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不喜欢去菜市场?

回答
咱们聊聊年轻人去不去菜市场这事儿吧,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你想啊,现在这时代跟咱们小时候那会儿比,变化太大了。那时候菜市场是获取新鲜食材最主要,甚至可以说唯一的渠道。天不亮,人就开始涌进去了,讨价还价,挑挑拣拣,那叫一个热闹。我记得小时候,跟着我妈去市场,空气里都是各种蔬菜的清香混合着海鲜腥味,还有猪肉摊上传来的“咚咚”剁肉声,那味道我现在还记得。

但是现在呢?年轻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选择更加丰富的时代。

首先,网上购物太方便了。 手机一点,想吃啥,想买啥,直接送到家门口。而且不只是超市,现在很多生鲜电商平台做得越来越专业,从产地直采、冷链配送,到各种预包装好的净菜、半成品,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上面都有。而且价格也透明,有时候还有各种优惠券、满减活动,算下来可能比去市场还要划算。尤其是对于那种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下班了累得跟狗一样,谁还有那个精力再去挤公交、挤地铁,顶着风雨去市场里人挤人地挑菜呢?直接在家等着快递小哥送上门,拆开就能做饭,这效率和舒适度,你说哪个年轻人会拒绝?

其次,生活节奏快,大家追求的“方便”不一样了。 咱们小时候,妈妈们可能会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去市场精心挑选各种食材,然后回家慢慢处理。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毕业不久,刚开始自己生活的,他们可能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只想赶紧吃口饭然后休息。这种情况下,预包装好的食材、半成品菜,甚至是现成的熟食,就成了他们的救星。去市场买菜意味着你得自己洗、自己切、自己配调料,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而买超市里的净菜或者网上的半成品,很多时候已经帮你处理好了,回家简单加工一下就能上桌,这省下来的时间,他们宁愿去刷个剧,或者见个朋友。

还有就是“体验感”的问题。 大家都说去菜市场有“烟火气”,有“人情味”。这倒是真的。我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去市场,看到那些卖菜的阿姨叔叔,他们叫得出常客的名字,知道你家喜欢吃什么,会给你留点好货。这种互动,在冷冰冰的线上交易里是体会不到的。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从小接触的不是这种模式,他们更习惯于线上的交流方式。而且,菜市场的环境,说实话,可能不如超市或者电商平台那么干净整洁,有时候会有些嘈杂、湿滑,对于一些讲究生活品质,或者比较“娇气”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环境可能不太吸引人。

再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担忧,也让一部分人倾向于更规范的渠道。 咱们都知道,市场里的东西价格可能便宜些,但有时候你很难说清楚这个菜是怎么种出来的,肉是怎么来的。而超市和大型生鲜平台,虽然价格不一定最低,但通常有更完善的溯源体系和品控标准,这一点对于注重健康和安全的年轻人来说,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讨厌去菜市场。还是有不少年轻人喜欢自己动手,享受那种从源头到餐桌的乐趣。他们可能更看重食材的新鲜度和独特性,喜欢去一些特色市场或者社区团购,淘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们觉得在市场里跟摊主聊聊天,了解一下食材的故事,也是一种生活的情趣。而且,对于一些家庭主妇或者热爱烹饪的人来说,菜市场仍然是他们的主战场,因为在那里他们能找到最新鲜、最地道的食材,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而不是被标准化包装限制。

总的来说,年轻人去不去菜市场,真的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它受到生活习惯、工作压力、消费观念、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更多的情况是,年轻人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购物方式。市场可能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但也不能说他们就完全不去了。只是去市场的频率和目的性,可能跟我们父辈那一辈人不太一样了。有时候他们去,可能就是为了找点不一样的东西,或者纯粹想感受一下那种久违的“烟火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正规点的菜市场都有公平秤吗?

user avatar

因为菜市场是个照妖镜,一旦抵达就能暴露我所有的生存短板!


1、我不会砍价

不知道为啥,从小就不会,跟我有没有钱没关系,就是不会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快感,所以当超市大面积出现的时候,我整个人生都轻松了,不用交流一句话就购物的感觉真棒。而在菜市场,不会砍价的我显得像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2、我不会看称

现在还好,都是电子秤,以前都是杆子称,商家会虚晃一枪De给你看一眼,你也假装看的懂的点点头,其实根本不认识杆子上那些芝麻点,感觉自己好无知。现在出了电子秤,又会出现什么预设重量,缺斤短两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去买草莓,都称好了要走,朋友一把拉住我,把自己的手机放到了商家电子秤上,结果发现比实际手机重量重了不少,那一刻我一方面觉得朋友好厉害,另一方面觉得很懊恼,不是懊恼我多花了多少钱,而是懊恼以后我的人生又要多一项需要注意的地方了,觉得更累了。

