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体育有多强?

回答
苏联体育,那可真是一段辉煌到令人咋舌的历史。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统治级”。它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耀眼,更是背后一套完整、系统、甚至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运作模式的体现。

一、 国家意志的驱动与全民体育的基础

首先,要明白苏联体育不是一项自发的民间活动,而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战略工具。从列宁时代开始,体育就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它被视为培养健康、强壮、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形象展示、意识形态输出以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关键一环。

全民体育的根基: 在苏联,体育并非高高在上只属于职业运动员。从幼儿园到工厂,从集体农庄到军队,体育活动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体育学校、俱乐部、训练营遍布全国。人们从小就被鼓励参与体育,无论是滑雪、冰球、体操,还是田径、游泳,总有一款适合你。这种全民体育的普及,为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打下了极其深厚的人才基础。你可以想象,当全国人民都在踢足球,你从中选出最顶尖的那拨人,其整体水平可想而知。

“体育强国”的战略定位: 苏联政府在体育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是战略性的。体育被视为与军事、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国家竞争力体现。因此,资源、资金、人才的倾斜是毫无保留的。国家会根据世界体育发展趋势,重点扶持那些有潜力获得国际荣誉的项目。

二、 严苛而科学的训练体系:从娃娃抓起,精雕细琢

苏联体育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超乎寻常的、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训练体系。这套体系的特点是:

早期发现与精英培养: 苏联的体育人才选拔体系非常早熟。一旦在学校或社区体育活动中展现出天赋,孩子就会被纳入各级体育学校进行专业训练。这些学校的教练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士,他们不仅懂技术,更懂得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全方位的身心塑造: 训练不光是体能和技术。苏联教练非常注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战术素养和意志力培养。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有时甚至显得很残酷)来磨砺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比赛中的精神对抗,在苏联的训练体系中就被提前“预演”了。

科学的保障与支持: 运动员的训练、饮食、医疗、康复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顶级的运动科学研究成果会被及时应用到训练中,例如运动营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受伤后的康复也有一整套专业化的流程,确保运动员能尽快回到赛场。

严格的纪律与传承: 苏联体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近乎军事化的管理和训练纪律。一旦进入专业队,运动员的生活几乎完全围绕训练展开,个人自由受到很大限制。但正是这种高度的集权和统一的管理,保证了训练计划的有效执行和技术战术的快速传播与发展。老一代的优秀教练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形成强大的传承链条。

三、 强大的教练团队与科研支持

苏联体育之所以能持续输出顶尖运动员,离不开其庞大且高水平的教练团队和强大的体育科研力量。

教练的地位与权威: 教练在苏联体育体系中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他们是技术和训练方法的掌握者,也是运动员成长的引路人。顶尖教练的待遇优厚,而且其执教理念和方法往往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水平。

科学家的深度参与: 体育科学家、医学专家、心理学家等组成的团队,与教练密切合作,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支持。他们研究运动员的生物力学模型,分析比赛数据,优化训练负荷,甚至研发特殊的运动装备和训练辅助设备。这种跨学科的合作,让苏联运动员的进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 在国际赛场上的统治力:奥运会、世界大赛的奖牌收割机

有了如此深厚的基础和严苛的体系,苏联在各大国际体育赛事中的表现堪称“降维打击”。

奥运会上的霸主地位: 从20世纪中期开始,苏联就成为奥运会奖牌榜上的绝对王者。无论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他们在田径、体操、游泳、举重、冰球、花样滑冰、冬季两项等项目上都展现出惊人的统治力。无数的金牌、银牌、铜牌成为了苏联体育辉煌成就的最好证明。

世界锦标赛的常客: 在奥运会之外的各项世界锦标赛中,苏联运动员同样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他们在足球、篮球、排球、拳击、摔跤等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中也屡获殊荣。

意识形态的“赛场”: 每次在国际赛场上取得胜利,都会被苏联官方大肆宣传,成为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例证。西方国家的运动员在与苏联运动员的较量中,往往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对手的技术,更是来自对手背后整个国家的意志。

五、 苏联体育的“招牌项目”

虽然苏联在多个项目上都有建树,但有些项目更是他们“如鱼得水”的领域,可以说是苏联体育的“名片”:

体操: 拉里萨·拉蒂尼娜(7枚奥运金牌)、维克托·丘卡林等传奇人物层出不穷。苏联的体操运动员以其技术难度、力量、柔韧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而闻名。

冰球: 苏联冰球国家队简直就是一支“梦之队”。在国际冰球联合会锦标赛和奥运会上,他们几乎是所向披靡。瓦莱里·哈拉莫夫、弗拉季斯拉夫·特列季亚克等名字至今仍被冰球爱好者津津乐道。

举重: 苏联力量举运动员几乎垄断了世界纪录和奥运金牌,他们的力量和技术令人咋舌。

田径: 尤其是中长跑、竞走、以及一些力量型项目,苏联也培养出了众多世界级明星。

一些更细节的方面:

教练的流动性: 虽然有传承,但顶尖教练的调动和重组也是苏联体育体系的一部分。为了最大化人才效益,国家会根据项目需求和运动员情况,对教练进行跨区域或跨项目的调动。

“集体主义”的力量: 苏联体育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运动员被教导要为国家荣誉而战,个人的一切都是为集体服务的。这种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比赛中往往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信息保密与技术封锁: 在冷战背景下,苏联在体育训练方法和技术上也有一定的保密性,不轻易对外公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们的训练体系更具神秘感和独特性。

