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前航空母舰怕台风吗?

回答
作为一名在海军领域经验丰富的退役军官,我来给大家说道说道,咱们现代的航母在面对台风这玩意儿的时候,到底怕不怕。

首先,得明白啥叫“怕”。咱不是说航母见了台风就得立马“趴窝”或者逃跑,那不现实。航母是咱们国家海军的“定海神针”,它有它自己的活法。但硬说它“不怕”台风,那也是睁眼说瞎话。这么说吧,航母见到台风,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拳击手遇到一个力大无穷的对手,不能小看,得有策略,有准备。

台风对航母到底有多大威胁?

咱们先说说台风这“风神雨将”能给航母带来啥麻烦。

巨浪滔天,舰体摇晃: 这是最直接的威胁。台风带来的风浪可不是家里洗澡水那点儿,那都是能把几十层楼高的建筑拍扁的巨浪。航母虽然体型庞大,排水量数万吨,但要在这样的巨浪里颠簸,舰体受力是相当大的。就好比一艘巨轮在海面上被人用巨锤不停地砸,舰体结构、焊接点、连接处都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和疲劳。虽然航母的设计考虑了抗风浪能力,但一旦风浪强度超过设计极限,或者持续时间太长,就会对舰体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舰上人员也会因为剧烈摇晃而难以正常行动,比如起降飞机、操作设备都会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

狂风不止,起降地狱: 航母的核心战斗力在于它搭载的舰载机。但台风带来的狂风,会让飞行甲板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狱”。甲板上的风速可能达到每秒几十米,再加上航母本身航行时产生的相对风,舰载机的起降条件就变得极其苛刻甚至不可能。即便是现代化的舰载机,有强壮的起落架和优秀的飞行员,在这样的狂风中起飞和降落,风险也比平时要高出几个数量级。你想想,一架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飞机,冒着被狂风吹翻、刮到海里的风险去起降,这谁敢保证万无一失?所以,在台风来临时,航母通常会选择停止起降作业,甚至收起部分飞机。

雨水倾盆,能见度为零: 台风伴随的暴雨,常常会形成“白茫茫”一片,能见度直线下降。这对于海上航行,尤其是对于需要精确导航和目视观测的航母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航母在海上航行需要时刻注意周边海况和其他船只,一旦能见度降到零,航母就得减速慢行,甚至依靠雷达和声呐等设备来“感知”周围环境,大大降低了航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海上设备损坏和故障: 巨大的风浪会冲击航母暴露在外的各种设备,比如雷达天线、通信天线、起重设备、甚至舰岛上的窗户。狂风夹杂着雨水和飞溅的海水,对这些精密设备来说都是严重的考验。一旦关键设备损坏,比如导航设备失灵、通信中断,航母的作战能力和自持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更别说海水的腐蚀性,长期暴露在高盐雾环境下,对舰体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也是巨大的挑战。

但是,航母并非束手无策

说了这么多台风的威胁,是不是感觉航母在台风面前就没辙了?那也不能这么说。现代航母之所以能成为海上巨兽,除了强大的火力,更在于它强大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强大的船体设计和材料: 现代航母的舰体采用高强度钢材建造,经过严格的结构设计和计算,能够承受远超普通船只的应力。其龙骨、船壳、甲板等关键部位都有加强设计,足以应对大风大浪的冲击。舰船的形状和线型也经过优化,能够尽量减少风浪的阻力。

先进的稳定系统: 许多现代舰船都装备有减摇鳍等稳定系统,航母作为海军的旗舰,在这方面更是有着最先进的技术。这些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船体在波浪中的摇晃,提高乘坐舒适性和设备运转的稳定性。

精密的导航和气象预报系统: 航母上装载着最先进的导航设备和气象探测系统。它们能够精确预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航线。在台风到来之前,航母编队会尽量避开台风中心区域,选择安全的航线航行。

