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60岁以上老人(不分地域)在山东免费乘公交? 对其他地区是否有借鉴意义?

回答


山东省自2018年起全面实施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公交的政策,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以下从政策背景、社会影响、实施挑战及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等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山东政策的具体内容与背景
1. 政策覆盖范围
山东省规定,年满60周岁的居民(无论户籍所在地)均可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这一政策突破了传统“户籍限制”,体现了对常住人口的普惠性。

2. 背后动因
老龄化压力:山东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截至2023年),亟需通过公共服务优化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
社会公平诉求:传统“户籍绑定”政策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在异地无法享受本地福利,而免费公交能缓解这一矛盾。
促进经济活力:老年人出行便利性提高可带动消费、旅游等产业,同时减少家庭照护压力。



二、政策的社会影响与争议
1. 积极意义
减轻老年人负担:免费乘公交直接降低老年群体的出行成本,尤其惠及低收入家庭。
提升社会包容性:打破户籍壁垒,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增强外来人口归属感。
优化交通结构:鼓励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城市拥堵问题(如济南、青岛等大城市)。

2. 潜在挑战
财政压力:免费公交需政府承担运营成本,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尚可支撑,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能难以复制。
资源分配矛盾:部分年轻人认为政策加重了税负,或担忧公共资源被“过度倾斜”。
监管风险:可能出现冒用老年证、滥用福利等问题,需完善身份核验机制(如人脸识别技术)。



三、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1. 因地制宜的政策设计
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可探索“差异化补贴”,例如针对高龄老人或低保户。
欠发达地区需结合财政能力,可能采取“分阶段实施”或“混合模式”(如部分免费+优惠票价)。

2. 户籍与常住人口的平衡
部分城市可试点“居住证绑定福利”,例如在本地连续居住满5年且无户籍者也可享受政策,但需配套严格的审核机制。

3. 综合性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多维保障:免费公交应与医疗、养老等服务联动。例如浙江杭州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将公交优惠与医保报销挂钩。
智慧化管理: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需求,如通过手机APP分析老年人出行热点,优化线路规划。

4. 防范道德风险的配套措施
强化实名制认证(如生物识别),避免“假老人”滥用政策;
建立信用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记录和惩戒。



四、争议与反思
1. 公平性争议:有观点认为,免费公交可能加剧代际矛盾,尤其是年轻群体承担更多公共成本。对此需通过财政透明化(如公开补贴来源)增强社会共识。
2. 政策可持续性:若仅依赖政府单方面投入,长期难以为继;可探索“政企合作”,例如与公交公司签订协议,明确运营补贴比例。
3. 文化适应性:山东传统上对老年人尊重度高,但其他地区(如西北、西南)可能因观念差异导致政策接受度不一。



五、国际经验的参考
日本:通过“介护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交通补贴,结合长期护理服务;
德国:部分城市对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但需配合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北欧国家:将公共交通普惠化与全民福利体系深度融合,避免政策碎片化。



六、结论
山东的免费公交政策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探索,其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包容性”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其他地区在借鉴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财政能力优先: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应先通过局部试点验证可行性;
2. 精准识别需求:避免“一刀切”,结合区域人口结构差异调整政策细节(如年龄门槛、覆盖范围);
3. 多维协同:将交通福利与医疗、养老等政策联动,形成系统性支持网络。

最终,这一政策的成功需以“尊重差异”和“动态调整”为原则,在保障老年群体权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整体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鉴?上海已经有例子了,老年人看的比我们明白。

本人曾和上海的一位叔叔聊过,他本人年近七十,文化水平较高。以下回答就是根据和他的聊天回忆形成。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上海不是有老年卡么,乘坐公交地铁免费,后面改成了发60块钱。为什么?

