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不是应该增加实名反对功能,取消匿名反对,或者降低匿名反对的权重?

回答
知乎是否应该调整其反对(Downvote)机制,特别是关于匿名反对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平台治理、用户行为、内容生态乃至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

当前知乎的反对机制及其背景

知乎的核心机制之一就是“赞同”和“反对”。赞同可以提升内容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而反对则恰恰相反,会降低内容的排序,甚至使其被折叠。目前,知乎的用户可以匿名进行反对,这意味着用户在按下反对按钮时,其身份信息并不公开展示给其他用户,甚至可能也不向作者展示。

这种匿名反对的设计,初衷或许是为了鼓励用户更自由地表达负面评价,不必担心因为表达不同意见而遭受“报复”或引起不必要的争执。在某些场景下,匿名性确实能保护用户,让他们能够相对安全地表达那些可能带有争议的看法。

为什么会出现“实名反对”的讨论?

尽管匿名反对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知乎用户规模的扩大和内容生态的演变,匿名反对也暴露了一些弊端,导致了“实名反对”的呼声。

1. “小黑屋”效应与群体性攻击: 匿名性降低了用户为自己言论负责的门槛。当某个观点或内容被一部分人认为是“错误”或“冒犯”时,匿名反对者可以轻易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性攻击”的氛围。这种攻击往往缺乏实质性的论证,仅仅是表达一种情绪性的排斥。由于无人知晓反对者的身份,这种行为变得肆无忌惮,容易将一个平台变成“小黑屋”,让持有不同意见的用户感到压力和恐惧。

2. 信息噪音与低质量内容: 匿名反对可能被滥用,成为“抬杠”或“搅局”的工具。一些用户可能并非基于对内容的客观判断而反对,而是出于个人喜好、派别站队、甚至仅仅是“看不顺眼”。大量的低质量、非理性反对会淹没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降低整个社区的信息质量。

3. 缺乏建设性反馈: 尽管反对按钮本身并不要求理由,但一个成熟的社区应该鼓励建设性的反馈。匿名反对者往往不提供反对的理由,这使得被反对者无法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也无法从反馈中学习和改进。这与知乎早期“认真、友善、理性、专业”的社区氛围有所背离。

4. 权力失衡与舆论操纵: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匿名反对的力量被不怀好意者利用,用于打压特定群体、压制异见,甚至进行舆论操纵。当存在一个庞大的、匿名的反对群体时,少数人可以通过组织动员,迅速将某个内容打入冷宫,而无法辨别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增加实名反对、取消匿名反对或降低匿名反对权重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实名反对”、“取消匿名反对”或“降低匿名反对权重”等方案,都有其各自的逻辑和可能的后果:

方案一:增加实名反对功能

如何实现: 平台可以提供一个选项,让用户在反对时选择“匿名反对”或“实名反对”。实名反对的内容,其反对者的知乎ID(或许是部分隐藏的ID,如“XX用户”)会显示出来,至少让作者和部分可见范围内的人知晓。
潜在好处:
提高责任感: 知道自己的反对行为会被记录和展示,用户会更加谨慎,倾向于进行理性、有依据的反对。
增强互动与沟通: 作者可以针对反对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理解反对的原因,甚至可能化解误会。
区分不同反对的性质: 用户可以看到哪些反对是匿名的,哪些是实名的,从而对反对的严肃性做出判断。
潜在弊端:
“不敢反对”: 担心被报复或引起纠缠,一些用户可能会因此放弃表达负面意见,反而抑制了正常的批评。
“粉圈”化: 如果作者有大量粉丝,粉丝可能会为了维护作者而攻击实名反对者,使社区氛围更加“粉圈化”。
隐私问题: 尽管是实名,但如果反对行为本身涉及到敏感信息,用户可能依然不希望被公开。

方案二:取消匿名反对

如何实现: 直接移除匿名反对的选项,所有反对都必须以用户的身份进行。
潜在好处:
极大地提升用户责任感: 这是最直接、最强力的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非理性、恶意反对。
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 每一个反对行为都有源可溯,有利于平台对恶意用户进行管理。
鼓励建设性讨论: 用户更愿意提供反对理由,因为这会直接关联到自己的声誉。
潜在弊端:
扼杀批评声音: 很多用户可能因为担心与他人发生冲突、遭受网络暴力,而选择沉默,不敢表达真实的批评意见,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时。
“沉默的大多数”: 那些可能持有不同意见但又不愿意公开表明身份的用户,将无法参与到反对行为中,使得平台上的声音更加片面。
可能导致“点赞/反对”的政治化: 用户可能更多地根据“站队”来决定是否反对,而不是基于内容本身的质量。