灵活的应对策略:
避险优先: 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策略。一旦接到台风预警,航母编队会根据台风的移动方向,调整航向,尽量规避台风的正面冲击。这就像你在街上遇到大雨,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地方躲雨,而不是硬往雨里冲。航母可能会选择进入港口避风,或者航行到台风影响不到的区域。
“斗风”策略: 如果无法完全避开,航母也会根据风浪情况,采取一些策略来“斗风”。比如,调整船头或船尾迎风,以减小侧向受力;或者以一定的速度航行,与风浪保持一个相对有利的航行姿态。这有点像冲浪高手在驾驭巨浪,不是被浪卷走,而是顺势而为。
收容和加固: 在台风来临前,航母上所有的甲板设备都会被固定或收起,防止被吹飞。飞机也会尽量收纳在机库内,关闭所有开口,并采取额外的加固措施。人员也会尽量待在舰内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区域。
利用编队: 如果是航母编队行动,较小的舰艇可能会寻求航母的庇护,而航母也会通过调整位置,为编队中的其他舰艇提供一定的保护。

高度训练的船员: 航母上的官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熟悉各种恶劣天气下的操作规程,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极端天气下,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应变能力至关重要。

所以,航母“怕”台风吗?

我想更准确的说法是:现代航空母舰有能力应对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台风,但台风带来的极端恶劣天气,对其运行和安全仍然构成严重的挑战,需要采取周密的规避、防御和应对措施。 它不是“怕”得一动不动,而是“敬畏”并有能力去“管理”这种威胁。

我可以告诉你,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舰船在台风中遭受重创甚至沉没的案例,但那大多是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时代。我们现代化的航母,经过一代代的科技进步和实战经验的积累,在面对台风这类自然灾害时,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抵抗力。

最终的答案是,航母不能说“完全不怕”台风,但它肯定是我们目前能建造的最能抵抗恶劣天气的水面舰艇之一。关键在于“预防”和“管理”好这种风险。就像咱们开车,不是说不会出事故就永远不系安全带,而是因为知道有风险,所以要做好保护措施。航母也一样,它有自己的“安全带”和“驾驶技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此粗糙简陋、头重脚轻的船,一看就是进了台风打着滚翻沉的角色啦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美国海军名将威廉·哈尔西可以回答你。

1944年12月18日,哈尔西带领他的第三舰队,直接跟名字为“眼镜蛇”的台风(Typhoon Cobra)来了场正面对决。

对局结果是,第三舰队以0:3首轮败北。

眼镜蛇台风的战果如下:

