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很疑惑,这种已经养成抢劫习惯的猴子就不能全杀光吗?
猴子怕弹弓,猴子怕弹弓,猴子怕弹弓!我们弓友群爬峨眉山,就算弹弓空弹一下,猴子立马作鸟兽散
看大家都在气猴子,所以我建议景区有那么几种处理方式。
1、找一只鸡,当着所有的猴子的面给鸡喂食,然后把鸡杀掉。而且要定期杀,确立人类对猴子的绝对权威:“人类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2、每当猴群中出现猴王时,专业人员前往将猴王诱捕并且关入铁笼,直到选出新的猴王。也可以将伤害人类的猴子诱捕,这样持续几轮能让猴子产生对人类的崇敬和畏惧。
3、设立投喂罚款制度,禁止游客在景区内投喂,否则罚款。
4、把第二条诱捕到的猴王们集中管理到猴舍,售卖猴食供游客统一投喂。
5、把第四条售卖猴食和第三条罚款所得用于维护猴舍并买鸡,维持管理开销。
不要投喂野生动物!不要投喂流浪猫狗!
看来难听话应该说在前面,我来你乎不是寻求认同的,只是如实描述自己的经历和动机,给出自己的观点罢了。
另外,这篇回答没有ZZ隐喻的意思,虽然我经常这么干。
好几年前,我和好基友一起去九华山玩。从天台还是什么地方下来时,我们走了一条很冷清的小路下山。
没走几步,就听见前面传来年轻女性的叫声,声音也不大,显得很害怕的样子。
我们当时觉得大概是碰到蛇了,就继续不急不慢的往前走,然后走到一个小平台,有石条凳和垃圾桶的那种供游客休息的小平台,就看到三个女生抱成一团,缩在小路的最后几级石阶上,正在慢慢后退。
她们的面前有三四只上窜下跳的猴子在龇牙咧嘴的吓唬她们,远一点的平台上还有几只猴子在翻弄几个女式的背包,看起来把里面的东西都倒了出来,化妆盒什么的散落的到处都是。
情形既然一目了然,我和基友就在路边找了两根大树枝,准备过去收拾猴子,至少要把东西拿回来。
几个女生看到我们打算走过去,却害怕的拉住我们,说猴子会伤人,让我们不要靠近,东西也不要了。
但是按我的想法,公然抢人东西是必须严加惩戒的,毕竟猴子学习能力很强,不让他们看见后果,他们以后只会变本加厉的攻击人类。
结果就在我们在犹豫的时候,更恶劣的事情发生了。
有只断了两只前爪的猴子乘着猴群和我们对峙的时候悄悄从树丛中爬了出来,看它情形两只前爪都是从手腕那个位置折断了,前爪已经萎缩了,于是那猴子就只能伸着头,像猪一样在地上拱来拱去找吃的。
很快,这只猴子就被发现了,然后和我们对峙的猴群中最跳的一只猴子就带领猴群转而围攻那只残疾猴,在又抓又咬对残疾猴折磨了一番之后,带头的那只猴子开始强奸它,一边强奸一边还昂着头兴奋的尖叫,而别的猴子则在一旁助威一样叫个不停。
但是这些都无法遮过被强奸的那只残疾猴子的惨叫声。
这一幕让女生们彻底的崩溃了,我也感觉到极度厌恶,于是我们什么都没说,让三个女生走在中间,我基友打头,我殿后,五个人夹成三明治一样离开了这里。
几个女生的精神状态明显受到严重伤害,快到山下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慌慌张张的跑了,连声谢谢都没说。
老实说我也没想到猴群的社会化会达到这种程度,会有纯粹为了发泄暴力欲望,而不是生存欲驱动的伤害性行为,并且还会通过围观这种行为获得快乐。
简单的说,我从没想到猴群如此接近人类。
我没想到,人类的恶行在脱离本物种视角之后,看起来是如此的……格外的让人无法容忍。
在我意识到猴群的这些恶行和人类高度相似后,那种索然无味的乏力感也是让我同意带领女生尽快离开的原因之一。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是直至今日,我还是能清楚的回忆起当时那一幕,并且产生严重的不适感。
其带来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我如今只要发现动物有攻击人的行为,就主张直接击毙,并且尽可能自己动手,无论是猫,是狗,还是鸟类。
而且最好是当着它们同类的面。
我曾经因为看到一只没栓住的法斗追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跑,把女孩子吓哭,就直接下脚把那只法斗给踢死(当时没死,只是站不起来了)。
甚至最近到一个朋友家里,他家的折耳把我脚趾头挠破了(是我逗猫玩的),我当时第一反应都是掐住猫准备给掼到墙上去。