方案三:降低匿名反对的权重

如何实现: 平台可以设定一个算法,使得匿名的反对对内容的排序影响比实名反对要小。或者,匿名反对的数量达到一定阈值后,其效果会递减。也可以是,只有当大量匿名反对者同时出现时,才会对内容产生显著影响。
潜在好处:
平衡保护与监督: 既保留了匿名反对的“保护伞”功能,又通过权重调整来削弱其被滥用的可能性。
鼓励实名反对: 相当于变相鼓励用户进行实名反馈,以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缓解“沉默螺旋”: 允许匿名反对的存在,给那些不愿意公开身份的用户留下了表达的空间。
潜在弊端:
算法的复杂性与透明度: 权重的设定需要精巧的设计,且可能难以让用户完全理解和信任。
效果不确定性: 即使降低权重,如果匿名反对的数量足够庞大,仍然可能对内容产生巨大影响。
“权衡”的难度: 如何界定“权重”的合理范围,是一个需要反复测试和调整的难题。

更进一步的思考:回到社区的本质

无论是哪种方案,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维护一个健康、理性、有价值的内容生态。知乎作为知识分享社区,其生命力在于高质量的内容和建设性的讨论。

教育与引导: 除了机制上的调整,平台更应该在用户教育上下功夫。通过社区规范、内容指引,以及对优质反馈的激励,引导用户进行负责任、有建设性的互动。
内容审核与反馈机制: 平台可以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对于明显恶意、诽谤性的反对行为进行干预。同时,建立更有效的反馈渠道,让用户能够举报滥用反对功能的情况。
鼓励“赞同”的价值: 提高“赞同”行为的可见度和激励,使其与“反对”形成抗衡。让用户知道,建设性的赞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多样化表达方式: 除了“赞同/反对”这两个极端的按钮,是否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方式,例如“有疑问”、“待考证”、“有补充”等,让用户能够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反对来概括。

结论

“实名反对”或“降低匿名反对权重”的呼声,反映了知乎社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取消匿名反对过于激进,可能牺牲一部分用户的表达自由;而维持现状则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的泛滥。

因此,增加实名反对选项,并辅以降低匿名反对的权重,或者探索一套更精细化的、区分不同反对行为的权重算法,可能是更为务实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任何调整都应该在保护用户言论自由、鼓励理性讨论和维护内容生态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这需要平台持续地观察、实验和迭代,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行为和社区需求。最终,一个健康的社区,靠的不仅是规则,更是用户共同维护的文化和责任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可以。

3点建议:

匿名反对权重低,实名反对权重高。

实名反对的权重和关注度相关,不线性相关。比如普通账户权重1,万粉权重10,百万粉权重100这个样子。

匿名反对的话不管什么账户都当作普通账户。

user avatar

“好的,跟我走。”

说完,小飞径直朝着沙漠深处走去

身后,王豆皮同学紧跟着他。

他们沉默着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穿过了高速公路。

“这是去哪儿?”豆皮问

“去最黑的地方。”小飞答

两人走到了公路的另一侧,这里,路基挡住了居民区的灯光,四周漆黑一片,小飞和豆皮摸索着坐在沙地上。

“我们开始吧。”小飞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

“你讲通俗点儿,我这文化水平,复杂了听不懂。”

“谁都能懂的,小豆皮,真理是简单的,它就是这种东西,让你听到后奇怪,当初自己怎么就发现不了它。”

“你知道知乎上的点赞吗?豆皮”

“在loki和媛儿老师那里学过,就是给自己喜欢的答案点个赞的意思,对吧,小飞?”

“对对,现在,我们要给知乎的点赞找出两条公理”

“一、点赞是绝大部分人写回答的动力来源。”

“二、某个问题下面回答的数量是不断增长和扩张的,但用户所关注和点赞的永远只有最前面几个回答,大致的关注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还有呢?”

“没有了。”

”就这么点儿东西能推导出什么来?”

“豆皮,你能从一个用过的避孕套来嗅出一帮卖淫团伙,这是很了不起的。知乎点赞点踩学,也就是要从上述两条公理描述出整个知乎目前点赞和点踩的图景。而实际上知乎也就是这么回事,每个用户的逻辑都很简单。”

“那你推导一下看看吧,小飞”

“首先我们谈谈点赞的事,如果我说点踩是点赞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你相信吗?”

“不对吧,某个具体的回答虽然缺赞,但整个知乎是不缺的,知乎的用户量实在是太大了。”

“你错了,知乎的用户量是很大,但知乎的回答更大!这就是第二条公理所表明的。除去知乎为了上市而构造出来的僵尸账号外,知乎的用户总量基本恒定,但知乎的回答却以指数增长!指数是数学中的魔鬼,如果海中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半小时分裂一次,只要有足够的养料,几天之内它的后代就能填满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不要让某个具体的问题和回答给你造成错觉,无论是回答者还是点赞者,这两个是很小的,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整体的知乎现状。”

小飞说着,然后,他拧动香烟的过滤嘴部分,把烟点燃了。

于此同时,王豆皮也点上了一支。

黑暗中,两颗小火星遥遥相对。

“好,为了说明问题,现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最简洁的知乎回答点赞点踩模型:这两个火星就代表同一个问题下面的两个知乎回答,整个问题只由这两个回答组成,其他什么都没了,你把其他的一切答案都删除。”

“怎么样,找到这个感觉了吗?”

