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里面800多个回答,很多人吐槽保险大概都出于这种原因:想做理财,最后发现是买了保险,理财收益远不如当初被安利时的承诺,提前退保还要亏一大块。大部分消费者,其实包括大部分从业者,由于缺乏足够丰富的保险产品知识基础,通常很难从“被过度整容”的市场宣传材料中,识别是“真”理财还是“假”保险,也很容易被各种利益演示数据所迷惑。卖的说有多好多好,买的糊里糊涂就给钱埋单。
其实,关于保险跟理财,我已经写过好几篇专栏文章,都是根据自己原来在人寿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产品开发和精算评估的工作经验整理的。我想要躲开保险当理财买的坑,有几件事情要搞清楚。
一、辨识“理财型”保险
什么产品是理财型保险?很多人会说:分红万能,再加上个投连险吧。其实,这三类保险准确点说,是在消费者获得保障同时,给予了一个参与保险盈余分配的机会。我认为,要更准确辨识理财型保险,更应该从保险责任的角度来看。纵观目前内地保险市场,常见的有以下三类: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和终身寿险。
(一)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
两全险和年金险应该是目前中长期理财型保险的最常见的形态,因为这两类产品均提供生存保障,有很强的储蓄属性。两全保险的净保费(总保费扣除费用部分)由危险保费和储蓄保费组成。危险保费,用于支付预期剩余寿命内的死亡赔付成本,储蓄保费则逐年累计形成“现金价值”,用于支付生存保险金。年金保险,因为只提供生存保障,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净保费完全就是储蓄保费。
(二)终身寿险
终身寿险,简单而言就是不定期的死亡保险,保险公司跟你不约定期限,管到死为止。因为保终身但定期限交费的原因,在产品定价时,精算狮们需要将精算生命表各个年龄对应的死亡“危险保费”均摊到一个固定长度的交费期内,使得每年所交保险费有固定一个标准,不会随年龄而不断增加。相比交费期跟保险期间相同的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在同样的交费期内,需要预支很多额外的保费。这些提前预支的保费通过“现金价值”的形式储蓄起来,随着保单年度的推移越滚越大。
这三类产品,都因为有了现金价值这笔“预付款”的存在,我们有权利向保险公司要更多“回报”。这就是为什么上述三类保险通常会被设计成分红型、万能型或投连型,除了提供保障,还能参与保险业务盈余分配,获得收益。
下面,我总结常见理财型保险的具体形态,大家不妨可以对照下自己手中的保单,看是否是这个样:
1. 即期年金(普通型 or 分红型)
“交费期短、长期返还”,首次交费承保以后,立马开始生存保险金的逐年返还,生存金进入万能结算账户二次增值。
参见《关于热卖的开门红“理财型”保险的那些事》(戳一下阅读,下同)2. 两全保险(分红型) - 教育金保险
“教育金储蓄保险”,在特定年龄(年龄段)逐年给付生存金,保险期满返还保额或保费。
参见《教育金保险保得住你子女的教育金储备吗?》3. 终身寿险(分红型 or 万能型)
死亡保险金通常为“现金价值、保费以及保额三者的较大者”,可以被设计成分红险或万能险,参与保险业务盈余分配。
对于这些长期人身保险来讲,从定价角度说,除了产品形态,预定利率才是决定它们“投资价值”的关键。
参见《关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那些事》以普通型即期年金保险为例,在人身险费改后,目前“最慷慨”预定利率是4.025%,这是不用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自由使用的最高的预定利率。另外,为了弥补在当前高经济增速下相对“收益率”的不足,保险公司还利用有保底利率的万能结算账户对生存年金做二次生息。
我认为目前这种形态的普通型即期年金保险,如果能用更低甚至为0的预定费用率,产品将更有竞争力。
二、除了了解产品,保险理财还要注意什么
(一)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是我们退保时能领回的钱,是解约金。保险公司对退保率,尤其是早期退保率非常重视的,因为过早退保对保单的利润释放非常不利。于是,多数保险公司会对早期(至少前10年)或者交费期内的现金价值进行“加点压低”,有些甚至为0,以控制退保率。
参见《关于保险“现金价值”的那些事》于是,当我们想要退保但还在交费期内,就会发现退保金远够不上已经交的保费。这才有了这个知乎问题下面很多人对保险理财的吐槽:“收益远不如理想,退保还要不回钱”。所以,投保前,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关注保证的退保现金价值,重点应该关注交费期内的。而且要明白,保险理财,至少在交费期内是不能退保的,否则会有比较大程度的亏损。尤其是那些每年保费交得特别多的保险,一定要做好家庭现金流规划,别中途断供。
