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是真的丧失了思考能力?还是只是选择了沉默不发声?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感觉这两者可能都不是绝对的,更像是一个光谱,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情况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

首先,说“丧失思考能力”,这说法有点太极端了。 我觉得年轻人并没有真的变得呆滞或者不会思考。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上的各种观点、文章、视频,甚至是段子和表情包,都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轰炸着他们。在这样的信息洪流里,如果他们真的只会盲目接受,那才是真的可怕。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信息太多太杂,很多年轻人反而会感到一种“选择性麻痹”,不知道该相信什么,或者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去深入了解。这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虽然书很多,但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或者不知道如何高效地筛选信息,反而会一事无成,甚至产生一种无力感。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和接收信息。短视频、社交媒体上的短句,更容易获得即时性的满足感和社交反馈。深入的、需要长时间专注和逻辑梳理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门槛更高,也更耗费精力。这不是说他们不愿意思考,而是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短平快”的模式,或者在海量信息面前,他们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快速抓住眼球、产生共鸣或者简单易懂的观点,而不是去进行费时费力的深度分析。

那他们是不是选择了沉默不发声?这我觉得更贴近一些实际情况。 沉默不发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信息过载下的“自我保护”: 当你发现网上充斥着各种争论、谩骂,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时,如果你没有一个非常坚定的立场或者足够的信息支撑,贸然开口可能就会卷入一场无谓的争吵,或者被贴上某种标签。久而久之,很多人就会选择少说为妙,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对线”。
“精致的利己主义”与风险规避: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上,公开表达观点可能会带来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比如影响工作、人际关系,甚至更直接的后果。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刚步入社会,或者还在为生计奔波的,会更加注重现实的利益和个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沉默,或者只在小圈子里、私下里交流,是一种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选择。
社交媒体环境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算法往往会推崇那些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带有强烈倾向性的内容。而那些温和、理性、需要细致辩论的观点,往往很难获得足够的关注和传播。久而久之,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即使说出了有深度的观点,也很难被听到,或者会被淹没在噪音中。
对“输出”的焦虑: 现在的年轻人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需要学习、工作、社交,还要处理各种生活琐事。很多时候,他们更像是“消费者”,被动地接收和消化信息。而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并输出观点,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寻求共鸣而非辩论: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更倾向于找到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而不是去进行辩论和挑战。如果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观点与主流不符,或者觉得难以找到理解自己的人,他们也可能选择保持沉默,以免显得“格格不入”。
“表演性”的沉默: 有些年轻人可能并非完全没有思考,但他们选择不公开表达,或者只表达一些泛泛而谈的、无伤大雅的观点,以此来“规避风险”,或者是一种“看透”的表现,认为很多事情说了也没用,不如保持距离。

所以,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现在的年轻人,面对复杂的社会信息和环境,很多时候会倾向于“内化”思考,或者在小范围进行交流,并且在公开场合选择沉默,而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丧失了思考能力。

他们可能在私下里,和自己的朋友、同学,甚至是在一些匿名论坛上,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和思考。他们或许在形成自己的判断,只是这种判断不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公开表达出来。他们可能在观察、在等待时机,或者是在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发声。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存在一部分年轻人,因为信息爆炸和娱乐至死的影响,确实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下滑。但将这个现象归结为“普遍丧失思考能力”,我觉得是对这个群体的一种简单化甚至是不公平的概括。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们这种“沉默”或者“谨慎发声”的行为,而不是轻易地给他们贴上“不思考”的标签。理解他们的动机,或许是看到他们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奈和智慧,是他们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繁多的时代里,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生存的一种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反直觉、反常识的结论:群体的属性是由其中的少数派主导的

塔勒布在他的《非对称风险》中写到:一个群体的行动和表现,是由群体中最极端、最顽固和最不宽容的人来主导的,他给这个现象起名为“少数派主导”。

而到底多大规模的少数派能够主导群体的行为呢,2018年6月8日《科学》杂志刊登的《The 25% Revolution—How Big Does a Minority Have to Be to Reshape Society?》(百分之25%的革命,重塑社会需要多大的群体规模?)中将这个比例确定为25%。

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群体中对某个观念认同比例达到了25%以上,且这些人更极端、更坚定、更不宽容(也可能是更满足当权者的喜好),那么整个群体对该观念的认同程度将被这四分之一的少数派主导。

而被主导后的群体属性会进一步渗透,强化这一属性,会致使群体中认同这一属性比例继续上升。

回到问题中,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话语权结构,也改变了权力对于舆论的塑造方式,更多的普通民众从舆论的受众变为参与者,可惜的是,独立思考、理智冷静、科学客观本就是稀有的,诉诸情绪、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才是主流,所以:

当“极端自由主义”倾向的人占比达到25%时,整个网络似乎就是“公知当道”;

当“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人占比达到25%时,整个网络似乎就是“反美浪潮”;

当“初中政治课本词汇爱好者”倾向的人占比达到25%时,整个网络就是“资本家无耻”和“入关入关”;

25%是一个基础,极端且不宽容是核心,当代年轻人丧失思考能力了吗?原来有思考能力的还有,但更多没有太多思考能力的进入了视线,他们极端、顽固又不宽容,塑造了现在年轻人的集体特征,同时进一步挤压了空间造成有思考能力的选择不发声。