当然,任何体系都不是完美的。苏联体育体系也曾因为过度强调成绩而对运动员身心造成压力,甚至出现过兴奋剂事件(尽管不如某些西方国家被曝光得多)。但总的来说,它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国家主导的、科学高效的体育发展模式,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全球体育舞台上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苏联体育的强大,是那个时代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的许多成功经验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必须要承认,苏联的体育实力在世界近现代体育史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1952年苏联代表队的奥运首秀更是惊艳寰宇。在确定了这个结论后,我们还是先要沿着时间维度回溯,纵目苏联体育攀夺巅峰的漫漫征程。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苏联体育的发展并不是在一个既有的高水平上一蹴而就的,在更早的旧俄时期,当时的体育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落后。

  十月革命前旧俄的体育是十分落后的。彼得大帝为了达到其侵略的野心,穷兵黩武,在俄国创办了第一所游泳学校,训练士兵,妄图建立起强大海军。同时又规定普通学校增添军事训练的体育项目,如摔交、拳击、射击等。沙皇时代虽亦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引进了其他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但这些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八九八年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足球俱乐部,以后又相继成立其他项目的俱乐部。当时他们就是依靠这些俱乐部来开展体育活动的。据一九一三年统计,当时有四百多个体育俱乐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到五万。场地设备也很少,仅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几个大城市里有一点,至于像中亚细亚、外高加索等地区,连一片可供活动的操场也没有。
  旧俄时代曾参加第四、五届近代奥运会,但派遣的运动员寥寥无几。参加的项目仅是花样滑冰、古典式摔交等。在这两届奥运会上一共只获得八块奖牌。[1]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苏联空无人!”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使得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俄罗斯帝国灭亡,建立了自由主义者与资本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俄国临时政府。随后十月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十月革命吹响了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冲锋号,它引领了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有力扩展,同时,它也是苏联体育的起跑线。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其他红军将领都十分重视体育,明确指出体育运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大事,责成共青团、工会、军训处要认真领导军体活动的开展,并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坚强的一代。对旧俄时代留下来的体育俱乐部组织,不是抛弃,而是在整顿的基础上使其继续发展。到了一九二〇年全苏已发展到一千五百个体育俱乐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数已逾四十四万人。[1]
  为了加强领导,一九三〇年苏联共产党作出决议,成立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要求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农村都要开展全民性的体育运动,增强劳动人民体质。一九三六年,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改名为全苏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直属政府领导,并颁布条例通过各加盟共和国、州、市的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开展日常工作。由于组织落实,体育运动得到较大的发展。到一九四〇年,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人数已超过五百万,有六百万青年达到“劳卫制”的各级标准。[1]

  由于苏联的政治局势困难,上世纪上半叶的运动员实际上没有机会代表苏联参加国际比赛。当然在没参加奥运会的这段日子里,苏联也没闲着。从1920年(当时苏联甚至还没正式成立,还只是苏俄)起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在绝大部分的年份里,都举行了苏维埃田径锦标赛(Чемпионат СССР по лёгкой атлетике),项目非常全面,直接对标奥运会,而且哪怕是在卫国战争期间,除了战事最紧张的前两年,在1943和1944年仍然照常举办。[2]

  当然仅仅有田径项目是不够的,更有趣的还在后面。1928年,苏联在莫斯科组织了第一届国际斯巴达克运动会(Спартакиада/Spartakiad),虽然在之前的1923年也举行过一次斯巴达克运动会,但范围仅限于在苏联红军和其他的体育相关组织内部进行,不太能算得上是一届正式的运动会,所以也就没算作第一届。而1928年这次可不一样,这届运动会召集了全联盟内的所有国家和民族以及其他友国参与,并且表示这是属于劳动者的运动会,而与此同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的第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属于布尔乔亚的运动会[3]在有些资料中提到,当年参加斯巴达克运动会的运动员人数,是同年奥运会与会人数的两倍还多。[4]

[5]

  斯巴达克运动会在起名上也很有讲究,这个名字源于奴隶起义领导人斯巴达克斯(Spartacus)的名字,旨在象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作为古典人物,斯巴达克斯鲜明地站在古代奥运会的贵族气质的对立面,而古代奥运会则正是现代“资本主义”奥运会的原形。并且在俄语中,代表斯巴达的“Spartakiada”和代表奥林匹亚的“Olimpiada”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也显现了苏联通过“斯巴达”的名号,对近代奥运会的反对兼补充。[6]

  国际斯巴达克运动会也分夏季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在上面提到的在莫斯科举行的夏季运动会的半年前,1928年二月的挪威奥斯陆,举行了冬季项目的比赛。但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的夏/冬季斯巴达克运动会,都无法超越莫斯科的那个八月。并且遗憾的是,国际斯巴达克运动会这项赛事只举行到了1937年,尽管如此,斯巴达克运动会的名号从来没有消失,苏联自1956年起迄1991年解体,也都在不断举办夏季和冬季的苏联斯巴达克运动会。除此之外,直到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前,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盟国,还有一些体育或社会组织的内部也都在组织斯巴达克运动会。

