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为什么“国中有国”?

回答
俄罗斯境内“国中有国”的现象,与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庞大而多样的国土以及民族构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划分,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

历史的遗泽:帝国时期的碎片与民族共和国的建立

俄罗斯帝国时期,沙皇统治下的疆域囊括了数百个民族和地区。虽然沙皇推行一定的俄化政策,但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到了苏联时期,中央集权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同时为了维系这个庞大的联盟,苏联也承认了各民族的“自治”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级别的民族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区。

这些民族共和国,名义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例如可以拥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国旗、国徽,甚至拥有自己的宪法。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但也埋下了“国中有国”的种子。当苏联解体后,这些民族共和国中的许多都顺势成为了独立的国家,但留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则依然保留了这种“国中国”的特殊地位。

宪法框架下的特殊地位:共和国与州的区别

俄罗斯联邦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由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等组成。其中,共和国的地位与州等地有显著的区别。

语言和文化权利: 共和国通常以某个主要的非俄罗斯民族为基础建立,并允许该民族的语言成为官方语言,与俄语并列。这使得这些地区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上拥有了更强的自主性。
更强的自治权(名义上): 理论上,共和国的自治权比州更大。它们拥有自己的议会、政府,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只要不违反联邦宪法),甚至在某些领域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

然而,这种自治权的边界和实际操作,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初期,以及之后普京总统上任后,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收紧的过程。

民族主义的涌动与历史遗留问题

俄罗斯联邦境内,虽然俄罗斯族是主体民族,但其他民族众多,其中一些民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叙事,例如车臣、鞑靼斯坦、巴什基尔等。

车臣的案例: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境内“国中有国”现象最典型的代表。在苏联解体后,车臣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试图追求独立。虽然经过两次激烈的战争,俄罗斯联邦重新控制了车臣,但车臣共和国依然保留了高度的自治权,并拥有自己的强大武装力量(尽管名义上属于联邦安全部队)。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更是被外界视为在很大程度上独立运作,甚至拥有“独立王国”的影子。这种现象,既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体现,也是联邦政府在特定时期为了维护地区稳定而采取的策略。
鞑靼斯坦等地区: 像鞑靼斯坦这样的共和国,也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一定程度的经济自主权。虽然它们与联邦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其民族认同和对自治的诉求,使得它们在联邦体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联邦制的内在张力: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俄罗斯联邦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国家,尤其是在普京总统上任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显著增强。然而,即使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共和国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

“税收主权”与经济利益: 一些共和国在联邦财政分配中希望能获得更多自主权,甚至希望能够保留更多的本地税收用于自身发展。这与中央政府希望统一调配全国资源的倾向存在一定的博弈。
文化和语言的保护: 随着俄语在联邦范围内的强势地位,一些共和国担心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边缘化,因此会积极争取在教育、文化等领域保持自主权。

“国中国”的现实与联邦的统一性

需要明确的是,俄罗斯联邦的“国中有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这些共和国依然是俄罗斯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遵守联邦宪法和法律。但是,它们所享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它们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与俄罗斯联邦的其他主体(如州、边疆区)有所不同。

这种“国中有国”的现象,既是俄罗斯庞大疆域和多元民族构成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它既是联邦制下民族自治权的一种体现,也可能成为引发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潜在因素。理解俄罗斯的“国中有国”,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民族、政治等多个维度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少数民族新建立的共和国能够加入新生的俄罗斯联邦,布尔什维克都放心、大胆地允许他们建国,甚至还派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指导他们建立共和国 点击收听全文


更好的体验请点击阅读微信

NO.232时间魔法师/文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脸壳 图/地缘谷


“郡国并行”原指中国古代一些王朝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由分封制而产生的封国,在这些王朝内部犹如国中之国一样,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许多行政区名字中都带有“共和国”三个字,如同国中之国。除了这些共和国外,俄罗斯境内还有许多由中央政府直辖的行政区。



从这点来看,俄罗斯联邦的地方行政制度像极了我国古代的“郡国并行”,为何今天的俄罗斯联邦会存在着这样一种“国中之国”的制度呢?



