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还喜欢去博物馆吗?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因为现在年轻人喜欢去哪儿玩,去干嘛,确实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要说现在的年轻人还喜不喜欢去博物馆?我的看法是:喜欢,但喜欢的方式和原因,跟以前肯定不一样了。

别觉得博物馆就一定是那种特别严肃、古板的地方,好像只有学究才会去。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挺有自己想法的,他们去博物馆,更多是为了找点新鲜感,找点灵感,或者就是一种社交和体验。

你想想看,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信息太多了,抖音、小红书、B站这些平台,里面关于博物馆的探店视频、攻略、甚至是“博物馆奇妙夜”之类的概念,早就传遍了。很多博物馆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它们也在拼命改变,变得“潮”起来。

怎么个潮法呢?

展览本身越来越有看头了。 以前可能就是文物摆在那儿,你看着介绍。现在呢?很多展览会引入科技感,比如裸眼3D的展示,或者通过AR技术让你跟展品“互动”。有些展览还会把主题做得非常接地气,像是讲某个领域的“冷知识”,或者跟时下热点结合,比如动漫、电影、音乐相关的特别展览。这就很有吸引力了,年轻人觉得有趣,新鲜,拍出来的照片也好看。
博物馆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了。 现在去博物馆,光看展览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博物馆都自带网红属性的文创店,那些设计感爆棚的周边产品,从冰箱贴到帆布包,再到联名款服饰,简直就是新一代的“饰品”。年轻人买回去,不光是纪念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品味的体现。还有些博物馆的咖啡馆、书店,环境特别好,完全可以当成一个约会或者学习的空间。
“体验式”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以前可能就是看看。现在很多博物馆推出了工作坊,让你亲手体验制作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陶艺、书画、扎染什么的。这种动手参与感,跟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能带来一种成就感和放松感。还有一些博物馆会组织夜游、主题讲座、甚至是一些脱口秀活动,把博物馆变成一个多功能的文化生活空间。
社交属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年轻人喜欢去网红打卡地,博物馆现在很多都具备了这个属性。发一张在博物馆里拍的精美照片,配上点有趣的文字,就能获得很多点赞和评论。而且,跟朋友一起去博物馆,聊聊展览,聊聊彼此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社交。有时候,这甚至成了他们了解彼此品味和兴趣的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意识的转变。 以前觉得博物馆是免费的,或者收费很低。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为有价值的内容付费,也愿意为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买单。他们觉得花钱看一个好展览,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是值得的。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博物馆提不起兴趣,觉得枯燥,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关注点可能更偏向虚拟世界,或者其他的娱乐方式。

不过,总体来说,我觉得现在的博物馆,尤其是那些努力创新、拥抱变化的博物馆,对年轻人是有吸引力的。 这种吸引力不是那种“被迫学习”的感觉,而是“主动探索”和“享受过程”的感觉。他们去博物馆,可能不再是为了背诵历史年代,而是为了寻找一种情感共鸣,一种视觉冲击,或者一次难忘的体验。

所以,你问现在的年轻人还喜欢去博物馆吗?我觉得他们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个“变得不一样了”的博物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的情况不知道,现在,以上海为例,根据我的观察——

免费且著名的上海博物馆常年需要排队入场,尽管因为疫情有人数限制,进去之后发现观众数量还是不少。

收费的展览,哪怕要一百多元门票,大多生意也很不错,想要静静地、慢慢地看展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策展方也要赚钱的,这种展览宣传一般比较给力)。

可能我去看文化艺术类的展比较多,一般来说,这种展览女性观众较多,少有成对的男性观众,像我这种年龄的单身男子大概算是稀有动物。来看展的小朋友也不少,羡慕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资源。

