪到自己熟悉的地质领域然后把别人批判一番。对此伎俩看不下去的,现在就可以关闭页面停止阅读了。

最后强调,本喵不屑于给土共洗地,我只是强行歪题讲故事。
多次更新,删除了一些挂人的图片和显得轻佻的语句。
感谢各领域人士的批评指正,我们可以一起让这个回答变得更好。

-------------原回答在下面-----------------
讲真,这样确实是符合珊瑚岛礁自然演化规律的“仿真工程”。
相当于按了一下快进。

=======5月7日更新的分割线:针对上面这句玩笑话的自圆其说,顺便科普========

1.什么是珊瑚礁的自然演化规律?


达尔文首先提出珊瑚礁与海底沉降的关系。珊瑚礁首先依托于海岛周围生长,随着海平面的逐渐相对上升,海岛被淹没,珊瑚礁继续发展。

为什么要强调“相对上升”?因为海底的沉降海平面的绝对升高都可以造成“相对上升”的后果。具体是什么造成“相对上升”(这是一个结果),在达尔文提出“沉降理论”后,人们根据地质学的新进展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补充(对“相对上升”的因进行补充),但并没有逃出“海平面相对上升控制环礁发育”的基调。这里不对“相对上升”的各种因进行展开。

远海发育的珊瑚礁往往依托沉入水下的火山发育。火山深部的热能活动倾向于加热深部水体,从而使富含营养物质的深水得以上升,刺激靠近深水一侧的珊瑚礁更快的发育,形成典型环礁。


2.环礁会怎样继续演化?

任何珊瑚礁都有一种自己作死的天赋:珊瑚会在合适的环境里疯狂生长,直至非常贴近海平面。然后在一次海平面下降过程里暴露出来变成海岛,就像下图这样,死在沙滩上。一场地震就能抬升一片珊瑚礁,一点也不是夸张。




当然,珊瑚礁变成岛还有一种过程:海浪的破碎和堆积作用。这也是远海珊瑚岛礁的主要形成原因。热带海域的一场台风过境,就能留下遍布海底的碎珊瑚。这些珊瑚碎块将在海浪的作用下被打得更碎,然后被堆到海滩上。

上图中右上小图的注解:死亡珊瑚的钙质(骨骼)成分被(海浪打碎后)堆积在海滩上,形成环绕沉没火山的环形岛屿。
曲线图表示马尔代夫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而马尔代夫岛大概于4000-5000年开始在海面以上形成岛屿。

1.The corals to which the islands owe their existence colonize underwater mountaintops, the remnants of sunken volcanoes.
2.Their limestone skeletons are the building material of atolls. They form a reef around the sunken volcanoes,
3.which continues to grow until it rises above sea level in some spots. Waves and currents grind up the dead corals and deposit the sediment,
4.which eventually accumulates to form beaches and islands.

我并不打算翻译这段话。

总之,在稳定的构造背景下,在两次海平面上升过程的间歇期内,珊瑚礁演化成岛屿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无论是海底的相对抬升导致一大片珊瑚死在空气里,还是海浪逐渐把死亡珊瑚的尸骸变成白色的钙质海砂,堆成小岛。

这还没谈海平面下降时期更快的演化成岛屿,我说的是冰河期。

2.2 当然,环礁并不一定都会变成岛。由于对这一点没有展开说,我遭到了 知友@Heliopora
强烈抗议。这里确实不全面,所以补充一些:


环礁变成岛,需要相对稳定的海平面。这意味着两点:
A.海底稳定,不发生大的快速沉降;
B.海平面稳定,不发生大的快速上升。


如果没有这两点,珊瑚礁是可能因为被淹没而逐渐死亡的。

例如 @Heliopora 举的例子:

1942年,H. H. Hess在北太平洋西部发现了160个平顶的海底山seamount。有的顶部已经距离海面1000米以上,由岩层分析,是从浅海经常年累月沉降下去的。1982年,W. Schlager研究表示,珊瑚礁成长速度比岛沉降速度以及海水上升更快,本应该在火山岛上继续生长,但是现在海底发现了诸多珊瑚礁,其原因应该是珊瑚礁因为某种原因停止生长,同时因为海洋版块的沉降而被水淹没。



另外,在1842年达尔文提出的珊瑚礁与海底沉降学说谈到了岸礁→堡礁→环礁的发展,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针对海底山的下沉,最后推断出最终海洋版块上的珊瑚礁将被拉入海沟。




2.3 南海的环礁,到底会怎么样?
Well,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但这一块我不展开说,只简要的介绍一些目前结论。有兴趣者可以根据结尾文献去找资料。
构造沉降是个大坑。有多大呢?简单的说,南海本来没有这么深的。
南海中央海盆是一个经过拉张裂陷发育的年轻洋盆。快速拉张沉降的历史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时代。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缓慢整体沉降后,发育了洋中脊和具有磁异常条带的中央洋盆
中央洋盆的形成宣告了南海走向稳定深海期,快速沉降的裂解期已为历史。


所以,从构造的角度,南海已经稳定。古老海山不会因为构造沉降的因素而消失,只会因为年老色衰,缓缓崩解沉降。而一个新生的洋盆还没有在边缘发育俯冲带,因此也暂时不会因为挠曲而引起被动沉降。


于是剩下的问题更多的在于纯粹的海平面变化。

3.南沙造岛意味着什么?
前面我开玩笑的说,相当于“按了一下快进”。可能这么说并不很贴切,“拉了一下进度条”更加贴切。
为什么这么说?

前面提到,环礁自身会在相对稳定的构造沉降背景下,在海平面较稳定的时期被海浪自然破碎、堆积成海岛。这一自然属性不会因人为干预而有任何变化。即使不去造岛,那些环礁、暗礁也会在时间的魔力下,在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后的间冰期【是的,我们所处的年代】气候背景下,在相对稳定的海平面波动背景下形成岛屿。不过人类的工业化似乎使海平面的波动变得剧烈了起来,而且有扭头向上的可能。绝对海平面如果逐渐上升,当然环礁会继续向上发育,并不倾向于变成岛屿。

但海平面不可能一直上升,在米兰科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s)面前,什么碳排放、全球变暖都是战斗力0.5的渣渣。

根据上图的Stage of Glaciation(冰川期),当前的时代正好是末次冰期结束以后,经历了早期快速变热期(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后的稳定变冷期(海平面缓慢下降期)。如果没有人类工业活动,全球气温是会开始缓缓下降的,伴随着海平面应该开始缓缓下降。

但全球变暖扰乱了这一进程,海平面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疯了一般的往上升,但这个势头在本世纪得到了缓解。这种波动会持续多久,没人知道。只是,地球轨道因素带来的米氏旋回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我们只不过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把进度条拖到必将到来的冷周期而已。
当然,如果进度条拉的更长一些,也可能拉到一个海平面疯狂上升,岛屿全面环礁化的时期。

4.浅显的谈谈南海造岛对生态的影响是怎样的?

