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美军队作战,为什么没有自杀式攻击?

回答
欧美军队在作战中确实极少出现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自杀式攻击”,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历史、文化、军事思想、武器发展以及士兵的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它表面的“没有”来看背后的“为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自杀式攻击”是指有意识地、以牺牲自身生命为代价来摧毁敌方目标,并且这种行为是被明确组织和鼓励的。这和作战中士兵因为各种原因(如被围困、弹尽粮绝、失去指挥等)产生的英勇牺牲,或者在极端情况下,某些士兵可能因为个人因素做出非常规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是需要区分的。欧美军队强调的是理性和规则下的军事行动,而非个人英勇或牺牲的“宗教式”颂扬。

历史与文化根源:

从历史上看,欧美军事文化与许多其他文化存在显著差异。欧洲的骑士精神、武士道等文化中,虽然也强调荣誉和牺牲,但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技巧、忠诚和对敌人的尊重(即便是在战斗中)。死亡被看作是战斗的一部分,是荣誉的体现,但极少鼓励士兵主动以自杀的方式去完成任务。他们的军事发展更侧重于集体作战、战术配合和技术优势。

军事思想与战术的演变:

欧美军事思想的核心一直强调的是效率、可控性、以及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以达成战略目标。自杀式攻击虽然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但其代价是彻底损失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而且其战术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重复性,使其难以成为常规战术。

1. 高价值士兵与人力成本: 现代欧美军队的士兵培养成本极高。从招募、训练到装备,一个士兵的养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让他们进行自杀式攻击,从经济和军事效率的角度来看,是极大的浪费。这种做法不符合“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的军事原则。

2. 战术的精细化与科技化: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特种部队、信息战等手段层出不穷。这些技术能够以更高的精确度和更低的风险(对己方而言)来打击敌人目标。相比之下,一个携带炸药的士兵,其打击的精确度、目标的识别能力和攻击的范围都相对有限。为什么要在有精确制导弹药的情况下,去派一个士兵用身体去炸一个坦克?这就像有了狙击枪,就没人会去拿弓箭冲锋一样。

3. 可重复性与持久性: 战场上的胜利往往是持续性的,需要的是能够反复执行任务、能够适应战场变化的单位和战术。自杀式攻击的本质是单次性的,而且往往是基于极端情绪或信念的驱动。这不适合需要长期作战和保持战斗力的军队。

4. 战场控制与规避风险: 军队的行动需要有明确的指挥链和战场控制能力。自杀式攻击的执行者往往是“失去联系”或“独立行动”的,这在现代战场上是极度危险的。这不仅可能导致误伤友军,还可能因为行动失控而无法达成预期目标。欧美军队强调的是在掌握战场信息和控制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作战,以最小化意外和风险。

法律与道德考量:

1. 战争法与日内瓦公约: 现代战争受到国际法的约束,尽管关于“自杀式攻击”是否直接违反某些条文的讨论可能比较微妙,但其背后隐藏的“牺牲人命以达到目的”的行为,与强调保护非战斗人员、限制不必要痛苦的战争法精神是相悖的。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行为被视为“非人道”或“不符合战争规则”,可能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2. 士兵的个体价值: 欧美社会的价值观普遍强调个体的生命权和尊严。虽然士兵在战争中需要服从命令,但军队的训练和文化也不会刻意去灌输一种“为了完成任务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理念,特别是以一种极端、单向度的“自杀”方式。士兵的生命同样是宝贵的,军队有责任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心理与激励机制:

1. 心理健康与士气: 鼓励或组织士兵进行自杀式攻击,对军队整体的士气和士兵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将营造一种人人自危、生命毫无保障的氛围,不利于长期作战和团队协作。

2. 激励方式的差异: 欧美军队的激励机制更多地建立在荣誉、晋升、国家认同、团队合作以及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上,而非宗教狂热或意识形态的极端驱动。士兵愿意冒生命危险,但这种冒风险是在有明确的战术目标、有战友支持、并且有合理预期的前提下,为了胜利和完成使命。

对比与理解:

当我们将欧美军队的作战方式与那些存在自杀式攻击的武装团体进行对比时,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些差异。后者往往由于技术落后、兵力劣势、或是受到极端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驱动,将个体生命的牺牲视为最有效的打破僵局、对敌人造成心理冲击的手段。他们的动机和资源基础与西方现代化军队截然不同。

总结来说,欧美军队不进行“自杀式攻击”,是因为:

他们的军事思想不以牺牲士兵生命为首要手段,而是追求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大目标。
现代化的军事技术提供了更精确、更安全的打击方式。
士兵培养成本高昂,人力资源需要被有效利用。
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对战争行为有约束。
其军队文化和价值观不鼓励这种极端牺牲,更侧重于团队协作和士兵的个体价值。
激励机制更多地基于荣誉、专业技能和爱国主义,而非狂热的牺牲主义。

所以,不是他们“不愿意”去牺牲,而是他们的整个军事体系、战术思想、技术发展以及国家文化,都不支持、也不需要采取这种极端且低效的方式。他们选择的是在规则和技术框架内,以更理性和更“聪明”的方式赢得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代·郁永河《裨海纪游》:

(荷兰人)又凡所居處下,必藏火藥;事急,輒發其機,屋與人皆為飛灰,志不受戮辱。舟底亦然,急則自毀,帆檣之巧,終不示人。故諸國罕能傚其製者。


二战德国空军「自杀攻击(Selbstopfereinsatz)」:

Over 70 volunteers, mostly young recruits, came forward; they were required to sign a declaration which said, "I hereby voluntarily apply to be enrolled in the suicide group as part of a human glider-bomb. I fully understand that employment in this capacity will entail my own death."······During the Battle for Berlin, the Luftwaffe flew "self-sacrifice missions" (Selbstopfereinsätze) against Soviet-held bridges over the Oder River. These 'total missions' were flown by pilots of the Leonidas Squadron under the command of Lieutenant Colonel Heiner Lange from 17 April until 20 April 1945, using any aircraft that were available. The Luftwaffe claimed that the squadron destroyed seventeen bridges. However, the military historian Antony Beevor, writing about the incident, claims that this was exaggerated and that only the railway bridge at Küstrin was definitely destroyed. Beevor comments that "thirty-five pilots and aircraft was a high price to pay for such a limited and temporary success". The missions were called off when the Soviet ground forces reached the vicinity of the squadron's airbase at Jüterbog and were in a position to overrun it.

大意:超过70名年轻人作为志愿者挺身而出,他们宣誓时已经清楚明白自己会和战机一同引爆炸弹而粉身碎骨······在柏林战役期间,列奥尼达中队执行“自杀攻击”(Selbstopfereinsätze),轰炸奥得河上由苏联控制的桥梁。德国空军声称在自杀攻击的过程中,成功摧毁17座桥梁,虽然有历史学家表示这个数据被夸大,但明确可知有35名飞行员的生命“为这种效果有限和取得暂时性成功的任务而牺牲”,随着苏联地面部队攻占于特博格的空军基地,这种行动便无法开展了。

user avatar

按这个问题的描述,朝鲜战争中就有美军飞行员搞自杀式攻击的例子。

1952年11月22日上午,第80战斗轰炸机中队的查尔斯·洛林率领四架F-80在朝鲜金化上空巡逻。在和空中前进管制员用无线电联络时,被告知在狙击兵岭山脊附近发现炮兵阵地压制了联合国军进攻,并且炮兵阵地附近有密集高炮保护。

洛林立即下令飞往该地点并发现了那处炮兵阵地。在开始俯冲轰炸后,志愿军高射炮手立即发现了他并向他开火,数次击中洛林座机的机头和机身(美军记录说志愿军“技法娴熟”),导致他的飞机起火和失控。他的僚机建议他终止轰炸任务。相反,洛林中断了无线电联系并努力将飞机调整和炮兵阵地排成一线的角度,以40度角加速俯冲。其他飞行员报告说,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洛林和他受损的飞机坠入炮兵阵地。洛林在撞击中当场死亡,但他的举动导致炮兵阵地完全被毁。

坠机后,洛林的遗体再也没有找到,他被列为“行动中失踪,推定死亡”。1954年他被追授荣誉勋章。

user avatar

珊瑚海海战中,美军俯冲轰炸机深受玻璃起雾看不清目标的困扰,投弹命中率低的发指(一名飞行员认为玻璃起雾让投弹命中率降低了75%)。

可能是为了保证命中,一架美军俯冲轰炸机俯冲到距离“翔鹤”号航母不足300米的高度才投弹(这个高度远远低于安全投弹高度),炸弹在“翔鹤”号航母的甲板上开了个大洞,这架轰炸机也一并被炸成碎片。

