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婴坊将饮料当奶粉推销,致多名婴儿变「大头娃娃」,销售随即改口,孩子该如何治疗?厂商责任是怎样的?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爱婴坊将饮料当奶粉推销导致婴儿出现“大头娃娃”的事件,以及后续的治疗和厂商责任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且令人痛心的公共卫生事件。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答您提出的问题。

事件背景回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脉络。根据公开报道,当年事件的核心在于:

产品混淆与虚假宣传: 爱婴坊等销售商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乳粉(通常作为特殊配方或营养补充剂使用)错误地、或者蓄意地当作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销售。
违规添加或成分超标: 更为关键的是,“倍氨敏”这款乳粉可能含有过量的某些成分,例如铁、维生素A等,或者其配方本身不适合作为婴幼儿日常主食。这些过量或不当的成分,在长期大量摄入后,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大头娃娃”的症状,医学上称为“营养性水肿”或因特定营养素过量导致的其他生理异常。
婴儿健康受损: 多名婴儿在长期食用这款被错误销售的“奶粉”后,出现了头围异常增大、水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了身体发育。

孩子该如何治疗?

一旦确诊婴儿是因为食用不当奶粉而出现健康问题,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需要专业医疗团队介入的过程。其核心在于:

1. 立即停止食用问题奶粉: 这是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家长应立即停止给孩子喂食该品牌或批次的奶粉,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

2. 专业医学评估与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家长关于婴儿的喂养史,包括开始喂食的时间、喂食量、喂食频率、是否同时喂食其他食物等。
体格检查: 重点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头围、身高、体重等,以及是否存在水肿、精神状态、肝肾功能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这是诊断的关键。会检测血清中的铁、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等多种营养素的水平,判断是否存在过量或缺乏。同时可能还会检测血清蛋白、肝肾功能指标。
尿液检查: 评估肾脏功能和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
其他检查: 根据具体症状,可能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观察脑部情况),甚至进行基因检测以排除其他先天性疾病。

3. 针对性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将完全根据诊断结果来制定,可能包括:
纠正营养素失衡:
如果是因为铁过量: 可能需要使用能够促进铁排泄的药物,并调整饮食,避免摄入高铁食物。
如果是因为维生素A过量: 需要停止一切维生素A的补充剂,并等待身体自行代谢。严重时,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干预来加速代谢或缓解毒性反应。
如果是因为其他成分过量或不当: 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利尿剂帮助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营养支持与恢复: 在纠正了引起问题的营养素后,需要为婴儿提供科学、均衡的营养,以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恢复。这可能包括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适合婴儿年龄的配方奶粉,并逐步添加辅食。
康复治疗:
对于“大头娃娃”的症状,即脑部水肿或发育异常: 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以帮助婴儿恢复运动和认知功能。
长期监测: 即使症状得到缓解,这些婴儿仍需要长期的医学监测和随访,以评估其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

请注意: 婴儿的身体非常脆弱,任何治疗都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诊断或用药。

厂商责任是怎样的?

在这类事件中,厂商的责任通常是多方面的,并且法律责任会非常明确。主要包括:

1. 产品质量责任(核心责任):
不符合国家标准: 如果该“倍氨氨”乳粉的成分含量或配方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如《婴幼儿配方奶粉国家标准》),或者其中添加的某些成分(如铁、维生素等)的含量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安全限量,那么厂商就构成了产品质量不合格。
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 如果产品标签上声称适用于婴幼儿,但其成分或配方实际上不适合作为婴幼儿日常主食,并且因此导致了婴儿健康受损,这属于标签欺诈和产品不符合其标示的质量要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着明确规定。厂商必须保证其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

2. 虚假宣传和欺诈责任:
将饮料当奶粉推销: 如果厂商明知该产品并非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却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广告、销售人员培训等)将其作为婴幼儿日常必需的“奶粉”进行推广,并且这种行为导致消费者误购,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则构成虚假宣传或欺诈行为。
误导消费者: 厂商在产品说明、宣传材料或销售过程中,可能存在夸大产品功效、隐瞒产品不适合之处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这也是其需要承担的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广告欺诈等行为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和处罚措施。