【这部分内容原先的用词有轻佻和避重就轻之嫌,引起了一些生态从业人士的不满,特此修改。我从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视角的时间观,谈谈我对此的看法。不足之处欢迎生态工作者批评指正。】

三、工程建设采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在珊瑚基本死亡的内礁坪上规划工程建设项目,在不适宜珊瑚生长的平坦泻湖盆中,绞吸松散的珊瑚沙砾吹填陆域。
(三)在吹填造陆工程同时,及时在陆域周边利用斜坡模袋混凝土建造永久护岸与挡浪墙,边围、边填、边护,控制悬浮物漂浮扩散。
(四)工程采取控制规模、提高效率、连续作业等方式,使得每个岛礁的陆域扩建工期仅为几个月时间。

大家所担心的对珊瑚礁的破坏,主要基于两点:

A.破坏浅水珊瑚。

B.填海材料污染海水。


然而,环礁本身并不是都生长了珊瑚。在偌大的一个礁盘里,内部泻湖只有部分区域适合珊瑚生长,更多的其实是海底堆积的碎珊瑚砂。对于封闭的浅水泻湖,由于盐度往往异常,生物总量通常并不会很大,珊瑚密度不高。


吸砂填岛的过程,相当于用人力把自然界千万年里自然堆积的碎珊瑚砂换了个地方堆起来。在这个过程里,船只的特种铰具会难以避免的打碎一部分礁盘泻湖内零星分布的珊瑚,但是这种破坏范围有限。

有人担心填海所用泥土砂石影响环礁水质,进而影响珊瑚发育。
然而,在南海的填岛行动压根不从陆地运输泥土砂石,除了一些护边的混凝土,一律就地取材。没有源自陆地的泥土污染。
这些海砂本来就在礁盘里,造岛过程里会不可避免扬起来一些,但由于珊瑚礁盘上的沉积物天生粒度较大,缺少极细粒、会长期悬浮在海水中的泥级沉积物,停止施工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自然沉淀,恢复清澈了。泻湖里会有一些较细的碳酸盐泥,但数量有限,且集中在深泻湖区核心部位,个人认为影响有限。

----------我们来看看文献中如何介绍环礁泻湖的沉积物粒度--------------------

Zhu C Q, Qin Y, Meng Q S, et al. Formation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Yongshu Atol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J]. Ocean Engineering, 2014, 84(84):61-66.

Betzler C, Lindhorst S, Lüdmann T, et al. The leaking bucket of a Maldives atoll: Implica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arbonate platform drowning[J]. Marine Geology, 2015, 366:16-33.

Yamano H, Kayanne H, Matsuda F, et al. Lagoonal facies, ages, and sedimentation in three atolls in the Pacific[J]. Marine Geology, 2002, 185(3):233-247.

其他文献不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在礁盘这样一个高水动力条件的沉积环境中,细粒沉积物早已被海浪淘洗干净。留在礁体、潟湖斜坡和潟湖盆地中的沉积物粒度较粗,主要为砾、中细砂级别,在较大潟湖的中央深水区才会发育粉砂-泥级别的沉积物。

根据经典的尤尔斯特隆图解粗粉砂至砾石级别的沉积物在发生搬运后会很快发生沉积。泥质至中粉砂级别的沉积物在被搬运更容易随水悬浮。


通过一篇对永暑礁春季潮汐流速研究的结论可以得知,永暑礁春季海流速率在10-75cm/s之间。将该速率与永暑礁潟湖沉积物粒度投影到尤尔斯特隆图解上,得到下图:
数据引自:
朱良生, 陈秀华, 邱章. 永暑礁海区潮汐海流特征分析[J]. 海洋通报, 2005, 24(4):1-7.

这个示例说明了高能环礁泻湖环境中,粗粒沉积物的快速沉降属性。


根据对潟湖沉积物粒度的研究和沉积物搬运特性,我们可以发现环礁潟湖中的较粗粒沉积物处于更容易发生沉积的粒径区间。于是,我们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潟湖里的水体变得平静后,大部分被搅动起来的沉积物都会快速发生沉积,只有很少量的细粉砂级沉积物会持续悬浮状态。

必须承认这些被扬起的珊瑚砂会不可避免的埋掉和杀死一定范围的珊瑚及其他海洋生物,但它造成的破坏范围可能并不如一场暴风雨、台风、海啸过境的破坏。时间会逐渐修复这些受到破坏的种群,在被埋没死去的珊瑚尸体上,年轻一代的珊瑚礁生物势必再起。

【全新冲填的】珊瑚岛上没有自然形成的泥土,只有珊瑚砂。填岛完毕后,表面建设项目中的人工绿化带会用到陆地运来的泥土,但这些规划出来的绿化带会不做任何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吗?别忘了,从大陆运泥土去远洋岛屿成本很高,出于成本目的,我认为适当的防护措施是会有的。

退一步,即使有少量运来的泥土由于暴雨进入海里,形成了悬浮质,但岛屿面积小,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要知道,南海那些早就暴露海上的珊瑚岛,在千百年的自然作用下,早就自然形成了以磷质石灰土为特征的土壤。如果这些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在降水作用中进入海水,对珊瑚礁都没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我想人工岛上的大陆泥土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吧。也许,有规划和有保护的人工绿地,不比无人照料的自然岛屿造成的水土流失大吧?当然,我没有数据,只是理论分析。

如果再看看填海范围——比起整个礁盘群来说,破坏范围比起整个礁盘群并不太大。


上图为永暑岛。

建岛人员和岛上驻扎人员的生活生产污水排放其实才是一个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然而建设污水处理站要不了几个钱。我想在这么巨大的国际舆论杂音的干扰下,污水处理站必然会被列入建设列表。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非生态专业人士,我首先承认填海造岛会对南海珊瑚礁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是这种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在我作为地质工作者的视角来看】是有限的,破坏以后也并非不可恢复的在地质人的眼里,时间可以摧毁一切,但也可以抚平一切伤痕,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每一次生物大灭绝后,生物圈都重新站了起来。似乎是应了那句话:逝者不死,势必再起。


加几个图吧:


施工结束以后,自然界会慢慢抹去人工建设造成的伤害,只要岛屿使用中做好各项环保措施和污水处理措施,那些岛屿周围会很快重现一片盎然的生机。

5.建岛后,随着人员的上岛,可以更好的保护礁盘生态。
随着造岛越来越多,岛屿的用途肯定不仅仅是军事。科研机构必然会进驻这些人工岛,针对珊瑚礁退化(如白化)的问题展开研究人工珊瑚繁育基地也可以建设起来,更可以有效制止非法盗渔和盗采珊瑚。通过旅游业开发,可以增强国民保护珊瑚的意识,达到减少购买使用珊瑚制品和饰品的目的

6.说起生态,我们来看看南海的油气生产现状吧。



请你们记住这样一个数据:在广袤的南海深海区和南海南部及九段线以南的区域内,石油钻井有上千口,这里面没有一口井是中国的。

“我们在南沙海域没有打一个洞,钻一口井,采一滴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南海问题专家,李宝田先生。

到现在都没有吗? 是的,没有。海洋石油981打的井也不在那边。
是我们不去采、没价值吗? 不是,是有关国家阻挠中国的勘探队伍。

去看看某些国家在南海九段线里钻了多少油井吧,去看看某些国家大肆在九段线内开采石油造成了多大的环境破坏吧。这些投产和即将投产的钻井一旦发生泄露事故,污染的将是中国的海域和岛屿,毁灭的将是中国南海的生态环境。

这才是我作为地质喵和油鬼子最为出离愤怒的地方。
---------------------------------------
总结:

1.在南海区域构造稳定的背景下,及海平面不出现快速上升的情况下,环礁发生岛屿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也是我那句“按快进/拉进度条”玩笑话的源头。(

