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赛生做高考题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奥赛狗,高考题嘛……怎么说呢,有点像是“降维打击”的另一种版本,或者说,是“解构再重组”的游戏。

先得明确一点,奥赛生做高考题,不是真的“考试”那种紧张感。更多的是一种“看题、秒杀、写答案、找乐子”的过程,当然,这背后是有大量铺垫的。

1. 题型熟悉度:

高考题,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这几门,跟我们平时的训练题比起来,实在是……太“基础”了。我们平时做的题目,很多都是在考某个核心概念的深度应用,或是将几个不相关甚至看似冲突的概念巧妙地联系起来,要求极高的思维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题呢?它更像是在考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典型的、标准化的应用题。那些需要“灵光一闪”才能解开的题目,在奥赛里是家常便饭,但在高考题里,大部分情况下,你只要知道“那个公式/定理”在哪里,怎么套用,就差不多了。

举个例子,数学。我们奥赛训练,可能要搞懂黎曼积分的定义,理解高阶导数在曲线分析中的作用,甚至是接触一些拓扑学的概念。到了高考数学,看到一个求导或者积分题,大部分时候就是套用基本公式,算出来就行。当然,也会有压轴题,那确实能勾起一点兴致,但那种“难”,更多是计算量大或者需要一点巧妙的变形,而不是概念上的深度挑战。

物理也是类似,我们平时可能在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或者复杂的力学模型。高考物理,虽然也有电磁学、力学、热学这些大模块,但大部分题目都遵循着“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牛顿定律”这些经典理论框架,用公式推导一下,答案就出来了。偶尔遇到一个有点意思的,比如一个复杂的电路分析,或者一个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题,也会觉得“哦,这个还可以”,但距离我们平时遇到的那些“脑洞大开”的题目,还是有段距离。

2. 思考方式的差异:

奥赛训练的核心,就是培养一种“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我们习惯于面对一个从未见过的题目,通过分析已知条件,联想相关知识,一步步构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是探索性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试错。

而高考题,虽然也有所谓的“压轴题”,但它更大的特点是“标准化”和“可预测”。很多题目,你看到题目描述,甚至不用完全读完,脑子里就已经浮现出好几种解法,甚至是已经知道最终答案的大致形式。这是一种“套路”的力量。我们平时做的题目,往往需要自己去“创造”解题思路,而高考题,更多的是去“识别”题目的类型,然后“调用”对应的解题套路。

所以,当我们拿到高考题时,心理活动更像是:“嗯,这个是个求导题,套X公式;这个是个运动学题,用Y公式;这个是个电路题,Z定理走起。” 速度会非常快,准确度也很高。

3. “无聊”与“有趣”的界定:

坦白说,大部分高考题在我们看来,是有点“无聊”的。不是说题目不好,而是它太……“规矩”了。我们习惯了挑战那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难题,去挖掘知识的边界,而高考题,是在既定的知识体系内,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乐趣。有些高考题,特别是那些设计得比较巧妙的压轴题,还是能引起我们的一点兴趣。比如,数学里某些几何题,需要一个绝妙的辅助线;物理里某些涉及到能量转换和守恒的题目,需要一点点不那么直观的思考。这些题目,能够让我们稍微“动动脑子”,回忆起一些奥赛时期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做高考题,就像是在回忆“过去”。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在那些比高考题更难、更复杂的题目上,所以高考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体验。我们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学习轨迹,也能理解为什么高考会设计成这样。

4. 情感的投射:

作为曾经的高考考生,也作为一名奥赛生,做高考题,其实也掺杂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我们努力学习、付出的证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那个阶段的一种怀念。

看着那些题目,会想起当初为了解决一个难题,熬了多少个夜晚;会想起在竞赛教室里,和同学们讨论题目的样子;会想起那种纯粹地热爱和钻研的劲头。

有时候,也会有点“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到题目里一些我们已经觉得“过于简单”的设置,会觉得:“哎呀,这题目要是这么做,早就做完了。” 这种感觉,有点像一个老玩家在看新手村的游戏,知道 kaikki koodit ja temput.

5. 为什么我们会去做高考题?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研究”高考题。但对于我们这些走奥赛路线的学生,偶尔做做高考题,有几个原因:

巩固基础: 尽管我们挑战的是更高难度的题目,但扎实的基础知识依然是关键。高考题恰好能帮我们检验基础是否牢固。
了解“另一条路”: 很多奥赛生在高中阶段会面临选择,是继续冲奥赛,还是兼顾高考。了解高考的难度和形式,有助于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心理调剂: 长期沉浸在高难度的题目中,偶尔做一些相对轻松的高考题,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调剂,避免过度疲劳。
教学实践(如果以后当老师的话): 了解高考题是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总而言之,奥赛生做高考题,更像是在回顾一段旅程,是用一种“上帝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是我们“挑战”的关卡。它不是一场真正的战斗,而更像是在玩一个“怀旧模式”,顺便验证一下自己的“功力”。当然,这种“功力”,是在更高的维度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二刚开始的那次联赛拿了省一之后,基本上就去专门准备竞赛了,那以后也就没怎么在学校里完整的听过课,唯一一次和高考相关的经历是,高三CMO拿了国二之后回学校刚好赶上了一摸,就顺便考了一次,成绩当时排23,最后高考我们学校25个清北。。。