因为老年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再长的路途在时间面前都变成了坦途,更何况短途出行才是常态。

上海实施老年卡政策以后,公交地铁都是老年人,特别上下班高峰期,赶着去上班的年轻人反而挤不上公交地铁,已经挤上去的年轻人要给老人家让座,不让座还可能招白眼,被阴阳怪气的嘲讽。小年轻幸幸苦苦上了一天班,就想在车上眯一会,结果上来个老年人,本来想装作没看见,结果这个老年人直奔小年轻而来。本来小年轻还想假装睡着了,因为自己都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呢,没想到老年人嘴里又说着好累之类的话。座位还没捂热,白眼就已经招来一片。

老年人可以一大清早的去排队,不管天寒署北的在那里站一两个小时,就为了领几个鸡蛋,现在公交车都免费了,老年人也不用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了,以前只能远观的羊现在手也能摸得着了,能褥了,路途变成了征途。所到之处,真的是: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不服不行,老年人坐车的理由有时候就是这么扯淡,5公里外的菜市场里面的白菜比附近菜市场的便宜两毛钱,公交不要钱,时间不要钱,白菜是要钱的,买到就是赚到。啪的一声,很快啊,就上公交了。那两毛钱不能闪,要接住喽。

后面上海政府发现交通资源严重被无所事事的老年人占用了,改发60块钱,公交地铁一下就好了起来,老年人的身影一下子就少了,没有要赚两毛钱的老头老太太了,因为他们想铮的是60块,他们要挣大的。

给老年人发放福利的初心是好的,但真的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中国,好心办坏事的例子真的不少。像这种有前车之鉴的,真的可以多考察参考。希望中国越来越好。


收了这么多赞,开心(准备发朋友圈了)。

谢谢大家的指正!!!

大致错误有三点:

1上海老人卡一开始是免费使用,中间早晚高峰收费,后面是发60元。

2是“薅”[hāo]羊毛,不是“褥”羊毛(不改我可能错一辈子)

3上海的例子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但一定的借鉴意义应该是有的。

加最后一段也真不是保命,大家可以看我头像和签名,讲真,我是一个键盘侠,不玩这些虚的。

然后我再看了下我的回答,对老年人有些不太友好,有些偏激(属于头脑发热怎么高兴怎么写),实际上我生活碰到的老头老太太大部分都是十分善意的,就比如我开头说的这个上海叔叔,为人正直敢出头,生活中又是一个拍照带美颜的小老头(应该是阿姨拍的)。本人也达成过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达成的成就——老爷爷给我让座(那年十八)。老年人也真的需要多去去走一走,老年生活一样是生活。

关于这个取消老年卡政策,交通资源紧张只是一部分原因,大家可以看下这个报道,16年的,上面写的很清楚。

政府对政策的调整更为宏观清晰,确确实实在做实事,可能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不好的地方(不过我觉得很好,人民政府人民监督)

我的愚见是:大家书读的多了,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政府的政策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而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在其位,体会不到政府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国。政府也需要多多宣传,让我们普通老百姓有更多渠道了解政策的背后的含义。

user avatar

鲁西、鲁西南、鲁西北、沂蒙广大农村的老人是不需要/没机会坐公交车的。所以对这部分人没有利益普及。

城子里上班族每根底平时公交花多少钱现在还是多少钱。所以对这部分人没有利益普及。

那么谁会来坐呢?

一大早我要去上班,公交站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或去送孩子上学,或有事外出,或去不远处的公园,或只是为了抢某个超市打折的蔬菜鸡蛋。但很明显,我能挤上公交车的概率再降新低,上车有位子坐的概率趋近于零。所以对于上班族来说,此举不仅没有利益普及,反而是建立在损害自身利益的基础上。

一个从未雨露均沾、雪中送炭,反而给一部分雪上加霜的少数人谋福利的政策,那为啥还会出台呢?大概是城子里上官人每根底很少坐公交,忘了这回事了,亦或者觉得山东城镇化率100%,公交线路普及率100%了。总之,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还是应该再斟酌斟酌,再讨论讨论。

