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我教育她要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错了吗?

回答
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您教育她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本身不一定是错的,但关键在于您如何教育,以及反思的侧重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需要审慎处理。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为什么“反思自己”可能不是错的?

1.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意识: 无论遭受何种不公,孩子都能从经历中学习和成长。教会孩子反思,可以帮助她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在未来的社交中更加成熟和有策略。
2. 避免将自己完全置于受害者角色: 长期沉溺于受害者心态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适度的反思可以帮助她将注意力从“我被伤害了”转移到“我能做些什么”,增强能动性。
3. 识别和避免潜在的触发因素: 孩子可能在某些行为上无意中引发了别人的负面反应,即使这些反应是过度的或不恰当的。例如,过度分享个人信息、过于敏感、或者不小心得罪了人。反思可以帮助孩子识别这些可能的触发因素。
4. 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欺凌事件往往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由一系列互动和环境因素造成的。教会孩子分析,就是在锻炼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必要且有效的: 比如,如果孩子确实存在一些行为上的偏差,比如言语上比较尖刻、行为上比较自私,或者在处理冲突时方式不当,那么反思并改进这些行为是有益的。

为什么“反思自己”也可能犯错,或者需要非常小心?

1. 可能导致孩子内化责任,认为自己是活该被欺凌的: 这是最危险的可能性。如果您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觉得“都是我的错,所以我才被欺负”,那么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她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进而更容易接受欺凌。
2. 转移了对欺凌者和学校的责任: 欺凌行为的根本责任在于欺凌者及其行为,以及未能有效制止欺凌的学校。过分强调孩子自身的反思,可能会让孩子和家长忽视追究欺凌者的责任,也让学校放松了本应承担的监管和保护责任。
3. 让孩子害怕表达自己的委屈和痛苦: 当孩子感受到不公时,她首先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支持和被保护。如果立即被要求反思,她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视,不敢再向您倾诉。
4. 不恰当的反思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如果孩子本身的行为没有明显问题,或者欺凌行为完全是对方的恶意攻击,那么强行让她反思“哪里做得不好”是徒劳的,甚至会让她感到困惑和沮丧。

那么,您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既能让她反思,又不伤害她?

关键在于教育的方式、时机、重点和平衡。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首要任务:倾听、理解和支持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立即倾听和共情: 当孩子告诉您被欺凌时,您的第一个反应应该是立即停止一切其他事情,全身心地倾听。用温暖、关切的语气问:“宝贝,你到底经历了什么?能告诉我吗?”
表达您的支持和爱: 让孩子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您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妈妈(爸爸)在这里,我永远支持你。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是妈妈(爸爸)最爱的孩子。”
确认她的感受: “你一定很伤心/害怕/委屈,对不对?” 让她知道她的情绪是被看见和被接纳的。
澄清事实,但不要质疑: 在初步倾听后,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具体情况,但要避免用怀疑的语气问:“你确定是这样吗?是不是你自己先惹到他了?” 这种提问会让她觉得您不信任她。

2. 区分责任,明确谁是主要的受害者:

明确欺凌是错误的行为: 在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她有什么不足之处,都不应该成为被欺凌的理由。欺凌者才是行为错误的一方。
“你受到欺负了,不是你的错。” 这句话非常重要。让她知道,她被欺负了,她才是需要保护的人,而不是需要为对方的行为负责的人。

3. 以“成长”而非“错误”为导向的反思:

在确保孩子得到充分支持和理解后,可以温和地引导她进行一些“成长性”的反思。注意使用的词汇和方式:

提问的角度: 避免使用“你哪里错了”这样负面的词语。可以问:
“宝贝,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前,你觉得可以做得不一样,让事情不至于这么糟糕?” (强调“不一样”而非“错”)
“你觉得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对你?从这件事里,我们能学到些什么?” (关注“学到什么”,而不是“你的问题”)
“下次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处理会更好?” (关注“下次”,着眼于未来解决方案)
“你有没有试过和对方沟通?如果试过,结果怎么样?如果没试过,我们下次可以试试看?” (引导探索解决方案)
关注具体行为,而非个人品质: 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
社交技巧不足: “你平时和小伙伴玩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会因为不小心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让他们不开心?”
界限不清: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你太容易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让他们有机会抓住你的把柄?”
过度反应: “当别人开你玩笑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反应有点太强烈,反而激化了矛盾?”
将反思与解决方案结合: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在未来避免类似情况,或者在遇到时能更好地应对。例如,如果孩子容易被激怒,可以一起练习一些情绪管理技巧或回应方式。
反思的边界: 如果孩子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问题,或者问题非常微小,而对方的欺凌行为是恶性的、持续的,那么就不应该过度纠缠于孩子的“反思”。

4. 强调主动应对和求助:

教孩子保护自己: 告诉她什么时候可以强硬地拒绝,什么时候可以跑开,什么时候可以大声呼救。
鼓励她寻求帮助:
告诉老师: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孩子和老师沟通的技巧:“老师,我被XXX打了/骂了/孤立了,我觉得很不舒服/很害怕,您能帮帮我吗?”
告诉家长: 告诉她,遇到任何不舒服的事情都要回家和您说,您会为她解决。
寻找其他成年人: 如果老师不作为,还可以告诉学校里的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如校医、心理老师、德育主任等。
教孩子识别哪些行为是正常的玩笑,哪些是欺凌。

5. 与学校沟通和合作:

向学校反映情况: 务必与老师、班主任或学校相关负责人沟通孩子的遭遇,要求他们介入调查和处理。
了解学校的处理机制: 询问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处理流程和政策。
与学校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了解学校的解决方案,并与他们合作,确保孩子得到保护和支持。

总结一下,当孩子遭受校园欺凌时,您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一个多层次、有侧重点的过程:

第一步永远是:倾听、理解、共情和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 让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并且有强大的后盾。
在给予支持和保护之后, 可以温和地引导孩子从“成长”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和保护自己,而不是从“错误”的角度去苛责她。
重点要放在如何解决问题和增强孩子的应对能力上, 而不是让孩子承担欺凌者的责任。
积极寻求外部帮助, 包括学校的介入,是解决欺凌事件的关键。

如果您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觉得“都是你的错,所以被欺负是应该的”,那您确实有可能做错了。 如果您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成长,但方式不当,那么现在开始调整也为时不晚。

请您仔细回想一下您和孩子交流时的具体言语和态度,看看是否符合上述的“错误”风险点。如果存在,及时调整您的沟通方式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思”当然没错。

反思,是人在对过往事件的总结,并得出经验。

你女儿遭遇到校园欺凌,显然是应该反思的。作为家长,你也理应、必须引导她反思。

只不过反思的方向你弄错了。

你应该让你女儿反思的是:被欺负之后,为啥不告诉父母?是对父母不信任么?还是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作为家长,你应当在很早很早之前就给孩子竖立起“只要谁敢欺负你,我们一定弄死他”的信念。让你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的在乎她,不能接受她受到哪怕一丁点的欺负。

当然了,从你描述中的那句话“我跟她讲根本不用那么担心,只要正常为人处世就不会被校园暴力,是不是初中的时候她自己有一些问题所以才被欺负的”可以得出结论——

题主,你确实不是一个好妈妈,你做不到成为孩子的保护神。

你就是个怂逼,当妈妈根本不及格!!!

user avatar

你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落井下石,还跑来知乎想博同情,你不觉得你错的离谱吗?



看我这样说你觉得开心不?有没有愿意反思自己的问题?你的不爽,放大n倍,就是你孩子的感受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我们也会反思,我们被倭寇侵略是因为近代我们太落后了,所以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复兴。但是我们不会因此跑到被倭寇屠杀的死难者那里说:你们被杀是因为你们不努力抵抗!

你的孩子提出来,甚至在过了几年以后提出来,而且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弟弟妹妹,多好的孩子,懂事得让人觉得可怜。然后你第一反应,甚至现在的反应都不是想想我的孩子受了多少委屈,而是指责他“你为什么不够好!”

我不想理解“你其实也是想要孩子好”。对不起,我只看到一个想要通过孩子体现自己成功的妈妈。你也许觉得委屈,但是你的孩子们体会是和我一样的,只是他们可能只能麻痹自己“我的妈妈是无条件爱我的”,我一个外人,不需要说这个讨好你,也无需欺骗我自己。