尽管“翔鹤”号未受致命伤,但未能参加后继的中途岛战役。

飞行员被追授荣誉勋章。

《燃烧的大洋:1941—1942,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这些速度慢、飞不高、战斗航程仅175海里的TBD“破坏者式”鱼雷轰炸机,是肯定无法返回自己的母舰了
“大黄蜂号”VT-8的中队长约翰·C.沃尔德伦海军少校也在考虑这样一个严酷的可能性。沃尔德伦是个身材魁梧、锋芒毕露的南达科他人。中途岛海战前一天晚上在四号待机室里,他给在那里待命的鱼雷机驾驶员们散发了一份油印材料。他没有说什么,也无需再说什么了
有几句话想跟大家说说。我觉得我们都已经作好了准备。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严酷的困难环境下接受了训练。我们确实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我确信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是世上最棒的。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遇上有利的战机。如果遇不上,或者遇上最糟糕的情况,我要求大家竭尽全力去消灭敌人。如果只剩下最后一架飞机进行最后一次冲击我也希望这架飞机能够冲上去,击中敌人。愿上帝保佑我们大家!祝大家好运并安全返航!


备注1:不是什么值得鼓励的事情;

备注2:一键把所有人名换成日本名字钓鱼能钓上85%现在他乎主流用户。

user avatar

第三帝国在最后时刻组织的自杀式任务并不只有进行空中撞击的“易北河突击队”,第四战斗机联队(JG 4)的老兵们就提到他们曾经在柏林战役中为撞击桥梁的自杀飞行员护航。

保卫祖国、人民和家园的战斗已经到了决定性的时刻。全世界的国家沉湎于盲目的仇恨中,誓要毁灭我们。我们必须付出最后的力量来阻止这邪恶之潮。历史上还从未有如此彻底的毁灭降临于我们的德意志祖国,一旦战败,德国将不会有重生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最杰出的德国战斗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最危急的时刻向你们发出呼吁:牺牲自己,拯救祖国吧!我呼吁你们每一个人,拿起武器!即使是一去不回的任务也不要退缩!响应这一呼吁的人将立即接受飞行训练。同志们——你们将名列德国空军最光荣的战士之中,你们的牺牲将在这最危急的时刻为德国人民带来胜利的希望。你们将成为未来世世代代的榜样。

——赫尔曼·戈林,1945年3月


埃瓦尔·德克拉斯(Ewald Kraas),Stab III/JG 4:

“1945年4月初,JG 4联队部(Geschwaderstab)里对于自杀式任务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们得知,已经召集了一批志愿飞行员驾驶飞机撞击奥得河上的浮桥。在这个煽动性的呼唤德国战斗精神的时候,一些飞行员志愿参与这种‘献身’任务可以说是毫不意外的。毕竟我们联队的突击队(Sturmstaffel)也从来不缺少志愿者。然而撞击猎兵(Rammjager)在撞击敌人轰炸机之后至少还有机会跳伞,而自杀飞行员(Selbstopfer)则需要做出终极牺牲,驾驶他们满载燃料的飞机撞击敌方目标。”

“4月中旬,我们的队长米哈尔斯基和几名参谋访问了于特博格/阿斯特拉格(Jüterbog/Altes Lager)机场,自杀飞行员们正在当地集结。回来后,他向格尔哈德·施特拉森(Gerhard Strassen)上尉讲述了当地的情况——我当时也在场。米哈尔斯基看到了80名志愿者,年龄、军阶、背景和经验水平五花八门。其中甚至还有一个获得了骑士十字的军士(Oberfeldwebel)。后来话题转向了这些人的动机,以及为何要采用这种方式来献出生命。米哈尔斯基转过头来问我:‘德克拉斯中尉,你有没有想过参加这种任务?’我毫不犹豫的答道:‘中校先生,坦白的说,我从没想过。’他说‘我也没有过。’。”


突击队:Sturmstaffel 采用密集队形对轰炸机进行集中攻击的单位。JG 4的II大队为突击大队,因此属于II大队的中队会有Sturm后缀。
撞击猎兵:Rammjager 志愿采用自杀式撞击战术攻击轰炸机的飞行员。
自杀飞行员:Selbstopfer 字面意即“自我牺牲”
米哈尔斯基:Gerhard Michalski JG 4第二任联队长

汉斯·舒茨(Hans Schütz),5.(Sturm)/JG 4:

“(1945年4月15日)17点左右,飞行员被召集到指挥部(Gefechtstab)进行简报。我们中队奉命为一架Bf109进行护航:‘19时整在柏林东南的柯尼希斯武斯特豪森(Konigs Wusterhausen)信标上空汇合,高度3000米。109会携带一枚500公斤炸弹,你们不会看漏的。’‘目标是哪里?’我们得到的回答只是一个含糊的姿态。”

