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语流行乐的编曲,混音,录音,母带等在哪里比不上欧美?

回答
华语流行乐在编曲、混音、录音、母带等环节与欧美流行乐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技术投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不足之处,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实际观察的方式来阐述。

一、 编曲 (Arrangement)

对“好听”的理解与创新性:
华语: 很多时候,华语流行乐的编曲倾向于“安全牌”,更注重旋律的朗朗上口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这当然没错,也是流行乐的生命力所在。但有时候,这种对“好听”的追求,可能会导向一种模式化。比如,副歌的爆发力、桥段的转折、器乐SOLO的风格,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套路。编曲的层次感、空间感,以及如何通过器乐编排来营造更深邃、更具想象力的听觉体验,有时会显得不够深入。
欧美: 欧美流行乐在编曲上,往往更敢于尝试和突破。他们会更深入地挖掘不同音乐风格的元素,进行跨界融合。你可以听到EDM的律动感、R&B的律动和采样技巧、HipHop的鼓点和低音处理,甚至摇滚、爵士、古典音乐的影子,都能巧妙地融入流行乐的框架中。编曲不再仅仅是为旋律服务,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达,能够构建出更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戏剧性。比如,一个精心设计的弦乐段落,或者一段具有实验性的合成器音色,都能为歌曲增添独特的魅力。

器乐的运用与表达:
华语: 传统乐器(如钢琴、吉他、贝斯、鼓)的运用是主流,电子合成器和采样也广泛使用。但有时,器乐的“角色”定位可能相对固定。弦乐可能更多是铺垫式的背景烘托,铜管乐可能只是在副歌起到点睛作用。乐器的音色选择和处理,有时也倾向于比较“干净”、“悦耳”的风格。
欧美: 欧美编曲家在器乐的运用上,往往更有“个性”。他们会深入研究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挖掘其潜力,甚至通过特殊演奏技巧或效果器处理,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声音。例如,贝斯线条的设计,可以是充满律动和Groove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根音支撑;吉他Solo不仅仅是技术展示,更是旋律和情感的延伸。鼓组的编排更是千变万化,从复杂的节奏型到精妙的动态变化,都能极大地影响歌曲的整体感觉。合成器的音色设计,更是欧美音乐的一大特色,能够创造出各种奇幻、前卫的音效,为歌曲注入科幻感或迷幻感。

结构上的大胆与实验:
华语: 大多数流行歌曲遵循VerseChorusVerseChorusBridgeChorus的经典结构,这是一种经过验证的成功模式。但有时候,这种模式化可能会牺牲一部分艺术上的惊喜。
欧美: 很多欧美流行歌曲在结构上会更加大胆。可能会有突如其来的Breakdown,或者一段出人意料的Outro,甚至将Rap或spoken word融入到歌曲中,打破传统的段落划分。这种结构上的变化,能给听众带来意想不到的听觉冲击。

二、 混音 (Mixing)

空间感与层次感:
华语: 早期华语流行乐的混音,普遍存在“平”的问题,也就是声音元素缺乏纵深感,都挤在一起,听起来不够立体。虽然现在进步很大,但有些歌曲仍然存在这个问题。混音师在处理乐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声像(Left/Right定位)以及使用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等空间效果时,有时会显得不够精细。
欧美: 欧美混音的优势在于对空间感的极致追求。他们善于利用声像、电平(Level)、EQ(均衡器)、压缩(Compression)以及各种空间效果,为每个音轨“画出”一个清晰的“位置”和“深度”。你可以清晰地听到鼓组的各个部分(底鼓、军鼓、镲片)是如何在左右声道中分布的,人声是如何被放置在清晰的中心位置,吉他、贝斯、合成器又是如何在前方、后方、左边、右边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的声音画面。这种层次感不仅让音乐听起来更“大”,更具包围感,还能让各个乐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清晰,避免“打架”。

动态范围的把握:
华语: 为了追求“响度”(Loudness),尤其是在商业推广中,很多华语歌曲的混音会过度压缩(Overcompression),将声音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压缩得很小。这意味着歌曲整体听起来音量很“大”,但缺乏音乐的起伏感,高潮部分和低语部分听起来音量差别不大,听久了容易疲劳。
欧美: 欧美混音师在保留和控制动态方面做得更好。他们会巧妙地使用压缩器,不是为了消除动态,而是为了控制乐器的瞬态(Transient)和长音(Sustain),让音乐在不失能量感的同时,保留自然的起伏。这种对动态的精细处理,使得音乐在播放时更具“呼吸感”,更具感染力。