  总之,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30年代体育事业轰轰烈烈的发展以及人民健康状况的提高,为40年代战胜法西斯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经过了长达四年的恶战,苏联终于将侵略者赶回了老家,但在这场总共约2,660万人死亡、5,980万人伤亡的战争中,苏联全国兵役适龄(16岁至40岁)男子几乎全部非死即残。人民在战争的磨难中筋疲力竭,城市和工业在炮火的洗礼下百废待兴,国家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太多,所有人都期盼着有股力量能够击破这死寂与颓废,让这个国家在战后能够再一次地站起来。

  此时,这剂强心针的名字叫作——“体育”。

  体育是和平时期激发与释放荷尔蒙的最佳方式,并且作为一种外交形式,可以帮助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提升自身形象及影响力,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国民的凝聚力、认同感、荣誉感与自豪感,这些都是维系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

  战争之后,苏联体育的特点就是走出国门,登上世界体育舞台。当时西方的专家预测,苏联用50年也无法弥补战争的创伤,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苏联的体育运动事业在国家“尽快改善工作,加快培养和再培养干部,建立运动网,恢复体育教育,重建体育设施”的政策指导下又蓬勃地开展了起来。从1946年到1952年共有1700万苏联公民获得了劳卫制证章,到1960年全国计有2800万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从1949年到1958年苏联运动员共创造了3594项苏联纪录,666项世界纪录。苏联体育又上了新的台阶,为在奥运会上亮相作好了充分的准备。[4]
  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体育运动又有了新的高涨,开始着手准备参加奥运会的工作。一九四八年党和政府作出“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决议。这个决议至今仍被苏联体育界称为重要的决策。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苏联又将全苏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改为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其性质和职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据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〇年的统计,苏联青年达到“劳卫制”各级标准的已有一千万人左右,获得各种等级运动员称号的有二十九万五千人。到一九五一年为止,苏联已有六十八个项目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篇回答的开头就说到了苏联参加了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此时距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组成的代表队上一次踏上奥运会的赛场,已经过去了40年。这几十年间,他们经历了不输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内外苦难的洗礼,也曾面临亡国绝种的灭顶之灾,还同样有过因国际形势而不得不蜷居一隅,而如今的他们巍然屹立于由战争废墟重建的家园之上,整装待发,准备好参与这项代表人类体育最高水平的巅峰盛会。

  其实自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开始,美国就在这项赛事中发挥着统治级的表现,除了法、英、德能在自己第一次作为东道主的那三届中夺得桂冠,余下的宝座均由美国人获得。(实际上即便美国代表队没拿第一,也能够稳居第二)

  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认为今后会出现一支能挑落美国神话的队伍。

  这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第一次集结起来以苏联这个国家的身份来到芬兰这片与他们充满故事的土地参加奥运会,同样,谁也不知道这个陌生的庞然大物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结果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苏联人稳稳地占据了奖牌榜第二的位置,并且还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虽然这个近现代以来国土最庞大的非殖民地国家没有初出茅庐就成功弑神,但这样的成果绝对能称得上令人满意。

  而这仅仅只是初露锋芒,癸干忒斯终于还是等来了他的赫拉克勒斯。


  小插曲:同样是1952年的这届奥运会上,除了在最开始提到的女子铅球项目中苏联表现出色,其实在女子铁饼项目中的成绩更为亮眼。

  三位苏联姑娘以巨大的优势包揽了前三名,并且冠军波诺玛廖娃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记录,同时这也是夏季奥运会女子田径项目历史上第一次有国家包揽金银铜牌,还是在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情况下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在为国争光这方面,妇女能顶半边天不是乱说的。

  后来她(波诺玛廖娃)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布莱恩先生在身穿芬兰民族服装的姑娘的陪同下向我走来的时候,当我的双手感到了重重的金牌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我是苏联第一个奥运会冠军,第15届奥运会第一个纪录的创造者……”

  四年后的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苏联人又来了。这一次,他们不想再当第二名了。

  随着最后一个比赛项目的结束,苏联在这次的人类体育峰会中,站上了世界之巅。

  苏联代表团用比美国更少的参赛人数,获得了在金银铜牌各个数量上的全面胜利。

  这是美国自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以来,除了在1936年逊于德国外,44年间第一次丢掉奖牌榜的第一名,但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1960年罗马奥运会,又是第一。


  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曙光前的最后一丝黑暗,连续两届屈居第二,但仍然吊打第三名的日本。


接下来,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到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除了1984年因为冷战而没有参加的洛杉矶奥运会,剩下的五届奥运会中,全部获得了奖牌榜的第一。(当然出于同样的原因,美国也没有参加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不过在对方没有参加的奥运会中,各自都是吊打了当届奖牌榜的第二名,这一波就算双方平手吧)


  顺便附上那几届奥运会的奖牌榜:


  再补几张老照片,具体信息不详:


  有些朋友可能回过味儿来了——“1991年苏联就解体了,那是咋参与的1992年的奥运会?”