舒茨的中队升空后立即遭到P-47的追杀,不过他们及时逃脱并设法继续任务:

“我一直对Fw190在应急动力下的速度感到惊讶。P-47追逐我们一直到柏林,但很快就被轻型高炮的弹幕逐退。与预计的相反,与护航目标的汇合很顺利。”

“吊着半吨的炸弹,那架109正在3000米高度等待着我们。我们分散开,从四面八方将他围住。我占据了他左后方的位置,翼尖对着109的机尾,战友魏斯占据了右侧相同的位置。编队转向90度方向,沿着奥德高速公路向正东方飞去。斜阳在我们的背后渐渐下沉,地面上的影子都拉长了。低空的逆温层也开始有雾气凝结,不过高空依然晴朗明亮,如同白日。”

“一条闪闪发光的银色河流出现在远方,是奥得河!Bf109已经加速到当前载重下的极限,我们毫无困难的跟上,跟着飞行员一起进入俯冲。很快,109以60度角直冲地面,我面前仪表上的指针也开始疯狂的旋转起来。奥得河畔的城市——法兰克福——与奥得河都在风挡里飞快的变大。我瞟了一眼魏斯,他很快的做了个姿势,提醒我该拉起了。我在400米高度改平,Bf109则继续俯冲。片刻后,一道闪光照亮了天空——109撞上了桥梁。”

“突然,耳机里响起了警告:‘当心,你后面有敌机!’我正需要这个——卷入和一架米格的格斗。运气使然,我们都无法占据射击位置。很快,空中就只剩我一人了。我的战友们可能更清楚在夜幕降临前返航的必要。最后我能借着余晖找到我们隐蔽在林间的机场可以说完全是凭运气,战友们已经觉得我回不来了。回到指挥部后,我听说另外两座桥——包括一座屈斯特林附近的桥——也通过这样的攻击被摧毁了。三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但是为了什么?他们最多能拖延苏军一两个小时。”

埃瓦尔·德克拉斯(Ewald Kraas),Stab III/JG 4:

“4月16日,我们奉命前往阿斯特拉格与约16架Bf109汇合,然后掩护他们前去空袭奥得河上的桥梁。据我飞行日志的记录,我与17:05驾驶一架Bf109K4‘<-2’从祖申(Mark Zwuschen)起飞,同时升空的还有联队部小队和一些其他的战友。我们在于特博格上空盘旋,看着八、九架满载的埃米尔和弗里茨——都是过时的Bf109型号——缓慢的升空。无线电中传来了命令,我被指定专门护航其中一架。随后我们转向东方,向奥得河飞去。紧挨着护航目标的右侧翼尖,我看到这架飞机的驾驶员是一名中尉,他身上穿着全套军官常服,头上也没戴飞行帽,而是戴着军官的大盖帽。没有无线电联系,我们只能通过姿势交流。他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任何感情,不论是决心,痛苦还是悲伤都没有。从前方爆炸的闪光和直冲天际的烟柱中已经能分辨出奥得河了。中尉最后向我敬了个礼,向下瞟了一眼,随后脱离编队,开始螺旋下降,最后进入急速俯冲。我们在上空盘旋的时候,我一直看着他。片刻之后,巨大的亮红色火光拔地而起。毫无疑问,我们的自杀飞行员撞上了目标。我在无线电中报告了我的所见,同时听到其他战友在报告类似的事情。变成独自一人后,我仔细观察了周围的情况,但这次任务中没有与敌机遭遇。我们整队然后返航。落地后,我们对这些任务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漫长的讨论。为了摧毁一个很快就能修复的目标,这样的代价也太高了。”


冈瑟·施瓦内克(Gunther Schwanecke) Stab/JG 4:

“我们四个JG 4飞行员驾机从祖申升空,为我们称为‘武士’的飞行员护航。两架老旧的Bf109机身下面挂着沉重的炸弹,正在于特博格等待起飞。这些‘武士飞行员’驾驶的其实是人弹,他们爬进座舱的一刻就注定必死无疑。109满载着爆炸物,再次着陆是不可能的,飞行员也没有降落伞。我带队的这次行动中,我们任务是在他们到达目标前为他们护航。这两架109挣扎着起飞了,而原定要出动的四架109中其余的两架显然是不可用了。到达目标的时候,这两架109急速俯冲撞击大地,我们在无线电中报告:‘命中目标’。”