(二)保险理财收益及计算方法
了解保险理财实际收益情况,其实就是要去了解保险资金的实际运用情况以及真实投资回报率。在这篇文章《那些热卖的“理财型”保险,尚能饭否?》中,我已经对几家保险巨头的投资情况做了清晰的分析和比较。总结出来就是,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对于投机风险是极其厌恶的,险资的投资策略也以保守、多投资于高评级低风险债券为主,长期投资回报率能稳定维持在5%-7%之间已经非常不错了。
至于保险理财收益的计算方法,这里我以分红保险为例子来说。
首先,保单红利是不确定的保险利益,我想大家无论如何都必须记住这点,过去的分红情况只能作为参考,并不是一种承诺。下面我来讲讲分红机制。分红保险原则上每年都能产生一定的经营业务盈余,这是保单红利分配的基础。按照监管规定,每年盈余至少70%应该用于当年的红利分配,那么剩下部分将进入“分红特别储备”,提供未来分红之用。
为什么要用特别储备,这其实就类似于“旱涝保收”机制,钱不能一次性分完,分红水平要相对平滑,不能一年很好、一年很差。当然,如果储备累积特别多,就可以考虑多分配。
关于分红水平与特储的关系,保监会这么规定: 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模应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保险公司在确定本期保单红利分配方案时,应测算本期分红后的分红账户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水平。 1. 本期分红后的分红账户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模连续2年超过该账户准备金的15%的,超出的部分应作为当期可分配盈余予以释放。 2. 在红利计算和红利分配时,分红保险特别储备可以为负。本期分红后的分红账户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为负并且规模超过该账户准备金的15%的,当期保单红利水平不得超过上期保单红利分配水平。
另外,关于保单红利,我们投保前常常会听到业务员说;过去的“分红水平”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利率,例如5%或6%。其实,这种说法是很笼统的,并不能准确代表保单的实际分红水平,甚至会让大家误解:这个就是实际收益率,用它乘累已经交保费就能算出实际红利。
首先,保单分红计算并不以保费(相当于我们认为的理财本金)为基础,而是有一套由监管规定的算法,包含利差、死差和费差红利。对于占绝对大头的利差红利,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当年保单红利计算以【扣除预定费用后的当年净保费 + 上年年末现金价值】为基础,乘以【当年利差分红水平 – 2.5%预定利率】计算所得。
▲ 保单分红的基础还涉及到未到期责任准备基金的计算,实际利差分红基础为【责任准备金+修正净保费】与【现金价值+净保费】的较大值。这里就不展开说责任准备金的计算过程。
所以,在早期现金价值被压低、分红险定价使用的预定费用率也并不低的情况下,在投保初期,尤其是交费期内的保单红利并不会太高,更不能简单理解为“所交保费 × 分红水平”。这也是我们选择买分红险理财,必须在长期持有保单,至少在交费期结束的3-5年以后,才能逐渐看出理财效果。
三、总结
从风险管理角度说,理财属于主动拥抱“投机风险”的行为,我们投资于各种理财工具(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通过管理投机风险实现收益,但也存在没收益甚至损失的可能。
而保险,则属于转移“纯风险”的一种方式。纯风险与投机风险相对,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本身无需通过投资于理财工具去主动拥抱,纯风险只有损失或者不损失的可能,不存在获利机会,而跟人相关的纯风险就是“生老病死”。例如,投保寿险,为的就是对转移死亡对家庭带来的财务风险。投保年金险,为的就是转移因为过于长寿带来的老金金不足的财务风险。而保险加上分红、万能、投连这些形态后,通过分享保险盈余,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我们转移风险的程度,实际上并不存在赚大钱的可能。
而总结保险理财,其实就这样:低风险,长期收益率略高于长期国债,同时各年之间的收益率波动小,但需要牺牲长期流动性,只有长期持有到期才能看出效果,过早退保一定会损失惨重。
最后,我想说,我并不反对大家用保险去做理财,但希望能在充分了解产品以及其理财属性后,再做决定。因为,理财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投入很大,不做好准备,最后只能自己吃亏。能做到这些,我想被忽悠的机会应该会大大降低吧!