人类站在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如果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让阿狗阿猫猴子之类的都敢于挑衅人类的话,不但对人类没有任何好处,对于这些动物群体也没有好处,最终只会给它们带来危险。
比如说, 假 设 九华山的猴群耳濡目染普遍学会了劫道,那么怕是不杀光两代猴子这“传统”都铲除不干净。
所以就算为了这些动物们着想,这种攻击人的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刻扼杀和清理。
非人灵长类对游客的攻击行为在全球都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外交部驻登巴萨总领馆发布的《中国公民巴厘岛旅游指南》里,专门在“旅游安全”一栏提到,游览乌鲁瓦图“情人崖”时,需谨防眼镜、项链等小物件被猴子抢夺。在国内,景区猴子抢夺、伤人的新闻更是很容易查到,这次出事的西昌泸山也不是第一次有猴子伤人事件,2017年,就有一位65岁老人在这里被3只猴子追赶摔伤不治身亡,半个月之后,又有一对父子被猴子咬伤;同年9月,一名女童在庐山游玩时被猴子追赶摔成重伤;而最出名的猴子伤人事件则发生在河南云台山景区——上海冠生园集团原董事长翁懋被猴子蹬下的石块砸伤致死。这些比较激烈攻击行为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境内每一处有猴子标签的景点都肯定出过这种事,我自己在不少景点都遇到过猴子朝人呲牙恐吓、抢包或抓头发之类的事,这都属于对游客的攻击行为。
但非人灵长类对游客的攻击行为又是个常常被轻视的问题。就像这次出事的西昌泸山,每年发生在这里的猴子攻击事件数以百计、千计,如果放眼全国、全球,这样的攻击行为的总数应当非常恐怖,但除了个别极端伤害事件(比如我刚才说的重伤或致死)之外,大家似乎没怎么把被猴子攻击当回事——猴子抢夺食物也好,抢包也好,抓头发也好,只要人身和财物没有大的损失,游客都只会把它当做一场调皮的游戏,甚至会有其他游客在旁边围观哄笑,要是有年轻的姑娘被猴子抓裙子、袭胸之类的,还经常成为网上的趣闻。
这其实是件非常诡异的事。因为猴子对游客的攻击行为其实是一种因双方空间和心理安全感消失导致的高度紧张所产生的非正常接触,它在本质上和近些年被广泛关注的“熊伤人”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当然可以说猴子肯定不如熊这样的猛兽更有威胁,但显然大多数游客也把猴子的威胁过分轻视了:只要你仔细看看成年猴子的犬齿,就一定不会认为它们是什么人畜无害的鶸,而即便猴子没有抓、咬游客,近距离接触甚至是缓和的抚摸(甭管是你摸它还是它摸你),也很有可能会增加人和猴之间疾病传播的机会。
最能彻底避免这些攻击行为发生的方式当然是杜绝人和猴的越界接触。野生的猴群本来也会和人保持对双方而言都足够安全的距离,但这一条在景区却行不通。以我们国内景区最常见的普通猕猴(恒河猴),藏酋猴(短尾猴)为例,其在国内的野生分布范围大多在华南、西南一带,即便是在有野生猴群分布的名山大川,猴群主要的栖息地也并不总是和景区重合。但今天的现状是,不仅有大量的猴子徘徊在景区核心区,不少十几二十几年前还根本没有猴子分布的北方景区居然也出现了猴群,这背后的原因自然可想而知。
山中有猴,爬山观猴,已经成了许多地方的旅游招牌,甚至是维持一个景区最核心的支撑之一,比如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在1981年景区开发初期,这里原本没有猴子,但一个以西游文化为主线、将自己定义为“美猴王故乡”的景区没有猴子能说得过去吗?所以景区从峨眉山引进了藏酋猴。另一个例子则是海南南湾猴岛景区,这里原本就有普通猕猴分布,但有猴子并不代表游客能经常看到猴子,所以该景区从1974年就开始采用人工投喂的方式把生活在附近保护区核心区的野生普通猕猴吸引到游客经常出没的区域。
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避免游客和猴子接触这件事从根本上和就这些景区的开发初衷相违背,当然也是很难实现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当猴子伤人导致恶性事件时,总有一些游客呼吁景区要控制猴群数量,或者针对性的杀掉一些经常伤人的惯犯时,景区的反馈为什么总是不太积极。