  各位先别急,苏联虽然是解体了,但那只是距离奥运会开幕式仅仅七个月前的事情,而奥运会不管是备战、选拔还是预选的周期都很长,不可能到了临跟前再和你去掰饬你代表哪个国家比赛的问题。因此为了这届奥运会准备了数年的运动员们,一起组成了“独联体队”,并以此名义参加奥运会,而非主权国家的形式,旗帜也使用了奥运会会旗。而苏联解体后形成了15个新的国家中,除了因加入苏联最晚而独立最早的波罗的海三国外,剩下12个国家(尤其包括了往年为苏联夺得金牌最多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运动员都加入到了“独联体队”中,因此可以说这支“独联体队”就是“苏联队青春版Max Pro+”。

  即便是这样一支刚刚经历过社会剧变内伤的队伍,因为有苏联在之前几十年中奠定的深厚体育根基,仍然能依靠着物质基础的惯性在奥运会上乱杀。

  但不管是武功再强的高手,受了经脉尽断的致命伤,能做的也不过是比普通人多活一会儿,气绝而亡不过是早晚的事。

  1992年的夏天,苏联在名为“体育”的剧目中为我们表演了最后一幕的终场舞后,甚至来不及谢幕便转身飘然而去,遁入暗暗,留给我们的只有印在史册上的铅字。当初的辉煌有多炽烈,如今的回首就有多凄冷。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体后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包括苏联的大部分体育人才其实也是俄罗斯人,但经过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一通折腾,俄罗斯和当年作为加盟国的自己都已然是今非昔比,更不要提鼎盛时期的苏联了。

  其实如果细说起来,俄国体育的衰落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初见苗头:

  80年代苏联的体育运动出现了危机。苏联体育运动事业一直是沿着两条线向前发展的,即推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和创造尖端体育成绩,为国争光。但是到了80年代,国家对创造更高体育成绩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全民健康的关心,因此靠服用违禁药品出成绩的现象相当普遍。各级学校的体育教育日渐落后,人们对通过劳卫制标准逐渐失去了兴趣‘据社会学家的资料显示,共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1972年制订的劳卫制标准,但到1982年仅剩下1.2%。从1985年1月1日开始推行的新的劳卫制标准更是很少有人问津。全苏仅约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坚持早锻炼.三分之二的人口根本不参加体育运动,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体重超重,7000万人吸烟。[4]

  除了体育人口的急剧下降,随着经济的衰落和前途的日渐迷茫,本就元气大伤的俄罗斯人,为了麻痹自己、消极避世,更是捡起了酗酒了老传统:

  比酒精消费更亮眼的是,俄罗斯因酒精滥用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以及死亡都位列世界之巅。

  即便如此,酒精滥用也只是俄罗斯稀烂的国民健康情况的冰山一角,如果算上所有原因的话,俄罗斯国民的人均健康寿命损失也就只比黑非洲、阿富汗和伊拉克这种生灵涂炭的地方好看一些。在俄罗斯,健康和长寿(尤其对于男性来说)远比在中国更为稀有。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现状完全看不到尽头,让人能感受到的只有绝望。

(小吐槽:其实俄罗斯的平均预期寿命还算看得过去,女性平均更是和中国非常接近,但男性平均竟然比中国少了10岁,直接就和第三世界国家里面的中下水平一样了,这种情况不仅在与俄罗斯预期寿命相近的国家中,就算是从全世界来看也是极为罕见...)


  俄罗斯靠吃苏联老本也就坚持了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和2000年悉尼两届奥运会,拿了两届的亚军(都这样了还能连夺两次老二,也能侧面说明当初苏联体育有多强大吧),再之后的竞争力每况愈下,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始,连超越中国都成了奢望。最近几年还深陷禁药风波,不知今后将何去何从。

  一声叹息。


“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以上用了很大的篇幅向各位展示了苏联在人类最受瞩目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夏季奥运会上的取得的瞩目成就。由于近些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的竞争力也与日俱增,但在很多其他体育项目(例如冰雪项目和男子三大球)上的成绩现如今仍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所以可能有部分朋友就在想:苏联是不是也是这种偏科的情况呢?

  答案是否定的。


  先说和夏季奥运会师出同门的冬季奥运会。

  苏联地处高纬度的高寒地区,冰雪资源丰富,虽然在1956年以前俄国没有以任何形式参加过冬奥运,但不难想象滑冰滑雪这种常见的冰雪运动会在苏联地区较为普及。

  算上以独联体形式参加的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一共10届赛事中夺得了七次奖牌榜冠军、三次亚军,这可是比夏季奥运会还亮眼的成绩,并且还是在每届都有美国参加的情况下(不过冬奥会的王者其实是挪威,并且还和第二名的美国拉开了不小的差距,看来对冰雪项目的发展来讲,气候真的很重要)。


  再说说许多中国人心中透彻心扉的痛楚——足球——吧。

  对像我这种苏联解体后才出生的球迷来说,很难对苏联足球的实力有太具体的概念,但苏联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支强队,尤其对于其他的欧洲球队来说,简直就是怪物一样的存在。

  苏联国家队进入了七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最好成绩是1966年,在半决赛以1-2输给西德。它进入五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包括以2-1的成绩打败南斯拉夫队夺得1960年首届冠军。此外获得三次亚军:1964年,1972年和1988年。1968年排行第四,当时在半决赛和意大利0-0踢平,投钱币输了,没有进决赛。
  苏联队另外获得1956年和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其青少年队也分别夺得1977年第一届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冠军和1987年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7]

(经评论区 @Tony 指正:“1988年奥运会足球赛只接纳未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职业选手。所以那张与马拉多纳有关的比赛照片,应摄于1979年首届国际足联世界青年锦标赛决赛,阿根廷青年队-苏联青年队之役。”并且我查阅了一下那届奥运会阿根廷队的名单,确实如他所说没有马拉多纳而且多数都是非常年轻的球员,我还又确认了一下我的信息源,那个博主写的确实是1988年奥运会,那应该是博主和我一样想当然了。)