以上!
笔者背景:一名曾经在内地保险公司工作过的北美精算师。目前是微信公众号【保乎笔记】(ID:baohunotes)的作者,知乎专栏地址:保乎笔记 - 知乎专栏,欢迎向我的值乎提问:值乎专栏。我主讲的保险Live: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点赞突然上来了。统一回复一下。
首先,本答案仅限于个人观点。 其次,我所抵触的只是所谓的“理财型保险”。至于车险,交强险这种非返利分红,单纯规避风险的保险,我是支持的,自己也在买。
我在答案里也说了,你要是规避生活风险,扎扎实实的去买对应类型的消费险。比如买了车的大多数都上车险,几千块买了五十万保额的车险就算迎面硬杠宝马也不虚,车都舍得每年这么大笔花钱,到了自己和家人身上,偏偏跑去买什么遮遮掩掩的“理财型保险”、“投资型保险”、“分红险”。有的家庭坐个飞机都舍不得买几十块钱的航意险,却能拿年收入20%甚至更高比例的钱交给保险公司,去换什么“年化收益”,“X年后一次性返还”。
姑且不论这笔钱几十年内就基本相当于冻结了,一旦有个三灾六病,想提前赎回就需要承担相当大比例的损失,对应的赔付条件还往往相当苛刻……就问你们计算过通胀率和收益率的对比吗?……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你们在理财,还是保险公司拿着你们的钱在给自家理财。
最后,不要问我该买什么保险、基金、证券、国债、房产、贵金属、余额宝……本答案不对资产保值方式提供任何建议。
有人值乎问我,投资的时候怎么能不被“专业人士”忽悠。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思路放在值乎上回答,不如整理成文字更清晰,所以一并放在这里说一说。
只针对“投资”和“理财”的角度。如果你就是要消费,请忽略本段。
1.思考一下,你真金白银的投资,变成了什么?是否是“一般等价物”?
比如你拿一万块钱去买纸黄金,一年后不想炒了,转手或脱坑非常容易,直接卖掉就可以。因为纸黄金几乎就是“一般等价物”,贵金属永远都保值,永远能卖掉,国际金价变动也不会非常大。
但如果买成理财保险,那就非常困难了,除了你自己谁会要你的保险啊?除了那一个固定的保险公司谁会给你钱啊?何况根本无法变现,又不能指望你明天就出车祸,简直期望极低。
当你的投资属于“难以变现”的类型,就意味着风险相对高,投资品越小众,价值和价格的分离就越离谱,投资前需要慎重考虑。比如前几年普洱茶炒到天价,再往前几十年君子兰炒到天价,投资品的实际价值和市场价格几乎完全分离,最后坑死了不知多少高位接盘侠。还有几年前的各种“高价回收蝎子”,“种植美国竹柳”等骗局,投资者最后都是抱着一院子的蝎子或者一河滩的垃圾竹柳欲哭无泪——真金白银换了没人要的玩意。还有所谓的“朋友圈微商”,屯了一堆卖不掉的面膜,都是一个道理,你贪人家的返利,人家贪你的本金。
2.思考一下,你投资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领域越熟悉,风险越可控,投资保值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在一线城市买房,在楼市泡沫尚未崩裂之前,只要没投在烂尾楼上,楼盘价位通常是随着经济增速稳定增长的,也很容易找个接盘侠稳赚一笔。
但如果投资在比特币、莱特币什么的东西上,因为国家政策还不明确,虽然有可能一时获得特高收益,但是一旦被认定扰乱金融秩序,或者相关货币市场禁入,非常有可能血崩到底。或者投资在某一新兴产业,隔了几年产业黄了,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还有更蠢的外行贸然携巨资跳进什么古董文玩、珠宝玉石的大坑,结果哈哈哈哈哈现在可能坟头草一丈多高了吧。
换句话,完全不懂的领域,不要冒昧进入,尤其不要听利益相关人员忽悠几句就进入。特别是某些新领域,除了产业本身前景外,务必要考虑到政策和法律的风险。前几年贪便宜买“小产权房”的那群人现在可能还在上访呢。
额外说一句,如果有人致力于给你宣传什么“新型资本运营”,“政府扶持的融资新模式”,给你讲了无数白手起家的神话,号称下线好几百个,结果自己就开一个破桑塔纳,这种人有一个算一个往死里削他,削死了全算我的。
3.思考一下,投资的回报要多久?