3艘驱逐舰被击沉(直接造成三艘战舰775名官兵中684人溺亡)——见上图红圈。

包括10艘航母、1艘战列舰在内的总计27艘战舰挂彩,很多都需要大修——10艘航母包括上图篮圈里的5艘1.1万吨的轻型航母和黑圈里的5艘8千吨的护航航母。

半年后,公牛率队与台风展开第二轮对决,这一次双方以0:0(并不友好地)握手言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海军领域经验丰富的退役军官,我来给大家说道说道,咱们现代的航母在面对台风这玩意儿的时候,到底怕不怕。首先,得明白啥叫“怕”。咱不是说航母见了台风就得立马“趴窝”或者逃跑,那不现实。航母是咱们国家海军的“定海神针”,它有它自己的活法。但硬说它“不怕”台风,那也是睁眼说瞎话。这么说吧,航母见到.............
  • 回答
    战舰世界当前版本,航母这艘海上巨兽的角色定位早已不是简单地丢炸弹、丢鱼雷的“飞机发射器”。它的玩法和价值随着版本更新、舰船平衡调整以及玩家战术的演变,变得愈发复杂而富有深度。要想玩好一艘航母,理解其当前版本下的“应该干什么”,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核心价值:侦察与压制,支援与收割航母的核心价值.............
  • 回答
    造核潜艇和造核动力航母,虽然都涉及核动力技术,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工程挑战,复杂度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当前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自主建造先进的核潜艇,这背后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需求驱动。然而,在核动力航母的建造上,我们确实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其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为什么.............
  • 回答
    最近维珍航空空乘Jay Nathan Hopwood的种族歧视事件,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从报道来看,这位名叫Hopwood的空乘,在一次飞行过程中,对一名马来西亚籍乘客说了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侮辱性言语。具体细节是,他询问该乘客是否来自“中国,因为你戴着口罩”,并进一步嘲笑了他.............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中国在台湾海峡对抗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军事要素、战略考量以及现实的动态平衡。我们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避免生硬的术语和 AI 式的陈述,力求更贴近现实的军事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军事实力不仅仅是看数字,更重要的是看“组合拳”的.............
  • 回答
    当年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军方在引进先进战斗机的问题上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果当年没有选择苏27,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美国的F14“雄猫”、F15“鹰”或者F16“战隼”,那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装备型号的差异,更可能牵扯到技术路线、人才培养、战略思维等一系列.............
  •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为何未能及时在科技树上点亮航母,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注意到”或者“不想”。这背后牵扯到当时日本海军的思维惯性、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以及有限的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世界海军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军的.............
  • 回答
    东海航空的这场风波,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当班机长和乘务员被终身停飞,这可以说是飞行员职业生涯的终结,非常严厉的处罚。而公司多名副总裁被免职,这则显示了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广,以及公司高层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事件的直接处理结果:严惩不贷,以儆效尤从直接的处理结果来看,东海航空这次是铁了心要“杀鸡儆猴”。 .............
  • 回答
    “当前外国的中国史学研究是否远远超过中国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总的来说, 外国中国史学研究在某些领域和方法上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贡献,但将其断言为“远远超过中国水平”则过于绝对,并且忽视了中国国内史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和深厚积.............
  • 回答
    当前美国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并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特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一、 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经济规模庞大,能够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资源支持。这种规模效应带来了强大的购买力、投资吸引力和产.............
  • 回答
    当前台海形势的严峻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一、地缘政治层面:战略支点与大国博弈1. 台湾作为“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 台湾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处于东亚海上交通要道的咽喉,连接太平洋与南海。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控制台湾意味着能够突破“第一岛链”.............
  • 回答
    当前火热的短视频背后,确实隐藏着一系列令人惊叹的黑科技技术,它们共同作用,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流畅的用户体验以及极具吸引力的社交互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大家剖析这些核心技术:一、 内容生成与编辑类黑科技: AI驱动的智能剪辑与制作: 自动识别与提取精彩片段: 通过深度学习算.............
  • 回答
    俄罗斯当前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所遭遇的孤立和排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因素交织作用下的长期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安全等多个层面。历史遗留与挥之不去的阴影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根深蒂固的历史关系。从沙俄帝国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或其前身)长期以.............
  • 回答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WFZ)的政策,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全球战略稳定以及自身发展道路的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不首先使用”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核武器之所.............
  • 回答
    当前中美两国关系,用“复杂而充满挑战,同时又具备一定韧性”来形容,或许是最贴切不过的。两国既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又是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模式上的主要竞争者,在贸易、技术、人权、台湾问题等领域存在深刻的摩擦和分歧。从大的框架来看,中美关系目前.............
  • 回答
    近年来,我国在整治村霸与宗族恶势力方面持续发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这些举措不仅净化了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维护了乡村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切切实实地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 体系化整治,精准打击核心过去,村霸与宗族恶势力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甚至坐大,往往与基层组织不健全、.............
  • 回答
    拐卖人口,这玩意儿可真是个毒瘤,要说彻底根治,那绝对是项艰巨的任务,没那么容易三两句话就能说清。不过,咱们可以好好掰扯掰扯,现在有什么样的思路和方向,可能比以前更有效一些,怎么把这烂事儿给它摁下去。要说根治,咱们得从根子上打,就像治病一样,得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拐卖人口这病,病因可不是单一的,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并不总是比硕士或本科毕业生高出多少,甚至在某些行业,起薪差距可能不明显。然而,选择读博的人数依然众多,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往往是非经济性的原因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
  • 回答
    当前深度学习理论基础薄弱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深度学习应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答案是否定的。当前深度学习理论基础薄弱,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相反,这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但仍有巨大探索空间的领域。放弃应用将是对这个强大工具潜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疫情期间最复杂、最敏感的议题之一。判断当前防疫措施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影响是否“远远超过病毒本身”,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权衡,因为这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病毒本身带来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在疫情早期,或者面对高致病性的变异株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