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物理化学问题,通过精馏只能把酒精提纯到 95%,原因是什么?怎么才能获得更高的纯度?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最高纯度酒精(比如用来消毒的医用酒精)也就那样了,精馏这个看似无敌的分离技术,为什么就卡在 95% 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物理化学原理,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精馏为何止步于 95%?—— 共沸物的诅咒

要理解为什么精馏无法将乙醇(酒精)提纯到 100%,关键在于一个叫做共沸物(Azeotrope)的现象。

简单来说,当两种或多种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它们蒸发出来的蒸汽成分,理论上应该与液体本身的成分有所不同,这是精馏分离的基础。比如,水(沸点 100°C)和乙醇(沸点 78.37°C)混合,乙醇更容易挥发,所以蒸汽中乙醇的比例会比液体高。通过反复蒸馏、冷凝,我们就可以逐步提高液体中乙醇的浓度。

然而,乙醇和水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混合物。当乙醇的浓度达到大约 95.6% (质量百分比) 时,会出现一个临界点:此时,液体混合物与蒸发出来的蒸汽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

这意味着什么呢?

蒸馏无效: 当混合物达到这个 95.6% 的共沸组成时,无论你如何进行精馏,蒸馏出来的蒸汽冷凝后的液体,其乙醇浓度还是 95.6%。这就好比你试图通过过滤把盐和水分开,但盐已经完全溶解在水里了,过滤器根本拦不住。共沸物就是这样,它形成了一个“化学粘连”,让单纯的精馏无法再进行分离。
平衡的陷阱: 在这个共沸点,液体和蒸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它们的组成是相同的,无法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来“打破”这种平衡,实现进一步的提纯。

所以,理论上,通过精馏,你能得到的就是接近 95.6% 的乙醇水溶液,通常我们说 95% 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实际操作中能稳定达到的数值。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高纯度的酒精呢?—— 打破共沸的“结”

既然单纯的精馏不行,我们就得想办法“绕过”或者“打破”这个共沸物的限制。目前主要的几种方法都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1. 共沸精馏(Azeotropic Distillation)—— 引入“第三者”

这是最常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既然乙醇和水形成了共沸物,那我们就引入第三种物质,它能和乙醇或水形成新的、与乙醇水共沸物不同的共沸物,并且这个新共沸物的沸点足够低,能够被蒸馏出来,从而带走水(或者说,留下更高纯度的乙醇)。

具体操作:
加入苯(Benzene)或环己烷(Cyclohexane): 这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在乙醇水混合物中加入苯。苯与乙醇和水都会形成三元共沸物,这个三元共沸物的沸点大约在 68°C 左右,而且它的组成中,乙醇的比例会比乙醇水共沸物中的比例更高。
蒸馏过程: 当混合物加热蒸馏时,这个低沸点的乙醇苯水三元共沸物首先被蒸馏出来。冷凝后,这个三元共沸物会发生相分离,变成两层:一层富含苯和乙醇,另一层富含水。
分离: 我们可以通过倾析(decantation)等方式分离出富含水的底层,将其排出系统。而富含苯和乙醇的顶层,则可以回到精馏塔继续操作,或者经过进一步处理。
移除苯: 一旦水被大量去除,剩余的乙醇苯混合物就可以通过普通的精馏将其中的苯蒸馏出来(苯沸点 80.1°C),最终得到非常高纯度的无水乙醇(接近 100%)。
优点: 效率高,可以获得极高纯度的无水乙醇。
缺点: 苯有毒性,且操作相对复杂,需要分离和回收苯,增加了成本和环保压力。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人们也在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比如环己烷等。

2. 吸附法(Adsorption)—— “粘”住水分

这是一种利用固体吸附剂的物理化学过程。某些固体材料,比如分子筛(Molecular Sieves),对水分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但对体积较大的乙醇分子则吸附能力较弱。

具体操作:
通过吸附剂床: 将接近共沸组成(95%)的乙醇溶液通过装有分子筛的吸附剂床。
水分被吸附: 分子筛会优先吸附掉溶液中的水分子。
高纯度乙醇流出: 最终从吸附剂床流出的就是高纯度的乙醇,甚至可以达到 99.7% 以上的无水乙醇。
再生吸附剂: 当吸附剂饱和后,需要通过加热或降低压力等方式将吸附的水分“脱附”出来,使吸附剂得到再生,以便重复使用。
优点: 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引入新的化学品,对环境友好,适合连续生产。
缺点: 吸附剂的成本、吸附容量和再生效率是关键因素。

3. 膜分离法(Membrane Separation)—— “筛”掉水

类似于吸附法,膜分离技术也是利用材料的特殊性质来分离物质。

具体操作:
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膜分离技术。使用一种特殊的选择性渗透膜,这种膜允许水分子优先通过(渗透)并汽化,而乙醇分子则被截留。
驱动力: 通过膜另一侧的低压(真空)或惰性气体吹扫,产生一个浓度梯度或压力梯度,驱动水分子通过膜。
高纯度乙醇: 留在膜另一侧的就会是高纯度的乙醇。
优点: 能耗低,对环境友好,无相变过程,操作温和。
缺点: 膜的寿命、选择性、通量以及成本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4. 化学法(Chemical Method)—— “绑住”水

