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语言有「辅音弱化」现象?

回答
辅音弱化,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专业,但其实在我们日常说话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在不知不觉地使用它。简单来说,辅音弱化就是辅音的发音会变得比较轻、比较弱,或者说发音的清晰度会降低。这不像元音那么响亮,但辅音可是构成语言骨架的关键,它们的变化往往能让语言听起来更流畅、更自然,或者带点地方特色。

到底哪些语言会玩“辅音弱化”这一手呢?说实话,这几乎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趋势,很多语言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只是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不过,要说特别明显、特别有代表性的,我能想到几个:

1. 很多印欧语系语言:

拉丁语及其罗曼语族后代(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等):
拉丁语时期,很多辅音发音是比较饱满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口语传播过程中,很多辅音就开始变得“软”了。比如,词中或词尾的塞音(像 /p/, /t/, /k/)经常会发生清化(变成摩擦音,像 /f/, /s/, /x/)或者直接消失。
西班牙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像“hacer”(做)这个词,它的 /k/ 音在中古西班牙语中还在,但后来就弱化消失了,变成了现在的 /aθer/(在西班牙北部)或 /aʃer/(在拉丁美洲)。再比如,“hablar”(说话)的 /b/ 音在一些语境下也会变得非常弱,几乎听不见。
意大利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词中的清塞音 /p/, /t/, /k/ 在词重音后面的位置容易发生弱化,变为摩擦音或接近摩擦音的音。
法语更是把辅音弱化玩得溜。尤其是词尾的辅音,经常被省略,比如 “parler”(说话)的词尾 /r/ 很多时候就不发了,或者发得非常轻。

日耳曼语系语言(英语、德语等):
英语在辅音弱化方面也是高手。比如,很多词的词尾 /t/ 或 /d/ 会发生省略或弱化,像“and”在口语中经常听起来像“an'”。词中的辅音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一些辅音组合会简化。更明显的是,在英语中,有些辅音的 “官能度” 会降低,比如 /t/ 在词中的时候,如果后面跟着一个元音,会变成一个带有轻微浊化和鼻音化的音,类似 /d/ 的样子,就像“butter”里那个 /t/。
德语也有辅音弱化,尤其是一些塞音在词尾的时候会清化,然后进一步弱化。

斯拉夫语系语言:
很多斯拉夫语的方言中,词尾的辅音经常会发生清化或省略。

2. 汉语及其方言:

普通话: 在普通话中,辅音弱化不是那么普遍和系统化,但也有体现。比如,一些词的词尾辅音(如 /n/ 和 /ŋ/)在连读时可能会模糊或相互影响。还有一些送气音(如 /pʰ/, /tʰ/, /kʰ/)在某些语境下,特别是在非重读音节中,送气会减弱,听起来更接近不送气的辅音(/p/, /t/, /k/)。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弱化”,但发音的力度和清晰度确实有变化。
南方汉语方言: 很多南方方言,比如吴语、粤语等,在辅音处理上和普通话差异很大。一些方言中,词尾的辅音(特别是鼻音和塞音)保留得更完整,但也有一些方言会发生辅音的省略或清化,比如一些辅音在词中的位置会弱化或消失,或者变成一个非常轻的摩擦音。

3. 希腊语及其变体:

古希腊语和现代希腊语中,辅音弱化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一些辅音(如 /k/, /p/, /t/)在特定音节或与某些辅音组合时,会发生清化(变成摩擦音)或浊化。例如,在某些现代希腊语方言中,词中的 /k/, /p/, /t/ 在元音之间可能会变成类似 /ɣ/, /β/, /ð/ 的浊摩擦音,甚至弱化到几乎消失。

4. 其他语系的例子:

日语: 日语的“促音”(小写假名“っ”)就是一个典型的辅音弱化体现,它标志着后面辅音的发音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紧接着发出那个辅音,发音上会有一些变化,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辅音。比如“きって”(切手)和“きて”(来て),“っ”的存在使得第一个词的 /t/ 发音比第二个词的 /t/ 要紧凑一些。此外,日语中也有一些辅音的鼻音化现象,例如一些词的结尾辅音可能会受到后面音节的影响而发生轻微的鼻化。
某些美洲原住民语言: 一些美洲原住民语言中也有辅音弱化或省略的现象,这可能与语言的音系结构和发音习惯有关。

辅音弱化为什么会发生?