民族压迫下的俄国少数民族


现代俄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原本只是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民族基本是俄罗斯族,信奉东正教。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统治东欧地区的金帐汗国逐渐衰落,莫斯科公国趁机崛起,先是统一了东欧平原上的俄罗斯族,后来演变成了沙皇俄国。




在莫斯科公国变成沙皇俄国后,其对外扩张的脚步越来越快。向西灭掉了波兰,与德国相邻,往北来到了北冰洋,往南直接与伊朗、奥斯曼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接壤,向东到了白令海峡,与北美洲隔海相望。

20世纪初,俄国已经是一个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境内包含着上百个各种民族的庞大帝国。其统治下的民族宗教信仰和经济形态极其复杂,既有信仰东正教、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俄罗斯族,也有信仰伊斯兰教、从事畜牧业的突厥系民族,甚至还有信仰原始萨满宗教、从事渔猎的尤卡吉尔人。




面对如此辽阔而又民族众多的疆域,沙皇俄国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省,每个省的长官由沙皇俄国的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但这种单一统治的形式,使得地方上的自治权非常小,不利于沙皇俄国地方的发展。

同时沙皇俄国对于其境内的非俄罗斯民族采取压迫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为了解放被沙皇俄国压迫的少数民族,列宁提出了民族自决的理论,号召沙俄境内被压迫的民族脱离沙皇的残暴统治,这为后来苏联以及俄罗斯联邦境内诸多民族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俄国内战的遗产


1917年3月,陷入一战泥潭的沙皇俄国被国内人民发动的革命推翻,俄国陷入到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和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对峙的局面。这种双方对峙的局面最终被十月革命的炮声所终结,临时政府被苏维埃推翻。随后俄国内战全面爆发。



在沙皇政府被推翻后,原先沙俄统治下的各个少数民族或多或少表现出独立建国的倾向。为了争取国内少数民族的支持,布尔什维克贯彻列宁的“民族自决”的思想,允许俄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自行建立共和国。

但允许少数民族自行建立共和国,会使得原本统一的俄罗斯陷入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如果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等到内战结束的时候,俄国恐怕会沦为与土耳其和奥匈帝国那样的境地。这显然不是布尔什维克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果恢复沙俄时期的制度,废除这些共和国,会影响这些少数民族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感,陷入到沙俄过去那种民族矛盾尖锐的状态,这也不利于国内的稳定。

为了将陷入分裂的俄国再次统一起来,同时又能照顾到少数民族的权益,列宁决定采用联邦制的形式。于是在1918年7月苏俄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将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列为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这一宪法的指导下,只要少数民族新建立的共和国能够加入新生的俄罗斯联邦,布尔什维克都放心、大胆地允许他们建国,甚至还派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指导他们建立共和国。到了1922年,俄罗斯联邦境内已经建立了8个自治共和国。

并不是所有在俄国内战中独立的民族共和国都愿意加入俄罗斯联邦。为了尽可能恢复原先沙皇俄国的疆域,列宁提出了在俄罗斯联邦的基础上,再成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剩下的几个国家可以与俄罗斯联邦在保持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加入这个国家联盟。

最终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加入了这个国家联盟,这个国家联盟的名字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联盟内部的老大哥


虽然名义上俄罗斯联邦与其他几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地位平等,但由于俄罗斯联邦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几国,所以其在苏联当中的实际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几国。

为了相对缩小几个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差距,苏联中央又对俄罗斯联邦进行了拆分,将原先属于俄罗斯联邦的中亚地区拆分出来,建立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几个加盟共和国。



尽管苏联中央对俄罗斯联邦进行了拆分,但俄罗斯联邦的实力依旧是各个加盟共和国中最强的。而这种所谓的拆分,不过是增加了苏联内部加盟共和国的数量,用以缓和苏联内部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

1936苏联新宪法颁布后,苏联中央将大部分经济和政治权利集中到了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属于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只剩下教育、地方工业、公用事业和社会保障这些方面。因此在这部宪法颁布后,苏联在事实上变成了一个近乎中央集权式的国家。



由于俄罗斯联邦在苏联内部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俄罗斯联邦担负着苏联中央政府的职责。而1936年宪法加强苏联中央集权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了俄罗斯联邦的权力。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纠正斯大林时期的一些政策,将部分在斯大林时期属于中央的权力下放给各个加盟共和国,扩大加盟共和国的权力。但赫鲁晓夫并没有完全纠正斯大林时期对少数民族的错误政策。这些少数民族把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怨恨转嫁到俄罗斯人身上,使得俄罗斯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这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种子。


维持统一的无奈之举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国内的分离主义思潮越来越浓厚,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也越发困难。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开始对苏联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苏联中央向各个加盟共和国放权,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团结边疆民族,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中央给加盟共和国放权的同时,各个加盟共和国为了凝聚自己境内的民族,也学着苏联中央的形式,给自己境内的自治州和自治共和国放权,甚至将一些原本的民族自治升格为自治共和国。一时间苏联陷入到了行政区划极度混乱的局面。



最终苏联在这种极度混乱的行政体制中走向了崩溃,原先苏联内部的各个加盟共和国成为真正的主权独立的国家。

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人,俄罗斯联邦在获得独立的同时,也继承了苏联后期混乱的行政区划体制。由于苏联的解体刺激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部分少数民族,他们也学着他们的老领导脱离苏联的方式,谋划着脱离俄罗斯联邦。



