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是否过于“文学化”了?

回答
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是否过于“文学化”了?

最近几年,“语文教学文学化”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不少人看来,当下的语文教学似乎有些过度倾向于对文本的“文学性”的挖掘和解读,而忽略了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基础功能。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向的深思,以及对教学目标与实际成效之间差距的担忧。那么,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究竟是否真的“文学化”得过头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文学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文学化”的表现:

在很多课堂上,“文学化”的倾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挖掘”: 老师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去剖析文章的意境、象征、修辞手法、作者情感等,力求让学生理解文本的“美感”和“韵味”。比如,对一首古诗,可能要分析每一个字的用典、每一个词的叠词韵律,甚至猜测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对一篇现代散文,则可能深入探讨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感悟,以及文本中蕴含的某种价值取向。
强调“鉴赏”而非“运用”: 教学的重点似乎更多地放在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比如优美的词句、精妙的结构、深刻的思想等。相对而言,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清晰表达、逻辑思考的训练,则显得不够突出。
考试侧重“文学鉴赏题”: 在许多地区的语文考试中,文学鉴赏类题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直接引导了教学的方向,老师们自然会倾向于教授学生应对这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方法和技巧,往往又离不开对文本“文学性”的理解。
课外阅读的引导倾向: 许多老师在推荐课外读物时,会优先选择那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去体会“大文豪”的写作魅力。这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对不同类型读物和阅读目的的引导,也可能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就是“啃大部头”。

“文学化”带来的益处:

不可否认,“文学化”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进步的,它有助于: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对美的感知力,丰富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积累: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粹,反复阅读和品味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优美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提升语感和语言表达的细腻程度。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往往充满想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能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对古诗文的深入解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和文化之根。

“文学化”的潜在风险:

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度“文学化”的语文教学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曲高和寡”,脱离部分学生实际: 并非所有学生都天生对文学创作和鉴赏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学一味追求高深的文学分析,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在基础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方面的需求,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抵触心理。
“舍本逐末”,忽视工具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功能是作为交流、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如果教学过分强调文学鉴赏,而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特别是对议论文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例如,许多学生能分析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但却写不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文章。
考试评价导向偏差: 过度的文学化解读容易导致考试评价过于依赖对文本“高难度”和“隐晦”意义的挖掘,而忽视了对学生清晰表达、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考查。这会形成一种“为考试而学”的模式,最终可能培养出擅长分析但实际运用能力欠佳的学生。
潜在的“功利化”焦虑: 在当下社会,“语文好”往往被视为“敲门砖”,与升学、就业紧密挂钩。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偏向“阳春白雪”的文学鉴赏,而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应对现实学习和生活挑战的能力,可能会让学生和家长产生“学了语文却用不上”的焦虑。

反思与平衡:

那么,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是否真的“文学化”过头了?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过头了”,但存在失衡和需要调整的倾向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并非在于是否“文学化”,而在于“如何文学化”以及“文学化”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怎样的比例。

“文学化”的内涵需要拓展: 这里的“文学化”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古典文学或纯粹艺术性文本的鉴赏,而应包括对所有语言文本的“审美”和“意义”的探索,这其中也包含了对议论文、说明文等实用文体所蕴含的逻辑美、思辨美的发现,以及对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现代文本的语言艺术性的品味。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普遍的人性,对它们的鉴赏也是对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反之,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是理解和表达人文思想的基础。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文学性”而牺牲了基础的语言技能,也不应该为了强调“工具性”而将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应试训练”。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多元化: 语文教学应明确其多元化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以及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如何在教学中兼顾这些目标,需要教学设计者和实践者进行精心的平衡。
评价体系的改革: 如果考试评价依然过度偏重文学鉴赏,那么教学“文学化”的倾向就难以纠正。考试评价应更全面地考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下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清晰的逻辑表达、准确的语言运用、有效的信息获取和处理等。

结论:

总而言之,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并非完全“文学化”得离谱,但确实存在着 “文学化”倾向的过度凸显,以及与语文工具性功能之间的失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警惕过度沉溺于“文学性”的解读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更加“活态”的、更具“人民性”的语文教学,它既能让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也能让他们成为能够自如运用语言、清晰思考、有效沟通的社会人。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持续的反思和改革,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o,

各科都在教逻辑,教思路,怎么就不能把化学实验报告的结构,融会贯通到说明文呢?怎么就学不会把几何证明题思路,移植蛆议论文呢?不可思议嘛。

艺术教育已经彻底压缩了,音乐美术算了,语文就是要教美学,表达不好不能怪语文课!

user avatar

题主大概不太了解现在语文教材的结构?