2.毋庸置疑,冲砂造岛对生态存在客观破坏。然而从大时间尺度来看,这种破坏是有限的和可恢复的。


3.在做好污水处理和水土保护的前提下,新造岛屿可以成为生态保育工作者开展现场工作的科研基地,可以更加促进对南海珊瑚礁的保护。

4.中国在南海深水区和南海南部没有一口石油钻井,周边国家却钻了数千口井。与其担心造岛带来的生态有限度破坏,不如担心他们的井发生事故后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相关资料及延伸阅读:
1.这种环形岛礁是怎么形成的? - 地理
2.我国在南海扩建岛礁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哪些影...
3.Not So Much Trouble in Paradise: Are Coral Islands Really Doomed?
4.全球变暖是骗局吗? - 环境保护
5.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 地质学
6.请问海侵和海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侵和海退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 地质学
7.中东地区是如何沙漠化的? - 气象
8.南沙岛礁扩建工程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9.中国国家地理,E周刊,《南海石油对中国的意义》
南海石油对中国的意义
10.南海石油中国占据了多少? - 南海争端
10.1 南沙岛礁扩建工程未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国家海洋局研究员文章)soa.gov.cn/xw/dfdwdt/jg

11.李春峰, 宋陶然. 南海新生代洋壳扩张与深部演化的磁异常记录[J]. 科学通报, 2012(20):1879-1895.
12.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等. 南海的基本构造特征与成因模型:问题与进展及论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6).
13.徐义刚, 魏静娴, 邱华宁,等. 用火山岩制约南海的形成演化:初步认识与研究设想[J]. 科学通报, 2012, 57(20):1863-1878.
14.能源, 吴景富, 漆家福,等.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盆地三层结构及其构造演化[J]. 地质学报, 2013, 87(3):403-414.
15.龚子同, 刘良梧, 周瑞荣. 南海诸岛土壤的形成和年龄[J]. 第四纪研究, 1996, 16(1):88-95.

16.Zhu C Q, Qin Y, Meng Q S, et al. Formation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Yongshu Atol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J]. Ocean Engineering, 2014, 84(84):61-66.

17.Betzler C, Lindhorst S, Lüdmann T, et al. The leaking bucket of a Maldives atoll: Implica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arbonate platform drowning[J]. Marine Geology, 2015, 366:16-33.

18.Yamano H, Kayanne H, Matsuda F, et al. Lagoonal facies, ages, and sedimentation in three atolls in the Pacific[J]. Marine Geology, 2002, 185(3):233-247.

19.朱良生, 陈秀华, 邱章. 永暑礁海区潮汐海流特征分析[J]. 海洋通报, 2005, 24(4):1-7.

+++++++++++++++5月8日更新针对 @Heliopora 质疑和批评的回复+++++++++++++++
1.【环礁会怎样继续演化?——谁说环礁一定成岛?】
接受批评。
不过事实上我并没有强调一定成岛,我一直都在强调“合适的构造背景”,比如原回答中【在稳定的构造背景下,在两次海平面上升过程的间歇期内,珊瑚礁演化成岛屿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强调了“构造稳定”和“海平面变化稳定”两大先决条件后,才指出环礁演化成岛屿是自然现象。

我不认为这样说有什么不对:因为我指出的是具有条件约束下的结论。不过我确实没有去展开海底沉降造成的海山下沉珊瑚礁死亡的例子,因为我觉得和我想说的关系不大,所以这一点我接受你的批评。你补充的洋壳俯冲折曲导致海山被动沉降最终杀死珊瑚礁是个很好的例子,我想署名后加到我的回答里去,还望勿怪。


2.珊瑚岛上泥土演化的问题。

泥和砂,只是颗粒大小不用。珊瑚砂是碳酸钙碎块,更小的碳酸钙颗粒可以形成【灰泥】(碳酸钙泥)。土和泥不同。土特指土壤,或发生了土壤化的泥砂。泥级沉积物和砂级沉积物混合了足够的微生物和有机质后,可以自然形成泥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任何暴露地表的砂质(石英长石砂或者碳酸钙珊瑚砂都可以会发生土壤化)。



南海诸岛中,年龄古老的岛屿上普遍发育磷质石灰土(壤)和沼泽盐土。通过钻孔研究发现,这些表层磷质石灰土的年龄普遍在千年以上。


我在原回答中所说【珊瑚岛连泥土都没有,哪来的珊瑚砂】,事实上是想表达【用珊瑚砂堆积出来的新生珊瑚岛上没有泥土】。这里表意不明,引起误解,是我的问题。

3.冲绳岛。

冲绳岛是个火山岛,岛上遍布玄武岩,还有一个高耸的火山锥。这种岛上岩石风化形成的沉积物非常多,且地形复杂,坡降大,降水后这些沉积物会无法避免的随水流入海。地形复杂的火山岛和地形平坦单一的【冲填】珊瑚岛不具有横向对比性,所以你这个例子并不恰当。


更何况,即便有如此多的沉积物入海堆积,冲绳岛周围还是发育了珊瑚礁。珊瑚并没有那么脆弱的,对吧。

4.关于潟湖

看看工程中的岛,告诉我只是扬起一点点珊瑚砂,对珊瑚礁能造成多大影响呢?——我能告诉你的是,这样的浑浊度,死的不仅仅是珊瑚,还有海草、海藻、造礁的有孔虫以及大量的浮游植物。

在这些钙质泥沙沉淀后,生物种群会重新复苏。作为生物研究者,你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台风搅动的砂石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沉淀没错,但是你为什么不告诉大家,台风通常袭击的是珊瑚礁岛的某一方向,而且来袭方向的珊瑚礁比不受台风袭击的珊瑚礁更加脆弱而且逐渐退化呢。

抱歉,这些问题并不在我的关心范畴和了解领域里。

在较为封闭的潟湖里,作为地质学家是否能告诉大家这些沉淀的砂石怎么从珊瑚表面离开?外洋的珊瑚礁即使被砂石覆盖因为海水流动速度快而得到清洁,潟湖呢?为什么不从海洋动力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外洋和潟湖的区别。

沉淀的碳酸钙泥砂除非杀死整个潟湖里的生物群落,否则生物会在这些泥沙沉淀后自然复苏。
那么,会造成整体灭绝吗?请回答这个问题。
还没有考虑涌浪及潮道从外海带来的珊瑚受精卵和其他生物的幼体或种子。
时间会恢复受损的生物群落,这一点你否认吗?


你提到可能会灭绝一些尚不为人知的珊瑚品种,我无法反驳这一点,因为我知道这是可能的。但时间也可以塑造出更多你们无从知晓的新珊瑚品种,对吧。为什么不可以let it be呢?