作为管理者的景区没有动力(或许也没有能力)有所作为的时候,能控制冲突的关键因素就只剩下2个——猴子和游客。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和猴子讲什么道理,所以最关键的就是游客面对这些冲突风险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比如在海南南湾猴岛的研究显示,猴子袭击人的行为里有大约45%是由猴子率先发起的,这其中最频繁出现的猴子攻击行为就是抢夺食物和背包,而抢夺背包的根源也是因为猴子认为里边装有食物。在这次出事的西昌泸山,刘先生也是先“路遇一名被猴子抢夺食物的男孩”,这种情况下只要游客放弃手中的食物和背包,一般就不会进一步激化冲突。
猴子对游客的另一个攻击行为是威胁——比如龇牙咧嘴、向前冲又退回去、挡路等等,威胁主要发生在人和猴子的近距离接触时,比如游客主动靠近猴子,试图拍照或近距离直视等等,如果试图接近小猴子,就更可能引起母猴激烈的护犊行为。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发生在多地的研究都发现,猴子威胁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游客,对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威胁次数要小很多,这很可能说明威胁行为是因为猴子在成年游客近距离接触时产生的不安全感导致的,采取威胁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自卫表现,儿童从体型上来看威胁性较小,也就更难触发猴子的自卫行为。
猴子对游客的另一种攻击被称为“转嫁攻击”,这是个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灵长类拥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关系,同族群内经常出现高等级个体(比如猴王A)袭击低等级个体(比如猴中层B)的冲突,而低等级个体(猴中层B)经常会采取转嫁矛盾的方式袭击附近比自己等级更低的个体(猴基层C),这不仅仅是一种泄愤行为,有时也会吸引原本攻击自己的高等级个体(猴王A)停止对自己(猴中层B)的攻击,一齐攻击最低等级的个体(猴基层C)。在野生环境下,这种转嫁最多也就推进到猴群里地位最低的那个倒霉蛋也就结束了,但在景区里,问题就出现了——那些迫切希望找到比自己等级更低的对象转嫁矛盾的猴子突然瞄到了附近的游客,它们很可能把游客视为比自己地位还要低的、可以转嫁矛盾的下一棒,这就很容易引起猴群对某位游客的群起而攻之。
你看,猴子不光看不起你的战斗力,还顺带鄙视了你的社会地位……
所以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最应该被所有游客遵守、也最能杜绝绝大多数猴子攻击行为的准则就是——不要带食物(和饮料)进山,更不要向猴子展示你的食物。如果你做不到这点,那就切记,如果有猴子来抢夺你手里的食物或包,尽量第一时间放弃,如果真是有贵重物品在包里,那就尽量把包固定牢靠,也不要作出可能让猴子误会你有食物的动作(比如在猴群附近打开包)。在日本的高崎山景区,不仅完全禁止游客喂猴、携带食物,甚至干脆要求游客将背包寄存在景区门口,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此外,一定要时刻注意和猴子保持足够安全的距离,更不要主动投喂猴子(这相当于同时展示了你有食物,又同时触及了猴子的自卫反应),尤其是还在哺乳期的小猴子,其实是最危险的群体,对幼猴的接触往往会引发最激烈的袭击行为。此外,不要和猴子长时间的对视,猴群打架时也不要围观尽快远离。
很遗憾的是,由于游客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够,也不够了解猴子的行为反应,这些建议虽然早就被写在许多景区的告示牌上,却很少得到有效执行,在这次的西昌泸山事件里,如果孩子能第一时间丢弃食物,刘先生也就不必通过驱赶的方式进一步激化和猴群的冲突,后果可能就不至于这么严重。
这当然不是在说被攻击致伤完全是刘先生自己导致的,但在目前的形势下,既然景区没有其他作为,既然我们没法约束猴子的行为,那就只能从自己的行为上去尽量规避风险,毕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