音色质感与细节处理:
华语: 有时,某些音色(如人声、鼓组)的质感会显得不够“饱满”或“干净”,细节部分(如镲片的泛音、拨弦的细微声音)可能会被掩盖。
欧美: 欧美混音师对音色质感的追求非常精益求精。他们会通过EQ、饱和(Saturation)、失真(Distortion)等工具,为每个音色赋予独特的“性格”和“光泽”。人声会显得更清晰、更温暖、更有“现场感”;鼓组会更有力量、更有解析度;吉他会有更好的“crunch”感或“clean”感。对细节的处理,例如在鼓组中加入一些细微的“room”声音(房间反射声),或是在人声中加入一些微妙的“sibilance”处理(齿音处理),都能极大地提升音乐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低频的处理:
华语: 低频(Bass)的处理是混音中的难点。很多华语歌曲的低频可能显得“轰头”或者“糊”,缺乏清晰度,影响了整体的解析度。
欧美: 欧美混音在低频处理上更为老练。他们能够做到低频既有“厚度”和“能量”,又保持“清晰”和“控制”。底鼓和贝斯之间如何做到互不干扰,如何在不同播放设备上都能良好呈现,都是他们重点关注的。

三、 录音 (Recording)

录音环境与设备:
华语: 尽管国内录音棚硬件水平很高,但早期和一些非顶级录音棚,在隔音、声学处理(Acoustic Treatment)方面可能做得不够极致。这会导致录制的声音带有一些不必要的反射或驻波,影响音质的纯净度。
欧美: 许多顶级的欧美录音棚,拥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声学设计经验,对空间的回响、反射、吸收等都有极其精细的设计。同时,他们会投入巨资使用世界顶级的麦克风、话筒前置放大器(Preamp)、监听音箱等设备。这些硬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录制声音的“质感”和“细节”。

麦克风摆位与录音技巧:
华语: 录音师的经验和对音色“捕捉”的敏感度很重要。有时,即使是同一乐器,在不同的录音师手下,录出来的声音质感也可能截然不同。
欧美: 顶级的欧美录音师,对麦克风的类型、指向、摆位都有极其深入的理解。他们知道如何通过不同的麦克风组合,捕捉到乐器最迷人的音色。例如,录制一支吉他,可能会使用多种麦克风同时录制,然后后期进行精细的混音。他们也更注重捕捉到乐器演奏时产生的细微动态和演奏者的“气息”。

对“信号链”的重视:
华语: 录音的“信号链”指的是从麦克风到录音卡(ADC)之间的所有设备(如麦克风、线材、话筒放大器、均衡器、压缩器等)。
欧美: 欧美音乐产业对每一个环节的“信号链”都有极高的要求。他们会精心挑选每一件设备,以获得最佳的音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在声音的每一个细节上。

四、 母带 (Mastering)

最终的“润色”与“标准”:
华语: 母带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让音乐在各种播放设备上都能达到最佳的听感,并符合商业发行标准。一些华语歌曲的母带可能存在过度“提亮”(Brightening)或者过度“增厚”(Thickening)的问题,让声音听起来不够自然。
欧美: 欧美母带工程师,是音乐产业中经验最丰富的技术人员之一。他们会根据音乐的风格、情绪,进行最后的EQ、压缩、限制(Limiting)等处理,确保音乐在不同播放环境下的平衡性和动态。他们懂得如何让音乐在“响度”和“动态”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让音乐听起来更“完整”、“专业”且具有“碾压性”。同时,他们也会对歌曲的整体音量、频段分布进行最后的“调优”,使其能够与国际音乐市场上的其他作品在听感上保持一致。

音乐性的判断:
华语: 有时母带处理可能过于侧重技术指标,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流畅性和情感表达。
欧美: 顶级的母带工程师,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优秀的音乐人。他们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音乐,并通过母带处理,进一步烘托歌曲的情感和艺术性,确保最终成品能够打动听众。

总结来说,华语流行乐与欧美流行乐在这些技术环节的差距,并非“永远无法逾越”,而是由于:

1. 产业发展历史和成熟度: 欧美音乐产业拥有更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
2. 技术投入和成本: 顶级设备、录音棚、顶尖工程师都需要高昂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决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的。
3. 人才储备和教育体系: 欧美在音乐制作、混音、母带等专业领域拥有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梯队。
4. 文化和审美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音乐审美,也会影响音乐制作的偏好和方向。

好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华语音乐人开始重视这些技术环节,并投入大量资源去学习和改进。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制作精良、国际化的华语流行音乐作品出现,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要达到欧美长年累积的平均水准,并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作品,仍然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手们已经答的都差不多了,写的也都对,我就说几句我的看法吧:

-----

词曲编:受市场影响很大。

这个无论欧美、日本、韩国、华语圈,都是一样,有金钱的地方就存在市场对生产的导向。

欧美人就是能接受一个艺人坚守一个风格数十年如一日,追一个艺人就是追他的这个样子,所以他们就能诞生出这样的艺人,然后这样的艺人多了,也就能逐渐的推动这个风格不断的登峰造极,并小幅度的不断改良尝试,然后后人就可以有更高巨人的肩膀去站,也就更容易做出高水准的融合和创新,所以你看摇滚也好、电音也好,基本都还是欧美市场在引领,其他国家跟进;

日本是早早就把欧美这套拿过来做了一个大乱炖,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然后自己玩自己的,在自己的市场里用引以为傲的细节追求把自己的这个风格玩到极致;他们写歌前其实也会参考欧美当下的流行,但一旦下手做,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j-pop那些特性已经刻在骨髓里了(连儿歌都可以做出jpop味,身为一个奶爸,对日本版巧虎的歌的编曲叹为观止……)

韩国则是快歌部分时刻捕捉欧美流行动向,紧跟潮流,并把它改的更复杂(所以他们能打进欧美市场)慢歌部分依靠流行演唱技术方面的强势把芭辣歌也玩到了极致。

华语音乐的主流呢?因为起步晚,所以跟中国足球一样,没主心骨,看谁好了就跟谁学,之前八九十年代学日本(是从词曲到制作全方位的学)然后R&B来了开始学欧美,韩团偶像、韩剧主题曲进来了开始学韩国,然后现在抖音来了、EDM来了又回去学欧美,一直在乱炖,一直在模仿……对艺人也都要求你要一直能有突破要有新尝试,年龄到了要转型……音乐要发展,是需要传承的……一直变来变去的你怎么发展……Emmm对了现在都快要求到不许再4536251了,一群P也不懂的人都开始整天站在高处喊这个抄袭那个抄袭,我……我忍住不骂脏话好好的说,再这么作下去,只能听到什么样的歌,那完全都是听众咎由自取……

-----

录音:我认为这部分反而是和欧美差距最大的地方,这东西并不是说设备越好就会越好,录音是一门艺术,需要极高的经验值和足够的耐心去打磨……日本韩国不够了解就不多说,欧美多少间接的了解一些。华人圈的录音,无论北京还是台北(我比较了解这两边)和欧美比都还是粗糙的太多了。现在有蛮多混音比赛的,可以拿得到出版歌曲的分轨,对音乐制作有兴趣也有入门的朋友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这些出版歌曲的分轨之粗糙(当然其实还是有不少歌录音是好的,录的太好也就不会拿来比赛了,比赛就是要拿一些有小瑕疵的分轨来考验你的应变能力。只是可以参考一下,原来这样的水准也可以是发行歌曲……)

讲一个小故事,朱敬然老师讲的,之前他在美国协助陶喆做专辑,有一次约了一个鼓手来他们的studio录鼓,约下午1点(具体是几点我忘了,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我大概说一个数);然后鼓手电话里就问,你们那好停车吗?朱老师心想:有什么不好停的?美国地广人稀的,房子房子之间都隔老远,完全不是问题啊,就回人家:停车OK的没问题!然后到了录音当天,鼓手9点就到了,开了一个大~~货柜车,一打开,镲片一大叠,军鼓十几颗,满满的一货柜的鼓……然后花了三四个小时去选出适合的鼓件,换鼓皮、调整好tone、搭配好,试音调整mic摆位,然后才正式开始录。

这是听来的故事;更直观的是我有拿到过一些CLA等大师在mixing with the master课程上用的分轨,然后我在craig burbidge大师课上也亲自玩过陶喆的黑色柳丁的分轨,感触就是这些美国录回来的分轨,以国内的标准来说,简直就不用混,那个tone那个动态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你把balance摆好、某些轨道给个适当的Delay就已经几乎是个不错的混音了……这功劳当然必须归功于录音师、乐手的专业性和耐心,以及制作人的把握。