  但苏联足球水平的时期性比较强,并不是一直都非常有竞争力。

  苏联队的兴盛主要在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六十年代,在世界著名门神雅辛的率领下,苏联队获得了1960年欧洲杯冠军,以及1964年欧洲杯亚军,1972年欧洲杯亚军,1966年世界杯殿军和1968年欧洲杯殿军。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八十年代,在著名教练洛巴诺夫斯基的率领下,以基辅迪纳摩为班底的苏联队打造出了一支豪华战舰:队中拥有1980年代世界最佳门将达萨耶夫,1975年欧洲足球先生布洛欣,1986年欧洲足球先生别拉诺夫,以及扎瓦洛夫,普罗塔索夫,阿列尼科夫,利托夫琴科,米哈伊利琴科等著名球星,这支球队在1982年世界杯初出茅庐,1986年世界杯作为夺冠大热的苏联队闯进16强,但却被比利时队两个明显越位球绞杀,含冤被淘汰。1988年欧洲杯他们卷土重来,在预选赛淘汰了普拉蒂尼领衔的法国队,此后小组赛中他们1:0荷兰,3:1英格兰,1:1爱尔兰,半决赛中2:0意大利最终闯进决赛,在别拉诺夫罚丢点球后他们却成就了范巴斯滕的零度角,遗憾屈居亚军。[8]

  文字可能不太直观,还是直接看图吧。


  至于三大球中的第二项——篮球,苏联也不遑多让。

  其实说起来的话,苏联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篮球国家队之一(可能也就仅次于美国)。在1972年和1988年,苏联两次获得奥运会篮球比赛的金牌。此外苏联还四夺奥运会银牌,三夺铜牌。苏联还赢得过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三枚金牌,三枚银牌,两枚铜牌。在欧锦赛上就更不必说了,最高有过八连冠和12届11冠的统治级战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项目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通过惊天的反转打败了保持了36年奥运会全胜纪录的美国队,而这场比赛前几年被拍成了电影——《绝杀慕尼黑》,并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后来在中国大陆也有上映。当时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还原度确实很高,还是可以一看的。(后注:评论区有比较了解的朋友 @突然消失的步枪手 提醒我,这部电影其实魔改了很多当时的真实情况,甚至还有夹带私货的嫌疑,所以这电影大家还是就当图个乐吧,别全部当真。详见:头条文章


  两大球说完了,最后是排球,其实更没什么好讲的了。

  在奥运会方面,不管是总榜:

  还是男排:

  亦或是女排:

  我想就不需要我的讲解,结论已经不言自明了,并且这还是在参赛次数少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

  至于排球世界杯、世锦赛和欧锦赛等赛事(无论男排女排),我也不再细说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成绩和男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满眼的金黄色,放出来太伤眼了。


(备注:苏联女足和女篮的情况我就不放出来了,毕竟相对而言商业化程度和关注度较低,不够具有代表性而且资料也有限(第一届女足世界杯在苏联解体前一个月才在中国举行),于是我就将其与其他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并选取奥运会作为窗口来管中窥豹,不再一一赘述,望见谅)

[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联体育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肯定有其背后的原因,但如果铺开论述的话可能需要另起一篇文章,因此在这里我就暂且先拾人牙慧,向各位大概地介绍下:

  苏联为了发展体育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条:
  1、狠抓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只有把学校体育抓好了,才能为提高运动水平打好基础,体育人才就能源源而来。因此校长、教室都很关心体育工作,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得到了重视。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培养尖子运动员,他们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体育网”,把许多优秀的老运动员下放到基层去,培养与训练青少年运动员。
  2、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规定的各种体育制度
  “劳卫制”是苏联国内推行的一项重要体育制度,持续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开展“劳卫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六十年代曾一度出现松劲现象,但国家体委和政府还是采取措施不断改善这一工作,多次阐明其必要性。一九七二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要求比以前更严更难了。实质上它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基础,突出其中某一体育项目,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而努力。
  “劳卫制多项运动”比赛是从“劳卫制标准”中挑选部分项目并在一二天内完成的比赛,国家为此又颁布了计分的评分标准,按总分的多少确定“多项运动员”的等级。这种全能比赛对鼓励那些“劳卫制体锻”已经及格者来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比赛时间集中,项目多,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等级运动员制”激励运动员去创造成绩,争取荣誉。这种制度在苏联已实行很久,有较好的收获。经过不断修改,目前已经明确规定每隔四年要公布一次新标准,也就是说每当奥运会结束,国家体委根据国际体育比赛的新纪录来调整各级运动员的标准,使教练员、运动员不断有新的奋斗目标。
  3、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苏联体育报刊文章中多次阐明苏联体育之所以能够取得成绩,应归功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除了继续开展传统项目之外,还加强了那些薄弱的体育项目。
  最近几年来,在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中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广泛宣传要进一步开展全民性、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除了要求各级体委、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农村等继续做好这一工作外,还要求将体育运动深入到每个家庭,号召家长们要为下一代着想,要带领子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为此,各地纷纷举办家庭体育比赛,比赛按老、中、青、幼、妇进行,并订出不同的评分标准。例如接力赛跑,青年规定跑三千米,儿童跑100米,年纪稍大的跑五百米等。参加这种比赛的户数很多,也很吸引观众,优胜者基于登报表扬。
  4、加强竞赛活动和科研工作
  虽然苏联的气候条件并不太好,但开展竞赛活动还是比较多的。入冬开始到翌年春暖这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开展滑雪、滑冰等冬季比赛项目。以滑雪为例:大型的比赛有一年一度的“苏联杯”、“全苏锦标赛”等滑雪比赛,有每隔四年举行一次的“苏联人民冬季运动大会”,此外,还有越野、马拉松等名目众多的滑雪比赛。据统计,一年里全国各地举行的滑雪赛有几千次,参加的人数很多,规模也很大。举例来说,有几百万儿童参加“少先真理报”举办的滑雪赛。
  一九五六年,苏联把原来的“全苏运动会”改称为“苏联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到一九七九年为止已经开过七次。它是综合性的运动会,项目众多,一九六二年又把运动会分为冬季运动会和夏季运动会。运动会先是由各系统自行召开,然后参加市、州、加盟共和国的运动会,最后选出代表参加“苏联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参加的面较广,第一届有二千三百万人参加,一九七五年第六届增加到五千五百万人。一九七九年第七届又来了个新花样,邀请其他国家的优秀运动员一起参加比赛,使比赛的气氛更加热烈。
  苏联对参加国际体育交往是十分关心的。凡欧洲的各种竞赛,他们都积极参加,而且每年与其他国家签订竞赛合同,举例来说,一九八一年与保加利亚就签订了一百多项竞赛合同。由于欧洲的体育水平较高,而且参加比赛的球队也多,例如足球就有十九队参加,这对促进苏联体育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好处。在参加竞赛活动中,苏联较多注意到科研情报工作。例如他们通过篮球比赛,发现防守战术必须加强,因此重点研究,整整化了一年时间。再如随着足球中“香蕉球”的出现,对守门员在罚任意球的位置问题也进行了悉心研究。[1]