至于借不借鉴,看你们的达鲁花赤官人每怎么琢磨了,我个人是不推荐。

user avatar

尊爱老人是好事,善待老人是社会应该做的事情,

但我们应该考虑效率


让老人免费坐公交不如换算成钱发给他们。


我亲眼目睹过,超市做活动,老人为了鸡蛋便宜2毛钱,坐车10多公里来买鸡蛋。


我亲眼目睹过,上下班公交车上,基本满是老人,年轻人挤公交都上不来,

老人干嘛了?没事做公交车乘凉!节约家里空调钱。


我亲眼目睹过,个别老人上车不遵守公共秩序,对bus司机大呼小叫。


我还亲眼目睹过,一个老人自己坐bus不扶着把手,结果摔倒了,找bus司机赔钱,bus司机被骂得像个孙子,还要私人赔钱。(因为bus讲究队里奖金,小几千元赔偿款他们一般自己私人掏腰包)



所以不如发钱给他们。

如果觉得发钱给老人,他们又存起来了,不能促进消费。

你发购物卷即可,好优惠幅度,真正让利,保证促进消费。

user avatar

我看有有人开始口high,对山东的情况一无所知。。。

你们知道山东老年人主要出行方式是什么么?显然他不是公交车,而且这个政策也不是现在就有的。

山东,除开济南和青岛,其他地方的地级市市区老年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三轮、电瓶车(不太老的老年人)、自行车(体力好的不太好的老年人)。他还真就不包括公交车。

年轻人出行的主要方式:电瓶车、开车、公交车。

所以老年人人家不碍着你上班,所以喷的是个啥?看回答,哦,一群外地的啊,再看,又开始说山东穷的都有了。

那我举个例子,整个山东都爱说菏泽穷,然而这个全山东人嘴里最穷的地方其实全省排名并不是倒数后五位里面的。。。而是中游,和很多人知道的济宁只差一个淄博,神奇吧?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什么廊坊沧州甚至还有雅安柳州的,都喜欢跟着说菏泽穷。。。

你们是真疯了吧。。。黑山东这火力输出这么猛,吃的是有多饱哇?别学某个城市,山东人顶着上去给你抗疫,你那大学教授反手黑了山东一把,不提面。

user avatar

安徽发生过一件事,当时在微博上引起不小争议。有一个跟着女儿落户上海的退休公务员。是的,上海有这个政策,如果该女儿是老人的唯一子女,那么女儿入籍上海,其父亲就可以跟着入籍。他是上海户籍,就拿到了上海的老年卡,在上海就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有一年,他回老家安徽去看望儿子。在安徽的公交车上,执意要凭上海的老年卡,免费乘车。遭到司售人员拒绝。于是该老人就同售票员大吵起来。我想,老年卡的跨省使用,跟该事件应该有点关系。以上所有信息,都是当年经网友深挖后提供。信息如有矛盾之处,本人概不负责。

user avatar

让我忍不住想吐槽:制定这个政策的人,到底有没有接触过老年人群体。

高赞答主已经说了,这件事上海搞过,搞不下去,大爷大妈占据了早晚高峰的公共资源,天怒人怨,最后换成了每个月发60块钱。

对于那些的确有通勤需求的老人,每个月60块意味着可以做15趟来回的公交车,完全够了。还能给上班的人腾出一些空间,这是不是比直接全部免费来得合理呢?

有网友说,山东跟上海不同,不存在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下,今年网上有这样的帖子:

青岛也有的:

2016年,有这样的新闻:

老年人其实是又有钱又有时间,还精力充沛的一个群体。

60岁的大爷大妈不会整天不出门,在小区散步,恰恰相反,大爷大妈是旅游团,自助餐,特卖场,超市抢购,网红打卡地的主力军。

中国人现在平均寿命在80岁左右,对于60岁的老年人,远远没我们想的那么“老”,这个年纪他们退休没多久,财富上、时间上都领先年轻人。

如果没有生病的话,他们的精力也不差。

尊老爱幼我不反对,这个政策我也不反对,只是觉得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user avatar