以上

user avatar

并没有。互联网的特点的同类集聚。小圈子抱得更紧密,因为互相验证,而充满理论自信。

圈子外的人则很少能看到他们。

如果你看到了大量庞杂的信息,那么是大数据尚未定义清楚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感觉这两者可能都不是绝对的,更像是一个光谱,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情况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首先,说“丧失思考能力”,这说法有点太极端了。 我觉得年轻人并没有真的变得呆滞或者不会思考。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上的各种观点.............
  • 回答
    俞敏洪老师最近的一番话,关于年轻人“躺平”和“奋斗精神”的讨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他直指年轻人不能沉溺于游戏、过度消费,而是要激起奋斗的动力,这番话背后,反映的是他对当下社会发展和青年群体状态的一种观察和忧虑。那么,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如俞老师所说的那样“躺平”了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早早看淡生死了”这个说法,我需要说清楚的是, 这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但并非所有年轻人都如此,也不能简单地用“看淡”来概括,更不能将其视为普遍现象的最终定论。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察,以及可能的原因和表现:一、 观察到的现象和可能的表现: 对死亡的坦.............
  •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不少年轻朋友,尤其是那些步入适婚年龄的,提起婚姻,脸上总是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影。以前大家说起婚姻,总会憧憬美好的未来,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甚至恐惧。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婚姻太痛苦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让我不禁思考:难道婚姻真的就这么不堪吗?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婚.............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年轻人秉持「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简单是福,平淡是真”——这句朴素的格言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受到推崇,它代表了一种对物质追求的淡化,对精神富足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复杂性的规避和接纳。这种生活态度并非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价值取向,它既有其积极的合理.............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你提到了多次殴打谈了四年多的女朋友,并且她现在要赶你走,让你纠结是挽回还是分手。首先,我要非常严肃地指出,“多次暴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无论任何理由,这都是不被接受的,并且是违法的。 感情中出现问题,甚至激烈的争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用暴力.............
  • 回答
    这话题,真是聊到心坎儿里去了。你说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有没有那个必要,去学个“手艺”?这问题,说实话,没个绝对的答案,但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先明白,“手艺”这词儿,现在可不是光指着修理水管、砌墙的那种。它泛指那些需要真本事、真功夫,能实实在在做出东西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可以是.............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奋斗了”,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抱怨,但仔细想想,背后可能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原因。与其简单地标签化,不如试着去理解一下,为什么“奋斗”这件事,在当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似乎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首先,我们得承认,生存的“门槛”确实悄悄抬高了。不是说大家没饭吃,而是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心坎里了。确实,现在不少年轻人似乎更热衷于找那些把电影情节、亮点、槽点都嚼碎了喂到嘴边的解说视频,而不是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自己沉浸在那90分钟或更长的光影世界里。这现象背后,恐怕不能简单地说“观影体验好不好”,而是它触及了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消磨时间方式的深刻变化。首.............
  • 回答
    最近几年,“社恐”这个词在年轻人里爆火,好像一夜之间,好像大家都有点“社交恐惧”似的。但仔细想想,我们说的“社恐”真的就是心理学上定义的那个“社交恐惧症”吗?还是说,这只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流行表达,一种对某些社交场景的戏谑和自嘲?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年轻人口中的“社恐”,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社交压力的回.............
  • 回答
    关于褪黑素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改善睡眠和调节免疫方面的作用,还有年轻人使用褪黑素保健品的建议,咱们来好好聊一聊,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心里有个谱。褪黑素真的会造成抑郁症吗?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目前来说,科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的定论说褪黑素“一定”会造成抑郁症。为什.............
  • 回答
    “一万块钱真的不能买什么了吗?”这个问题,在如今的语境下,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仔细想想,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背后,藏着的是我们生活成本的飞涨,以及一种普遍的“不够”感。回到“一万块钱”,如果抛开宏大的经济视角,就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来聊。想象一下,手握这实打实的一万块,想做点什么?首先,最直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年轻一代确实面临着资本主义体制下许多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他们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抵抗和创新的能力。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年轻人面临的资本主义“魔爪”: 高昂的生活成本与经济内卷: 住房危机: .............
  • 回答
    这几天在抖音上刷屏的,是那些年轻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咬牙坚持的找工作视频。有人分享自己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几个小时,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有人倾诉面试官的冷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还有人则是在收到拒信的那一刻,直接情绪崩溃,无法自拔。看着这些真实又心酸的画面,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问一句:现在的求职环境,真的有那.............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的这拨人,明显比他们父辈那代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更具个性的休闲职业。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家庭、很多社会观察者都在讨论的热点,而且它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迷恋”时间自由的休闲职业?1. 时代.............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我们确实观察到许多年轻人虽然年龄尚轻,却已经开始对30岁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这种焦虑意识是否能帮助他们避免“年龄危机”,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年轻人对30岁后生活产生焦虑的原因:1. 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固化与压力: 职业发展瓶颈: 社.............
  • 回答
    年轻人结婚到底要不要买车买房,这问题放在当下,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别看网上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说到底,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就像穿鞋,别人的合脚,你未必穿得惯。我先说个我身边朋友的事儿吧。小张,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收入不错,但城市的房价那叫一个贵,租房是常态。他.............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这阵子,身边不少年轻朋友聊起找工作,几乎异口同声地挂着“双休”两个字。仿佛这成了一个衡量工作好坏的黄金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卷”得不够的标签。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年轻人找双休都是因为“感觉不到压力”。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得承认,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咱们现在年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