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有分离主义情绪的民族,那么俄罗斯联邦便有解体的危险。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当时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与各个自治共和国进行谈判,最终各个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达成了协议:俄罗斯联邦赋予各个自治共和国更大的自主权,甚至承认它们的主权声明的合法性。而各个共和国则同意继续留在俄罗斯联邦,并效忠于俄罗斯联邦。



但此举引起了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边疆区和州的不满,他们要求联邦境内所有成员平等,如果俄罗斯联邦不通过他们的请求,他们将拒绝参加俄罗斯联邦新宪法的投票工作。

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中央再次与联邦境内的各个共和国、州以及边疆区谈判。最终经过多方的妥协,俄罗斯联邦终于确立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并将其写入了俄罗斯联邦的新宪法。该宪法于1993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获得通过。



根据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由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2个联邦直辖市、10个民族自治区以及1个自治州组成。该宪法同时强调了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将21个自治共和国视为联邦的一部分,而不是主权独立国家。这点事实上是废除了部分1992年叶利钦与各个共和国达成的协议。


普京的新举措


虽然俄罗斯联邦宪法成功通过,但俄罗斯联邦与自治共和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减。尤其是民风彪悍又敌视俄罗斯族的车臣共和国,直接就拒绝加入俄罗斯联邦,与俄罗斯分庭抗礼。在这种情况下,车臣战争爆发。经过两次大战,俄罗斯以惨痛的代价压制住了车臣境内的分离主义分子,将车臣重新纳入了俄罗斯联邦。




2000年,在第二次车臣战争表现优秀的普京成功当选为俄罗斯新任总统。在担任总统后,普京立马对俄罗斯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普京参照原先苏联时期的自由经济区和武装力量军区,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所有成员归并为七个联邦区。联邦区的长官直接由俄罗斯联邦中央任命。



根据普京的设计,七大联邦区的权力凌驾于各个州、共和国、边疆区之上,只听命于俄罗斯联邦中央。联邦区的长官负责监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等事务,并且定期向总统汇报地方的情报。



通过设置联邦区的形式,俄罗斯联邦加强了中央集权,扭转了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内部权力分散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遏制各个共和国的分离主义,普京在设立联邦区的同时,还加强对各个共和国的控制。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联邦就对各个共和国的宪法进行审查,对各个共和国宪法中可能会发展为独立国家层面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并废除各国法律中与联邦宪法相抵触的部分。



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加快了收紧共和国的权力改革,将共和国的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现在的俄罗斯联邦,除了比较特殊的车臣共和国和鞑靼共和国外,其他的共和国与州以及边疆区的差别正在日渐缩小



俄罗斯这种“郡国并行”的制度起源于沙俄崩溃之时的特殊时代。这种特殊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沙俄在崩溃之后落得和奥斯曼土耳其以及奥匈帝国那样国家彻底分裂的下场,保住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但这种特殊的制度也为后来的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建国初期的混乱埋下了祸根。普京凭借着个人的铁腕手段避免了俄罗斯联邦的解体。但普京之后,俄罗斯联邦是否还能维持下去,就让时间来检验吧。



*长按复制【 地缘谷 】或【 Geo-Valley 】


欢迎大家加入地缘谷作者群(200-400元/篇)选题群(20元/个)漫画作者群(50-100元/幅)

