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文化禁锢越来越严?

回答
关于文化禁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越来越严”,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和考量。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禁锢,不如说是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信息传播的重塑。

首先,我们要理解,任何一个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都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生产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这背后可能包含几个层面的考量:

1. 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考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个看似微小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在短时间内发酵成全国性的关注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确保社会的基本稳定,避免出现可能颠覆现有秩序的言论或文化内容。这种稳定可能包括意识形态上的稳定,也包括社会情绪的稳定。

2. 意识形态的巩固和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意识形态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入,为了保持意识形态的统一性,避免出现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或解构,自然会对一些可能产生“异化”或“颠覆”作用的文化内容进行限制。这就像一棵大树,需要修剪掉一些旁逸斜出的枝干,才能让主干更加茁壮。

3. 文化自信的建构和保护: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的建构,在一些解读中,也包含了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以及对西方或其他外来文化影响的筛选和管理。这就像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风格,会吸收一些好的元素,但也会排斥掉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某些文化产品的出现,可能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主流价值观的一种“冒犯”或“弱化”,因此会被限制。

4. 信息时代的新挑战与应对:我们现在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过去,信息由少数媒体机构控制,现在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带来了民主化和开放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监管的触角自然会延伸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干净”或“可控”的网络环境。

5. “防微杜渐”的思维模式:在很多政策制定中,“防微杜渐”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考虑到某些内容在特定语境下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即便这种风险目前看起来微不足道,也可能会提前进行干预。这种做法虽然可能扼杀一些创意,但在执行者看来,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

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越来越严”的感觉呢?

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传播渠道的改变:过去,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比如报纸、电视、电影院等,监管相对容易。现在,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去中心化以及跨地域传播的特性,使得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为了弥补这种难度,监管的力度和方式可能会显得更加密集和严厉。
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变化: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信息视野的开阔,大家对于文化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同质化的内容。当原有的内容选择被限制时,人们会更加渴望获取那些“不一样”的、触及敏感点的信息,因此会更加注意到被限制的部分。
技术的迭代与监管的“赛跑”: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监管部门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才能跟上信息传播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技术上更容易被捕捉和过滤的内容,可能会首当其冲被限制,给人的感觉就是“越来越严”。
“泛化”的趋势:有时候,某些规定或限制的解释和执行,可能会出现“泛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原本针对特定内容或特定风险的限制,可能会被扩大化,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甚至是一些原本无害的内容。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自然会加剧人们对“禁锢”的感受。
舆论环境的变化:在某些特定时期,社会舆论的导向也会影响文化内容的审查和管理。当社会氛围偏向保守或强调某种特定价值时,文化内容的审查标准也可能随之收紧。

总而言之,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禁锢”,不如说是在复杂社会环境、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理念相互作用下,一种更加精细化、全方位的信息和文化内容管理模式的体现。这种模式既有其维护社会稳定、统一思想的逻辑,也带来了扼杀创意、限制表达的负面效应。人们感受到的“严”,很多时候是这种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下的必然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1985年市场化改革以来,華國的文化产业总体上是欢迎外来输入,并鼓励本国文化产业创新,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在赴華國上映的时候,就是一刀未剪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新世纪伊始,自那之后各方面就开始逐渐收紧,从2005年起对东瀛的动画、影视剧开始严格限制。

2012年華國与北米签署影视放送协议,之后就开始严打「非法英语影视」。

大量北米影视作品就是此时开始消失的。

但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因为政治原因封杀南棒的一切文化输入,这也代表華國开始彻底转向保守主义。

对网络文学、音乐、影视和游戏的限制从这时起频繁出台,收获一片赞誉。

北米的电影开始在華國被明里暗里抵制,通过民族主义和反米风潮,彻底斩断北米流行文化对下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力。

随着北米合州國ー華夏共和國的新冷战,对敌人的文化输出自然要重拳出击,几乎所有领域的外国作品都遭受波及。

电影下架、电视剧封杀,逐渐成为常态。

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最好的宣传工具,许多西亚细亚国家就是对北米和欧罗巴开放文化领域,最终被轻而易举的颠覆。