如果投资在股市,期货,基金,乃至于余额宝等,通常可以快速变现,虽然收益不一定高,甚至还有少量亏损的风险,但是钱毕竟是活的。
但如果投资开店,买房,办厂等长期经营,或者部分超长理财,就需要考虑资金流转的问题。压着一笔钱,迟迟见不到回报,是否能坚持(甚至是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坚持),收益是否能达到预期,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某些理财项目,看似回报率超高,但收益在数十年后,考虑到通胀率及漫长时间内较多的不可控因素,那个时候的钱是否还这么值钱,那时的政策是否还是这个政策,你在这个周期里是否有可能突然需要调用大量现金流,就很值得商榷了。
在处理超长期(十年以上)的投资时,眼光务必要宏观一点。当今社会潮流发展之快,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一个行业兴起和衰亡。就不说楼市变动这样的重大政策,往前看三十年,谁会料到再也没有人用胶卷摄像了,连柯达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已经宣布破产?往前看二十年,谁会料到每个家庭都能用上个人电脑?往前看十年,谁会料到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的潮流席卷全世界?立足当下,你所要进入的这个行业前景如何?能不能再坚挺十年?如果盲目投资,不小心进入夕阳行业,分分钟跌落一个社会阶层你信不信。
理论上,回报周期越久,风险也越高,不排除政策突然被叫停,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多年来通胀率飞上天,钱不如纸的情况。
4.思考一下,如果真的遭遇最坏情景,血本无归,是否能够承受?
要有割肉的预想,虽然多数情况下不一定被逼到这种份上,但是毕竟股市六千多点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几个月跳水到一千八。
倾家荡产甚至负债借杠杆搞投资,一旦血崩,心理素质差的估计只有跳楼一条出路。还有部分智障人士去赌球我就不说了,希望他们跑路的时候没有被放高利贷的打断腿吧。
如果这些东西都认真考虑过了,做了相应的功课,也有相应的预案或止损红线,被忽悠的风险就小了很多。
其实根本就在于,不要被所谓的“高回报”冲昏了头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个项目,回报又高,风险又小,回本又快,门槛又低——请问这种好事为什么会落到你身上?反正如果我有这种好事,我就砸锅卖铁抵押了房子偷偷的自己干,怎么可能哭着喊着求陌生人进来做?
——原答案分割线——
恕我直言,再好的业务也架不住极低的业务素质。
何况理财型保险本质上就是个投资,非要有人把它当保险用。
我讲个实事。
我妈有个闺蜜圈子,2015年初,其中一个闺蜜认识了一个保险推销员,被忽悠着买了个理财型保险。那推销员借机打入这个闺蜜圈,大肆推销业务,我妈经不起忽悠,脑子一热也买了一份,大约是个每年交1W多,30年后一次性收回60多W的险种。
她买了以后就把这事忘得差不多了,直到第二年人家通知她该续费了,她才想起来把这事告诉我。
我个人极其反感把钱投入理财型保险,坚决反对她续费。我妈听我解释了一下理财型保险的路数和通胀率,才觉得被坑了,但是还挺自信地告诉我,业务员说这个保险不做了是随时可以退全款的,跟存银行一样。
我不太信,她就给业务员打了个电话。
然后业务员告诉她,阿姨你这个只能退3000元的呀,你要退的话我给你办手续。
我妈惊诧莫名,问,不是可以退全款的吗?