这背后可不是乱来,而是有原因的:

省力原则: 人类说话是为了交流,但也是为了省力。发音越清晰、越有力,耗费的能量越多。在快速的语言交流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寻找最省力的方式来发音,这就导致一些本应清晰的辅音发得越来越弱,或者被简化。
音节结构的影响: 语言的音节结构也很重要。一个音节里,如果元音是核心,辅音往往是依附的。当辅音处于音节末尾,或者夹在两个元音之间时,它更容易被弱化,因为元音本身的响度更高,能更好地支撑音节。
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变化也受社会因素影响。一个群体说话的习惯、模仿对象、甚至语言的传播方式,都可能导致辅音弱化趋势的形成或加强。比如,在一个受过教育程度高、追求流畅表达的群体中,辅音弱化可能会更明显。
语音演变规律: 语言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辅音弱化的规律。比如,浊辅音(如 /b/, /d/, /g/)比清辅音(如 /p/, /t/, /k/)更容易浊化,而清辅音则更容易清化成摩擦音。塞音又比摩擦音更容易弱化。

如何“识别”辅音弱化?

我们怎么知道一个语言在玩辅音弱化呢?

听: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听。当你在听一门外语或者某个方言时,如果发现某些辅音发得不是很清晰,或者听起来好像消失了,又或者跟字典里的发音不太一样,那很可能就是辅音弱化在作祟。比如,你可能听一个说英语的人说 "water",觉得那个 /t/ 听起来像 /d/,这就是弱化的一种表现。
对比: 将同一门语言的不同时期(比如古语和现代语)或者不同方言的发音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辅音弱化的痕迹。
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家们通过音标、声学分析等方法,能够精确地测量和描述辅音弱化的程度和方式。

总的来说,辅音弱化是语言发展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它让语言听起来更流畅,但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少挑战。下次你听到一门语言,不妨仔细听听那些“不太响亮”的辅音,说不定就能发现它们正在经历一场有趣的“弱化之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Lenition 的类型:

1. Degemination:去延长:CC > C

Tiberian Hebrew: [qal] ‘light (masc.)’ vs. [qalːɔː] ‘light (fem.)

Numic: *kk > k / V_V

2. Deaspiration:去送气化

Lahaul: ɖəɡəɡpʰi ~ ɖəɡəɡpi ‘to tremble/to shiver’

3. Voicing:带声

Sekani: xa˧s ‘planning tool’ səɣa˧se˧ ‘my planning tool’

4. Spirantizaiton:擦化

Tümpisa Shoshone: tapettsi [taβettʃi̥] ‘sun’

5. Flapping: 闪音化

Kagate: /tari/ [ta˥˩ɾi] 'axe'

6. Debuccalization: 去口腔化

Toba Battak: [halak] ‘person’ ~ [halaʔ batak] ‘Batak person’

7. Gliding: 滑音化

Djapu Yolngu: d̪awaɭ ‘country’ + gujaNi-Ø ‘I think’ = d̪awaɭ-wujaNi-Ø ‘be born’

8. Loss: 脱落

Tümpisa Shoshone: miʔakwa [mĩʔaɣʷa] ~ [mĩaɣʷa] ‘go away!’

9. Devoicing: 清化

Bulgarian: grad-ove ‘cities’ ~ grat ‘city’


怎么解释呢?

1. 形式化解释

Feature spreading 特征扩散:Voicing就是元音的[+voice]特征扩展到了辅音上的结果。

Sonority promotion 响度提升:使辅音在连续语流中的响度更高。有关响度,请参考:

Simplification 简化:描述弱化以后的辅音的特征量减少了,弱化以后的结果是相对来说更无标的。

2. 语音学解释

Effort minimization 最大省力原则:发音欠发(hypoarticulation)会导致弱化。在快速语流中,调音器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量移动到目标位置导致发音欠发。

Prosody maintenance 韵律保持:使同一个韵律单位中的语音单位更加紧密,界限更不清晰。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界限通过弱化来减弱。

