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小侯飞氘 大神给@了,受宠若惊啊,又看了 @鱼昆 大神的回答。厄。。虽然我也业余回答一些核聚变的话题,也一直关注小型核聚变,但是真的是不太敢班门弄斧。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首先先说这个小型核聚变把。球形约束的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玩意,不光MIT做,英国有个托卡马克能源,乃至中国的新奥都在做。但是做的程度嘛。。。。基本还都是比较浅显的阶层。我不是非常确定,但是我印象中MIT这个是跟洛马合作的。如果是那个项目的话,他们在2014年就开始宣传并且申请专利了。2017年的时候,他们打算用5年时间做一个100MW的东西,最开始的时候,设计方案我能查到的是小于20吨,几米长。这个显然是军事用的,这么紧凑的结构,绝对是上舰,上机乃至上天的。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实在不靠谱,就改成了2000吨,7米直径,18米长。这个尺寸就不太能军事应用了,上舰都很难,光装他了。这个项目我看到的最开始是0.1T的均匀场,和0.6T的镜像场(基本来说新奥也是大概这个状态)。但是也提到了,设计有15T的更大的磁场。
下面就说说磁场吧,这个是我的专业了。不论是我看到的洛马的,托卡马克能源的,亦或是新奥的方案,都是才用REBCO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20~30K)来产生磁场。如果中心磁场只是0.1~0.6T这种水平,即使是全尺寸线圈(几米直径),也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根据@鱼昆 大神介绍的:环向场线圈在强场侧边界处磁场强度需要在20K的相对“高温”的环境下达到23T。尤其是如果是全尺寸线圈,那就是纯粹的扯淡。
首先,纠正 @physixfan 一个小小的不严谨。MagLab做的45.5T的稳态磁场是用REBCO做的,但是这个是在混合磁场下做出来的,也就是外面是一个31T的常规导体。虽然这个世界纪录很牛(这是我博后呆过的组做出来的,通讯作者是我导师),但是这个东西是完全不能平移到托卡马克这种需要全超导磁体中的,因为外面的水冷磁体会让磁场会非常不稳定。在这里能拿来对比的是全超导磁体的世界纪录—32.35T。2019年由中科院电工所我们组做出来的。
但是,就好像离开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样,离开孔径谈场强也都是耍流氓。不论MagLab还是我们做的磁体,孔径都非常小,我们的是21.5mm,MagLab的更是只有不到14mm(印象中),只能塞一个霍尔探头进去。一旦孔径放大,为了保持中心磁场固定,磁体的难度会指数上升。尤其是REBCO本身只能生产单根在两三百米的带子,绕制如此巨大且高磁场的磁体难度会更大(因为要妥善处理接头的问题)。
其次,说一下REBCO超导带子。我明确的知道,MIT本身不生产REBCO超导带子,他们用的一定是商业的,很大概率是Superpower的,也不排除别的公司。而且不论MagLab还是我们做的磁体都是在4.2K下,也就是液氦浸泡的。在这个温度下,高磁场中,REBCO带材的应用还是有一些经验的。但是如果温度改变成20K乃至30K,那就完全是另一个话题了。因为超导带子的电流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加会急剧下降,为了减缓这种下降,我们就需要引入磁通订扎。2017年的时候,剑桥大学的Driscoll教授发表的综述上,明确指出,不同温度和磁场下所需要的钉扎类型不同,如下图所示。目前国际上根本没有关于20K在大于15T磁场下的REBCO性能的研究。更没有公司尝试去开发用于这种环境下的超导带子配方。所以,目前的带子在20K,23T下啥情况,完全没有任何人知道。(我都怀疑目前根本没有地方能测试这个数据)。
林林总总说了很多,总结一下就是:我觉得MIT(可能加上洛马)的这个东西是很扯淡的。尤其是那个磁体强度在full size上,是非常扯淡的。需要客服的难关太多太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