点击成为作者

欢迎大家加入我的知乎圈子地理圈

点击进入地理圈 - 知乎

我的更多文章

国家 省州 城市 秘境 研究所

参考资料

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研究 . 左凤荣刘显忠

论俄罗斯行政区划的变革与发展 . 谭融 肖佳

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 . 孔寒冰

世界民族第七卷:欧洲 . 穆立立 赵常庆

浅析列宁民族自决理论与实践 . 周茜茜

变迁中的俄罗斯联邦制改革探析 . 解国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境内“国中有国”的现象,与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庞大而多样的国土以及民族构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划分,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历史的遗泽:帝国时期的碎片与民族共和国的建立俄罗斯帝国时期,沙皇统治下的疆域囊括了数百个民族和地区。虽然沙皇推行一.............
  • 回答
    中国为何拒绝加入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美国抛出这一倡议的用意,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利益的权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层剥离,才能看清其本质。中国拒绝加入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的深层原因: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认为其核武库的规模和性质与美俄两国存在本质区别。 中美的核武库规模,按官方.............
  • 回答
    中俄跨国高铁的设想,并非仅仅是“建一条铁路”这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战略互信以及民众交流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理解它是否有必要,以及服务于何种目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为什么会有建中俄跨国高铁的想法?简单来说,这个想法的出现,是基于一个宏观的判断: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战略上的联系日益.............
  • 回答
    吉尔吉斯斯坦曾驻扎美军基地,这背后的原因以及中俄当时的反应,确实是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2001年“9·11”事件之后,当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经历剧烈变动。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基地的背景:反恐战争与战略需求“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启动了全球反恐战争,尤其是.............
  • 回答
    俄罗斯对领土扩张的执念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他许多将重点放在经济利益和全球影响力上的欧系势力不同,俄罗斯对领土的追求,尤其是对其“近邻”的控制,往往带有更强的生存性、战略性和民族性色彩。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 1. 地理的诅咒与生存的焦虑 无天然.............
  • 回答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之间的停火协议,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激烈冲突后,终于在当地时间10月10日零时正式生效。这场自9月27日爆发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地区冲突,是两国自199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对抗。协议的生效,至少意味着前线的炮火声和硝烟暂时平息,给该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对中俄自由贸易区始终不感兴趣,甚至还有抵触情绪”的说法,这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过于片面了。更精确的表述是,俄罗斯在与中国构建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安排上,表现出了审慎、保留甚至某种程度的担忧和顾虑,而不是完全的不感兴趣或抵触。理解俄罗斯的态度需要从其国家战略、经济结构、历史经验以.............
  • 回答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未能大规模使用空军配合地面部队消灭乌克兰抵抗力量,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军事策略、技术能力、后勤保障、国际环境及乌克兰的防御体系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军事战略与战术选择 初期误判与战术调整 俄罗斯在2022年2月入侵乌克兰时,曾计划通过大规模空袭摧.............
  • 回答
    俄罗斯在目前的冲突中是否“放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关于这一点,外界存在多种解读和分析,其中夹杂着信息战、宣传以及对战场实际情况的不同理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并理解各个角度背后的逻辑和证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放水”这个词在当前语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能戳中很多人对俄罗斯教育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我们确实听过不少关于俄罗斯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领域人才辈出的故事,比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或是科罗廖夫在航天领域的贡献,这些都让人觉得俄罗斯教育的底子应该很扎实。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那些著名的世界大学排名榜.............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在中国人普遍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确实显得有些“边缘化”,不像美国、日本、韩国那样,在影视、音乐、流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能轻易找到其身影。究其原因,并不是说俄罗斯没有值得关注的文化,而是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播的路径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区确实普遍出现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可以从信息传播、地缘政治、文化情感以及舆论引导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透明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冲突初期,大量的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通过社.............
  • 回答
    白俄罗斯这次站在俄罗斯一边,原因相当复杂,是历史、政治、经济以及领导人个人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说它“不怕”美欧的制裁,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它看来,与俄罗斯的联盟所带来的安全和政治利益,远大于承受制裁的风险,尤其是在它本就因为国内政治问题而与西方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 回答
    《牢不可破的联盟》这首歌的歌词之所以会出现“伟大的俄罗斯”,其根源在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这首歌诞生于苏联时期,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它反映了苏联政府想要在国内外树立的强大、团结、不可战胜的国家形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伟大”这个词在官方话语中的分量。在苏联的政治宣传中,“伟大”不仅.............
  • 回答
    “俄罗斯是石油出口大国,在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坦克为什么会缺油?”这个问题看似矛盾,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军事后勤、经济制裁以及俄乌战争本身的残酷现实。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然而,在俄乌战争的硝烟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关于俄军坦克缺油的说法。这并非空.............
  • 回答
    在《钢铁雄心4》的模组《TNO》中,关于萨布林的“永远的红十月”结局被制作组视为俄罗斯最好的结局,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标签可以概括,而是对一个复杂、充满希望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个结局的方方面面,从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到它如何回应了TNO世界观下俄罗斯所面临的.............
  • 回答
    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空军大量使用“铁炸弹”(Iron Bomb),也就是未制导的常规炸弹(unguided conventional bombs),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个复杂因素,既有战略和战术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和经济层面的限制。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俄罗斯空军大量使用铁炸弹的原因.............
  • 回答
    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不少人好奇为什么俄军似乎没怎么投入他们最先进的坦克——T14“阿玛塔”系列。这个问题啊,得从多个角度细掰扯掰,不能光看它那酷炫的外表。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阿玛塔”目前产能和装备量都极其有限。这玩意儿是俄罗斯倾了国家很多心血搞出来的“下一代主战坦克”,是他们的骄傲,也是技术上的一.............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支持乌克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经济以及国际法等层面的考量。要理解为何出现这种局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国际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坚守对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基石。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被广泛视为对乌克.............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