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难以改变命运?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比过去更难改变命运了?这个问题,我倒觉得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从一个侧面看,好像是越来越难了。你想想,现在大家对“成功”的定义,好像越来越集中化了。不像我年轻那会儿,可能考个公,或者找个稳定的国企,就算不错的出路了。现在呢?人们普遍会想到的是创业成功,成为某个行业的头部,或者在资本市场里呼风唤雨。这些领域,竞争何止激烈?往往需要更早的积累,更优质的资源,以及一点点天时地利人和。

还有就是信息爆炸。这个好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坏处也同样明显。你现在打开手机,到处都是别人的“高光时刻”。别人留学、别人创业、别人买了房、别人去了哪个名企……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很难知道。但恰恰是这些零碎的信息,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别人好像都很顺利,只有我停滞不前”的焦虑。这种焦虑,会让年轻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更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左右,不敢大胆尝试,或者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

教育资源的分配,也确实存在不均衡。虽然整体教育水平在提高,但顶尖的教育资源,比如一些名校的入学机会,依然是稀缺的。而这些名校,往往又与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挂钩,形成了一个隐形的“起跑线”差异。如果家庭背景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那么在教育这个最关键的“改变命运”的通道上,年轻人就可能已经落后一步。

再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些传统行业在萎缩,新的行业在兴起。这对于有能力抓住机遇的人来说是好事,但对于那些技能不匹配或者转型困难的人来说,就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流动性,有时候就像一辆正在加速的列车,你得有足够的本事才能跟得上,否则很容易被甩下。

但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我认为,所谓的“改变命运”,很多时候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首先,信息的获取,本身就是一种赋能。过去,知识和信息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而现在,互联网让学习和了解各种可能性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一个有心学习的年轻人,哪怕没有名校的背景,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专业论坛、行业报告等方式,快速地掌握新技能,了解新兴行业。这种“自我赋能”的能力,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其次,“命运”的定义也在多元化。就像我刚才说的,成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很多年轻人更看重生活的意义、工作的价值感、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他们可能不追求成为马云,但他们可能想成为一个在某个小领域里做出贡献,并且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这种“量身定制”的命运,反而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去实现。

再者,“连接”的能力变得更重要。现在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构建人脉,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社群交流,往往比过去更有效率。一个好的连接,可能就意味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一个能给你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这种“人际资本”的积累,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

还有,“韧性”和“适应性”是新的技能。社会变化太快了,过去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更需要具备快速学习、不断调整自己方向的能力。一次失败,可能不是终点,而是学习新技能、寻找新路径的起点。那些能够从挫折中站起来,并且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年轻人,他们的命运反而可能比那些一成不变的人更加精彩。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并非更难改变命运,而是改变命运的“路径”和“衡量标准”变得更复杂、更多元了。他们面对的挑战确实更严峻,竞争也更激烈,但同时,他们拥有的工具、信息和可能性也比过去更多。

关键在于,年轻人能否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不断尝试的勇气。如果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迷失在焦虑中,那确实会觉得“难”。但如果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去连接,去试错,那么他们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我倒觉得是并存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们那个年代,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最终,命运如何,还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付出。这道理,好像在哪儿都一样,只是现在的“游戏规则”更复杂了一些,仅此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人的成功当然需要个人的奋斗,但赶上好时代或许更加重要。

以我熟悉的学术界为例(很多行业的情况应该也类似),现在年轻人找工作、晋升的难度的的确确比老一辈高很多。因为总的来说机会变少了,但参与竞争的人却越来越多。

从国家统计局和学位网公布的数据信息来看,自82年授予第一批博士学位开始,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基本上是单调增长的:

但这期间的高校对教职工的需求(包括非学术岗位)却是有起有落的:

可以看到,高校对教职工的需求在78-87年以及01-07年之间较为旺盛。前者应该是WG的遗留问题,而后者对应着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但随着高校扩招的速度暂缓,而博士生的增长速度却依然很猛,教职市场越来越僧多粥少了。从2003年开始,教职市场的供需比几乎呈现指数型的增长,博士生找教职的难度不言而喻。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这几年博士毕业生找教职的难度急剧提高,形势一年一变。按以前标准能进985拿教职的博士,现在却只能找个四非院校。这当然不是因为博士越来越水了(实际上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年轻人的平均学术能力是越来越高的),而是因为坑越来越少了 。