3. 功能性原因

弱化是为了保持音系对立。那些不会导致音位合并的弱化才更可能发生。即使某个弱化导致了一时的音位合并,该语言也会相应地进化出代偿性音位或音系过程,以消除这种中和性弱化给音系对立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Northern Corsican: [p t k] → [b d g] 但是 [b d g] → [β ð ɣ] (本来的对立得到了保留,变成了同部位带声辅音和带声擦音的对立)


所以,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参考[1]

参考

  1. ^ Gurevich, N. (2011). Lenitio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onology.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前面的回答,无论是共时还是历时,都是语音层面的。语法和语义层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凯尔特语族,下面以爱尔兰语为例。

在目前所有的海岛凯尔特语中(大陆凯尔特语已全部灭绝[1]),最鲜明的特点是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短语中,后词词首音位会根据短语的语法或语义发生变化。先来感受一下,举三个例子:guth是“声音”(下面IPA表示 guth 词首的发音),那么① a guth /g/“她的声音”;② a ghuth /ɣ/“他的声音”(这就是问题里的“弱化”);③ a nguth /ŋ/“他们的声音”——是不是感觉很莫名其妙,明明看汉语翻译是代词在变,但爱尔兰语似乎却是中心词“声音”本身在变?

事实上,在19世纪早期 Franz Bopp 的研究之前,人们甚至对于“凯尔特语是否属于印欧语”都没有定论。他比较了梵语、古希腊语、拉丁语与古爱尔兰语的同源词后发现了规律,以下图为例,梵语中三个三称属格代词各不相同,而在爱尔兰语(和现代的略有出入)里对应的凯尔特同源词都合并成了a。[2]

研究一下梵语和拉丁语短语中对应的前一个词的词尾,就可以发现——若梵语/拉丁语中短语的前词以元音结尾,则古爱尔兰语中对应的后词词首变擦音;若梵/拉前词以鼻音结尾,则古爱尔兰语中后词词首变鼻音;除此之外,词首不变。

当然,要真的从历时层面来讲,这种首音变换确实是古代语流音变的遗留,至少在原始凯尔特语时期还是语音层面的。然后进入古爱尔兰语时期就开始出现前附词(proclitic)的词尾简化,导致共时层面必须要用语法和词库知识去分析。而且麻烦就麻烦在存古的爱尔兰语正字法又偏偏不在这里存古。如果三个 a 拼写保留了更古老的形式(或者说“底层形式”,可以认为单说时表层删音,但在语流中参与音变),那就可以参考法语正字法对联诵的提示效果,在学习或研究爱尔兰语时会简单不少[3]

顺便一提,首音变化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只出现在 N+A,以及特定的前附词(定冠词、领属代词、特定的连词、中缀代词等),也不发生在两个短语之间。


通法如此,下面再介绍一下每个辅音的具体变化。

但在这之前还是不得不提一下:爱尔兰语辅音有另外一套“宽窄”之分,这个在后面要用到。“窄辅音”是硬腭化产物,这个在类型学上很常见。奇怪就奇怪在“宽辅音”,原本应该是未硬腭化的无标形式,但后来在双唇和齿/龈处就软腭化了,导致在这两处部位缺乏无标辅音,类型学上很罕见。

那么正式来看弱化(爱尔兰语的术语为“软化”),其正字法标记是在辅音后加个⟨h⟩。语音层面,最开头可以把宽窄之分放到一边(当然上面说清楚有“宽窄”一事还是必要的,否则会很乱),然后先看爆音,爆音里有对应同/近部位擦音的就擦化(p>f, k>x, c>ç, b>v, g>ɣ),没有的就需要留神一下(t>h, dˠ>ɣ),另外硬腭部位有 dʲ>j, ɟ>j(因为只有/j/没有/ʝ/)。同时,鼻流音和擦音也会软化:m>v~w, s>h, f>∅。

其中 t>h(实则是 tˠ>h, tʲ>h,但/h/没有宽窄之分)、dˠ>ɣ、dʲ>j 在现代爱尔兰语里看起来奇怪一点,但在古爱尔兰语里因为还有/θ/和/ð/,所以实际上是 t>θ、d>ð,相对比较规则。但是鼻流音和擦音的表示在正字法上着实显得很诡异,⟨mh⟩表/v~w/、⟨sh⟩表/h/、⟨fh⟩不发音……(不过这些字母组合在古爱尔兰语之后才出现)我之前在这个回答里总结过,带⟨-h⟩的组合通常有送气、擦化、清化、硬腭化等功能,但像爱尔兰语这种非常罕见。