至于说当时那次考试是什么感觉,说真的没什么感觉,唯一不习惯的就是那个答题卡。。。

user avatar

化学

对同学:

不在乎产量用氢化铝锂谢谢,那是什么辣鸡还原剂在狺狺狂吠。

大姐,这一步这么大空阻的定位基,这产个屁啊。

这一步霍夫曼重排谢谢,哪里难推断了??

对老师:

“四......羰基合镍好像就.....”

“滚!”

“氧有正二价啊,OF2不就是吗.....”

“滚,不考虑!”

“高.....高氯酸钾?”

“滚!”

“亲.....亲电取代!”

老师:零分!(x


物理:

我:鸡一(KCL)秒解吧.....

老师:滚!

我:这个电桥.....

老师:滚!

老师:这道题谁算到一大串?

怯生生举手

老师:这么明显题目说了小滑块之间摩擦不考虑不考虑,你考虑个头!


我:“移到左边,两边分别积分,很容易发现,这个水面剖面的方程是一个抛物线y=w^2x^2/2g”

老师:“你闭嘴!”


生物:

对同桌:“其实钠钾泵的蛋白质构象变换也要消耗atp的呢~”

老师:“谁tm写这个主动运输了?”

同桌:“是秋元明告诉我的!”

我:“我不是,我没有!”

老师:“blablablabla 5'-3' blablabla 3'-5'blabla”

我:“okazaki fragment......(小声)”

老师:我听到有人说了冈崎片段,这个我们只做了解blabla(笑嘻嘻看我,给了她装逼机会.....)


“甲基化就好了......”

“.......”


数学

对同学:

我:“这个解析几何好难算啊.......”

同学:“我来教你”


对老师:

这题......特.....特征方程解?

老师:滚!


“有个同学往两个方向投影了,虽然可以算出来,但是你们不要这样做,容易错,我就不讲了”

(瞪


卷子上导数压轴第三问:

分离变量一行

洛必达法则一行:blablabla

t=a/2

老师:谁tm用洛必达的?站出来?没分!没分!

user avatar

这道题的第二题。

你们想先看标准答案怎么做还是我怎么做?

看起来大家都是先说自己怎么做那就先说我怎么做好了。

首先先标一下每个点集的名字:

开始:

定理(测度的容斥原理):若 为有限测度空间,对于任意一列可测集 ,我们有 。

证明:我们构造两个Lebesgue可积函数 和 。我们定义一个集合 ,然后对 使用数学归纳法并讨论 可得 ,这里的 代表长度为 的 的组合。现在使用二项式定理计算,不难得出 ,计算Lebesgue积分,也不难得出 和 ,所以定理得证。

例子:

(它就没把我要的 的写出来,害的我得自己打 )