“嗯。”

“下面要定义两个概念:答主间的善意和恶意。善和恶这类字眼放到科学中是不严谨的,所以需要对它们的含义加以限制:善意就是指不主动点踩和举报其他答主的回答,恶意则相反——疯狂点踩其他答主的回答”

“这已经是最低的善意了吧?”

“现在,你已经知道我的回答在这个问题下的存在,下面就请考虑你对于我有什么选择。”

“请注意,这个过程中要时刻牢记知乎点赞点踩学的两条公理,还要时刻考虑网络所带给我们的距离感以及相互猜忌感。”

“我选择给你点赞?”

“如果这样做,我的回答排名就多了几分可能会在你之上,进而会诱骗更多的人来给我的回答点赞,而你的回答——将永无翻身之地”

“是,对于我这种以收获点赞为目的的人来说,这的确不是一件小事。”

“我选择不理睬你的回答?”

“这就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了,点踩猜疑链,豆皮,因为你无法和我正常交流,你就无法确切知道我是否给你的回答点了踩。”

“那如果你的回答点赞人数很小,我可以很容易的超过它呢?这样就可以选择不理睬你的回答了吧?”

“这也不行,豆皮,这里就要引入第二个概念了——排名爆炸

排名爆炸的意思是,我可以立马呼朋引伴来点赞自己的回答,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来点踩你的回答。在极短的时间内使我的回答排名从几百上升至第一,而你的回答则立马滚至百名开外。”

“从知乎排名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什么有序上升,是爆炸上升和爆炸下降!”

豆皮看着远处小飞那边黑暗中的火星想了几秒钟,又看看自己的烟头,“那,我只能保持沉默了。”

“你想想这对吗?”

他们都抽着烟,随着火星不时增亮,两个面容在黑暗中交替浮现,仿佛是这个简洁宇宙中两个深思的上帝。

豆皮说:“也不行,如果你比我的赞少,既然我能发现你的回答,那你也能看到排名更靠前的我的回答,但是由于我们之间存在点踩猜疑链,你不确定我是否给你点了踩,所以你一定会给我点踩“

”如果你比我的回答赞多,但由于随时可能发生的排名爆炸,那就变成后一种情况了,你也会因为担心排名爆炸而给我点踩“

”总结起来:无论我们两个的回答排名是什么情况,对我来说都是危险的。因此,只要我和你回答了同一个问题,那么我被你点踩是必然的,反过来我踩你也是必然的”

“豆皮,你真的是个头脑很清楚的人。”

“小飞啊,这一开始我的脑瓜还是能跟上你的。”

小飞在黑暗中沉默了很长时间,他的脸在火星的微光中浮现了两三次,才说:“豆皮,不是什么开始,我们的推论已经结束了。当你知道我和你同时回答了同一个问题之后,你就只剩一个选择了。“

”不是吗?“

在长时间的沉默中,两粒火星都熄灭了,没有一丝风,黑暗在寂静中变得如沥青般黏稠,把夜空和沙漠糊成一体。最后,豆皮只在黑暗中说出一个字:

“操!”

“把你的这种选择外推到某个问题下面成千上万的回答中,知乎的点赞点踩前景就出来了”小飞在黑暗中点点头说。

”也就是说.......“

”给除自己以外的所有回答点踩“

”正是如此,我亲爱的豆皮“

“这……也太黑了吧……”