也许这就是地质人和生物人看待世界的本质不同:
地质人一眼万年,路边的小石块也有着亿万年沧桑的故事。
看淡生死,见过太多的灭绝和复苏。
坚信时间可以摧毁一切,也可以带来一切未知的可能。

但我从不认为生物/生态人的工作没有价值或者是无病呻吟。
只是无法有你们那样的感同身受,以及,你们也许也可以试着看淡一些
-----------------------
说在最后的话:
我从来不否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虽然我只是个地质喵。
然而,任何种群既然有兴起繁盛的历史,也会存在消退灭绝的命运。生生死死起起落落,本就是地球这个舞台上太过正常的故事。

我在原回答中一直承认,造岛会对珊瑚礁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造岛后的人为使用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预知的压力。前者造成的损害规模有限,也会被时间所抚平。后者造成的损害需要重视,加以人工干预。

可能无意中犯了一些存在具有导向性的错误,对此我接受批评。

从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视角,从珊瑚礁演化的角度看待南海填岛行为,然后开个玩笑说是拉了一下进度条。至少在南海目前的地质背景下,在末次冰期结束海平面快速上升过程已经结束即将转向缓慢下降的气候背景下,环礁岛屿化是短时期的自然趋势。

如果这也叫洗地的话。

我从不以大V自居,我只是一个在自己领域长期耕耘,最后有了一点微小回报的答主。只不过现在侥幸有了那么一点影响力而已。我会经常用地质人的眼光看待一些社会热点现象,给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宣扬一点“万物皆虚妄,唯有地层高”的邪恶思想,灌输一些“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就算再怎么折腾,最终也逃不过变成一块化石一套地层的命运”这种歪理邪说。

当然,这些理念会让很多人不爽,尤其是生物、生态、环保工作者。不过,你就算不爽,也不至于给我扣洗地的帽子吧?这就像PX项目的毒性问题里,不能说清华大学的学子们在洗地一样。大家都是搞科学搞理科的,你可以说我哪里错误哪里不全面,说我哪里存在导向性问题,但上来就扣【大V洗地】的帽子,私以为很没意思。
---------------------------向 @Heliopora 君道歉的分割线-----------------------------------

最后,对于在截取你果壳网发言后,说“如此言论都是拍脑袋”向 @Heliopora 表示真诚的道歉~我不该那样说,已经属于人身攻击了。虽然是从果壳网截来的图,没有展示ID,但也很不应该。对不起好不好啦~~~来卖个萌给你看吧:喵~~~

user avatar

…………………………………………………………………………………………………………………

5.15 实验发表地狱中的补充更新——看到是缘分

…………………………………………………………………………………………………………………

写在最前面:

以下内容写给愿意理性看待问题的人。

更新的部分将分为三个部分——

一. 从珊瑚礁生态学视角分析填岛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 针对一些回答里本人反对部分的分析;

三. 对一些提问和评论进行回答(不定期会更新)。

……………………………………………………

一. 从珊瑚礁生态学视角分析填岛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图话】从永暑礁到永暑岛_图片频道_新闻中心_腾讯网

¡¾Í¼

从新闻图片中我们最直观而且明确发现的问题是,在一个珊瑚礁岛上进行填岛工程,带来最大且直接的影响是砂石沉淀以及地形改变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后,还有船舶燃料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如果我们继续更进一步分析,还有热污染光污染等等。

因为我的专业正好为珊瑚礁生态学,我将主要分析,填岛工程给珊瑚礁带来的生态影响。而且由于全世界在珊瑚礁区域进行的工程非国内首创,基本是所有拥有珊瑚礁的国家共同的课题。

以珊瑚礁系统中的基石(关键种)——珊瑚,来切入这个复杂的问题。【关于海草场的问题,最后会提一下,但不具体展开讲】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同的珊瑚种对于水体浑浊度的耐受度可以从m<10 mg cm–2 d–1 到 >400 mg cm–2 d–1。对于那些对浑浊度敏感的珊瑚,它们在高浑浊度的水体里存活时间<24小时,而对于耐性强的种类则可以在高浑浊度中存活>4周但如果完全被覆盖则只能存活>14天。这里>4周意思是无限存活么,并不是的——举个耐性珊瑚种:Montipora aequituberculata Bernard,1897;浑浊度:25 mg cm- 2 d- 1 (up to 16 weeks);反应:Onset mortality after 4 weeks, full mortality after 12 weeks 来自文献Negri et al. (2009) and Flores et al. (2011)。3个月后,还是完全死亡了。

对于珊瑚而言,最先面对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来自工程中造成的海水高浑浊度降低了对造礁珊瑚(含共生藻珊瑚)可接收到的太阳光量。

珊瑚是种动物,有人可能觉得为什么造礁珊瑚却会像绿色植物那般如此依赖阳光。这是因为能形成珊瑚礁的珊瑚种基本上都与一种叫虫黄藻的藻类共生,这些在珊瑚体内安稳度日的藻类与陆地上的绿色植物吸收土壤里一些营养物质一样利用珊瑚体内的一些原材料,加上充足的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生产作为能源物质的有机物。但是与陆地上绿色植物不同,虫黄藻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大部分被回赠给了珊瑚,以巩固它们直接互利共生的合作伙伴关系。

当珊瑚所处的环境条件超过或者低于珊瑚或者共生藻可以忍受的范围,珊瑚和共生藻的合作关系会破裂,共生藻从珊瑚体内逃离或者被驱赶,透过珊瑚原本近乎透明的组织层露出珊瑚骨骼的白色,这就是——珊瑚的白化现象。

失去了大部分能量来源,珊瑚会逐渐衰弱,但在一定的短时间内还不会死亡,这是得益于珊瑚的第二条能量来源——利用珊瑚虫触手捕捉浮游生物进食获取营养。这也是珊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白化恢复健康的前提。

或许大家已经能发现问题了,高浑浊度的海水隔绝了大部分的阳光造成共生藻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加上,当珊瑚虫伸出触手想捕捉浮游生物进行能量补充的时候,很抱歉,或许只能抓住海水中的砂石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珊瑚在在浑浊的海水中逐渐饿死

仅仅是渐渐饿死么,并不仅仅如此。这些覆盖在珊瑚表面的砂石或者说泥粉等等会引发珊瑚的主动应急措施——努力去摆脱这些垃圾——增加触手的活动性以及增大组织和生产更多的粘液。而这些措施,应对短时间内的浑浊是较为有效的,但是当海水长时间浑浊,这些自救不仅仅没有作用而且将珊瑚体内不多的能量更快地消耗殆尽

如果不是小颗粒直接覆盖到珊瑚虫表面降低了珊瑚虫的呼吸作用隔绝了光合作用的情况,如果是大颗粒呢?就不会停留在珊瑚表面了么。不是的,造礁珊瑚有各种形状,有的形状容易在表面囤积沉淀物,有些不容易。

但是即使没有沉积物囤积压死了珊瑚,大部分珊瑚也或多或少被海水中的颗粒刮伤。类似人站在狂风之中,被风中夹杂的砂石刮伤了脸颊。不痛么?不会受伤么。而这种组织损伤导致珊瑚分泌的粘液中细菌的数量爆炸性地增长。珊瑚组织溃烂、局部死亡甚至因为最终感染疾病死亡(下图)。


所以,以为当这边原本清澈的海水长时间(官方新闻中称几个月)高度浑浊,造成大片造礁珊瑚死亡后,等海水重新清澈就能停止珊瑚死亡的想法,是相当幼稚的。【特别是针对珊瑚病的研究基本上是十年内刚起步,更别提国内珊瑚礁研究落后澳日美等国的程度】


———在工期中,已经造成了大片造礁珊瑚以及海草场的死亡可以定论。

而为什么我认为这次的填岛造成的浑浊度已经到了会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呢?

