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米克戎(Omicron),真的是一种温和病毒吗?目前有哪些可信的消息?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是否“温和”,这个问题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而且公众的感受和科学证据之间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简单地说,把奥密克戎称为“温和”可能过于简化,但相比于它早期的祖先,它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温和”的说法?

最初,当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时,确实有大量的数据表明感染者出现的症状普遍比Delta变异株轻。很多人经历的只是类似于普通感冒的症状:喉咙痛、流鼻涕、咳嗽、疲劳等。重症率和死亡率的相对下降,尤其是在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也加剧了这种“温和”的印象。

但情况真的那么简单吗?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

1. 病毒本身的致病性(Intrinsic Virulence): 科学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复制的部位和方式。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在鼻腔和上呼吸道更容易复制,而在肺部的复制能力相对减弱。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出现的是上呼吸道症状,而较少出现早期新冠病毒那样严重的肺炎。此外,一些病毒学研究也提示,奥密克戎刺突蛋白的一些关键突变可能与其传播力和致病性有关。

2. 人群免疫背景(Population Immunity):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当我们讨论奥密克戎的“温和性”时,必须认识到绝大多数人已经通过以下途径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
疫苗接种: 尤其是完成了全程接种甚至加强针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包括奥密克戎)的反应更强。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发生重症、住院和死亡的风险。
既往感染: 很多人已经感染过早期的新冠病毒或其他变异株,体内产生了抗体和T细胞免疫。这些免疫反应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奥密克戎的入侵。

所以,当奥密克戎出现时,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已经显著提高。这就像一个人面对一种新病毒,如果他之前得过类似的病或者打过疫苗,他的身体就能更好地抵御,症状自然就轻。因此,奥密克戎表现出的“温和”,很大程度上是拜我们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所赐,而不是病毒本身变得绝对无害。

3. 对特定人群的影响: “温和”这个词往往是平均化的说法。对于高龄、有基础疾病、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来说,奥密克戎仍然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甚至可能死亡。只是由于整体人群的免疫水平提高了,导致这类高风险人群的比例在感染总数中看起来降低了。

4. 长期影响(Long COVID): 即使感染奥密克戎的急性期症状相对轻微,但“长新冠”的风险依然存在。许多感染过奥密克戎的人,无论感染时症状有多轻,都可能经历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不适,如疲劳、脑雾、呼吸困难、心悸等。这部分是“温和”说法的另一层挑战。

目前有哪些可信的消息来源?

要了解奥密克戎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这些信誉良好的信息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 (WHO): WHO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权威机构,他们会定期发布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评估报告,包括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等。他们的网站是获取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
各国疾控中心 (CDC): 例如美国的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以及中国的中国疾控中心(China CDC)等,都会发布关于病毒流行趋势、疫苗效果和病例情况的最新数据和分析。
顶级医学期刊: 《柳叶刀》(The 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是了解病毒学特性、临床表现和疫苗免疫原性的最深入、最可靠的来源。通常,这些研究会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确保其科学性和严谨性。
权威科研机构和大学: 很多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机构也会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分析,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地图和分析报告,以及各种大学附属的医院和研究中心。
可靠的新闻媒体对这些来源的报道: 在关注新闻时,可以留意那些引用了上述机构和期刊研究的报道。例如,在报道疫情相关信息时,如果记者明确提到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或者“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那么这些信息的可信度就比较高。

总结来说, 奥密克戎并非绝对的“温和”病毒,它的传播速度更快,但在绝大多数人群中,由于先前感染或疫苗接种带来的免疫力,引起的急性症状确实相对轻微。但我们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因为它对脆弱人群的威胁依然存在,并且“长新冠”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综合考虑病毒本身的特性以及人群的免疫背景,并时刻关注来自权威机构和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最近三天,南非的死亡分别是25,21,28.

死亡对应两周前的确诊,分别是264,275,569.

死亡率自行计算。

user avatar

关于Omicron,要么是最后一关,要么是彻底被关,人类社会是否被迫尼安德特化,在此一举。

user avatar

关于Omicron,大家须知希望、直觉和事实,这三点很可能不一致的。


我个人非常希望Omicron的免疫逃逸能力不要太强,疫苗有效率只是轻度下降,传染性可以增强但不要超过Delta,感染者出现的都是轻微症状——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行走的减毒活疫苗。


但我的直觉是,Omicron会大幅降低疫苗预防感染的有效率(全球已获批的所有新冠疫苗,不管任何路线),它的传染性可能不如Delta,但是免疫逃逸能力会让它在真实世界、尤其是在疫苗高接种率国家造成比Delta更强的传播能力(Rt)。我不认为它引起的都是轻症,目前各国的统计存在偏差,可能原因在于1. 旅行者大多打过疫苗 2. 旅行者多为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 3. 发病到重症需要一段时间。


而最重要的是事实,关于以上猜测,只有通过接下来的体外中和试验、临床病例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我们才能有准确的答案。