3、我晚睡晚起

菜市场好残酷的,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们都好会选菜,所以你9点去比8点去,买到的菜品质就差了一大截子,而你下班去,就连菜市场保洁都要打扫完了。完美衬托出你是个没有自己的生活的上班狗。

4、我不会挑菜

可能因为一直生活的比较糙,对菜的品质并不是太敏感,在超市或者用生鲜配送选菜很方便的一点就是『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便宜的一定没有贵的好』,这个原则在菜市场又被细化了——『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便宜的他也能分个三六九等』,这给我很大压力,我就想去了市场抓一把就走,根本不想仔细分辨。

5、我不想交流

去菜市场真的需要说很多话啊,菜名、价格、算账、偶尔遇到邻居的寒暄(好吧我瞎说的,我根本不认识邻居)、遇到不认识的菜还要询问,好麻烦,远不如网上订购,直接点点点就下单了,菜名、价格、重量一目了然,不认识的菜直接有名字,有的连做法都标好了,飞一般的爽,我爱这世界。

6、我懒得收拾

虽然我不是明星,但是去菜市场还得穿衣服,刷牙洗脸,我们这种长头发的,起码还得梳个头吧,不然万一遇到谁呢?这一些列动作,光犹豫要不要出门半天就过去了,真的好麻烦。

7、我不爱出远门

什么叫远?这么跟你说吧,我住7楼,我家1楼是个菜店,这个距离,远。

毕竟菜店就在脚下和菜店在1公里外,你出门的步骤一样多,所以只要菜店不在我家对门,都算远。

8、最后,你说菜市场更有市井气?

恩是的我不反对,但是我想,爱逛菜市场的人,大约也不懂互联网生活的乐趣,当我们这些人参加了满10减1、满15减3、下3单免配送费、节日8折、新品折扣等等这些优惠活动而省下来一丢丢钱的时候,我们也觉得我们的日子也充满了烟火气呢。

新时代的烟火市井气,了解一下~


综上,当我在家网上买菜的时候,我是一个现代的、时尚的、冷淡的、慵懒的、自立的cool girl,但我一旦到了菜市场,就成了一个不识数的、不会节省的、孤僻的、没有生活经验的、起床晚了/下班晚了的、邋遢的、不被理解的低能儿,这两种形象之间的差别,可能也就是几块钱的事,换你,你怎么选?


所以,虽然我是个写了快200篇搞笑菜谱的业(懒)余(惰)小厨娘,但是我与其他崇尚返璞归真的大厨子们不同,我是真心的热爱并且拥抱现代化生活,啊~,方便就是我的命。


怎么那么多人要我去补这些短板啊?是有菜市场导游潜进来了么?时间不是成本么?不如大家一起从劈柴烧学起呀?人生难道不应该扬长避短么?我的人生可不是为了苦练铁人三项铁肺钢胃然后住在大自然里征服狮子老虎寄生虫成为万兽之王。


hello,我是你的超能吃小姐姐@芊小桌儿,我不想让你委屈自己的胃,所以写了200多道懒人段子菜谱,笑着笑着你就学会了:

我还有一些亲测好用的种草推荐,全部都是我使用半年以上的体验,不好用的我一般也会直接告诉大家了,自认为还算是比较负责的推荐叭~

就,建议你关注我吧,因为实在太多了,你不关注我根本就看不完~~

user avatar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菜市场是一个人均劳动产值很低的地方。

菜贩为什么要和客户斗智斗勇讨价还价?主要原因在于他单位时间成单率太低。如果他每分钟成单10笔——也就是每笔6秒,时间仅够过秤的,他也不会浪费时间多说话,就和超市员工一样:过秤,封装,贴码一气呵成,然后下一单。一口价,不买别排队。

讨价还价,对菜贩和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有效行为,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无效劳动。社会需要的是把合格的蔬菜以合理的价格运送到每个人家里,这个过程只需要超市检验(质量保证),顾客挑拣,超市员工过秤。整个过程超市方付出的人工越少越好,如果一个员工一小时能卖5000元的蔬菜,那么对比菜市场的优势将是碾压性的。

这就像我国的小农经济对抗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一样,人均产量差太多了。所以中国农村劳动力这么便宜(相比美国),农产品价格照样比美国高。