首先是因为不仅仅是吸沙船扬起的砂石,还有打碎的珊瑚骨骼释放出来的石灰质和粘液,这些物质在海水中形成了类似乳液一般的“白色稠云”。而这些极难控制,因为它们会随着波浪、风力扩散污染大片水质,而且难沉淀。(Schlapak and Herbich, 1978; Maharaj, 2001)其次,当填岛作业如同官方所说的正在加紧工作,那么,这个绞吸作业的强度以及每日作业时间有理由相信并不短而且可以由其他填岛填海工程中推测作业带来的高浑浊度。(下图,注意红框)

这里可以看看另外一位答主的分析:

如何评价南海填岛项目上我发言人关于「自然仿真」的回答? - 回答作者:

@造水者 如何评价南海填岛项目上我发言人关于「自然仿真」的回答? - 造水者的回答

以及外国的一些反面教材╮(╯_╰)╭

说了一堆理论上的,给大家看看实际案例。

为了军事目的填岛的大前辈,美国。

巴尔米拉环礁(Palmyra Atoll)是美国的海外领地,面积11.9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巴尔米拉环礁几乎位于太平洋的正中央,位于莱恩群岛北部、金曼礁以南,在夏威夷群岛南方约1600公里处。环礁附近的海水极其适合珊瑚生长,虽然其领土属私人所有,但归美国内政部管辖。(wiki介绍)

再来看看,国外的研究者对于巴尔米拉环礁(Palmyra Atoll)上填岛工程的研究报告。

从1939/1959到了2000年,粗粗算来,半个世纪过去了,而且已经属于撤出常住居民消除人为影响之后,留下了什么影响——永!久!的!水流改变,大量造礁珊瑚(主要是鹿角珊瑚)死亡。

除了珊瑚以外,对于珊瑚礁区域的鱼类和海草又是什么影响呢,还是美国的例子。

死亡, 多样性的降低。

——多样性的降低,意味着一些物种彻底从这片区域消失。


为什么水流的改变会带来永久性的珊瑚礁生态伤害

因为地形改变带来的水流改变,会造成环礁内的热量重新分配,热量积蓄的水域将不再适宜耐热性较差的大部分造礁珊瑚存活。而且,珊瑚繁殖时释放的精卵需要依赖的水流条件改变,是否还能维持原先的受精成功率无法保证。


谈了破坏,我们谈谈珊瑚礁修复相关。

①自然修复

②人工修复

①如果单纯依靠自然修复,也就是最高票数答主

@云舞空城

原先一直跟我强调的自然恢复力,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此区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就是这片地区生物种类数)有没有降低

——因为当当地原生物种彻底消失,除非由其它区域引进(此处还要考虑引进会不会造成基因污染和生物入侵),区域性灭绝的生物是无法单靠自然修复力恢复种群数量的。不仅仅是珊瑚还有各种海草、海藻、鱼、海龟、贝类等等。

比如,

比基尼环礁(英语:Bikini Atoll,亦作Pikinni Atoll),是一个属于马绍尔群岛的堡礁,由23个小岛环绕着一个面积达229.4平方英里(594.1 km2)的潟湖组成。美国从1946年到1958年在马绍尔群岛共进行了20多次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2010年7月3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该国第一个世界遗产。
2008年,ARC(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关于比基尼环礁的珊瑚礁现状进行了研究发表。研究表明,比基尼环礁虽然80%的珊瑚礁得到回复,但有28种珊瑚因为爆炸试验而灭绝

灭绝的28种珊瑚如何靠自然之力修复呢。


+幸存的种群数能否能够保证繁殖力和基因多样性

——这里要提及两个生态学里重要的概念,最小存活种群数( MVP)和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所谓最小存活种群是指保证种群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能健康地生存所需的最小有效数量, 这是一个种群数量的阈值, 低于这个阈值, 种群会逐渐趋向绝灭。

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亦称为奠基者效应、建立者效应或创始者效应、始祖效应)是遗传漂变的一种形式,指由带有亲代群体中部分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重新建立新的群体,这个群体后来的数量虽然会增加,但因未与其他生物群体交配繁殖,彼此之间基因的差异性甚小。这种情形一般发生于对外隔绝的海岛,或较为封闭的新开辟村落等。也可称“定殖者效应”。

简而言之,如果一个物种可以成功繁殖的个体太少了,不管这个种群现有的个体如何健康成长,这个种群还是会逐渐走向灭绝。以及,如果这个种群可以繁殖的个体很少,那么后代即使数量增加了,基本都是一家亲戚近亲繁殖。

结论是,如果不能保证幸存的数量高于最小存活种群数,这个种群不是逐渐走向衰落就是更快地灭绝。

这里,我引用一下文献里的几句话

Sedimentation and turbidity not only influence the survival of adult corals, but also their reproductive success and probability of recruitment, as well as the survival and settlement of coral larvae (Babcock and Smith, 2000; Birrell et al., 2005). Sedimentation at a level that only partially covers the substrate and that is not directly harmful to adult colonies, and even suspended sedi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larval recruitment by inhibiting settlement and reducing larval survival in the water column (Gilmour, 1999;Babcock and Smith, 2000; Birrell et al., 2005; Goh and Lee, 2008) although this is not always detectable in field studies (Fisk and Harriott, 1989). Settlement rates are near-zero on sediment-covered surfaces, and sedimentation tolerance in coral recruits is at least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for adult corals (Fabricius,2005).

砂石沉淀不仅仅造成了可繁殖珊瑚数量的减少,还将降低珊瑚幼体的受精成功率以及成功定着率还有之后的成长。再简单点说,不仅仅影响父母亲还将影响下一代。


补充一个珊瑚知识点——珊瑚幼虫对于落脚点是很挑剔的,不是在哪里都可以安家成长。这也是珊瑚移植中面临的一个困难之处。


即使不考虑如今全球气候变化,海水温度上升、海洋酸化等负面影响,单纯考虑工程造成的砂石沉淀,自然修复即使目标是工程开始前的状态也是异常困难,何况今后这些礁岛作用较大,人类影响将逐渐增强。

②人工修复

现在人工修复珊瑚礁主要靠的是珊瑚移植——类似话题就是很多那啥喜闻乐见的日本冲之鸟岛的种岛。

而珊瑚移植面对的困难有哪些呢?

日常维护——珊瑚移植主要用的是几厘米的珊瑚枝条,固定在珊瑚礁上,是不是很简单?但是这种刚移植下去的珊瑚枝是非常脆弱的。不仅仅是能否适应移植地海水环境的问题,因为枝条较小,无法供珊瑚礁鱼定居,所以面对一些以珊瑚为食的鱼类啄食,螺类的吸食,海藻的寄生等基本很难抵抗。这就需要移植人员定期的清理作业。这个我觉得倒是简单,要是海兵哥哥们平时潜水训练休息的时候去照顾两下子还是不成问题的。毕竟天朝不缺的就是人力。

珊瑚疾病的管理——前面也说了,填岛工程造成的影响之一,可预见的就是珊瑚疾病的爆发蔓延。对于移植下去的小珊瑚而言,这个根本就是灭顶之灾。而对于珊瑚疾病的管理控制,只能依赖与科研机构的努力啦。当然,现在根本还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了╮(╯_╰)╭。

最可怕的是,当地的珊瑚礁生物调查的缺乏——不知道原先有多少种珊瑚、不知道原先珊瑚的数量密度, 不清楚当地珊瑚礁生态系统具体的生态链结构。

就问一句——你的修复,从何下手?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能坚持看下来的人有多少。先停到这,接着慢慢补。5.16 0233】




…………………………………………………………………………………………………………………

原答案——无修改

…………………………………………………………………………………………………………………

感谢

@喵鱼酱

的邀请还有在我果壳回答后留言的光谱,为了不变成帮敌方洗地,我先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

美国菲律宾的确是在借题发挥,然而造岛填埋的确破坏了当地珊瑚礁生态坏境,而这无非是主权和利益的相争,洗地留给政客而不应该用科普的形式忽悠非专业人士。

不评论对于错,毕竟这个事关重大而且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参与决策的问题,但是看到别的专业的大V过来跨专业拍脑袋,这就不好玩了。要是说上一句反正今后地球还会进入冰期,生物大灭绝也会再来,那现在全球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就等于无病呻吟了么。留在您的专业范围好好答题不要砸我们饭碗好么,我们还想等破坏后正好有钱赚呢。

希望不要因为我对某些主流看法有意见就和谐我,毕竟三峡还能吵好多年呢.