3. 民事赔偿责任:
赔偿损失: 厂商需要对其因产品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给消费者(婴儿及其监护人)造成的各项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通常包括:
医疗费: 婴儿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医疗费用,包括住院费、药费、检查费、康复费等。
营养费: 在治疗和康复期间,婴儿可能需要特殊的营养品或照料,这部分费用也应包含在内。
护理费: 婴儿生病期间,家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护理,这部分人力成本的损失也可能被计算在内。
残疾赔偿金或精神损害抚慰金: 如果婴儿因该事件造成了永久性的健康损害或残疾,那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厂商需要支付残疾赔偿金。即使没有造成永久性残疾,由于事件的严重性和对婴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厂商也可能需要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其他直接经济损失: 例如,家长因照顾生病婴儿而造成的误工损失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原则。

4. 行政处罚责任:
行政机关的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等政府行政机关,会依据《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对涉事厂商和销售商进行调查,并可能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涉及刑事责任: 如果情节特别严重,例如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厂商存在故意制造、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可能还会涉及刑事责任追究。

5. 连带责任与追责链条:
销售商的责任: 爱婴坊作为销售商,其责任在于审核所销售产品的资质和安全性。如果销售了不符合国家标准、假冒伪劣或者不适合销售的产品,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常与生产厂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其他环节的责任: 如果事件涉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审批部门等有过错,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结:

爱婴坊将饮料当奶粉推销导致婴儿“大头娃娃”的事件,是一起典型的产品质量、虚假宣传和消费者权益严重受损的案例。

孩子治疗: 需要立即停止问题奶粉,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纠正营养素失衡、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
厂商责任: 厂商将承担极其严重的法律责任,包括产品质量责任、虚假宣传/欺诈责任、民事赔偿责任(涵盖医疗、营养、护理、精神损害等),并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究。销售商也需承担连带责任。

这类事件也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强调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必要性,以及企业应始终坚守的社会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在非一二线城市太普遍了,这些孩子都是过敏宝宝,父母本来就着急,乱投医也是人之常情。

我家神兽也是乳糖不耐受,吃母乳肚子都不舒服嗷嗷哭,去本地妇幼检查一通,医生给开了一种乳糖酶什么的非处方药,但是要去医院对面的药店去买。

我去药店一看,三四个人在买这种药,一聊都是医生推荐的。好几百一盒吃三四天,我可qtmd,以我的社会经验,这里面有事啊。立马去北京儿研所挂急诊,儿研所给的方案是喝水解奶粉加母乳,水解奶粉要是还闹就排气操飞机饱,效果再不好吃点西甲硅油,撑过去头三月就没事了。

所以我建议逃离北上广深的各位,别逃的太远。

user avatar

和假奶粉事件不一样。

以前假奶粉是穷,买不起大品牌奶粉

而现在的这个水解蛋白是法国进口,价格并不便宜,不存在家长买不起大品牌奶粉的问题。

这个完全就是常见的保健品智商税的问题。

各种老人保健品,成人脑黄金,女人保养品,莆田系整形医院。

只是这次问题到了婴儿身上,引发了众怒。

专门做盈利的企业,只要没有法律禁止,企业会本着利益最大化操作。招聘最能忽悠的销售人员,忽悠容易忽悠的对象,获取最大利润。

至于,这个利润背后是多少白骨,企业不管。

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缺位的,民不告官不纠。

多少诈骗老年人的公司如火如荼?

只要,企业交税,政府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被老鼠会的P2P集资企业背书,发放纳税奖项。

这就是唯GDP,或者唯经济论,带来的问题。

骗子企业也是企业,在骗子被揭露之前,他对GDP和就业是有贡献的。

中国过去几十年,还有“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到了重大事件,还是人民第一位,经济往后放。

但是日常非紧急时期,GDP和经济又重要了。对社会的危害缺乏有效监督。

最普遍的,996就对吗?

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因为996,把企业主抓起来,财产没收。

各种买假药的充斥电视台,广播电台,没有一家负责人因为消费者吃死了人被抓起来判刑。

这次爱婴坊,能把负责人抓起来判刑吗?


这种事情,应该有一个底线,危害到身体健康的,就应该有刑责。

员工超过法定劳动时间工作,加班猝死一个,负责人或者企业主领导责任,刑事责任关两年,家族财产没收充公。

企业主遵守劳动法一定遵守的比谁都好。

非法推销有保健品,病一个,推销人和负责人坐牢,财产没收。死一个,推销人负责人偿命。

非法保健品推销的行业立即就冷了。


企业一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财产最多,你立法执行,让有害人体健康的做法风险巨大,敢于冒险的,就会财产没收,人偿命。

企业自然会在风险之外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也会在安全基础上追求财产最多。否则贩毒利润高,怎么贩毒这个行业就是小众呢?