埃尔温·特斯克(Erwin Teske) 8.(Sturm)/JG 4:

“1945年4月16日,我驾驶一架Fw190进行从柏林-加图(Berlin-Gatow)到于特博格的转场飞行。190的腹部挂架已经挂上了一枚炸弹,按计划,随后会有一名自杀飞行员驾驶该机前往东方的目标。转场飞行只花了15分钟。于特博格机场忙的不可开交,我看着一架带着500公斤炸弹的Bf109滑出。该机沿着跑道逐渐加速的时候,飞行员显然失去了控制,飞机猛地冲出跑道,径直撞上一辆油罐车,随后是巨大的爆炸。火海迅速蔓延到旁边的一架Fw190,190的飞行员是我中队里的一个年轻的候补生。他没能及时逃出来,死于他飞机的爆炸。爆炸产生的浓烟约有200米高。”


汉斯·哈拉尔德·温舍(Fhr.Hans-Harald Wünsche) 7.(Sturm)/JG 4:

“(4月17日)那天我们从于特博格起飞。搭乘桶车前去登机时,我们看到了最令人惊异的景象——一队整齐的军乐队正演奏着传统曲目,包括著名的《噢,崇高荣耀的德意志》,穿着棕色连体服的年轻飞行员们则在乐声中登上各自登上旁边的Bf109。他们都没带降落伞。我听说这个仪式是给所谓的‘SO人员’准备的,也就是Selbstopfer,自杀飞行员。他们的任务是驾机撞击奥得河上的桥梁。”