如果你觉得不对,请用实际行动来打我脸。

user avatar

你这是典型的耗子扛枪窝里横啊

user avatar

是的……错了……

诚然,内因必然存在——但这不等于它是实践上可能被规避的——而一个实践上不能被规避的内因,不是问题,更不值得反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您教育她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本身不一定是错的,但关键在于您如何教育,以及反思的侧重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需要审慎处理。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为什么“反思自己”可能不是错的?1.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意识: 无论遭受何种不公,孩子.............
  • 回答
    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河北5名儿童的遭遇与家长的应对之道听到河北5名10岁儿童遭受严重校园暴力的新闻,我的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言喻的沉重。那是一种夹杂着愤怒、痛心和深深的无力感。一个10岁的孩子,本应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在教室里快乐学习,却在学校这个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遭遇了如此残酷的对待。这不仅仅是5个.............
  • 回答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不公平对待,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不小的冲击。这个时候,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安慰和解释,既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又能帮助他们更健康地理解和应对这种情况,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好好把握的。一、 首先,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让孩子知道你是最坚实的后盾当孩子满怀委屈地向你倾诉时,.............
  • 回答
    当孩子遭受欺凌时,是否应该反抗?这是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纠结的问题。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安全、快乐地成长,不受伤害。然而,面对欺凌,简单粗暴的反抗未必是最好的答案,而一味忍让也可能让孩子更加脆弱。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并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欺凌行为本身.............
  • 回答
    哎呀,被夸奖了呀!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你看啊,当我们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一堆小家伙们都在的时候,听到有人夸奖咱们家的宝贝,或者夸奖咱们自己孩子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的。这时候,怎么才能让这份美滋滋不显得那么“招摇”,反而透着一股子让人舒服的“谦虚劲儿”呢?这可是个技术活儿!首先得明白,谦虚不.............
  • 回答
    这句“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最聪明的孩子受到的困扰尤其大。”确实是一句挺有意思也挺有深度的论断,能引发很多思考。在我看来,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每个层面都挺值得玩味的。首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绝对不是在指责父母,而是强调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多么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会遇到的困境和不易察觉的偏见。你说“似乎”不在乎,其实很多家长可能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他们不太知道该怎么应对,或者说,身体上的伤害太直观了,而心理和情感上的伤害太隐晦了。想想看,孩子摔破了皮、蹭破了腿,那血呼啦啦的,家长一看就心疼得不行,恨不得立刻替.............
  • 回答
    杀人犯的孩子会受到歧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这种歧视不是突发的,而是根植于复杂的社会心理、道德评判和群体认同之中。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歧视的根源:罪与罚的延伸首先,这种歧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习惯性地将罪行与罪犯及其直系亲属联系起来.............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疼,也特别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孩子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被老师那么一撕了之,这本身就挺打击人的。您又好声好气地跟老师沟通了,结果孩子反而因此受到漠视,这简直是雪上加霜。说实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心里肯定不好受,也挺犯愁的。我仔细想想,您现在最焦急的可能就是怎么让孩子心里这口气顺过来.............
  • 回答
    这事儿吧,细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无奈的。咱们先捋一捋这桩事儿的脉络:一个男童,在电影院看电影呢,按捺不住兴奋,上去就对着银幕一顿拍打。这可不是什么正常观影行为,这简直就是在给人家银幕“做核酸检测”呢。然后呢,影院方面就找到了监护人,这监护人可不是那种立刻低头认错的类型,反而理直气壮地表示:“.............
  • 回答
    在封建时代,父母对子女拥有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有体现。因此,父母打死或卖掉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受到制裁,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情况会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一、 父母打死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的制裁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孩子的年龄和身份: 幼年子女(尤其.............
  • 回答
    孩子对婚姻的看法和模式,很大程度上确实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不仅仅是说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情感连接方式以及处理冲突模式的传递。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婚姻模式的,以及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 父母关系是孩子婚姻模式的“蓝图”这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把高等教育女性不愿意生育看作是导致出生率下降的“本质”因素,这是一种观察,但要说它是“本质”因素,我们得更深入地去拆解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等教育女性生育意愿下降的普遍性,这确实是一个显著的趋势。现在大学毕业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接受了更好的.............
  • 回答
    您好!孩子从国际幼儿园转到公立小学,关于国际幼儿园受到的教育是否有意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我非常理解您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两种教育模式差异很大,很容易让人思考其中的价值所在。答案是:有!而且意义重大,只是表现形式可能和您预期的不太一样。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国际幼.............
  • 回答
    拿到北京户口,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能为孩子争取到更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并非绝对,但北京户口的优势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非常显著。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更容易进入优质公立学校就读这是北京户口在教育方面最核心的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顶尖的中小学。 入学划片与学区.............
  • 回答
    您好,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您提出的关于安徽13岁女孩在电梯内遭遇猥亵后报警,以及儿童如何在这种不幸遭遇中保护自己的问题。关于犯罪嫌疑人将可能面临的判罚首先,要明确的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具体判罚需要经过司法机关的审理和裁决,我们这里只能根据现有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进行推测。在我国,对于猥亵儿童的行为,法律.............
  • 回答
    孙海洋的儿子孙卓,在重逢生父孙海洋后,他的一些言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养父母获刑的看法。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亲情、法律、伦理,方方面面都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孙卓对养父母获刑的看法:首先,得理解孙卓的处境。他从小就在养父母身边长大,对他们是有感情的。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养父母的抚养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复杂的情况,涉及到医疗责任、家属意见以及孩子生命权等多个层面。要判断医院是否有责任,需要非常细致地分析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并不能简单地下定论。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可能存在的关键点:一、 医院在诊断和治疗建议上的责任: 诊断的准确性: 医院的医生在孩子受伤后,是否进行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让人心疼。为什么那些懂事的孩子,反倒更容易把委屈往肚子里咽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说白了,就是他们身上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他们“吃亏”的原因。1. 他们更懂得换位思考,所以更能理解“大人也不容易”想想看,一个懂事的孩子,他不仅仅是听话,他更懂得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 回答
    从家长角度看卢浦大桥“孩子受母亲批评后跳桥”事件作为家长,在得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和复杂。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悲剧,更触动了为人父母最柔软也最担忧的神经。1. 瞬间的震惊与巨大的自责: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震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在受到批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