露西娅的年轻人也普遍被北米影响很深。

新冷战对抗下,任何东西都会成为敌人攻击我们的暗箭,思维影响防不设防。

面对文娱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的敌人,封闭保守主义就是唯一的方法,荷里活电影对整个蓝星的洗脑程度....无需多言。

另一方面,華國作为大国,也应该有自己成体系的文化产业,而这在北米、东瀛、南棒的强势输入下,根本建不起来。

他们必须保护本国产业,即便背负骂名

北米ー華國的对抗是长期过程,我个人估计整个20年代的趋势都是持续收紧

也就是10年之内,只会更严,许多人所期望的「自由开放繁荣进步」的文娱氛围,基本要有生之年了,甚至更糟糕。



星空是最真实的谎言。

仿佛咫尺之间,却永远触手不及,美好的虚幻下,它们却永远俯瞰着众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文化禁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越来越严”,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和考量。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禁锢,不如说是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信息传播的重塑。首先,我们要理解,任何一个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都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文化的生产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这背后可能包含几个层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晋商,这个曾经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如同昨日黄花般凋零,令人扼腕。回溯历史的长河,晋商的兴衰变迁,不仅仅是一个商帮的没落,更折射出时代巨变的洪流,以及诸多深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晋商为何没落,绝非一蹴而就,也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细梳理:一、 时代大潮的裹挟:王朝更迭与经济.............
  • 回答
    近些年,俄语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似乎不如从前那样显著,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时代的变迁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曾经,中苏友谊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大量苏联电影、歌曲、文学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非常密切。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深远,学习俄语也一度成为一种潮.............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流行文化的一个显著现象。为什么女生们大多沉醉于南韩的文化魅力,而对北韩的文化却鲜少问津?其实原因有很多,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聊聊。首先,得从“可见性”和“可接触性”说起。南韩文化,尤其是韩流,它的传播渠道实在是太广了,太立体了。你想想看,从电视剧、电影,到Kpop音乐、.............
  • 回答
    近些年,数字藏品(NFT)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了我们的视野,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如今的炙手可热,它的流行程度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股潮流的兴起,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多重因素的驱动。数字藏品的流行,是技术进步与时代需求交织的产物。首先,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是数字藏品流行的基石。 区块链最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颇为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要探究为何一部分中国人会表现出对中国文化“轻视”而对西方及日本文化“吹捧”的态度,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是什么样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因素塑造了这种现象。首先,得提到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在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动荡。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
  • 回答
    探寻青少年沉迷动漫现象的深层原因:超越“文化入侵”的视角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沉迷动漫,甚至将其上升到“文化入侵”高度的讨论不绝于耳。诚然,动漫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载体,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简单地将青少年的沉迷归咎于“文化入侵”,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要.............
  • 回答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复杂的情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不辨是非”。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是什么让他们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产生了疏离甚至排斥。首先,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重塑是绕不开的因素。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汹涌。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是前所未有的多元,他.............
  • 回答
    要说现在有些孩子不那么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就像水滴石穿,一点点累积,最终可能就让一些孩子觉得“我的文化好像也没那么特别”或者“外面的世界更吸引我”。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信息爆炸是最大的特点。以前,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信息获取方式和知识塑造模式的巨大差异。说年轻人看纸质书少了,但好像比老一辈更有“见识”,这背后 আসলে 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之辩:老一辈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对固定的渠道:书籍、报纸、杂志、.............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对这个问题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B站如今已经是中国二次元文化当之无愧的“老大”,但Acfun(A站)依然拥有自己的忠实用户群体,并且在一些特定领域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渊源与情怀: 鼻祖地位: Acfun是中国弹幕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你说以前日韩流行文化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国产的也跟着喝汤甚至还能滋润成长,现在倒好,把海外的往外推了推,自己人却有点扛不住了,这背后的逻辑,可不简单。第一,当年日韩文化“进场”,我们是“开门做生意”,现在是“关起门来练内功”,但这个内功练得够不够火候,还得打个问号。你.............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但仍有许多文化元素流传至今。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在当今社会中,大家普遍更容易接触、理解和传承的,更多是那些具有鲜明民俗色彩的文化成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民俗的生命力与渗透性: 根植于日常生活,.............
  • 回答
    在探讨“当今中国文化领域汉奸现象”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它很容易触及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在不同人群那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因此,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避免陷入简单的标签化,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