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今的中国年轻人是不是存在着严重的价值观割裂?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探讨的现象:年轻人是不是存在着“严重的价值观割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我得说,这种割裂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挺微妙,挺普遍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价值观割裂”。在我看来,它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相信和追求的价值,跟他外在的行为、言论,甚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推崇的价值,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就好像你心里想的是“诗和远方”,可现实逼着你天天追着“KPI”和“房贷”,久而久之,这种拧巴感就出来了。

在中国当下,这种拧巴感尤其体现在年轻人身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跟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快有关系。

一方面,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 从小接触到的信息是多元的,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被鼓励“走出去”、“闯世界”,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成长背景,天然地会让我们拥抱一些更具现代性、个体性的价值观,比如:

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 相比于父辈那种“集体至上”、“为国奉献”的观念,我们更强调个人的感受、快乐和梦想。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仅仅作为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考研、考公固然有其吸引力,但背后也反映了年轻人对稳定、体面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考量。
公平和正义的诉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公现象更容易被曝光,也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和愤怒。我们渴望一个更公平、更透明的社会环境,对权力寻租、特权现象容忍度较低。
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吸引: 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年轻人从小就被各种广告和潮流包围,消费能力也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升。追求品质生活、体验式消费、品牌认同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可能愿意为了一场旅行、一场演唱会、一件心仪的衣服而“月光”,这与父辈“勤俭持家”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与重塑: 比如婚恋观,自由恋爱、平等沟通、共同分担家务,这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一些更传统的家庭里,仍然可能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门当户对”的期待。

另一方面,我们又身处一个依然存在着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和社会惯性之中。 尤其是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对年轻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强大的。

孝道与家庭责任: “百善孝为先”,这句老话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我们追求独立,但在父母需要照顾、家庭出现变故时,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有时会与我们追求个人自由、追求“活在当下”的愿望产生冲突。比如,为了照顾父母而牺牲自己的事业发展机会,或者为了给家里攒钱而不敢轻易消费。
集体主义和人情社会: 尽管个人主义抬头,但中国的社会网络仍然强调“关系”和“人情”。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参与一些并不完全出于自愿的社交活动。这种“不得不”的社交,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与我们渴望的“清净”、“高效”的个人空间相悖。
社会评价体系的惯性: 尽管我们内心可能并不那么看重,但在很多时候,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依然沿用了相对传统的标准: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有房有车、早结婚生子等等。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与主流期待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选择丁克家庭、或者专注于某个小众的兴趣爱好,很容易受到不理解甚至质疑。这种外部压力,也会加剧内心的割裂。
“内卷”与“躺平”的思潮背后: 我们常常听到年轻人谈论“内卷”,意思是明明大家都很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回报,反而互相消耗。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会选择“躺平”,用一种看似消极的方式来对抗无效的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评价体系和成功路径的价值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又常常会受到“不思进取”、“没有担当”的批评,所以,“躺平”本身也可能是一种不被社会完全接受的价值观,从而产生割裂。

所以,我认为与其说是“严重的价值观割裂”,不如说是年轻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正在经历一场“价值观的重塑和融合”。

这种重塑和融合,体现在: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也不是全盘拥抱西方的某种模式。他们更倾向于在两者之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取和整合出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比如,尊重父母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享受现代消费生活,但也懂得为未来储蓄。
价值的多元化和个体化: 以前可能大家价值观比较单一,社会舆论导向性很强。现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你可以选择努力“卷”上去,也可以选择“躺平”探索内心;你可以选择传统婚姻家庭,也可以选择不婚主义或丁克。只要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都有存在的空间。这种多元化本身,就意味着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绝对的价值观能够完全涵盖所有人的内心。
行为与内在认同的博弈: 有时,年轻人可能会因为社会压力、家庭期待或者现实需要,做出一些与内心深处价值观不太一致的行为。比如,违心地去迎合某些人际关系,或者暂时放弃自己的兴趣去追求一份“稳定但不喜欢”的工作。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是很多年轻人都会经历的,它反映了在现实面前,内在价值的实现往往需要付出代价,甚至需要妥协。这是一种持续的博弈,而不是彻底的割裂。

因此,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定性为“严重的价值观割裂”,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和消极了。 它更像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转型期下的阵痛,是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在消化、吸收、整合各种信息和影响,试图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够在这个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的价值指南。

我们不能因为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或者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与父辈不同,就轻易地判定他们“价值观有问题”。这恰恰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体现。关键在于,这种重塑过程是否健康,是否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能够指导行动的内在价值体系,并且最终能否找到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方式。

所以,与其说“严重的价值观割裂”,我更愿意说,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处于一个“光谱化”、“个体化”、“重塑化”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矛盾和不适,但这正是他们探索自我、寻找意义的必经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存在。

价值观割裂最严重的是70后,80后年轻的时候,他们在世纪初到2014年组成了论坛世代。

这批人政治光谱分散,屯聚营垒,日日论战。直至今日,无论周小平,马前卒,还是硕帝都是出自论坛世代。当然也出了一批键盘公知。但是公知圈子很难进的,现充公知一个比一个拉风,陈丹青,贺卫方哪怕是比较low的高晓松简历也是硬核得不得了。所以公知圈键盘出身的五岳散人们始终都是配角。不管怎么说,论坛世代是在长篇大论的彻夜对喷中成长起来的,主旨是推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虽然过程也有很多肮脏的手段,目的重点还是“论”。