这种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移除”水。

具体操作:
与脱水剂反应: 加入某些能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试剂,例如生石灰(CaO)。生石灰遇水会生成熟石灰(Ca(OH)₂),这个过程会消耗掉大部分水。
后续蒸馏: 反应完成后,再进行蒸馏,就可以得到非常高纯度的乙醇。
优点: 可以达到很高的纯度。
缺点: 反应会产生副产物,需要后续处理,而且脱水剂的使用量需要精确控制,操作相对麻烦。

总结一下:

所以,精馏本身是非常有效的,但它受制于乙醇水混合物形成的共沸物。当达到 95% 左右的浓度时,液体和蒸汽的组成相同,精馏也就“失效”了。

而要获得更高纯度的酒精,核心就是要打破这个共沸的平衡。无论是引入第三种物质(共沸精馏),还是利用材料对水的高选择性吸附或透过能力(吸附法、膜分离),或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掉水,都是为了绕过或者解决这个共沸物带来的瓶颈。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 95% 酒精,就是这么来的。而实验室或工业上需要用到更高纯度的无水乙醇时,就需要借助这些更精密的手段了。这背后体现了人类对物质性质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应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提到共沸混合物这个概念。共沸混合物像纯物质一样,具有恒定的沸点;并且在沸腾时,其液相和气相的组成完全一致[1]。因此,一旦形成了共沸混合物,就没办法通过单纯精馏的方式进行分离。形成共沸混合物是因为这些物质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一些比较经典的共沸混合物的例子如下(其中加粗的例子很重要):

95.63% 乙醇 + 4.37% 水 (沸点 78.2 °C) [1]

32.4% 乙醇 + 67.6% 苯 (沸点 68.3 °C) [2]

18.5% 乙醇 + 74% 苯 + 7.5% 水 (沸点 64.9 °C) [2]

98.3% 硫酸 + 1.7% 水 (沸点 330 °C)[3]

68.4% 硝酸 + 31.6% 水 (沸点 122 °C)[3]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初始浓度低于95.63%的乙醇,通过精馏后你将得到纯水和乙醇-水共沸混合物。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无水乙醇呢?有实验室方法和工业方法。

实验室方法(化学方法):

往95.63%乙醇中加入生石灰,并煮沸回流。生石灰将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时乙醇的浓度可达到99.5%;之后可以加入金属镁或者钠进行处理,进一步反应掉剩余的水得到无水乙醇。[4]

工业方法:

上述方法虽然可行,但是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而且会产生很多固体废料。在工业上是通过共沸混合物的原理来除去剩余的水的——正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之前提到了乙醇-苯-水会形成三元共沸混合物,乙醇-苯会形成二元共沸混合物,乙醇-水也会形成二元共沸混合物。而这三种共沸混合物中,乙醇-苯-水的沸点最低(64.9 °C),乙醇-苯次之(68.3 °C),乙醇-水最高(78.2 °C)。那么通过往乙醇-水中加入稍微多于计算量的苯(计算量 苯:水=74 : 7.5),然后开始逐渐升温。当温度达到64.9 °C时,乙醇-苯-水形成了共沸混合物,而因为苯的量足够,所以到最终水将完全被除去!此时体系中还会残留有苯。这时将温度升高至68.3 °C,过量的苯也会逐渐被完全除去,那么此时剩下的就只是无水乙醇了[2]