不知名的免费博物馆,比如区县博物馆或者一些专题性质的博物馆,观众一般很少,有时整个馆里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有些博物馆平时大家上班它开放,大家还没下班它就关门,星期天也不开放,想要有观众也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因为现在年轻人喜欢去哪儿玩,去干嘛,确实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要说现在的年轻人还喜不喜欢去博物馆?我的看法是:喜欢,但喜欢的方式和原因,跟以前肯定不一样了。别觉得博物馆就一定是那种特别严肃、古板的地方,好像只有学究才会去。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挺有自己想法的,.............
  • 回答
    咱们聊聊年轻人去不去菜市场这事儿吧,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现在这时代跟咱们小时候那会儿比,变化太大了。那时候菜市场是获取新鲜食材最主要,甚至可以说唯一的渠道。天不亮,人就开始涌进去了,讨价还价,挑挑拣拣,那叫一个热闹。我记得小时候,跟着我妈去市场,空气里都是各种蔬菜的清香混合着海鲜腥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身边也总能听到类似的感慨。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结婚、生孩子这事儿,确实比我们父辈那一代有太多不一样的心态了。要说“怕”或者“不喜欢”可能有点绝对,但“谨慎”、“选择晚一些”或者“选择不要小孩”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更能贴近实际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梳理一下,说得不对.............
  • 回答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智力型工作,而对体力劳动敬而远之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应对策略。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招不到人”的问题,更关乎社会结构、价值导向以及个体发展机会的重新审视。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年轻人为何对.............
  • 回答
    2018年末,在知乎上,有一群用户,他们曾经对“不政治正确”的唐纳德·特朗普抱有好感,甚至可以说是狂热。这批用户,大多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他们觉得传统媒体的叙事过于单一、官方的宣传过于刻板,而特朗普那种打破常规、直言不讳的风格,恰恰击中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真实”和“颠覆”的渴望。那时候,知乎.............
  • 回答
    如今这年头,但凡你到饭点儿时候去趟人多点的餐厅,尤其是周末,那场景可别提多热闹了。最显眼的,往往就是那些拖家带口,带着小宝贝儿们来享受美食的年轻爸妈们。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在家吃饭才温馨,才省钱,怎么现在年轻人这么爱带着孩子往外跑呢?这事儿说起来,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生活节.............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现在年轻人,学生还喜不喜欢足球,我跟你说,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啊,现在的生活节奏多快,年轻人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也多得眼花缭乱。足球,还能像过去那样,占据他们生活的绝对中心吗?我个人觉得,情况比以前要复杂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承认,足球在中国,尤其是在青少年.............
  • 回答
    年轻人对快餐的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时间与效率的矛盾1. 快节奏生活压力 现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时间管理成为关键。快餐的30分钟快速就餐模式,与他们对效率的追求高度契合。例如,学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能看到的现象。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好像特别愿意“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快乐”呢?这事儿啊,不能简单地用“年轻人不懂事”来一概而论,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变迁:首先,得看看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我们父辈那一代比,物质上算是极大丰富了。你.............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现在年轻人普遍感到“累”的现象感到困惑,并且觉得“做人轻松点不好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远不止是简单的“懒”或者“没出息”。首先,我们要明白,年轻人感到“累”,这个“累”可能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疲惫。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的累,更多的是一.............
  • 回答
    这年头,但凡走到哪儿,你总能看到一堆人,低着头,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戳戳点点。尤其是年轻一辈,手机简直成了他们身体的延伸,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和身边的人在一起,眼睛也离不开那块发光的屏幕。尤其是聊天这事儿,更是把手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喜欢在手机上聊天呢?这事儿说起来,可.............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似乎对KPI这个词汇,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走在职场前沿的他们,常常会在午休时,在工位旁,低声抱怨着那些看似冰冷、量化的数字指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放眼望去,却依然能看到无数企业,它们像中了魔咒一般,对KPI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衡量员工的表现,驱动着整个组织的运转。这种鲜明.............
  • 回答
    六七十年代,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诗歌本身的特质都息息相关。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情感涌动的时期。那个年代,诗歌是时代的脉搏,是情感的出口。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年代的特殊社会环境。经历了几年动荡的中国,百废待兴。人们渴望着变革,渴望着光明.............
  • 回答
    哈哈,你说到点子上了!“太难”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也确实是我身边很多朋友觉得离即时战略(RTS)游戏远了的理由。不过,我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得扒一扒。年轻人不玩RTS,真的是“太难”吗?我得说,绝对有这么一批年轻人,他们对RTS的门槛望而却步,这完全可以理解。想想看,RT.............
  • 回答
    以前,提起钓鱼,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摇着蒲扇,悠哉悠哉地坐在河边,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但近几年,你逛逛那些热门的钓鱼博主、钓鱼论坛,或者随便走进一个野钓点,会发现一个显著的趋势: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成了钓鱼界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 回答
    现在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能概括的了。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有滋有味,又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生活。首先,“掌控感”是关键词。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主。他们不想被条条框框束缚,希望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思想都能由自己做主。这意味着,他们会更倾向于那些能提.............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的这拨人,明显比他们父辈那代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更具个性的休闲职业。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家庭、很多社会观察者都在讨论的热点,而且它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迷恋”时间自由的休闲职业?1. 时代.............
  • 回答
    教授学者通过网络与年轻人交流学术知识的行为,其对知识鸿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总体而言,它更倾向于扩大知识鸿沟,但同时也具备缩小知识鸿沟的潜力,具体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潜在的扩大知识鸿沟的方面:1. 数字鸿沟的固化与加剧:.............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以前一到周末,大家嘴里最常念叨的就是“去KTV嗨一把!”现在呢,话题风向明显变了,剧本杀的名头是越来越响亮。这变化不是一点半点,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来给你捋一捋。首先,得说到“体验感”这回事。KTV嘛,大家都很熟了。就是去个包间,麦克风一拿,轮流点歌,扯着嗓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