业务员说,阿姨你仔细看合同,那是犹豫期可以退全款,犹豫期早就结束啦,你现在退3000很不值,还不如继续保下去。
我妈耳根子软,又跑回来跟我说,既然退款这么坑,不如我们继续保。
我说别扯了,这种理财险我宁可拿不回钱都不要继续保。
我退保态度非常坚决,我妈没办法,就把保险合同找出来了,打算拿去退。
我看了下这合同,目瞪口呆。
这个合同的一方是保险公司,另一方居然不是我妈,是我。
这合同居然是我妈拿我的资料办的,证件号是我的,个人资料是我的,只有手机号码留了我妈自己的手机号。
而且保险合同上那段“本人了解此合同的风险与收益balabala”的那段话,是业务员代签的。
我难以置信的问我妈,你当时都履行什么手续了?
她说就是拿了我的身份证复印件,拿了钱,留了个人信息,就完事了,过了几天人家业务员把合同交给了她。
她居然连买保险有犹豫期都不知道!
而这居然还是一个在业内排名不错,媒体上经常看得到广告的保险公司。
我日了狗,我拿着合同就找保险公司去了,到了营业部我把合同扔桌上,把业务员叫出来,要求退款。
业务员还是说,按照合同只能退3000。
我说去你大爷的,我现在不是跟你按照合同算钱,我是来告诉你,你这狗屁合同根本不能成立。
业务员就开始强词夺理,说当时签合同的时候都同意了。
我就问他,你的合同到底是跟谁签订的?跟我妈?为啥合同另一方是我?跟我?老子认识你是谁?
业务员狡辩说,我跟你妈妈是朋友,是她为了你好,才以你的名义签的。
我说去你妈的,你保险的从业资格怎么考的?谁给你的勇气和一个不是本人的人签了个合同?我作为名义上的合同方居然是一年以后才知道的?朋友?是朋友你连买保险有犹豫期都不告诉她?
谈崩了,他坚决不退钱。
我尼玛,你还有理了,我回头就拿着合同去他们服务部了。
去了就扔合同在前台,以非本人签订,合同不成立的理由,要求退全款。不给退我就找总公司和保监会。
先后来了N个客服安抚我,一会请到这屋谈,一会请到那屋谈。我就一句话,是不是本人签订你们心里清楚,风险知情是你们业务员的笔迹,电话号码和回访录音均非我本人。
N个客服轮流劝我,这个保险真的好,你就买了吧,我们额外还可以给你优惠政策。
去他妈的优惠政策,就你们这尿性,我宁可把钱存在银行里贬值也不买这破理财险。
客服拿我没辙,过了几天给我打电话,说保险在系统内已经生效了,实在没法给你按没投保的方式撤销,折中一下,给我算主动退保,从正式渠道退3000,剩下的7000多,由业务员以现金形式当面退我。
我同意了,和业务员约了个时间。他先后多次企图放我鸽子,直到见面的前十五分钟还在给我打电话,说他不在本市。
我告诉他,我就在保险公司楼下,如果你今天还是不能退我钱,我现在上楼去举报你。
他沉默了一会,说让我等等,他马上到。
我等了二十分钟,他到了,当面把钱给了我。
我准备走的时候,他大概非常愤怒,冲我大喊:你可以说我违规,我也可以把钱退给你,但是我告诉你,别以为你拿到钱就很牛,整个保险行业都是这样的!没有人像你那样(非常正规地)签合同!
我钱已到手,懒得理他,扭头就走了。
但是他说的话,我相信是真的。
拖过犹豫期,隐瞒不利条款、乃至于代签合同,这些手法在保险行业里存在之普遍,以至于主管者、从业者、甚至被骗的人都习以为常。我不相信保监会不知道这些,我也不相信保险公司不知道这些。
但是一批又一批的保险业务员,卖起保险来仍然有着卖安利的激情,甚至不惜坑蒙拐骗,底线比底裤都容易丢掉。
我打死不买理财型保险,除了收益率跑不赢通胀率等经济原因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业者素质之差,吃相之难看,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怕锤子,我是原泰康人寿员工
去年6月,有一位老奶奶来新生活广场办理退保,共缴纳保费10万元,投连,保意外,15年后才可以取。现在退保现金价值能退6万多。
老人不乐意了,她本来是在银行存钱的,一个银行的员工(其实是泰康的)告诉他存这个理财,还有利息,随时都可以取,就跟存钱一样。现在她要取来给老伴治病,银行的人让她来这里取。
这里也取不了。
老人说的话无法证实,银保销售已经离职,反正就是不给退已交的保费,我内心过意不去,就悄悄告诉她
这种情况怎么样才能退。
并且,2016年8月是泰康20周年,重要时间点公司是不能出问题的,维稳第一
保险公司就只会欺负老实人
然后我就被举报,损害公司利益,全系统通报,引咎辞职。经常关注oa公告的应该知道我吧
程主管,人血馒头吃得还舒心嘛?