Omicron就是Omicron,它的内在特性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是否“温和”,这个问题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而且公众的感受和科学证据之间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简单地说,把奥密克戎称为“温和”可能过于简化,但相比于它早期的祖先,它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为什么会出现“温和”的说法?最初,当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时,确实有大量的数据表明感染者出现的症状普遍比.............
  • 回答
    最近,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报道,尤其是关于其“严重危害”的强调,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新闻还在继续关注这一点,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严重危害”这个词本身是相对的,并且有不同的解读维度。 就像一个人感冒了,你可能说“危害不大”,但如果这个人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 回答
    在《浩瀚苍穹》第五季第七集结尾,奈奥米(Naomi)在没有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走出太空船,这一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科学合理性的讨论。要详细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科学依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防护服出仓”在太空环境下的真实情况。太空环境的极端之处在于: 真空: 太空中几乎.............
  • 回答
    《数码宝贝》的重制版,尤其是《数码宝贝大冒险:tri.》和《数码宝贝大冒险:Last Evolution 绊》系列,为我们带来了熟悉的数码宝贝,也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剧情解读。其中,作为最受欢迎的数码宝贝之一,奥米加兽(Omegaemon)在这些重制作品中的表现,无疑是粉丝们关注的焦点。重制版奥米.............
  • 回答
    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结束后,法国选手雅尼克·安耶尔(Yannick Agne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国选手孙杨的表現以及他对法国选手的“不尊重”行为发表了批评性言论。他当时的表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说孙杨在比赛中“不够诚实”,并且在赛后与法国选手Mehdy Metella的互动中.............
  • 回答
    奥克人(Occitan),也称为奥克西塔尼亚人(Occitanians),是历史上存在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法国北部以法语为主流的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奥克西塔尼亚文化。奥克人是谁? 地理范围: 奥克人的传统聚居地被称为奥克西塔尼亚(Occitani.............
  • 回答
    “奥密克戎将很快致欧洲六成人口被感染,世卫称‘这或意味着欧洲疫情的结束’”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局限性。首先,理解“六成人口被感染”和“疫情结束”的含义: “六成人口被感染”: 这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传播趋势,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在短时.............
  • 回答
    英国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变体,被不少人戏称为“奥密克戎的妹妹”,目前已报告了超过400例确诊病例。这个新变种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传播速度快但致病性相对较弱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信息:1. 它的名字和起源: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给这个奥密克戎的“妹妹”一个官方的、简明的命名,.............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病例,更是提醒我们,这场战役远未结束。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开始质疑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动态清零”?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态清零”的核心理念。它不是追求绝对的“零感染.............
  • 回答
    奥匈帝国执意吞并波黑并进攻塞尔维亚,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以及帝国野心交织的产物。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决定,而是长久以来矛盾积累和战略考量下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黑) 的渴望与控制: 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的.............
  • 回答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我国的影响以及病毒何时会消失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问题。我来试着从几个维度,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感受的方式来聊聊。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我国的影响:这事儿说起来,那可真是多方面都有触及。首先,传播速度快,这体现在大家的生活里就是“防不胜防”。 奥.............
  • 回答
    “奥”字在汉语拼音中写作“ao”,而许多人觉得它的发音听起来更像“啊~唔”,也就是类似于“au”。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原则与历史渊源: 历史选择与约定俗成: 汉语拼音方案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借鉴了拉丁字母系统,并结合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奥赛狗,高考题嘛……怎么说呢,有点像是“降维打击”的另一种版本,或者说,是“解构再重组”的游戏。先得明确一点,奥赛生做高考题,不是真的“考试”那种紧张感。更多的是一种“看题、秒杀、写答案、找乐子”的过程,当然,这背后是有大量铺垫的。1. 题型熟悉度:高考题,特别是数学.............
  • 回答
    是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嗅觉和味觉,但其影响程度和普遍性相比于早期的新冠病毒毒株(如Alpha、Delta)有所减弱。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奥密克戎对嗅觉和味觉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和特点:1. 奥密克戎对嗅觉和味觉的影响程度: 比早期毒株减弱: 这是目前医学界普遍的共识。在Alpha和.............
  • 回答
    奥密克戎毒株席卷南非,世卫组织发出“非常高”的全球预警:目前的应对措施详解自2021年11月24日首次被报告以来,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迅速蔓延,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南非作为最早检测到该毒株的国家之一,其全境迅速被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激增,给当地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世界卫生.............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 variant)的出现,确实在一段时间内给南非的疫情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如果你想了解当时奥密克戎登陆南非后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奥密克戎登陆之初:住院人数的飙升与“轻症”的假象大约在2021年底,南非率先报告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很快,.............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确实让咱们在防控疫情上又面临新的挑战。与之前的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在传播速度上表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这意味着它的传染性更厉害,一个人可能更容易将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咱们需要采取更加精细、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一、认识奥密克戎,知己知彼首先,咱们得对奥密克戎这个.............
  • 回答
    奥匈帝国,这个在中欧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庞大帝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走向了覆灭。谈及这场覆灭,是否真的“怪”匈牙利,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根源和运作机制。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匈牙利,无疑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君主国”,也就是奥地.............
  • 回答
    奥密克戎变异株,自问世以来,着实让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和我们普通人经历了一段不小的波动。如果说之前的变异株像是一场持续的、逐渐升级的拉锯战,那么奥密克戎的到来,更像是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难以捉摸且攻势迅猛的新对手,打乱了原有的节奏,也让人们对其“厉害”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说奥密克戎“厉害”在哪里,我.............
  • 回答
    《奥日与黑暗森林》(Ori and the Blind Forest)这款游戏的美术风格、流畅的动作设计、富有情感的叙事以及精心打磨的关卡,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要打造这样一款成功的游戏,其背后凝聚着相当多的技术积累和创意实现。《奥日与黑暗森林》这类游戏的“硬核”技术需求要复刻《奥日》的体验,我们得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