-----

混音:

混音我可以这样说,华语顶级的制作(纯华人参与)并不差,而且有些情感、有些对咬字的处理华语歌就是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不能完全照搬欧美的方法,所以我们是有一套我们自己的审美体系的。但如果从总体来说,当然还是差很多了……

主要是录音的差距是巨大的,所以混音的差距也是巨大的。不是说技术的差距,而是说成品的差距。原因就是懂的人都知道,越前期的重要性越高,前面没做好的话后面只能擦擦屁股完事,前面做的好了后面才能锦上添花。因为华语音乐圈的录音水准的参差不齐的,所以华语的混音师都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我觉得恐怕在处理不太好的分轨的方面,我们说不定技术比老外的大师们还要厉害几分也不一定;但你把精力都放在擦屁股上了,你就没有多少余地去给作品加分了。

还是说回之前craig burbidge大师课,大师一直在说混音是需要做corrective和creative两件事的,并且一直极端的强调creative的重要性,说在美国,如果你的混音creative这部分做的不足,你是基本没法开展你的事业的。华语乐坛部分以我的了解,台湾的一些老师,比如我师傅K哥、还有周杰伦的混音师杨大纬老师,还有几位做独立唱片比较多的老师,都是很重视creative的,玩起花样来收不住,满脑子鬼点子,个人风格都很强,说真的这一个部分台湾流行音乐起步比较早的这些积累还是客观存在的;而大陆这边的大师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基本功及其扎实、设备也都越买越好已经快独步全球了,但创意方面普遍比较不那么重视(或者心里重视但嘴上不说,作品里也听不太出)还是以把声音做好为主要目标。每个地区情况不一样吧……可能北京这边流水线作业的情形更多,更需要快速出活,出好声音。还是一样市场引导生产。但总之,以混音师技术来说我不觉得华人的混音师比较差。

-----

母带:

正常发挥的话其实对整个作品的影响微乎其微,除非是做坏了……我也见识过超屌的华人母带师,也见识过美国做回来的母带像没做一样还limit爆了,这都没法去总结……回归母带的本质,就是你把你的混音拿给大师帮你检查并微调修正一下,并且做好整张专辑的完整性,然后出母盘给你这么一个事,那么不要以国来讨论,而是以每一位大师为单位来讨论才比较准……