……以下以质问大神为主,补充个人意见………………………………

1. 珊瑚礁的自然演化。

这部分我对没什么意见。毕竟沉降论有补充毕竟还是普遍被认可的。

2. 环礁会怎样继续演化?——谁说环礁一定成岛?

着重提海平面上升间歇期环礁隆起成岛,不提海平面低下以及因后来的急上升导致的珊瑚礁溺死,仅仅在后文一句话“海平面如果逐渐上升,当然环礁会继续向上发育,并不倾向于变成岛屿。

”请问,这种明显有导向性的轻重比,是【地质学家】该做的科普么。

那我来帮着补充一下珊瑚礁溺死的部分。

1942年,H. H. Hess在北太平洋西部发现了160个平顶的海底山seamount。有的顶部已经距离海面1000米以上,由岩层分析,是从浅海经常年累月沉降下去的。1982年,W. Schlager研究表示,珊瑚礁成长速度比岛沉降速度以及海水上升更快,本应该在火山岛上继续生长,但是现在海底发现了诸多珊瑚礁,其原因应该是珊瑚礁因为某种原因停止生长,同时因为海洋版块的沉降而被水淹没。而这某种原因有许多假说,暂时没有一个确论。

另外,在1842年达尔文提出的珊瑚礁与海底沉降学说谈到了岸礁→堡礁→环礁的发展,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针对海底山的下沉,最后推断出最终海洋版块上的珊瑚礁将被拉入海沟。

更多详细内容会补充在后面,有兴趣可以看看。


结论是:珊瑚礁成岛是自然现象,珊瑚礁下沉死亡不成岛也是自然现象。

要是极端一点这么说,造岛的说成岛是自然现象,毁岛的也能说是提前帮你实现自然现象啊。

3. 南海造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神批准让人类替天行道拉进度条?

这里有大V说了

我们只不过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把进度条拖到下一个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冷周期而已。
既然谈生态,就别双重标准。

既然承认,海平面不可能一直上升=不否认海平面上升的过程,那么这个进度条凭什么拉到了符合你利益的地方而不拉到海平面上升,海岛受侵蚀的地方呢?

一边骂着嘲笑着日本企图用种珊瑚造岛,一边嘲笑别的国家也填岛速度慢,难道不是名为“利益优先”“立场不同”这两位圣母教导出来的言论吗。

各国的争执归结于利益,流氓打架,大流氓欺负小流氓凭拳头,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面上还是要谈谈自己占理,这个可以理解。可是就个人认为,找打架理由以及吵架理由甚至是粉饰什么,那是政客的事。而政客拉上科研人员洗地,两边都是个笑话,却也是个现实。

4. 对生态的影响?

由于我就是那个被大V称是拍脑袋的人,我只能庆幸我的脑袋至少没被拍烂,还能有力气上来看看不拍脑袋的说法。

珊瑚岛上连泥土都没有,只有珊瑚砂。

我给大家看看什么是珊瑚砂。

(从左到右是离海水近到远)

只有这样的珊瑚砂,我希望地质学的同学们教教我这个学生物的怎样种出原有的绿色植被好么。

图为未人工填岛的永暑礁。

建设中

太平岛(英语:Itu Aba Island / Taiping Island),又称黄山马礁或黄山马峙,是位居南海南沙群岛北部中央郑和群礁西北角的一个天然珊瑚礁岛屿。面积面积0.51平方公里比填岛后的永暑岛小,但是植被不少,为什么珊瑚岛上会有植被的——因为有鸟粪后来又有腐殖层。

也给大家看看,当冲绳岛上大雨过后,混凝土道路旁土壤流失的情况。


人工绿化带会从陆地运来少量泥土,但这些规划出来的绿化带会不做任何保护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运点泥巴多贵的你们忘了,出于成本也会防止水土流失呀。

我有疑问,上面这几句话跟我一样是拍着脑袋说出来的还是能确实告诉我,少量泥土是多少立方,泥土成分是什么,避开了容易堆积在礁池黏着在珊瑚表面的黏土了吗?

然而,中国在南海的造岛行动压根不从陆地运输泥土砂石,除了一些护边的混凝土,一律就地取材。

【大神啊,自己说话打脸了啊。】

这点破坏难道不可以忽略不计?

说实话,我不想忽略不计,不想永暑岛变成第二个曾经垃圾堆珊瑚礁里的太平岛,然而现实能让我计较么。而且就填了一个岛?

岛上人员生活污水排放其实才是一个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然而建设污水处理站要不了几个钱。我想在这么巨大的国际舆论杂音的干扰下,污水处理站必然会被列入建设列表。

我拍了拍脑袋,哦,污水处理站到现在没建,还是建了大家都不知道?


这个潟湖里到底有多少珊瑚?地质学家有准确答案么?

地质学家知道潟湖里只有一部分地方适合珊瑚生长,可是否知道潟湖内的珊瑚种类和潟湖外的差异性可以很大,它们的生理性质也不一样。用我们专业的角度看,可能解决未来珊瑚面对海水温暖化存活下来的关键种在这个温差大的潟湖呢?

看看工程中的岛,告诉我只是扬起一点点珊瑚砂,对珊瑚礁能造成多大影响呢?——我能告诉你的是,这样的浑浊度,死的不仅仅是珊瑚,还有海草、海藻、造礁的有孔虫以及大量的浮游植物。

台风搅动的砂石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沉淀没错,但是你为什么不告诉大家,台风通常袭击的是珊瑚礁岛的某一方向,而且来袭方向的珊瑚礁比不受台风袭击的珊瑚礁更加脆弱而且逐渐退化呢。

在较为封闭的潟湖里,作为地质学家是否能告诉大家这些沉淀的砂石怎么从珊瑚表面离开?外洋的珊瑚礁即使被砂石覆盖因为海水流动速度快而得到清洁,潟湖呢?为什么不从海洋动力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外洋和潟湖的区别。

渚碧礁吹填情况(南海研究论坛供图)

请告诉我,在潟湖里这么多艘船只,船只的冷却水排放,油哪怕没有一丝泄露,船上人员的生活污水是怎么处理的?

环礁本身并不是都生长了珊瑚。在偌大的一个礁盘里,内部泻湖只有部分区域适合珊瑚生长,更多的其实是海底堆积的碎珊瑚砂。若是与外海失去沟通水道的封闭泻湖,热带的剧烈蒸发会很快使泻湖盐度变高,杀死里面的大部分生物后变成半盐湖。

我推荐有兴趣的人看一看这篇文献Hierarchical scaling of biodiversity in lagoon ecosystems.