当一个行业受到几乎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负面评价时,其原因必然会追溯到比起产品设计、营销方式更基本的因素。
对于风评恶劣的保险业,就可以从最近落马的保监会主席谈起。
2013年新闻:
“保监会主席在与保险业公众代表交流时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保监会将着力深化保险业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保险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进一步坚定行业科学发展的理念,推动行业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成为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柱;
二是推进保险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定价机制、资金营运机制、准入退出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三是围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推进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转型,促进保险产品更加多元化,保险服务更加个性化,保险销售模式更加多样化;
四是推进保险监管改革,管住管好该管的事,不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016年新闻:
“对于监管和风险防范方面表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打赢从严监管和防范风险攻坚战。对此,他提了五点要求:
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
从严从重监管,切实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
完善规则,推动万能险规范有序发展
狠抓源头,解决公司治理缺陷和不足
提高保险公司违法违规成本”
这两段粗看起来中规中矩,对比起来就能看出其政策倾向性了。
2013年是放松管制、开闸放水,金融保障放在第一位,激活陷入低谷的保险市场
2016年这是在金融业反腐反贪的高压下作出的表态。
在项主政保险监管的五年多时间里,除了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审批的速度也呈加速的趋势。国内各路资本玩家都在积极寻求保险牌照,以期拥有资本运作的低门槛通道。
2013-2016年,保监会批准新设立的保险公司高达51家,排队多达200多家。这与项俊波做大保险业的期望一脉相承。
这里注意一下2016年谈话中提到的“全能险”。
从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16年1至7月,全国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661.38亿元,同比增长41.65%,大部分正是来源于理财型保险。万能险就是理财型保险的主力军。万能险有很多优点,除有固定投资收益外,还有不定额的分红,而且流动性强,所以销售时非常吸引人。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就是压力和风险,逼迫保险公司必须持续寻求稳定且有较高投资价值的标的物。
上市公司股票就是极好的目标,这也是被监管体制所允许的。于是大量险资为了追求高利益进入股市,这就是那场宝万之争的大戏的发生背景。
与储户可以随时支取的且受严格监管的银行存款不一样,保险业的资金进入金融投资领域门槛要低得多。一家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能动用的资金足以与总资产大其数倍的银行巨头相媲美,保险牌照也因此比银行牌照更具资本含金量。这也是为什么各家保险公司要以各种方式付出极高的佣金极力推销保险特别是万能险的原因。
宝能系就用前海人寿的险资为主力做杠杆撬动数百亿资本,连续举牌顶级大蓝筹万科,直至持股25%清洗万科管理层。而这个前海人寿由于其险资大量用于资本市场,偿付能力在国内保险业倒数的同时利水平却相当高,这实际上是将风险利用监管漏洞转嫁给社会的结果。
宝能系是个浮出水面的典型,由于其霸道与私下暗箱操作的市场作风最终被证监会主席点名、被保监会处理,叫停其万能险业务、姚振华被禁入保险业十年。但这背后是大大小小的险资依旧在资本市场风起云涌。
在保监会排队等牌照的两百多家,便是200多只试图瓜分资本蛋糕的手。一旦放开那便是如同之前p2p一般的资本狂欢,最终便是中国经济的一地鸡毛。
为什么保险如此不受待见?