如果,国家那天宣布毒品合法,你立即就会看到大麻商店比便利店还多,大资本全部进入开网店。

所以,这个问题还是立法和执法的问题。


你这次把爱婴坊的相关人员按照法律

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死刑从创始人到网点负责人到销售的几十个人,没收财产与执行死刑网络直播。

婴儿保健品行业立即就风清气正了。

user avatar

不仅母婴店销售,个别医生也推荐

2019年9月份曾被网友举报


销售固体饮料也不是今年才卖的,18年就有了,只是当时没有出事

为什么推荐

很多回答有说家长“不识字”






后话:关于信任

因为自身疾病原因,我经常去医院。我记得我癌症手术前,因为术前前一天,因为没有穿刺确诊,家人建议我办理出院,等确诊后在手术。

我对家人说:我就医前去过5家医院,看过5个医生,既然我选择他作为我的主治医生,那么我就我信任他,如果手术后出来是良性肿瘤,白挨了这一刀,我认了。你们也别找医生麻烦。

后来手术出来,是癌症,没有白挨那一刀。

但这不代表我信任每一个医生,否则我不会因为同一个问题,去5家医院看5个医生。



知乎上有个话题:不相信医生是什么心态?

我相信医生,但不代表我相信每个我见过的医生。

我尊重我见到的医生,但并不代表我认同他的治疗方式。

譬如我带小孩去公立三甲医院就诊,医生开具不符合医学指南的药物,我不会去反驳,我会默默的付钱,但不会给小孩服用。有时候一出医院就给放垃圾桶了。

因为我知道,医生也需要生活。

我相信某一位医生正确的观点,但我不会去相信他错误的观点。


小儿外科裴医生,自媒体医生大V,如他简介说的一样,传播可靠的育儿健康知识。

我自从有了小朋友开始,我就开始关注他,通过他的微博,公众号,我学习了大量的、科学的、正确的育儿知识。

正如我前面讲到的,我相信某一位医生正确的观点,但我不会去相信他错误的观点

疫情开始后,裴医生是反对戴口罩的,因为参考是美国CDC指南。

我当时看完他发的这个微博,有点震惊


我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士,按照当时的新闻报道的常识,我理解戴口罩对控制疫情是有帮助的,对大家来说是最安全的。

因为在感染病毒的无症状期或早起,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病毒,而全民戴口罩,可以防止传播。

尽管我过去育儿的时候,都参考或同意裴医生的观点,但口罩这个问题上,我一点都不信任他。我看微博下的留言,相当多粉丝相信他关于口罩的论点。


我觉得这失去了辨识能力。


我相信某一位医生正确的观点,但我不会去相信他错误的观点。

做到这个确实有点难,因为需要您具有辨识能力,不盲目追从。


再来看个案例:

果壳网的介绍:

2010年,果壳上线,曾喊出目标“成为中国的Discovery”,希望在新媒体时代让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变得引人入胜。三年过去了,果壳网已从小众爱好者的科学传播品牌,升华为普通人的生活科学伙伴;不断探索获取知识、求得真相的新路径,帮助大家摆脱寻求知识的各种束缚。

果壳网大部分内容也是非常优质的,果壳网的主笔也是非常优秀的。

但不代表所有知识我都相信。


这是果壳网主笔发的一篇微博,主要观点是:

推广随母亲姓,奖励1000块钱后,性别出生比例从128降低到了117.


看似写的非常的科学,实际呢?

这是微博 sevn_shi 解构她如何通过信息编辑,收割网友智商税的


很简单的一个事情,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他会写出这种论点?

为什么?

这个是原文报道:



给父母推荐固体饮料的医生不懂吗?

给父母推荐固体饮料的爱婴坊不懂吗?

我相信不管是推荐这个的医生,还是推荐这个是爱婴坊工作人员,肯定不会给自己的小孩买这个。

那为什么他会做推荐?

其他大家心里都懂。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对于信息,学会交叉验证,学会辨识。

如果交叉验证,辨识后,您相信这个医生提供的信息,就不要怀疑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