  苏联的体育政策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劳卫制”。

  “劳卫制”的全称是“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Готов к Труду и обороне),在1931年,苏联颁布了第一个《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章程》,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以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

  “劳卫制”与其他常见的体育制度最不同的一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学校、农场、机关、企业等等各领域参与进来的制度。

  苏联把“劳卫制”规定为一项重要体育制度。凡达到及格标准的都发给证书与奖章。在报考大学、招工、参军时都要填明或出示这些证件。至20世纪80年代有好几百万人参加“劳卫制”锻炼。在学校、部队中也把“劳卫制”作为体育课、军训课的主要内容。为了鼓励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还决定对优秀运动员授予运动健将、功勋运动员的光荣称号。另外还通过颁发金质奖和银质奖的办法,鼓励运动员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更多的尖子运动员。[10]

  “劳卫制”对促进苏联人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30年代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的高涨,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常常回忆起美好的30年代,那时几百万人下班之后都走上运动场去通过劳卫制标准……一个小小的徽章成为勇敢和荣誉的象征。”运动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成为发展尖端体育的沃土。在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同时,国家确定了赶超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当时的口号是“通往奥林匹克奖章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始于小小的劳卫制徽章”。30年代末,全国共有6.2万个体育集体,500万体育工作者,通过一级劳卫制标准的人达到600万,通过二级标准的超过10万。[4]

  也是因为如此井然有序的体育开展,苏联体育也被称为“严肃的乐趣”。

  其实我国在也引进过苏联的“劳卫制”,早在1945 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了向苏联全面学习的方针。1949 年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的讲话中正式提出:“要学习苏联体育方面的好的经验。”[11]并在之后创办的《新体育》杂志上,对苏联的体育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宣传。

  再然后便开始尝试性地在全国推广,先是在军中建设军事体育学校,培养体育干部,开始在部队里试点并推广“劳卫制”。1958年10月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八十一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发布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广泛推进。[12]

  但可惜的是,没过几年就因为中苏交恶等原因,中国放弃了走“劳卫制”这条道路并选择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成为体育强国的征程,仍任重而道远。

  此外,苏联的大众体育能够如此兴盛,电视、报纸及杂志的的宣传造势行动,同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赛事,都能够在相应的媒体上找到详实的报道,以至于几乎让每位苏联人都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和表现欲。

  体育宣传在成就了无数体育赛事之际,也成就了无数的体育记者:由于政府及民间的双向重视,二战结束之后,苏联运动员们在国际赛场上的任何成就,都会被认为是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而负责报道这些成就、并随之传递政府所需民族向心力的体育记者,也就拥有了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大牌记者不仅会拥有和运动员一样的知名度,更会拥有那个时代非常稀少的出国特权。当然,他们所塑造出来的明星典范,也成为了苏联年轻人喜欢和模仿的偶像。[13]

  总得来说的话,苏联体育的成功主要在于政策对于体育全民化推广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地理上的宽度还是年轻层上的厚度都获得了客观的扩展,培养了海量的体育人口。选材面广了,自然运动员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恰当的奖赏制度和营造出的浓厚体育氛围,也在鼓励着人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持续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另外,还有个因素也值得考虑: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奥运会中的,有意无意地,其中不小的一部分都是比较适合欧美的人类种族发挥长处或者在欧美有较深历史积淀的。苏联所在地区虽长期被中西欧发达国家视为化外蛮夷,但长期以来仍然受到西方文化(包括体育文化)的浸润,许多在西方流行的运动项目在俄国都有发展,也是有一定底蕴的,并且作为人口构成主体的斯拉夫人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主体种族一样同属高加索人种,加之高寒地区的人也更容易长得高大强壮,这对大部分现代体育项目都很有优势。苏联人在先天上就更容易适应那些规则,再辅以恰当的政策引导,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也就顺理成章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结语。  