这么多答案描述自己与身边人被“坑蒙拐骗”,但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也能看到其实绝大多数保险销售人员都是普通人,但在暴利与高额的佣金诱惑以及普遍的市场氛围以及上级同行的压力下,对于全国几十万从业人员而言恶与不恶是由不得自己的。
这就是高额佣金逼出的种种微观丑态后的宏观逻辑。
什么时候保险业又能真正姓保呢?应该是保险不再受大家抵制的那一天吧……
国内的房地产中介和保险销售都一个核心问题——不能解决用户的困扰。
用户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不必自己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业务,能够借助专业人员的素质、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产品的信息,有哪些好,有哪些坏,有哪些漏洞,有哪些风险,这才是专业人士的专业技能价值所在。
而国内的房地产中介和保险销售,99%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推销员,及时的信息和专业技能不是最主要的,所谓“口才”才是、敢于“放下面子”才是、高端一点的懂得制造“你没有保险意识是愚昧落后”的舆论才是。
滔滔不绝的鼓励用户去掏钱,却不能给予任何专业的建议。只提收益不谈风险,说得天花乱坠。当用户指着条款咨询的时候,往往一副“这不重要”的姿态搪塞。甚至连保险正本都不给看,以电话录音作为购买保险的法律文书。
就像一个医生,不去问病情、不去诊断,而是不断地吹嘘这个手术有多好,最近有多少优惠,机不可失bulabulabula……这样,能得到业绩么?能当上总经理赢去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吗?
能,最初,人们对着装整齐态度热情的业务员们是信赖的。然而,理赔时一个个合理合法白字黑字有理有据的条款一次次教会了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不懂合同,你轻信承诺,你法盲、你愚蠢、你贪利、你可耻。那么,我不专业、不睿智、没有远见、没有风险意识,我不是个合格的客户。所以,我不买,行吗?
===============补充线=============
一番吐槽引来百来个赞,不胜惶恐。题主提到“很好的金融产品”,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症结。现在的舆论倾向于强调保险的投资性,个人觉得很多从业人员也被这个倾向带偏了。老百姓本来就对保险条文的复杂性敬而远之了,捆绑金融,让保险变得更“漂亮”,看上去一本万利,但也更让人畏惧了。相对而言,商业车险看上去就好得多——相对而言。
首先买车险的对法律条文的认知能力稍高于平均水平。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几大保险公司的险种和条款趋同,比如盗抢险只管全车被盗,比如车损险不管玻璃单独破碎,这些都很容易了解到,这样反而更增强了人们的信任。最后,卖的比较好的车险大都不和理财产品捆绑,就那么几个险种,相对容易看懂,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所以,是保险行业的人都看不清这一点吗?我觉得不是。我一直相信,专业的不可能比业余的蠢。我斗胆猜测,保险业的大牛,其实是想做金融,做股票基金证券一样的金融,保险只是一个名头。金融产品好卖吗?不好卖,做的人太多了,虽然广大群众经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之类的口号洗脑,蛋糕分下来仍然没多少。赚钱吗?至少比经营保险赚钱。保险公司卖的是信用,几十年积累下来,让人们敢靠他保命的信用。这笔长期投资太大了,风险也太大了,保险公司这么有风险意识的企业,自然懂得这笔生意不划算。于是,保险成了一个“正确”的“羊头”。你有风险意识吗?你不是害怕危险所以遮上眼睛自欺欺人的笨蛋吧?那你还不来买我的理财产品?哎?好像好有道理又有哪里不对?
该买的保险不买,不该买的保险瞎买。
因为中国人买保险,不是为了规避风险,而是为了贪便宜。
为了省电费,老头老太太夏天不开空调,去楼底下银行吹风聊天。为了贪便宜,拿了银行大堂经理的食用油和锅碗瓢盆。为了赚钱,老头老太太签了大堂经理们的理财型保险,冒充儿子女儿签了字,让他们年年交钱,最后按通胀一算,吃了大亏,还取不出来。
而该买的保险,中国人从来不买。该规避的风险,中国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等到真出了事儿,就赖着政府呗。
比如在美国强制购买的房屋险,中国几乎没有多少人买。结果塘沽大爆炸之后,肇事企业破产没办法赔偿,于是房屋受损的老百姓开始抗议,最后政府不得不拿纳税人的钱,以新房开盘的原价回购他们的楼房,一套一两百万,赔了十几亿,十几亿纳税人的钱啊我cao。最后房屋业主们满意了,一分钱没损失,纳税人的钱窟窿谁补?政府给你们免费当保险公司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