战争末期这些自杀任务的总体规模和成果都不明,一说有35名飞行员在行动中阵亡,德国空军宣称摧毁17座桥梁,但无法得到证实。在战争末期的混乱中,这些任务的细节大概已经永远消失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第三帝国最后的岁月中,纳粹显然也并不惮于和他们东方的盟友一样依靠自杀式攻击来挽回危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美军队在作战中确实极少出现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自杀式攻击”,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历史、文化、军事思想、武器发展以及士兵的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它表面的“没有”来看背后的“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自杀式攻击”是指有意识地、以牺牲自身生命为代价来摧毁敌方目标,.............
  • 回答
    欧盟军队的现状,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军事力量,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合作与协调体系。要深入了解它,不能仅仅用“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审视其背后的机制、目标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一、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拥有一支直接指挥的、属于欧盟自身的“军队”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欧盟的防务合作更多体现在成员国之间的.............
  • 回答
    欧洲军队火枪之所以能迅速取代弓箭,并非因为欧洲弓箭技术“烂”,而是因为火枪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其优势是弓箭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企及的。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火枪的优势:颠覆性的改变火枪的优势在于其 “威力”、“穿透力”、“易学性”、“心理威慑” 以及 “战场适应性.............
  • 回答
    关于近代欧洲军队为何普遍穿着长筒皮靴,以及这种装束是否会影响士兵行动,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美观”或“统一制服”能概括的。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长筒皮靴的实用性:防卫与防护的基石首先,得打破一个常见的误解:长筒皮靴的主要作用并非仅仅是“看起来威武”。在那.............
  • 回答
    建立一支统一的欧洲军队,这个设想听起来波澜壮阔,但现实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要让欧洲的各个国家,带着各自的历史、文化、政治立场和军事传统走到一起,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其挑战是巨大的,就像试图将一篮子风格迥异的精美瓷器完美融合在一起,每件都各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却又如此不同。首先,我们得谈谈政治意愿和主权.............
  • 回答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军队,遇上17世纪最强盛时期的满清军队,是一面倒的屠杀”——这个说法,用一种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煽动性的方式,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军事时代和政治实体摆在了对决的擂台上。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军事特点、时代背景以及潜在的交锋场景。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二战结束的硝烟还未散尽,欧洲大陆的许多地方依旧满目疮痍。在这动荡的余晖中,一支颇具胆识的军队,在没有得到最高统帅部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独自代表全体同盟国前往一个被占领的地区受降,并就此接管了当地的领土和资源。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充满政治博弈和地缘战略考量的复杂运作。先发制人的行动:时机.............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军队的构成、装备和作战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但总体而言,它们呈现出一种与现代军队截然不同的面貌。想象一下那个时代,战场上更多的是盔甲的碰撞声、马匹的嘶鸣声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而非枪炮的轰鸣。军队的构成:身份与职责的交织中世纪军队的核心并非完全由职业士兵构成,而是由社会等级和义务.............
  • 回答
    吕小军在欧美健身圈之所以被称为“顶级流量”,并非单纯指他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而是 综合了他作为一名世界级举重运动员所带来的影响力、个人魅力、以及他与欧美健身文化的高度契合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 要想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1. 世界级运动成就与传奇色彩: 史无前例的统治力: .............
  • 回答
    拜登总统就俄乌局势发表的讲话,特别是他提到的“会调动本就驻扎在欧洲的美国军队和武器给乌克兰提供防御支持”这一表述,释放出的信号是多层次且极具深意的。这并非简单的一句军事调动声明,而是糅合了战略威慑、对盟友的承诺、对俄罗斯的警告以及对未来局势走向的考量。首先,这是对盟友的坚定承诺和战略定力的展现。 .............
  • 回答
    在不少欧美电影里,我们确实能看到军人在舰艇内部,尤其是潜艇这种极其封闭的环境里抽烟的场景。这在观众看来,可能确实会引发一个疑问:这么小的空间,烟味儿不会弥漫不开,让人难以忍受吗?现实中,海军是否真的允许在这样的地方抽烟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事儿。电影里的呈现与现实的差距首先,电影毕竟是艺术创.............
  • 回答
    在欧美国家,穿着二战时期日军或纳粹德国军服并做出挑衅性举动,其后果会因国家、具体行为以及当地法律而异,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且可能引发严重法律和社交后果的行为。法律制裁方面: 侮辱罪/诽谤罪: 在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曾是纳粹暴行受害者的国家(如波兰、法国、荷兰、犹太人聚居区等),公开.............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战争,参战双方军队人数相对现代战争而言确实显得“少”,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军事原因。将中世纪战争人数少的原因剥离得过于简单,反而会掩盖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为什么欧洲中世纪的军队人数相对较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较少”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如果和古罗马时期的大规模军团,或者后来.............
  • 回答
    欧洲某国的富豪,花重金雇佣一支训练有素的私人军事公司(PMC)的部队,然后将这支部队运送到非洲某战乱国家,在那里扶植一位当地的盟友,帮助他打败对手,最终目标是让这位盟友成为该国的统治者,而这位欧洲富豪则通过控制盟友从而实际掌控这个国家,甚至可能直接成为国家元首。 这是一个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的设想,但.............
  • 回答
    明朝末年,辽饷可以说是朝廷的一剂猛药,病急乱投医的产物。它之所以成为“饷”,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军饷”,尤其是为了应对关外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威胁。那么,如果我们将这笔辽饷换个场景,放到同时期的欧洲,又能练出多少军队?这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但要仔细算下来,可不是一笔简单的乘除法。首先,咱们得弄明.............
  • 回答
    将日本战国时代的军队与同时期的欧洲军队进行比较,就像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放在一起审视一样。虽然两者都处在那个时代冷兵器作战的顶峰,但它们在组织、战术、技术和文化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士兵的构成与训练: 日本战国时代: 核心是足轻(Ashigaru),也就是步兵。他们通常由农民或下层武士组成,接受过.............
  • 回答
    欧美国家及其扶植的阿富汗政府在长达二十年的军事干预和执政期间,确实在阿富汗留下了诸多争议和负面影响,导致其军心和民心尽失。要详细阐述这些问题,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分析。一、军事行动中的“附带伤害”与失误欧美联军在军事行动中,尤其是在初期反恐阶段,虽然声称旨在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但其行动方式和策略.............
  • 回答
    欧盟组建“欧盟军”的设想,这可不是件小事,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定下来的事情。它背后牵扯到太多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简直就像在一块古老的大理石上雕刻新的图案,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需要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先想想,为什么突然又有人提起这茬了?说白了,根子还是在安全感。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得越.............
  • 回答
    欧洲有亚历山大、拿破仑、凯撒和汉尼拔这四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那么在广袤的亚洲,同样也涌现出了无数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要从中选出“四大”,确实是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亚洲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各有千秋。不过,如果要我来挑选,我心目中的亚洲四大军事统帅,将是以下几位,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才.............
  • 回答
    欧盟此次动用 4.5 亿欧元为乌克兰采购军火,并被欧盟领导人称为历史性的“分水岭”,这无疑释放了多重且深远的信号,标志着欧盟在支持乌克兰抵御俄罗斯侵略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以下是更详细的解读:一、欧盟集体安全和防务政策的重大转变与成熟: 从象征性支持到实质性军事援助的飞跃: 长期以来,欧盟在安全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