  很多人都说,体育是和平时期的战争,而战争又是政治的延伸,因此我们在总览一个国家的体育史时,很难完全摆脱政治的视角去进行认知。再加上苏联本身就是以意识形态立国的联盟,以及同我国的种种相爱相杀和冷战前后真真假假的宣传渲染,人们总是习惯于透过一层不知是什么颜色的滤镜来蹑手蹑脚地观察着这座既已轰然倒下的庞然大物,并且惯性地,将这种思维带入到对这个国家所有领域的窥探中,仿佛他的一切就像是克苏鲁神话中的一样。

  这个国家也许始于理想,兴于力量,堕于腐坏,陨于背叛,不同的人对它的评价兴许也会判若云泥,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体育,作为已知生物中人类独有的文化,是人类亘古通今对于运动之美的探索,是人类对自己肉体的动态实践。它拥有超越文化的认同与感知,无论你们的肤色、语言亦或是文化有何异同,在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过后,每个人都能从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体育,就是人类文明的公约数。

  它是混沌与秩序的融合体,它既可以是残酷战争的预演,也可以是差异双方的对抗前沿,但更可以是消弭矛盾的共鸣器。那么,让我们放下成见,至少是这一次,用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肉眼,去欣赏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们,在我们人类共同的体育史上所放出的绚烂一瞬,去感受我们这个物种在我们引以为豪的人类文明中能够释放出的勃勃生机。