00-05年那波进入高校的人,按35年工作时间算,至少要到2035年才会退休把位置腾出来。所以,除非再出现一次像99年哪那样的的爆发式扩招,高校对教职的需求肯定是会逐渐饱和,以后不管是找教职还是职称晋升,都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难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比过去更难改变命运了?这个问题,我倒觉得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从一个侧面看,好像是越来越难了。你想想,现在大家对“成功”的定义,好像越来越集中化了。不像我年轻那会儿,可能考个公,或者找个稳定的国企,就算不错的出路了。现在呢?人们普遍会想到的是创业成功,成为某个行业的头部,或者.............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周围的很多朋友也时常聊起。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确实比过去的几代人要“现实”一些,但这“现实”的含义也更复杂了。首先,得承认,信息时代把世界展现得太赤裸裸了。过去,大家可能更多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路径走,比如好好读书、找个铁饭碗、安居乐业。但现在,网络上.............
  • 回答
    如今的年轻人,好像真的越来越“敢”了。所谓“敢”,不仅仅是敢于表达,更重要的是,他们好像越来越有能力、也有意愿去主动塑造自己的未来,不再像过去那样,很多事情仿佛是命中注定,或者由长辈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就定下了调子。拿我身边的一些例子来说吧。我有个侄子,从小就对画画有着超出寻常的热情。他爸妈都是老.............
  • 回答
    要说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排斥酒桌文化,这事儿吧,还真不是一概而论,里头门道多着呢。不过,一股子“不爱玩了”的劲儿,是挺明显的。你想啊,以前喝酒那叫一个“痛快”,一杯酒下去,啥愁啥苦都能忘。尤其是生意场上、职场晋升,少了那一壶酒,感觉就像少了点“仪式感”,少了点“人情味”。什么“感情深,一口闷”、.............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像不太爱“动手”做家务,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这现象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逻辑在。首先,咱们得承认,生活方式和环境确实变了。想想咱们父辈那会儿,很多家庭都是单位分房,可能居住空间不大,又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家长可能需要.............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近些年,在网络上观察到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少年,对苏联时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潮流”或“信仰”。这并非简单复古怀旧,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放大器和连接器,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忧心的问题,我身边不少做生意的朋友,最近都在唉声叹气,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人力的传统制造业,日子是真的不好过。以前那种一说起工人,脑子里就是一群年轻力壮小伙子的画面,现在可好,越来越难见到生面孔,很多厂子,你进去一看,黑压压一片的,基本都是快退休的大叔大妈,撑着呢。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这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农村最核心的痛点,也预示着一个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其说是一个未来景象的描绘,不如说是一个正在进行时、且变化速度远超想象的现实。首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空心化”的进一步加剧。想象一下,当最后一位老人也离开人世,村子里可能就只剩下少数几个留守的年轻人,或者干脆变得空无一人。.............
  • 回答
    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到职场里涌现出不少新面孔,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我们这些“老家伙”比起来,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要说“懒散”,这词儿有点重,而且一概而论也不太公平,毕竟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但我确实观察到一些普遍的现象,让我忍不住会想:这是年轻人普遍变得“懒散”了吗?首先,沟通方式的变化很明显。以前我们遇.............
  • 回答
    围棋这东西,按咱们老理儿说,是得越嚼越有味儿,越下越沉得住气。所以大伙儿总觉得,下围棋这事儿,得是上了年纪的,脑子活,经验足,那才能压得住阵脚,算无遗策。可如今你看,那些个毛头小子,二十出头,甚至还不到二十,就愣是把那些成名几十年的老前辈们挑落马下,这事儿,你说奇怪不奇怪?咱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看透了资本家的虚伪”,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深入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一、 年轻人对资本的普遍认知与感受:总体而言,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当代年轻人对资本运作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某些.............
  • 回答
    咱们聊聊年轻人去不去菜市场这事儿吧,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现在这时代跟咱们小时候那会儿比,变化太大了。那时候菜市场是获取新鲜食材最主要,甚至可以说唯一的渠道。天不亮,人就开始涌进去了,讨价还价,挑挑拣拣,那叫一个热闹。我记得小时候,跟着我妈去市场,空气里都是各种蔬菜的清香混合着海鲜腥味.............
  • 回答
    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压力与学生时代在学校的经历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源于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与职场制度的共同逻辑,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的“规训”过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 一、权威与制度的延续性1. 权力的垂直性 学校阶段:教师和校方通过课程安排、考试.............
  • 回答
    网上“出道”——这个词汇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视野,也搅动了一池关于时代走向的浑水。当“成为网红”似乎成了许多年轻人眼中通往成功的捷径,甚至成为某种主流叙事下的“出路”,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某种令人不安的悲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网上出道”这个现象。它不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探讨的现象:年轻人是不是存在着“严重的价值观割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我得说,这种割裂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挺微妙,挺普遍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价值观割裂”。在我看来,它指的是一个人.............
  • 回答
    很多人对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有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年轻人交的钱,是不是都进了老年人的口袋,而自己将来却拿不到多少?这听起来有点像“庞氏骗局”——用后来者的钱支付前者的收益。那么,我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看看现在的社保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社保是个啥。它最主要的几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还.............
  • 回答
    把香港四大天王年轻时的风采置于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娱乐圈,他们会拥有怎样的地位?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年的香港娱乐圈,尤其是“四大天王”崛起的那个时代,与现在的小鲜肉时代,在整体环境、造星模式、乃至观众的审美和关注点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时代背景的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观察。我感觉这两者可能都不是绝对的,更像是一个光谱,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情况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首先,说“丧失思考能力”,这说法有点太极端了。 我觉得年轻人并没有真的变得呆滞或者不会思考。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上的各种观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现在年轻人的心态,既包含了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的批判,也确实存在着仇富的心理,但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年轻人对“资本家”的痛恨,更多是源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