把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免费乘车看成是优待老年人,这就是一种误解。

其实这个年龄段的人员,在现在的经济医疗条件下,身体机能实际上并没有大的问题。日本还有银发上班族。

优不优待从年龄这个角度来讲,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也就是没有优待的必要。

但是,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想大家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这就是如何进一步繁荣市场经济。

中国老年人真正开始衰老的年纪,正确的说法是75岁以上。

75岁以上的老年人,才真的不会有事没事就出门的。

60岁的人,精力充沛,有很强的消费欲望,而手里又有退休工资,他们才是真正的周一到周五的消费主力。而且,他们的消费主流是线下。

大部分的上班族,你有时间出来搞消费吗?

你没有这个时间。

即便是你进行消费活动,线上消费差不多占据了你大部分的金额和消费习惯。

市面上这么多的商店、食品店、娱乐场所,郊外度假山庄在等待谁光顾?

当然是这些爷爷奶奶。

要拉动线下消费,就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创造条件。

这些老年人,50/60后,开着车到处去逛,这是不可能的。

每天花着钱坐公交车出去,这几块钱的车费,就会打退绝大部分老年人。

他们是节俭了一辈子,消费心理不一样。

他们的退休金放在银行里干什么?

钱要流动才是钱,才能繁荣市场经济。

社会资源要服务于人民大众,要实现双赢,甚至于是多赢的局面。

老年人的微信群,经常都是有着各种信息,群主很多在暗搓搓领回扣,鼓动群里的老年人到处搞活动,搞消费。

明天大渡口区明媚药店打折,送鸡蛋送抽纸,来店有好礼,送苹果两个,送完即止。

好舒服山庄吃喝玩乐一条龙,上山挖土豆,每人免费挖三斤,耍一天78元,全包,错峰出行,下午出发,晚上住宿相当于三星级房间,第二天下午回来。要去的报名,下午一点在碧龙珠广场准时集体坐车。

星星商场搞活动,全场6折买羊绒衫,我们群里的每人送一双羊毛袜子。明天上午集合。

吃火又火老火锅,原价60元,我们群杀底价45元一个人自助,送200g秘制火锅底料,这块底料都值十几块钱。群里有地址,自己坐车准时到。

老年消费市场,这可不是说起耍的。

不需要年轻人的高风亮节,也不是纯粹的善待老人,上班族都会错了意思。

市场经济,特别是线下商业,需要老年人来扎起。

这就是当下。


问题说的是借鉴。参悟一下什么叫试点。


有些年轻人真的一点都不愿意去了解自己的父母。

你去看看他们的微信群里,都在聊些什么?

这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远到泰国旅游,近到附近超市打折。上到国际大事,下到群里有个老人得病大家约起来去看他。

他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所在的城市,他们也希望自己拥有无限美好的老年人生活。

车费是小钱,但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节省车费,可以每天早起走路上班,冒着风雪蹬自行车。他们可以给孩子们煮鸡蛋吃包子,自己开水下馒头。他们是从贫苦的日子里走出来的。

对于他们来说,任何消费原则都是性价比。块八毛就是衡量的标准。

有人说山东的老人尤其节俭。我想这才是在山东搞试点的原因。如果选在上海,尤其是年轻人扎堆的深圳,就没有调研价值了。如果这能证明拉动消费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呢?

这就像在上海搞垃圾分类一样。大家不要以为这和其它地方无关。在上海搞,就是要找准方向,政策合理。如果上海都没有搞出来,那么这当中就一定出现了问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样本的意义。这是最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

user avatar

山东几乎没有大城市,交通压力跟上海比有点过分了,县市这一级与其让老人骑奇怪的三轮车/自行车,不如多坐公交,这可能和上海这种大城市恰恰相反。

拿山东这样的情况和上海比或者和可可西里比,都是不对的。

user avatar

用上海举例子来类推山东并不合适。

除了济南青岛主城区等少数地方,山东的年轻人并不会像北京上海的年轻人一样,天天地铁公交长时间通勤。

在山东大部分地区,年轻人上下班主要依靠三种交通方式:

1.工厂班车

县城的大部分就业岗位并不在城市中心的写字楼里,而是在郊区的工厂里。规模较大的工厂通常有专门的班车大巴。

2.自驾

县城不需要百里挑一等着摇号,也不需要花二十万买牌子。路上到处都是十万左右的买菜车。

3.电动车

如果工作地点和住处都在县城之内,电动车弄不好比开车还快。二十分钟就可以从县城南头跑到北头。


对老年人来说,坐公交是更好的交通方式。不然你开车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许多老人骑着三轮车、开着老年人代步车,跑到机动车道上别你。

甚至我们这的公交车,由于年轻人不坐只有老年人坐,现在路线都变成了适应老年人生活的样子,拐来拐去站点极多。要是年轻人指望坐这个上班早就迟到了。

每周只会出现一次公交高峰,就是周六下午高中的住校生回家、然后周日他们再返校。每到这时候,公交站台的老人们就会被高中生们挤到一边去。

所以结论就是:

在小城市,完全可以借鉴推广。大城市才需要参考上海的经验。

user avatar

坐标山东,利益相关,就是不匿。

前面有高赞说政策制定者不了解老年人,那你们知道当地的具体状况吗,在这儿张口就来。

山东除了几个大城市之外,其余的地区公交真的没有一班接一班。包括一些大城市下属的县级市在内,很多地区的公交车是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一班。再加上城市小,通勤距离近,上班族大多选择的是自己开车或者骑电动车。坐公交车的大部分是学生和不上班的中老年人。

接下来以胶州(县级市)为例,说一下这项政策。

1.胶州的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的措施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并没有出现高赞里说的“灾难性”的情况。

2.公交车拥挤多发生在早晚放学、天气恶劣、年前休息日屯年货、初一十五等大集市等。前两种情况多学生和上班族,后两种情况多中老年人,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前后撞车。

3.早晚高峰出现拥挤,多是因为学生扎堆上学放学造成的。出现过老年人去赶早市想跟学生挤,但司机会劝一下,大多数老人都要面子,会去等下一辆。

4.山东是礼仪之邦,注重礼节,老人没那么不通情理,年轻人也没那么不尊老。我上学的时候坐公交,遇到老人家也会让座,大部分很客气,会一直跟你道谢,坐下后看见你提着重物还会帮你拿着。有些会说自己快到了,让你继续坐着。还有好几次是老人看见我背着大书包,给我让座的 。上学坐车12年,没遇见过因为不给让座就撒泼骂人的老人家。

就这些,想到什么再更

user avatar

我服了,一群人在说该政策制定者不了解老年人。可你们也不了老年人公交费新增地区的交通状况啊。

大多数人说会影响上班族上下班。

可关键问题是,别说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稍微大点的城市,就算是像菏泽这种超穷的地级市所在地,或者胶州之类的县级市,老年人公交费早实行好几年了啊。

剩下地方,基本都是小县城了,城区不大,一般人从家到单位,电动车也就十多分钟。原有公交系统并不完善,天知道多久来一趟,靠他上班,等着迟到吧。

所以,绝大多数上班族,根本没有靠公交通勤的习惯。再说小县城车牌不用摇号,车位便宜,至少至少每家停放几辆电动车是有足够空间的。

倒是老年人,因为没工作,所以出行比年轻人还多,可他们不会或者不敢开车或者骑两轮车,坐公交又嫌贵。每天骑个电动三轮车在街上慢悠悠乱转,还不怎么遵守交规,是既阻碍交通又危险啊。

近几年,山东各地尤其是小城市小县城,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禁止电动三轮车,但是收效并不好。因为很多老年人表示禁了三轮车,他们独自出行都有困难,只能被困在家附近步行了。