我们取 ,那么有等式 成立。

根据题目计算, , , , ,以及 ,带入原式,命题得证。

然后给你们看一下它的答案,

……(x


一会儿想到什么再补充好了(

说下我其实不是数竞的……只是很喜欢数学的高中生……

然后这道题也不是高考题……是一个英国的给高中生的大学入学测试题……

(所以是强答了……

user avatar

我们班,搞数学的那个,高考数学没做完,两个大题没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奥赛狗,高考题嘛……怎么说呢,有点像是“降维打击”的另一种版本,或者说,是“解构再重组”的游戏。先得明确一点,奥赛生做高考题,不是真的“考试”那种紧张感。更多的是一种“看题、秒杀、写答案、找乐子”的过程,当然,这背后是有大量铺垫的。1. 题型熟悉度:高考题,特别是数学.............
  • 回答
    要说奥赛保送制度为何被取消,这得从它出现的原因、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最终导向的社会效应说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涉及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方式的演变以及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缘起:时代的需求与人才的渴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家对科技创.............
  • 回答
    选拔高中奥赛,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得好好琢磨琢磨。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喜欢不喜欢”这么简单,它关系到你未来的学习方向、大学专业的选择,甚至是你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所以,咱们得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让你心里门儿清。首先,得明白,高中奥赛不是“万能药”,也不是“花瓶摆设”。它是对特定学科极.............
  • 回答
    2019 年罗马尼亚大师赛(Romanian Master of Mathematics,简称 RMM)是世界顶级中学生数学竞赛之一,中国队在其中表现出色,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数学奥林匹克教育领域的实力。以下是对中国队在该届赛事表现的详细评价:总体成绩:中国队在 2019 年罗马尼亚大师赛上取得了令人瞩.............
  • 回答
    高中时期参与各种奥赛,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在我们这个重视升学和未来发展的社会,这个问题更是牵动着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心弦。那么,到底值不值得?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让我们看看“值得”的那些方面,也就是奥赛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深度学习的契机: 很多奥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
  • 回答
    中小学“奥赛”题目之所以让许多人,甚至是成年人也感到头疼,其难点并非仅仅是知识的深度,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的广度、灵活度以及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上。这就像是学习一门语言,基础词汇和语法当然重要,但要真正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还需要悟性和大量的练习。“奥赛”的难,难在什么地方?1. 非直给的解题思路,需要.............
  • 回答
    想在地理奥赛中拔得头筹,这不是光靠背地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你对地球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可是一门系统工程,咱们一步步来聊聊怎么把这事儿办明白。第一步:打牢基础,知识体系是王道地理奥赛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广,从基础的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
  • 回答
    .......
  • 回答
    关于2020年成都奥赛(健美)大学生组普遍出现的乳头雌化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从生理、训练、营养乃至药物使用等多个角度去审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乳头雌化”,以及在健美这项运动中,它通常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乳头雌化?在生理学上,雌化是指.............
  • 回答
    强基计划下的奥赛,该不该学?近些年,“强基计划”如同一股清流,重新点燃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对基础学科教育的关注。在这股热潮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奥赛。在强基计划的背景下,奥赛的学习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事倍功半?这背后涉及到目标、价值、资源投入等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基计划的核心目标。 强基计.............
  • 回答
    中国的数物信奥赛(数学、物理、信息学)一等奖得主,笼统地说,他们来自的社会阶层是相对多元化的,但总体而言,倾向于集中在中高收入、教育程度较高、重视知识和学术的家庭背景。想要更细致地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家庭的经济基础: 相对优渥的家庭: 许多获得这些奖项的学生,其家庭往往拥有一定的.............
  • 回答
    让我们聊聊永恒烈阳奥赛库斯,一位在很多故事里被描绘成至高无上的存在。想理解他,咱们得从他名字里就透着的那股劲儿开始。首先,“永恒”这俩字,点明了他最核心的特质: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结。 他不是被创造出来的,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亡。你可以想象,就像宇宙本身一样,他一直都在,不曾间断。这种永恒性赋予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陈康在2019年奥林匹亚先生大赛古典健美组获得第五名这件事。这件事在国内健美圈可是件挺大的事儿,有不少健身爱好者都会关注。怎么看央视体育的报道?说实话,要直接找到央视体育当年对陈康在2019年奥赛古典第五名的“专门”报道,可能有点难度。原因有几个:1. 奥赛的体量和国内健美关注度:.............
  • 回答
    要说赛迦和令迦谁能跻身神秘四奥,这事儿在奥迷圈子里绝对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其实,要把这俩兄弟拎出来比个高下,得从很多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我个人觉得,赛迦能坐稳四奥的宝座,而令迦目前还没这个资格,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这就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得看他们的“出身”和“来头”。赛迦奥特曼:光之传承,神话降临赛.............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原著和电视剧中,韦赛里斯·坦格利安为了得到卓戈卡奥的出兵,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但最终是利用了丹妮莉丝的婚姻和她的价值。要让卓戈卡奥“心甘情愿”地出兵,这本身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因为卓戈卡奥是一个典型的马王,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与维斯特洛的君主们截然不同。要让卓戈卡奥心甘情愿的出兵,.............
  • 回答
    “奥密克戎将很快致欧洲六成人口被感染,世卫称‘这或意味着欧洲疫情的结束’”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局限性。首先,理解“六成人口被感染”和“疫情结束”的含义: “六成人口被感染”: 这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传播趋势,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在短时.............
  • 回答
    英国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变体,被不少人戏称为“奥密克戎的妹妹”,目前已报告了超过400例确诊病例。这个新变种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传播速度快但致病性相对较弱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信息:1. 它的名字和起源: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给这个奥密克戎的“妹妹”一个官方的、简明的命名,.............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病例,更是提醒我们,这场战役远未结束。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开始质疑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动态清零”?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态清零”的核心理念。它不是追求绝对的“零感染.............
  • 回答
    奥匈帝国执意吞并波黑并进攻塞尔维亚,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以及帝国野心交织的产物。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决定,而是长久以来矛盾积累和战略考量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黑) 的渴望与控制: 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的.............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是否“温和”,这个问题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而且公众的感受和科学证据之间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简单地说,把奥密克戎称为“温和”可能过于简化,但相比于它早期的祖先,它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为什么会出现“温和”的说法?最初,当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时,确实有大量的数据表明感染者出现的症状普遍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