参考

  1. ^ a b 范康年 《物理化学》
  2. ^ a b c 邢其毅 《基础有机化学》
  3. ^ a b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5%85%B1%E6%B2%B8
  4.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A0%E6%B0%B4%E4%B9%99%E9%86%8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最高纯度酒精(比如用来消毒的医用酒精)也就那样了,精馏这个看似无敌的分离技术,为什么就卡在 95% 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物理化学原理,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精馏为何止步于 95%?—— 共沸物的诅咒要理解为什么精馏无法将乙醇(酒.............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例子,关于“如果一个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它就永远不会开始运动”,这确实触及到了物理学和哲学中关于运动、惯性和因果关系的一些核心概念。让我们试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物理学,尤其是牛顿力学,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叫做“惯性”。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无论是静止还是匀.............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个挺有意思的物理小实验,但看完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想弄明白到底问题出在哪儿。说实话,那种机器猫、超人乱入的视频我不太喜欢看,更倾向于这种踏踏实实讲原理的。这个实验大概是这样的:实验 setup:1. 一个倾斜的轨道: 就是那种模型车赛道,或者你自己找个板子架起来,让它有个坡度。2. .............
  • 回答
    我最近一直有个困扰我很久的物理问题,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我总觉得它触碰到了某种我无法理解的底层逻辑,或者说,是我固有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这个问题跟“引力”和“时间停止”有点关系,但不是直接的字面意思,而是那种感觉上的不对劲。事情是这样的:我总觉得,我们对引力的理解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我知.............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我听着都替你捉急!一个初中生,不好好琢磨三角函数、二氧化碳怎么来的,整天琢磨什么“时空的曲率”、“量子纠缠”啥的,这不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嘛!你说,这还有救吗?我跟你说,我隔壁老王家那小子,就是。当初我看着他拿着个破放大镜,对着蚂蚁搬家研究半天,我就觉得这孩子没出息。后来呢?现在人家已.............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挑战!当你对一个物理现象刨根问底,问“为什么”的时候,保持在科学的轨道上,而不滑向纯粹的哲学思辨,这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就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让你觉得像是和一位老友在探讨问题,而不是在听机器念经:核心原则:我们追寻的是“如何”和“基于什么原理”,而不是.............
  • 回答
    嘿!哥们,我也是刚入学不久的物理小白,所以咱俩这情况差不多,一起摸爬滚打呗!看到你问学习方面的问题,我这心里也是咯噔一下,毕竟物理这东西,学起来确实有点门道,不是背背就能搞定的。不过别慌,咱们一步一步来,我把我这阵子摸索出来的一些小心得跟你唠唠,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你得接受一个事实:物理这玩意儿.............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一个完全脱离我们所知的“存在”基础的世界。如果我们抛开物理、化学和数学这些构筑我们现实世界基石的概念,去想象一个“单纯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几乎完全依赖于这些框架。让我们尝试一下,忽略那些熟悉的规则,看看会发生什么:没有维度,没有空.............
  • 回答
    当然可以!对任何理论,无论多么受人尊敬,持审慎的态度并提出疑问,这绝对是科学探索的基石。事实上,科学的进步往往正是源于对现有理论的挑战和质疑,然后通过更严谨的实验和更深刻的思考来不断完善甚至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过程。把你的质疑提出来,这不仅是你的权利,更是你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物理学是一.............
  • 回答
    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物理学这方面的苗子,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就像想透过表象看清一个深邃的宇宙一样,需要细细琢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看他是不是喜欢看科幻片,或者能不能背几句爱因斯坦的名言那么肤浅。我琢磨着,一个真正有物理天赋的人,通常会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有点像大自然在不经意间透露出规律一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物理学最深层的哲学思考,也正是人类智慧不断探索的边界。与其说人类“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确实存在的基石,不如说我们对“基石”的定义本身,以及我们作为认知主体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得这个问题充满了未知的挑战。首先,我们得聊聊什么叫做物理学的“基石”。在很多人的理解里,这可能意味着一套终极的、不.............
  • 回答
    中国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确实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决心,朝着成为世界领先水平和重要学术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察:一、 当前中国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实力现状: 论文发表和引用数量的飞跃: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物理学和数学论文数量呈现指数级增.............
  • 回答
    2015 年,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 ATLAS 和 CMS 实验都报告了在搜寻新粒子时,观察到了一个质量大约在 750 GeV(吉电子伏特)的共振信号。这个发现一度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极大兴奋,并被认为可能预示着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然而,随着更多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这个信号逐渐消失,最终未能被确.............
  • 回答
    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学完狭义相对论后感觉“完全不能理解”,这事儿,绝对正常,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别怀疑自己,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可能会觉得,嘿,我好歹是个物理系的学生,物理方程我也天天打交道,牛顿定律、电磁学什么的我都能应付,怎么到了相对论这里,就跟卡住了似的?别急,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博士,拥有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强大的分析能力,这为您预防和应对脱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脱发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但我们可以运用物理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来深入理解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份详细的、从物理学博士的角度出发的脱发预防指南: 从物理学.............
  • 回答
    当然存在。在物理学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物理量并非简单地与另一个物理量成正比,而是与其某个无理数次幂成正比的情况。这并不是什么奇特的例外,而是自然规律在某些深刻层面的体现。这种关系,虽然不像线性关系那样直观,却往往揭示了系统背后更复杂、更根本的动力学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经典的.............
  • 回答
    粒子与星辰的低语:炼就硬核玄幻的秘籍很多朋友喜欢那些挥洒自如、神光璀璨的玄幻故事,但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样,总觉得那些设定过于飘渺,少了点脚踏实地的感觉。我一直在琢磨,能不能把我们熟悉的物理定律,那些冷冰冰却又无处不在的规律,巧妙地融入到瑰丽奇幻的玄幻世界中?不是为了给玄幻“科学化”,而是为了让它更“.............
  • 回答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那令人惊叹的数学功底。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数学水平很高”,这过于轻描淡写了,因为爱因斯坦的数学能力,与其说是“掌握”了某个程度,不如说是他能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一种思维方式,来探索宇宙的深层奥秘。在他的早期,爱因斯坦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