著者是Alberto Basset, Maurizio Pinna, Letizia Sabetta, Enrico Barbone,Nicola Galuppo。


潟湖就一定生物多样性少?南海填的都是封闭的潟湖?【我仿佛感觉有人在逗我笑.JPG

我不是盯着“那么一点有限的破坏”,我盯着剩下为数不多曾经无人为影响完好的珊瑚礁系统遭到的破坏。


5. 建岛之后,随着人员的上岛,可以更好保护珊瑚礁生态——你说科研工作者上去,我信,旅游业的开发,大量观光客的涌入后,我怎么就那么怀疑这后果呢。

海南岛旅游观光开发多年,还需要多一个离岛再来增强国民意识?

人工珊瑚礁繁育基地也可以建起来

我不知道地质学的专家有没有参观过人工珊瑚繁殖工厂,或者去珊瑚岛上的研究设施里住过。正巧,我都有。大V一句话带过的轻松背后,是远离主岛的电力供应、粮食供应,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是防止珊瑚研究导致原生地珊瑚基因污染,是防止化学药品污染的各种难题。

6. 你谈油气我不懂,我谈珊瑚礁修复——本就立场不同着眼点不同,各自谈各自专业问题不就好了么。

在全球气候变动,珊瑚礁白化频率增高的现状之下,珊瑚礁存在自我修复潜力的前提是——珊瑚对环境变动的适应以及珊瑚多样性保留着的进化可能性。

在此我举一个西方的反面例子,并且不希望这个例子成为【既然别人做了坏事,我也应该做】的理由。

比基尼环礁(英语:Bikini Atoll,亦作Pikinni Atoll),是一个属于马绍尔群岛的堡礁,由23个小岛环绕着一个面积达229.4平方英里(594.1 km2)的潟湖组成。美国从1946年到1958年在马绍尔群岛共进行了20多次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2010年7月3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该国第一个世界遗产。
2008年,ARC(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关于比基尼环礁的珊瑚礁现状进行了研究发表。研究表明,比基尼环礁虽然80%的珊瑚礁得到回复,但有28种珊瑚因为爆炸试验而灭绝。

现状是,国内对珊瑚礁的研究远落后于许多国家,对于珊瑚多样性的调查十分不足。这是珊瑚礁修复进行的时候一项硬伤。


用简单的话来说,根本不知道原来有多少种类的珊瑚,有没有稀少、生态价值高的珊瑚,填埋过后想修复,怎么修,修哪些珊瑚。因为不是自然的地质隆起,周围较浅的礁原面积变小,去哪里移植新的珊瑚呢。


现实很残酷,我也没有力量也没有立场去评价南海各国油气田大开发的竞赛和争斗,同样的理由我更加不会反对填岛。我甚至只想说,在用科学家洗地之前,能不能先进行这几个岛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对岛沿的珊瑚进行一定的活体保存

现实是什么,有几个礁岛的环境调查报告出来么?有几个请来的专家发出了较好的环境评价以及后续修复研究报告?

除了洗地以及强国流氓论的热情高涨,对环境保护的冷嘲热讽,别的专业跑来拍脑袋说得轻巧仿若珊瑚礁修复动动手指就在顷刻之间。

这才是我作为生态狗和珊瑚礁研究新米最为愤怒而且伤感的地方。














——————————————————————————————————————

相关资料以及文献和延伸阅读

补充阅读部分

Figure 3. North Pacific guyot drowning sequence over 150 million year period. Volcanic eruption breaches the sea surface, followed by erosion and subsidence. If conditions permit, coral reef growth accumulates and matches rate of subsidence. Nearing the equatorial "hot zone" growth declines and the reef drowns. Ultimately debris builds up on the submerged atoll top. From Jenkyns & Wilson 1999

The Darwin Point and Guyots
A Darwin Point defines the threshold at which a coral reef "drowns". A point where,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eans the reef cannot grow fast enough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 sea surface and therefore receive enough sunlight to grow (Grigg 1982). It therefore effectively drowns and dies. Guyots are flat-topped seamounts deep below the sea surface. Thousands of guyots are spread throughout the Pacific. These were once coral atolls, but "drowned" when they passed the Darwin Point.
Because coral reefs flourish in a narrow r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ral growth can slow down when waters become too hot, too cool or too acidified (Flood 2001), (Scheibner & Speijer 2008). The Emperor seamounts in the Hawaiian Island chain are a case in point. These volcanic islands sit on a continental plate which has gradually drifted northwest into cooler waters over the timespan of tens of millions of years. As the northernmost atolls passed the Darwin Point they "drowned". This occurred in a sequential fashion as each atoll passed the threshold. Kure atoll, is the next in the chain destined for submersion, as it's coral reef growth has almost dropped to zero (Grigg 2008)
There is also evidence that coral atolls drowned during the Cretaceous period (145-65 million years ago) from coral bleaching ,(Wilson 1997),(Jenkyns & Wilson 1999) as the atolls migrated through the very warm water at the equator (Pearson 2001). Ocean Anoxia may have also played a part. (Wilson & Norris 2001)
ビキニ環礁

太平島是礁還是島? - 科博館

web2.nmns.edu.tw/PubLib
Lagoons of New Caledonia: Reef Diversity and Associated Ecosystems
国家海洋局:南沙岛礁采用“自然仿真”方法 不影响生态环境



文献补充

Darwin Point: A Threshold for Atoll Formation.R.W. Grigg

Darwin Point: A threshold for atoll formation

*~hmac=b9c9431dc775a4319504c89dc79568510147362cdfbd8643186d0b600a5ee142

The paradox of drowned reefs and carbonate platforms.WOLFGANG SCHLAGER

The paradox of drowned reefs and carbonate platforms

Island Disputes and Maritime Regime Building in East Asia: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Min Gyo Koo.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6 May 2010: 154. ISBN 978-1-4419-6223-2.

Hierarchical scaling of biodiversity in lagoon ecosystems.Alberto Basset, Maurizio Pinna, Letizia Sabetta, Enrico Barbone,Nicola Galuppo

siba-ese.unisalento.it/

Stud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ound a Reef Slope and the Effect of a Typhoon in the Okinawa Sekisei Lagoon.Junji KUROYAMA Takayoshi TOYOTA

godac.jamstec.go.jp/cat


最后的最后,我希望哪怕只是多一个人。能了解这海底热带雨林——珊瑚礁。【以下图片都是我自己潜水拍的,比不上专业摄影人士,仅仅作为一个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求知者想要留下的美好。

user avatar

【娱乐向】我方认为,洪长官又一次表现出右倾投降主义,不去反驳倒去给人家解释,这是典型的认为“只要是美国的专家就不知高到哪里去”。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

全球海洋治理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共同维护海洋生态,为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一点微小的工作bulabula……

(潜台词:说我破坏环境,你™就是善男信女?)…………

我当然知道外交部不能这么说,现在的知乎真是严肃认真啊,讲个段子就把我批判一番。

☆☆☆☆☆☆==================美

☆☆☆☆☆ ===================国

☆☆☆☆☆☆================== ♂

☆☆☆☆☆ =================== 圣

=============================地

=============================亚

=============================哥

为什么说美国每资格说人家破坏环境呢,美国急吼吼地开放深海石油开采,造成2010年4月墨西哥湾石油一次泄露三百万桶,有本事开没本事堵,漏了将近3个月,给沿岸生态带来灭顶之灾。

这次事故海域靠近密西西比河河口,正值鱼类洄游产卵的季节,给沿岸生态环境和渔业带来重创,也给濒危动物蓝鳍金枪鱼和抹香鲸带来威胁。大面积的浮油不仅污染了海洋,还污染的附近的小岛和海岸,影响了居民生活。

奥巴马政府也因应对不力而焦头烂额,承认这是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再来看看美国在墨西哥湾有多少海洋平台,几千座!这对自然环境施加了多少影响?一座平台可不是孤零零的高塔或浮体,底下还有复杂的系泊系统和采油管线,比较大的挪到岸上可以把整个休斯顿市区都圈进去。

有趣得很,南海和墨西哥湾对中美两国来说,各自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意义都是类似的。

你们在底下各种锚腿桩靴插♂来插♂去就不破坏环境?也好意思来指责中国在弹丸之地上的人工作业了?