用免费公交,哪怕忽悠得这群老头老太太少骑两趟三轮车,收益也远大于公交。

不能因为在上海老年人免费公交推行不好,就觉得在山东小县城也不行。不信你问问小县城的上班族,大部分对这项政策是赞同的,因为高峰期,大爷大妈们并不和他们抢公交车位置,而是抢车道呀。

又看了下其他几条,几乎也不怎么用花钱。

景点门票免费,这种政府兴建的公园景点本来门票就很便宜甚至免费,而且旅游赚钱门票本来就不是大头,食宿什么可没给你免。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什么,也是本来门票也便宜。近年来全省各地都在建这种场馆,建好了才发现压根没多少人来,不赶紧免费喊点老年人加加人气,否则空荡荡地是更大浪费。

倒是公共健身场所去的人多,可工作日照样闲置的多,所以才分时段免费或者半价啊。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关心免费乘坐公交的政策,我关心“优先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需要住院的,优先安排住院…医疗机构提供急诊绿色通道”这一条。


好家伙,开了“医院一条龙绿色通道”这个口子,以后年轻人想看病,得先过了老头老太太这一关…

政策轻飘飘一句话冠冕堂皇贴心贴肺,实际执行起来千难万难矛盾重重——很显然政策制定者没有考虑医疗机构的实际啊。

所谓“急诊绿色通道”,我看不是让医院凭空多变出一条急诊执行线——人力、物力、临床资源的紧缺现实摆在这里,后疫情时代医院普遍没有余粮,该一个医生上的夜班还是一个医生上。

最大的可能,是老头老太太来了直接依法插队:政策里写的很清楚——“优先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怎么优先?

不排队呗。

当然了,在门诊急诊,老年患者一个猛子扎到年轻人前面,不管你是在做妇科检查还是问诊到一半,不管不顾要医生开药退费的事儿,太常见了

但那究竟还是“违反公德”、“违背秩序”的;咱国人自古尊老爱幼,您急吼吼要贴着别人脸瞧病,咱年轻人体恤您,忍了忍了,最多给您一白眼。

得嘞,现在排后面的老年患者可以抖擞精神、亮出老年证一把推开前面排了俩小时队的后生们,大马金刀坐到诊室里,大喊一声:呔!绿色通道何在!医来!

那时候急诊门诊的局面,一定很精彩。

而目前中国临床的患方结构是:老年病人是绝对主力;老年人往医院跑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年轻人。

但年轻人也会生病看医生啊。

并且年轻人看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贼高。新、中生代社畜们往往熬到症状受不了了才动去医院的念头,咬牙扣全勤奖请了半天病休,一到医院看到人山深海叹口气老老实实排队——现在这政策一下来,只要进医院的老年人都可以跳过队伍撵到前面去…


只要口子开了,“优待扩大化”的车是刹不住滴:看慢性病门诊、排队外科换药的老年人绝对会嚷着要走“绿色通道”。

这条“鸡毛”政策本身会变成部分老年人蛮横插队的“令箭”。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麻醉门诊每天100多个号下来,啥样的人咱遇不到…


我更担心的是:急诊绿色通道不能被滥用。

限定一下:是正儿八经、生死时速的“急诊”。

那种入院时奄奄一息、血流一地、打着呼吸机、医生蹦身上胸外按压、除颤仪充着电的“真急诊”,不能为任何“绿色通道”让路,这种病例本身就要走绿色通道。

在急诊室,“先来后到、病情优先”是原则,如果加一条“年龄大优先”,是会给及时诊疗造成很多潜在风险的。

我在急诊科真的遇到过:我们给疼得死去活来的急腹症患者查体时,有老头儿过来拉着我们的胳膊,要给他开医保报销的双处方…老师还说曾遇到过:堵CT室门口不让车祸伤病人进去,就是为了逼着先给自己拍片的糟老头子…


任何倡议、规定、政策,首先要考虑实际运行时的合理合法,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如果为了优待某一个群体而损失一个系统的整体效率,扰乱其运行秩序——领导还是多想想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