2014年以后,主力变成了现在的举报世代。举报世代价值观其实相当简单,左中右当然还有,但是这批人不喜欢细分,他们热衷于简化、简化、再简化。比2复杂的东西爸爸看不懂也不想看,直说吧,粉还是黑?论坛世代各种价值观全列出来要打出很长的目录还要加注释。举报世代只有两种价值观,就是王小波说的大隋价值观:

大隋开国以来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反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探讨的现象:年轻人是不是存在着“严重的价值观割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我得说,这种割裂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挺微妙,挺普遍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价值观割裂”。在我看来,它指的是一个人.............
  • 回答
    家族的纽带,在现代洪流中悄然松动?提起“家庭”,老一辈中国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种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联结:孝道为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孙绕膝,家族荣耀。这种观念,曾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图腾。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的年轻人,会发现,这曾经坚固无比的家庭观念,似乎正经历着一.............
  • 回答
    在中国,年轻听障人士的生活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图景,其中既有挑战,也有充满希望的机遇。他们与健全人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的听力损失程度、是否接受过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支持,以及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交流能力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首.............
  • 回答
    斯蒂芬·班农的这个比喻,把当代的中国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相提并论,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在理解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将任何一个国家与“1930年代的德国”进行类比,本身就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神经。那个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关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披着5000年文化的皮,实则传统文化底蕴基本丧失殆尽的国家”,这样的表述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偏激。但其中蕴含的担忧,确实反映了许多人对当前文化生态的观察和思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把我们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果中国现在的版图,在1433年那个时间节点出现,军事上的利弊确实值得细细说道,而且远非一概而论的“更有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433年时中国的主要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当时军事力量的特点。那时候,明朝刚刚经历了“靖难之役”不久,国力尚且强盛,拥.............
  • 回答
    2010年中美“共治”概念的争议与回响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治”(G2)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中美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中国最终公开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如今看来,这场“拒绝”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奥巴马的“G2”设想:时代背景与.............
  • 回答
    2018年,我们回望中国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节点。这条路究竟走对了没有?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像是一个仍在探索、充满机遇但也伴随挑战的复杂命题。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BIM的发展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大,也问出了很多想当练习生的同学心里的困惑。 “颜值”这个词,说实话,在练习生选拔里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或者“不行”就能概括的。我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让你对“颜值”以及它在练习生这条路上的作用有个更清晰的认识:1. “颜值”的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场景:现在是2017年,美国在未来三年内(即2020年前)经历一次重大的经济转折,并进入衰退。与此同时,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或有所突破。 那么,这对中国来说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宏观经济议题,我会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直接的经.............
  • 回答
    关于中国GDP将持续增长并超越美国的普遍看法,以及将其与30年前的日本进行对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为什么现在普遍认为中国GDP将持续增长并超越美国?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来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潜力,以及一些关键的支撑因素: 巨大.............
  • 回答
    中国现存 KTV 企业数量锐减,不到七年前的一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背后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交织的结果。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一、消费习惯与娱乐方式的巨大变迁: 年轻一代的口味变化是关键。 KTV 曾经是年轻人社交、聚会、释放压力最主.............
  • 回答
    从2020年10月这个时间点来看,评估瑞典的群体免疫策略是否“成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当时的情况是,瑞典确实采取了一种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更为宽松的防疫策略,希望通过允许病毒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来逐步建立群体免疫,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扰。然而,这个策略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确实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十多年里一个显著的变化趋势。2011年,您提到1.8T发动机在SUV领域还不算普遍,而现在却成为了许多国产SUV的主流选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技术、市场、政策和消费者需求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技术进步与涡轮增压技术的成熟这是最核心.............
  • 回答
    祭祖坟,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古老,甚至带着点距离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当我们谈论起祭祖坟,不少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活在当下,追求的是未来的精彩,为什么还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拜访那些已经冰冷的坟墓?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拉远一点,剥去那些程式化的仪式和表面的符号,你.............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这句话像一块时不时会被拎出来讨论的石头,在社交媒体上、朋友聚会间,甚至长辈的闲谈里,总能激起一些波澜。这究竟是时代的必然,还是某些群体观念的偏颇?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父辈、祖辈经历的时代,物质匮乏是常态,生活的艰辛是普遍存在的.............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品牌的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尤其是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产品力的显著提升:从“能用”到“好用”,再到“惊艳”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过去的中国品牌汽车,更多是满足“能开就行”的基本需求,在设计、品.............
  • 回答
    中国人结婚这件事,尤其是放在当下年轻人的身上来看,确实让人感到挺棘手的。不是说完全没法解,但就像解一道特别复杂的应用题,摆在你面前的变量太多了,而且很多变量之间还在互相拉扯,一个你以为解决了的问题,没准儿又衍生出新的麻烦来。咱们先说说“为什么难”。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很多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1.............
  • 回答
    近些年,观察中国年轻一代的审美变化,确实能感受到一股明显的向上跃升的趋势。这不仅仅是关于“什么好看”,而是他们看待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都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从他们对“质感”的追求就能窥见一斑。 过去,我们可能更看重“大牌”的Logo,或者简单粗暴的“新潮”。但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
  • 回答
    2020年的中国房价,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种沉甸甸的绝望感,至今想起来,依旧能让人心头一紧。天花板一样的现实:想象一下,刚毕业不久,或者工作了两三年,好不容易攒下一点积蓄,满心希望在大城市安家立业。结果呢?一打开房产APP,屏幕上跳出来的数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山,把你对未来的所有憧憬都压得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