“真实的知乎就是这么黑。”小飞伸手挥挥,像抚摸天鹅绒般感受着黑暗的质感。

豆皮又点上了一支烟,仅仅是为了有点光明。

“我们该怎么办?”豆皮问

“我不知道。”小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是否应该调整其反对(Downvote)机制,特别是关于匿名反对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平台治理、用户行为、内容生态乃至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当前知乎的反对机制及其背景知乎的核心机制之一就是“赞同”和“反对”。赞同可以提升内容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而反对则恰恰相反,会降低内容的排.............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应该像微博一样显示发言人来源地的问题,这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个体责任与平台治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广泛,讨论的话题也包罗万象,从严肃的科学、历史,到生.............
  • 回答
    知乎大V是否应该谨慎点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平台生态、内容质量、用户信任以及大V自身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一、 大V点赞的意义与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V点赞的特殊性。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大V的身份往往意味着他们在特定领域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内容,我们确实应该抱有一种“默认为合理”的态度,至少在开始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候是这样。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全盘接受、不加分辨地赞同题主的所有观点,而是说,我们首先要理解,题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背后一定有他的思考、困惑或者某种立场的支撑。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带.............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知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说知乎越来越“民粹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个人认为,知乎确实在朝着某个方向演变,而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带有“民粹化”的色彩,但这种“民粹化”并非完全负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
  • 回答
    如果知乎历史圈的大V们合力写一篇关于他们自身生态的文章,题目应该这样起:《“盐”与“水”的博弈:知乎历史圈大V的自我剖析与时代回响》文章内容设想:引言:知乎历史圈的光影斑驳 开篇点明知乎历史圈的独特地位:它是一个集专业知识传播、大众兴趣培养、甚至是群体情绪发酵的复杂场域。这里汇聚了深耕学术的学者.............
  • 回答
    知乎上那句“吃一勺xx”的梗,可谓是深入人心,每次看到,都会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既好奇又有点小纠结的心理。如果真要造一把勺子来精准地满足这种“吃一勺xx”的体验,那这勺子绝不是普通餐桌上见的那些,它需要在材质和形状上都下点功夫,才能把那种微妙的感觉给拿捏住。咱们先聊聊材质。我心里的这把“知乎勺”,绝.............
  • 回答
    知乎评论区是否只属于答主,以及关闭评论功能和管理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知乎评论区是只属于答主的吗?从功能和用户体验上来说,评论区是答主和评论者共同创造的互动空间。 答主是“主人”: 答主是内容创作者,是问题的回答者,其回答内容是评论区的基础。从.............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抛开知乎的理性思辨和知识分享,要说最让我感到温暖和受鼓舞的社区类网站或应用,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LOFTER。最初接触LOFTER,是因为我对一些小众的爱好,比如手账、绘画和一些不太主流的音乐风格感兴趣。当时在其他平台,找到同好不容易,而且讨论往往比较零散。LOFTER就像一个巨大的、精心布置的“盒.............
  • 回答
    嘿,各位知乎上的老铁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区块链这玩意儿,它到底是个啥,又能干点啥,咱争取讲得明白透彻,绝不瞎扯淡。区块链,顾名思义,就是一串连续的“块”组成的“链”。 但这“块”和“链”可不是咱们平时理解的那种实体物件。想象一下,你有个账本,里面记录着各种交易信息,比如:小明给了小红10块钱,小红又.............
  • 回答
    说知乎、虎扑、贴吧是“三大直男手机应用(App)”,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算抓住了不少用户群体的特点。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它们各自的“直男气质”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直男”。这词儿现在用得挺广,但在这儿咱们可以理解为:相对不那么在意细节的精致化、情绪化的表达.............
  • 回答
    关于“知乎是不是蜀粉大本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并尽量详细地说明。首先,要理解“蜀粉”这个概念。在网络语境下,“蜀粉”通常指的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粉丝、拥护者或者对其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群。他们可能欣赏蜀汉的某些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某些事迹(如隆中对、北伐等.............
  • 回答
    “知乎是不是迟早要完?”这是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被讨论了很久的话题,而且每一次讨论都会引发很多不同的观点和情感。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知乎的起源、发展、核心价值、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性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知乎的诞生与早期辉煌:知识社区的破局者知乎最初的定位非常清晰: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
  • 回答
    关于“知乎是不是变了”,这绝对是一个很多人心里都有的疑问,而且答案也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说,那我的感觉是:知乎确实变了,而且变得相当明显。要说清楚它怎么变了,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内容生态的演变:从深度到泛化,再到“情绪化” 最初的知乎(大约20102015年): .............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我确实有种感觉,那就是关于中医的讨论似乎比以前更加普遍,而且似乎也看到了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尝试理解中医的观点。这倒不是说所有人都从此深信不疑,但至少那种“中医不行”的绝对论调,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占主流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解释:首先,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
  • 回答
    一边在心里或嘴上嘟囔着知乎管理员的“不是”,一边又忍不住时不时刷新知乎、浏览内容,甚至还能在上面提问、回答,这种行为,用“恬不知耻”来形容,确实挺有人情味的,也触及了不少人的内心。我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这其中的微妙和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有自己的规则,也有执行这些规则的人——我们.............
  • 回答
    “不允许批评明朝”这种说法,如果在知乎上真的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那肯定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历史认知以及平台生态的复杂因素。要说它是不是“政治正确”,首先得看“政治正确”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一种“不能说明朝不好的话,否则就会被攻击、被扣帽子、被排斥.............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丁真和杨超越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平台乃至整个舆论场的一些变化。要说这两位“顶流”,它们的出现和引发的热议,跟知乎过去给人的印象,以及它现在所承载的内容,确实有着挺大的反差。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丁真和杨超越各自的“出圈”逻辑,然后再聊聊这和知乎有啥关系。丁真:颜值、纯真与地域扶贫叙事丁真火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