好在这几千座平台出事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近海平台是安全的,但也别以为没炸就不污染。

至于深海技术到目前都谈不上有多成熟,一出事就是大事,这次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与滥用技术手段大干快上的贪婪是撇不开干系的。

伟大的教育家、革命家、启蒙思想家王欣先生说过,技术本身并不可耻

可耻的是宽于律己严于律人,我方强烈抗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南海填岛项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背景下,中方发言人就“自然仿真”这一表述所做的回应,可以说是一种策略性的解释,试图在法律、道义和实际操作层面为己方的行动辩护。要评价这一回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前提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首先,理解“自然仿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操作空间。在科学.............
  • 回答
    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国家近期的态度确实显露出一些微妙的变化,与其说“淡化”,不如说是一种更为务实、复杂且多层面的回应。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消极避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反映了区域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应对复杂局势时的策略调整。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淡化”背后可能存在的战略考量和利益博弈。 .............
  • 回答
    美国军舰在南海的例行性巡航,可以说是南海地区近年来最常被提起、也最引人关注的军事行动之一了。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牵扯到好多方面,光是看新闻头条,可能觉得就是简单的“美国又来‘秀肌肉’了”,但实际情况远不止于此。要说评价,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开了讲。首先,美国方面为啥要这么做?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
  • 回答
    海牙仲裁庭在2016年就南海仲裁案作出裁决,宣布中国在南海大部分区域的“九段线”主张无效,并认定菲律宾在该国专属经济区内拥有权利。这一裁决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也对地区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裁决的依据与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海牙仲裁庭的裁决是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菲律宾.............
  • 回答
    @南海,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上,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说实话,要评价他,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他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用户,喜欢他的人能把他捧上天,不太认同他的人,也会把他批得体无完肤。不存在什么中间地带。先说说他的“闪光点”吧。 知识储备深厚,尤其是某个领域。 这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他经常.............
  • 回答
    82岁汪品先院士南海探秘:深潜1410米,何以意义非凡?近日,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在中国的南海进行了一次令人瞩目的深潜考察。他乘坐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抵达1410米的深度,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了重要的科学发现。这一消息无疑在科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中都引起了热烈反响,引发了人们对此次行.............
  • 回答
    中国海军近期在南海举行大规模演习,出动了40余艘舰艇,这一举动无疑在全球战略格局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评价这次演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展示的实力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演习的规模与象征意义:首先,40艘舰艇的规模本身就极具震撼力。这不仅是中国海军近年来在南海.............
  • 回答
    9月6日,广东佛山南海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男子持刀滋事,在警方处置过程中不幸身亡。这起事件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经过梳理: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大致发生在佛山南海区某地。一名男子在公共场所持刀滋事,其行为对周围群众的安全.............
  • 回答
    特朗普在推特上对中国南海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言论,可以说是其总统任期内一个非常鲜明且极具争议的特点。他的推文,以其直接、不加修饰、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口无遮拦”的风格,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评估。关于南海政策的言论:特朗普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化行动以及.............
  • 回答
    2017年1月,美国白宫新发言人就南海问题发表的这番言论,无疑是为当时已经十分复杂敏感的南海局势火上浇油,也暴露了新政府在处理地区事务上的一种强硬姿态,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和解读。首先,这是一种直接的回应和警示,意图遏制中国在南海的进一步行动。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在南海多个岛礁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
  • 回答
    出云号的南海行:一场“准航母”的战略注脚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锐的直升机驱逐舰“出云”号,以及其护卫的“准航母”战斗群,近期在南海的巡逻行动,无疑给区域安全格局投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注脚。这并非一次偶然的远航,而是日本近年来海军现代化、重塑地区角色的战略取向在南海的具体体现。要评价这次行动,我们需要从多个.............
  • 回答
    美国航母战斗群及数艘舰艇近期在南海的动态,无疑是当前区域地缘政治中的一个焦点。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军事象征意义、战略意图、可能产生的区域影响,以及各方的反应。首先,从军事象征意义上来说,美国航母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CSG)是美国海军力量投射.............
  • 回答
    这句话涉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情感表达,但存在时间线和事实表述上的误差,需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时间线与事实核查1. 王伟牺牲的时间 王伟(中国海军飞行员)于2001年4月1日在南海上空与敌机对峙时牺牲,驾驶的飞机编号为81192。这一事件是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军事冲突,体.............
  • 回答
    南京夫子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周边环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当有女子在这一区域穿着和服出现时,这一行为往往会引发公众对文化表达边界、历史记忆与当代审美之间关系的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文化敏感性与历史语境1. 日本和服的历史象征意义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服饰,其本身是日本文.............
  • 回答
    南京南站男子猥亵女童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和愤怒的社会悲剧。它不仅揭示了隐藏在家庭内部的罪恶,也暴露了社会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这起事件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本身:罪恶的发生与性质 罪恶的性质: 这是一起严重的性侵犯案件,受害者是无辜的女童,施暴者是其家庭成员。这种.............
  • 回答
    南师附中按性别分配宿舍,男生住新宿舍而女生住旧楼的现象,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方面去剖析,同时也要思考为什么按年级分配可能面临的挑战。关于“性别分配”与“新旧宿舍”的不平等感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这种分配方式带来的不平等感。当一部分学生(在此案例中是男生)享受到更舒适、设.............
  • 回答
    南非恐怖电影《盖亚》:一次充满野性与寓言的感官体验南非的恐怖电影,往往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始力量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而《盖亚》(Gaia)无疑是近年来这类作品中的一颗璀璨但带着荆棘的明珠。它并非一部让你惊声尖叫的跳跃式惊吓片,而是一部更侧重于营造压抑、神秘和对生命本源进行哲学探讨的影片。观看《盖亚》,.............
  • 回答
    南非发动的西南非洲战争(South African Border War),也称为西南非洲解放战争,是一场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冲突。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二十五年,从1966年持续到1990年,期间南非国防军(SADF)与西南非洲人民组织(SWAPO)及其军事分支人民解放军(PLAN)进行了殊死搏斗。这场.............
  • 回答
    《南山的部长们》(남산의 부장들,英文译名:The Man Standing Next)是一部于2020年上映的韩国政治惊悚电影,由禹民皓执导,李政宰、李秉宪、郭度沅主演。影片改编自韩国记者金忠植的同名纪实小说,以1979年10月26日发生的韩国总统朴正熙遇刺事件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当时韩国政治权力斗.............
  • 回答
    评价南派三叔在2017年重启《盗墓笔记》这件事,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考古”复活,既有对往昔辉煌的致敬,也夹杂着市场现实的考量,更伴随着粉丝们复杂的心情。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绝大多数《盗墓笔记》的粉丝来说,2017年的重启,尤其是在吴邪的视角下重新展开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