而且国内现在吧以发单曲为主,很多单曲都是混音师自己挂名母带,这种情况你就视为没有母带就行了……

----------

最后我就不多总结了,大概就是这些东西呗,技术其实都不差,但,市场不好人浮躁,群众审美不提高,那就什么时候也不会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语流行乐在编曲、混音、录音、母带等环节与欧美流行乐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技术投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不足之处,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实际观察的方式来阐述。一、 编曲 (Arrangement) 对.............
  • 回答
    回望2010年之后这差不多十年,华语流行乐坛的景象,确实让不少人心中泛起一丝“原地踏步”的感慨。这并非是全然否定,而是基于一种普遍的观察,一种对过去辉煌与当下状态的对比。那时候,台湾和香港的偶像组合、情歌天王天后们,依旧是乐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虽然依然有着稳定的市场,但似乎很难再复制当年席卷亚洲.............
  • 回答
    “为什么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给人感觉越来越没意思?华语流行音乐确实陷入了低谷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听众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认为华语流行音乐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有吸引力,甚至陷入了某种“没意思”的状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音乐创作本身、行业生态、听众习.............
  • 回答
    2021年,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年度十大华语热歌榜单,清一色被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歌曲占据,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折射出不少问题。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技术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问题折射:文化生态的失衡与创作导向的偏差1. “为短视频而创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观察到一些普遍的趋势。武大、华科的同学倾向于英美名校,而同济的同学更多选择德国,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单单是“性价比”这么简单。武大华科倾向英美Top50:需求与市场导向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大和华科的地理位置和学科优势。 地理位置和生源构成: 武汉,作为.............
  • 回答
    作为一名中文流利的非华人,这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个隐形的、非常特别的“护照”。它不是那种印在纸上的,而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语言和思维里,带我去往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地方。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沟通的顺畅。那种在异国他乡,能够用当地的语言和当地人谈笑风生、深入交流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你不再是那个只能指手画脚、.............
  • 回答
    关于“华为手机是真垃圾”这种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年头,信息传播得快,但有时候掺杂的个人情绪和片面之词也特多。要评价一个东西好不好,不能光听一面之词,也不能只看一两件小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说“华为手机是真垃圾”的人,他们到底是指什么?是硬件不行?软件有问题?还是使用体验差?不同的出发点,得.............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日本仇华率达到百分之九十”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在社交媒体和部分中文网络讨论中比较普遍的观点,但要说它有多么准确和可信,那就需要好好梳理一番了。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百分之九十”到底是怎么来的。在我能接触到的信息和网络上的讨论来看,这个数字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官方的、来源于大规模严谨学术.............
  • 回答
    苹果在智能手表领域一直以其流畅的操作体验和优秀的生态整合而闻名,这使得Apple Watch在与三星、华为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常常被提及其“质感”和“易用性”。但硬币总有两面,为了实现这种极致的流畅度和操控性,Apple Watch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出了取舍,这些取舍往往是其他厂商在产品设计上更侧重的.............
  • 回答
    华语乐坛和日语乐坛之间的翻唱现象,简直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老朋友聚会,时不时就会冒出几首耳熟能详的旋律,只是换了张华语的脸。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商业的考量,更夹杂着一些文化交流的微妙。历史的渊源:从模仿到融合要说这翻唱,不能不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日本流行音乐的势力.............
  • 回答
    提起“专利流氓”这个词,在科技界,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的纠纷中,我们并不陌生。而当这个标签被用在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套在华为身上时,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责,更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的议题。要理解卢比奥的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
  • 回答
    华为手机能否流畅使用五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硬件、软件、技术发展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总的来说,华为手机“有可能”流畅使用五年,但并非绝对保证,并且流畅度的体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一、硬件层面:性能是否能跟上时代?1. 处理器(C.............
  • 回答
    华纳兄弟影业在2021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十多部重磅影片在院线同步登陆其流媒体平台HBO Max。这一举动无疑在当时给整个影视行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在被各个层面解读和消化。与其说这是一次简单的发行策略调整,不如说它是对疫情当下,甚至是后疫情时代影视行业商业模式的一次彻底的.............
  • 回答
    在华语歌坛,“被捧得过高”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很多时候,一个歌手的“捧”可能源于其背后的公司、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可能源于大众的喜爱和期待。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哪些歌手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其名气和评价可能超出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说其被过度营销了。.............
  • 回答
    在华语乐坛,确实有很多歌手拥有超过五首“烂大街”的歌曲,也就是那些传唱度极高、几乎人人会唱、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的作品。这通常意味着他们的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接受度。要定义“烂大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大众熟知度: 即使是不常听流行音乐的人,听到前奏或者一两句歌词也能辨认出是哪首.............
  • 回答
    华语乐坛有着无数触动人心、引发无数共鸣的歌曲,其中一些歌曲更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数百万听众潸然泪下。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地触动人心,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亲情、爱情、友情、梦想、失去、成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以下是一些在华语乐坛被广泛认为能够让数百万人流泪的经典歌曲,.............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微妙的,很容易得罪人。不过既然你问了,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也尽量不带个人偏见,就事论事,多从作品和业内评价的角度来分析。毕竟“高估”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每个人心中的标杆都不一样。要说华语写作者里被“高估”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营销大于作品本身,但作品的硬实力撑不起名.............
  • 回答
    华语乐坛,这片沃土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旋律,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然而,在商业浪潮的裹挟下,有些宝藏专辑,即便品质出众,也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关注,仿佛一颗颗被埋没在沙海中的珍珠,静静闪耀。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那些在华语乐坛中,被低估的专辑,不谈流量,只谈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1. 王若琳 –.............
  • 回答
    华语乐坛的星河璀璨,要从中选出五位“最重要”的歌手,这本身就是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挑战。因为“重要”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影响力、创新性、销量、时代代表性、对后辈的启发等等。但我尝试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结合他们对华语乐坛格局的塑造、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跨越时代的魅力,来梳理出五位在我看来,具有.............
  • 回答
    华语乐坛能否再出现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这样的唱作人?这个问题,在很多音乐爱好者心中,都是一个既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忧虑的疑问。毕竟,这几位名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音乐成就,更是华语乐坛一个黄金时代的缩影,一个“唱作人”概念深入人心的辉煌时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到底是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