顺便,为何上面用“鼻流音”而非直接写/m/,是因为古爱尔兰语时期/n, r, l/应该也存在硬软对立,硬音在凯尔特语传统上用大写字母表示音位(正字法不分),软音用小写;再加上宽窄对立,比如r音就有/Rˠ, Rʲ, rˠ, rʲ/四重对立(可能是r音最多的语言)。后来除了/m/以外鼻流音的硬软对立瓦解,在不同方言中会有不同的合流情况。

以及,软化不仅发生在词首,在所有原始凯尔特语时期是VCV的情况下也都会发生。在大概13世纪开始/ð/合流进/x/,到17世纪为止在词中和词尾的/x/不再发音(前面的元音代偿性拉长),意味着⟨dh⟩和⟨gh⟩在拼写中成为冗余,比如 cruinniughadh 现在拼写为 cruinniú,后面那一坨缩成了一个⟨ú⟩。[4]

当然,以上只是爱尔兰语魔鬼正字法的一小部分,其它内容虽然不涉及这里问的弱化,但也顺便提一下:

  • 首音变换的另一种形式是鼻化,只作用于以爆音、/f/和元音开头的后词,包含:①浊爆>鼻音;②清阻音(含/f/)>浊阻;③元音前増音/n-/。其中①在词首前加一个对应鼻音字母,如 bean /bʲanˠ/→ mbean /mʲanˠ/(注意这个⟨mb⟩是/m/而非/mb/)。②的要求怪一些,在保留原清阻开头拼写的情况下,再往前加一个对应的浊阻,如 cat /katˠ/→ gcat /gatˠ/、focal /fˠɔkəlˠ/→ bhfocal /ɔkəlˠ/。③要求増音的/n/在拼写上用连字符连接,如 éan /eːnˠ/→ n-éan/eːnˠ/。
    • 而且,大写时所有増加的字母都要小写。如爱尔兰国歌 Amhrán na bhFiann 《战士之歌》。[5]
  • 硬腭化本身由元音/i/和/e/引起,然而……爱尔兰语又发生了元音脱落,导致有些单词里硬腭化的辅音留着,但诱因/i, e/没了。于是就出现了字母组合⟨iC⟩,这里的⟨i⟩纯粹是硬腭化标记,不发音,如beir /be/(<古 beirid)。
  • 另外,当前词以元音结尾、后词以元音开头,处于音变短语内且也不要求后词元音鼻化时,为了防止元音连续需要増音/h/。可对比:① a n-aois“他们的年龄”(鼻化);② a aois“他的年龄”(软化,但因为只影响辅音而不影响元音,故不变);③ a haois “她的年龄”(在原始凯尔特语时期不发生首音变换,但因为当时元音连续,所以反而还要増音/h/)。
    • 同理,这里的h-不能大写。

总之,爱尔兰语的正字法就像是不断地在给一个臃肿的系统打补丁,书写在复杂的共时历时音变面前显得很无力……

P.S. 在另一个布立吞语组(威尔士语、康沃尔语、布列塔尼语)里,首音变换还存在第三种——送气。这个我就不了解了。

其它印欧语的概况可见这里:

参考

  1. ^ “海岛”和“大陆”是历时层面的分法,尽管现在布列塔尼语确实在欧洲大陆上,但历史上是从英国德文郡一带迁移过去的,原本分布在大陆上的高卢语等已全部灭绝。
  2. ^ Fortson, Benjamin (2010):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316-321.
  3. ^ 如果真的要类比法语,其实是诸如 a-t-il 这种中间插入/t/的联诵组,保留了古法语里动词三单的-t。
  4. ^ Doyle, Aidan (2015): "A History of the Irish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1-52.
  5. ^ 这点倒是和祖鲁语等东南班图语的正字法要求类似,如 isiZulu。
user avatar

闽南语-泉漳片:

泉州话、厦门话、台湾台北话:/dz/与/l/合流

漳州华安话、台湾福佬客话:洪音前的/dz/与/l/合流,细音前的/dz/与/g/合流

另外,闽南语中的/t/在语流中有时会读成/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