  这,是他们的故事,但同样,也是我们的故事。

参考

  1. ^ a b c d 方瑸. 苏联体育运动的发展概况[J]. 国际观察, 1983.
  2. ^Чемпионат СССР по лёгкой атлетике 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A7%D0%B5%D0%BC%D0%BF%D0%B8%D0%BE%D0%BD%D0%B0%D1%82_%D0%A1%D0%A1%D0%A1%D0%A0_%D0%BF%D0%BE_%D0%BB%D1%91%D0%B3%D0%BA%D0%BE%D0%B9_%D0%B0%D1%82%D0%BB%D0%B5%D1%82%D0%B8%D0%BA%D0%B5
  3. ^Spartakiads http://www.rsssf.com/tabless/spartakiads.html
  4. ^abcd俄罗斯联邦的体育 http://210.46.97.180/russian/boos/eluosibankuai/dangdaieluosi/unit10.htm
  5. ^Пропаганда, массовость и великие триумфы. Как занимались спортом в СССР? https://zen.yandex.ru/media/id/6016f080986fec2718cbe85f/propaganda-massovost-i-velikie-triumfy-kak-zanimalis-sportom-v-sssr-6016f4395930a614f22893ec
  6. ^Spartakia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artakiad
  7. ^苏联国家足球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8%81%AF%E5%9C%8B%E5%AE%B6%E8%B6%B3%E7%90%83%E9%9A%8A
  8. ^世界杯史之苏联的兴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efaba0102vo3x.html
  9. ^ Женская сборная СССР по футболу http://footballinussr.fmbb.ru/viewtopic.php?p=25510
  10. ^方瑸.苏联劳卫制的由来和变革[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2(01):25-27.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7984&filename=GJGC198201004&v=ASIKePyv%25mmd2BhcsMUwyrdEbPmHTGXABk99tANzZHY%25mmd2FqR05xDpt8AMYeNqbNd%25mmd2BKaBC6G
  11. ^ 朱德副主席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新体育》,1950年第1期,第7页
  12. ^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98页
  13. ^反思历史 苏联体育的辉煌曾经惠及每位普通民众 http://resource.ttplus.cn/publish/app/data/2020/07/06/325629/os_new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体育,那可真是一段辉煌到令人咋舌的历史。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统治级”。它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耀眼,更是背后一套完整、系统、甚至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运作模式的体现。一、 国家意志的驱动与全民体育的基础首先,要明白苏联体育不是一项自发的民间活动,而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战略工具。从列宁时代开始,.............
  • 回答
    炉石传说中,如果真有一张名为“克苏恩的共鸣”(暂定名,旨在描绘效果)的中立随从,其战吼效果为“使你的克苏恩获得吸血”,那么克苏恩体系的强度将会迎来一个质的飞跃,甚至可能重塑整个游戏环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吸血”在炉石传说中的含义。它是一种治疗效果,当你打出带有吸血的随从时,它所造成的伤害会等量地回.............
  • 回答
    说到《流浪地球》里的“苏联重工业美学”,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得细掰扯掰扯。这风格可不是随便给你塞点大铁块、粗管道就能糊弄过去的,它渗透在电影的方方面面,从视觉到精神内核,都有那么点意思。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些庞大的、看起来笨重但又充满了力量感的工程机械和建筑。你看看“行星发动机”!那玩意儿几十万.............
  • 回答
    欧美和前苏联在数学教学的风格、体系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苏联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其严谨性和深度,确实为学习者设立了相对较高的门槛,但也因此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数学人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以及对学习者的影响。 欧美数学教学的风格与体系欧美(在此主要指西欧和北美)的数学教学风格和体系更具多样性,并且随着时间.............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瓦解殖民体系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系,确实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秘密盟友”或纯粹的“共同利益”可以概括。说这段历史“黑暗”,或许是因为它牵扯到权力博弈、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在追求自身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策略,这些策略往往伴随着冷酷的现实和令人不安的权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第二次世界大.............
  • 回答
    苏联工业体系的“傻大黑粗”确实是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在奠定中国工业基础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重规模、轻细节”的惯性。然而,即便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和个人在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案例和普遍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 一、 制造与工艺环节.............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揪心的,毕竟私处被烫伤,那滋味可不好受。一个女生用了苏菲的卫生巾,结果投诉说烫伤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苏菲的回应是和个人体质有关,这话说得就有点微妙了。那商家到底应不应该担责任呢?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个“黑科技卫生巾”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一般卫生巾就是吸收经血,保持干爽.............
  • 回答
    提起苏大强,那叫一个“折腾”。住在老宅里,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什么都舍不得换,总说“日子还长着呢”,可一到花钱的时候,他比谁都麻利。记得有一次,他非说身体不行了,要拿钱去“保养”,结果我们 all 齐上阵,帮他把家里能修的都修了,能添的都添了,他反而说我们不懂他,嫌弃我们“大惊小怪”。然后就是他那“小.............
  • 回答
    苏州海关“大刀”出鞘:8只活体长戟大兜虫被截获,它们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究竟有多大的潜在威胁?近日,苏州海关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成功截获了8只活体长戟大兜虫。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人惊叹于这种昆虫的独特外形,但更多的是对它们一旦流入国内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感到担忧。那么,这种远道而来的“不速.............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带来的震荡波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至于它是否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这是一个需要细细梳理的问题。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单来说,它是在二战末期,由美、英、苏三个主要战胜国领导人——罗斯福、.............
  • 回答
    苏联时期的贫富差距:一个难以用基尼系数精确描绘的复杂图景探讨苏联时期的贫富差距,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因为那是一个以“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为旗帜的国度,其经济和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即便如此,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演变,贯穿了苏联的始终,只是其表现形式、衡量方式以及公众认知与西方社会有着本.............
  • 回答
    二战战场上的士兵,无论面对的是美军还是苏军,体验都绝非轻松愉快,更充满了生死攸关的残酷。不过,两者在作战风格、装备、以及给敌军留下的印象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也就造成了敌人不同的感受。面对美军,或许会有一种“装备精良、火力压制”的体验。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阵地突然遭到猛烈的炮火覆盖,那是铺天盖地的.............
  • 回答
    探讨拿破仑法国、苏联、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以及日本帝国是否都是挑战英美海洋体系的“失败者”,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崛起背景、核心战略、与英美海洋体系的互动,以及最终的命运。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些国家在其崛起或扩张的关键时期,确实都不同程度地对以英国为主导、后转为英美共治的全球海洋霸权发起了挑战,而它们.............
  • 回答
    苏东政治笑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苦涩的幽默。如果说它是一门艺术,那它绝不是那种精致唯美的古典雕塑,而是更像是街头艺人粗粝的素描,寥寥几笔却能精准地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和人心的无奈。当这门艺术的种子,撒向了现代的创作土壤,催生出各种衍生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它生命力的顽强,也是它内涵的.............
  • 回答
    在一个克苏鲁的世界观里,保护自己,这四个字的分量,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这不是简单的防火防盗,而是要对抗那深邃的、吞噬理智的虚无。如果问我,在这种扭曲的现实下,如何苟延残喘,或者说,如何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保有那一丝微弱的“自我”,我会说,这更像是一场意志与存在的拉锯战。首先,认知是你的第一道,也是最.............
  • 回答
    克苏鲁与修真体系的融合,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概念,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符号和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的碰撞与重塑。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这个独特的体系:核心概念的碰撞与融合: 克苏鲁的宇宙观(宇宙寒冷、人类渺小、古老神祇)与修真的飞升之道(长生不老、力量至上、探索天地奥秘): .............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什么“AI痕迹”,就当这是两个老朋友聊聊《三体》里的事儿。罗辑从冬眠中醒来,发现地球文明那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那真是太保守了,简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啥能这么快?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说。首先,罗辑的“黑暗森林威慑”的余威,这绝对是头号原因。想当年,罗辑用他的“咒.............
  • 回答
    苏2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极其杰出的设计,足以被誉为“优秀的平台”。这种优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最初问世时的性能参数上,更在于它那惊人的生命力——能够被中俄两国持续地现代化改造,催生出像苏35、歼16这样性能更加强悍的第四代战斗机(俄制标准)甚至准四代半战斗机。那么,苏27最初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嘿,伙计们!今天咱们来聊点儿刺激的,如果咱脑子里蹦出一个以克苏鲁神话为底子的少年漫画,那战斗体系得整成啥样才能既燃又特别?这可是个大难题,毕竟克苏鲁这玩意儿,本身就不是为了让你站桩输出、热血互砍设计的。首先,咱们得想想,在克苏鲁神话里,普通人面对那些来自异界的恐怖,基本就是脑子直接宕机,然后变成一滩.............
  • 回答
    雷军在与苏炳添的对谈中那句“小米最近在做换起跑脚的事,重塑自己,把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体验为主”,这话里头的信息量可不小,也道出了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的思考和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换起跑脚”这个比喻用得太妙了。大家想想苏炳添这样的短跑运动员,起跑姿势有多么关键,决定了比赛的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