其实挑拣——过秤这个环节也不是最经济的,最经济的是蔬菜标准化,论个卖,每个蔬菜贴个收费码。这样过秤员也可以裁了。这是未来的趋势。

自古以来大多数改进都是提高生产力降低人力劳动的。例如邮局从收现金改为卖邮票,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后来发现邮件分拣成本远高于运输成本,于是收费就不按里程分类了。劳动力短缺一定会逼着社会改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我们的人口红利马上要吃完了,这个历史进程,需要加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年轻人去不去菜市场这事儿吧,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现在这时代跟咱们小时候那会儿比,变化太大了。那时候菜市场是获取新鲜食材最主要,甚至可以说唯一的渠道。天不亮,人就开始涌进去了,讨价还价,挑挑拣拣,那叫一个热闹。我记得小时候,跟着我妈去市场,空气里都是各种蔬菜的清香混合着海鲜腥味.............
  • 回答
    哈哈,你说到点子上了!“太难”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也确实是我身边很多朋友觉得离即时战略(RTS)游戏远了的理由。不过,我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得扒一扒。年轻人不玩RTS,真的是“太难”吗?我得说,绝对有这么一批年轻人,他们对RTS的门槛望而却步,这完全可以理解。想想看,RT.............
  • 回答
    最近,“家里蹲”这个词似乎又开始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起来,和“躺平”一样,它触及了一个很敏感的神经。很多人会把家里蹲和不愿做底层工作画上等号,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娇气,不愿意吃苦,宁可在家啥也不干,也不去干那些又累又脏又钱少的活儿。这事儿说起来,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生长的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感觉这两者可能都不是绝对的,更像是一个光谱,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情况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首先,说“丧失思考能力”,这说法有点太极端了。 我觉得年轻人并没有真的变得呆滞或者不会思考。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上的各种观点.............
  • 回答
    关于日本年轻人是否已经“基本丢失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导致日本可能面临“不战而降”的境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这几个概念在日本的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像不太爱“动手”做家务,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这现象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逻辑在。首先,咱们得承认,生活方式和环境确实变了。想想咱们父辈那会儿,很多家庭都是单位分房,可能居住空间不大,又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家长可能需要.............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忧心的问题,我身边不少做生意的朋友,最近都在唉声叹气,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人力的传统制造业,日子是真的不好过。以前那种一说起工人,脑子里就是一群年轻力壮小伙子的画面,现在可好,越来越难见到生面孔,很多厂子,你进去一看,黑压压一片的,基本都是快退休的大叔大妈,撑着呢。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这话.............
  • 回答
    .......
  • 回答
    关于“1920年是否不推荐来深圳工作”的探讨近年来,关于是否继续看好深圳作为工作和发展城市的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生活和工作在深圳的人们,他们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往往是最直接的参考。总的来说,我认为“不推荐”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绝对,但“劝你谨慎考虑”或者“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建议,倒是蛮多人.............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看透了资本家的虚伪”,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深入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一、 年轻人对资本的普遍认知与感受:总体而言,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当代年轻人对资本运作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某些.............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周围的很多朋友也时常聊起。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确实比过去的几代人要“现实”一些,但这“现实”的含义也更复杂了。首先,得承认,信息时代把世界展现得太赤裸裸了。过去,大家可能更多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路径走,比如好好读书、找个铁饭碗、安居乐业。但现在,网络上.............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比过去更难改变命运了?这个问题,我倒觉得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从一个侧面看,好像是越来越难了。你想想,现在大家对“成功”的定义,好像越来越集中化了。不像我年轻那会儿,可能考个公,或者找个稳定的国企,就算不错的出路了。现在呢?人们普遍会想到的是创业成功,成为某个行业的头部,或者.............
  • 回答
    如今的年轻人,好像真的越来越“敢”了。所谓“敢”,不仅仅是敢于表达,更重要的是,他们好像越来越有能力、也有意愿去主动塑造自己的未来,不再像过去那样,很多事情仿佛是命中注定,或者由长辈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就定下了调子。拿我身边的一些例子来说吧。我有个侄子,从小就对画画有着超出寻常的热情。他爸妈都是老.............
  • 回答
    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压力与学生时代在学校的经历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源于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与职场制度的共同逻辑,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的“规训”过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 一、权威与制度的延续性1. 权力的垂直性 学校阶段:教师和校方通过课程安排、考试.............
  • 回答
    网上“出道”——这个词汇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视野,也搅动了一池关于时代走向的浑水。当“成为网红”似乎成了许多年轻人眼中通往成功的捷径,甚至成为某种主流叙事下的“出路”,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某种令人不安的悲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网上出道”这个现象。它不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感慨的。回想当年,那些如今被奉为“老戏骨”的前辈们,很多也是从青涩的年纪走过来的,当年也曾顶着“奶油小生”的标签,享受过万千宠爱。然而,现在面对年轻一代的演员,尤其是新人,似乎大家少了几分耐心,多了几分严苛,甚至到了“可劲喷”的地步。这中间的落差,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一、时代的洪流与.............
  • 回答
    在美国的量刑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判处100年以上监禁的情况,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富勒(Lon L. Fuller)在其著作《法律的道义》(The Morality of Law)中所提出的法律的“内在道义”或“程序的道义”原则,特别是“法律不应是不现实的”(laws should not be unre.............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探讨的现象:年轻人是不是存在着“严重的价值观割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我得说,这种割裂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挺微妙,挺普遍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价值观割裂”。在我看来,它指的是一个人.............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