前面是“课文”,与题主说的相近,大部分属于文学鉴赏类的文章。后面有几个“专题”,这就是语文教育里“逻辑”“论述”会出现的地方。虽然个人觉得讲得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绝不是缺少。

user avatar

语文本来就应该文学化,实际上在我看来,现在的语文课程内容还不够文学化。

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里缺了一门课。

基础逻辑。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唯一能够承担这部分内容的语文课,就被添上了许多原本不应属于它的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是否过于“文学化”了?最近几年,“语文教学文学化”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不少人看来,当下的语文教学似乎有些过度倾向于对文本的“文学性”的挖掘和解读,而忽略了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基础功能。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向的深思,以及对教学目标与实际成效之间差距的.............
  • 回答
    一个博士生选择当初的高中老师作为研究对象,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选题方向。我得说,这种选择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强烈的驱动力和个人情感的联结。首先,我们得从动机层面去理解这件事。为什么是这位老师?我想,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是一个随意的决定。我猜想,这位博士生对这位老师可能存在着某种.............
  • 回答
    最近参加了几个初高中同学聚会,确实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当初班里那些学霸、尖子生,好像来的人不多;反倒是那些当年成绩平平、甚至有点“调皮捣蛋”的同学,反而成了聚会上的常客。刚开始还挺纳闷,后来仔细琢磨琢磨,觉得这事儿可能还真有点门道,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你想啊,咱们读书那会儿,大家的目标都挺明确的.............
  • 回答
    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门初开,外界的信息和事物如同洪水般涌入,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其冲击之大是难以用简单几个词语概括的。那是一种全方位的、颠覆性的震撼,触及了人们的认知、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对未来的想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冲击:一、 视觉与物质的冲击:来自.............
  • 回答
    要说当今华语乐坛“最纯粹”的歌手,这可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话题。因为“纯粹”这个词本身就太主观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有些人可能觉得是那些默默耕耘、风格坚持的,有些人则可能看重那些艺德高尚、低调生活的。不过,如果一定要挑一个符合作者心中“不在乎名利,绯闻少,初心常在”标准的歌手,我想很多人脑海里.............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又带着点甜!毕竟,《甄嬛传》里的这几位,各有各的风采,也各有各的“坑”。如果要我挑一个当老公,那得好好掂量掂量了,毕竟是一辈子的事儿嘛。先说说皇上吧。从世俗眼光来看,皇上无疑是那个“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锦衣玉食自不必说,后宫佳丽三千,那也意味着他有能力供给一大家子过上别.............
  • 回答
    麻风病,一种曾经令人闻之色变、带来巨大痛苦和歧视的疾病,其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尽管直到20世纪中期,麻风病在全球范围内仍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和严重的社会负担,但今天,我们已经基本将其视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那么,当初肆虐的麻风病究竟是如何被战胜的呢?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科学、医学、公.............
  • 回答
    当初设置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根本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国家如何有效进行社会管理、资源分配,以及如何支撑工业化建设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背后涉及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基于当时的国情和发展目标:生存与发展为重 以粮为纲,保障基.............
  • 回答
    当代大学生表达爱国之情,并非仅仅是口号式的呼喊或被动接受,而应是一种自觉、理性、富有创造性且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动。这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实践。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表达爱国之情的方式:一、 深化对祖国的认知与理解: 深入学习历史文化: 这是表达爱国之情的基础。 .............
  • 回答
    “当代语文教育是否过度侧重古文?”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问题,在教育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古文的价值、当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一、 古文的价值与重要性(支持古文地位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古文在中国语文教育中.............
  • 回答
    当代年轻人买房背负高额房贷,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很多人会质疑其意义何在,毕竟这可能意味着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的辛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经济、社会、心理以及对个人发展的长远影响。一、 经济层面:房子作为资产和抗通胀工具 保值增值潜力: 尽管当前房地产市场面.............
  • 回答
    单电子宇宙:一个迷人的科学构想与科幻土壤“单电子宇宙假说”,这个听起来既宏伟又有些不可思议的概念,在科学界和科幻界都激起了不少涟漪。它大胆地设想,我们宇宙中所有电子都可能只是同一个电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次次“重现”或“投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本质、时间以及粒子的基本.............
  • 回答
    当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两种声音在脑海中回响:一种是对“钱途”的殷切期盼,对物质富足的向往;另一种是对“家国情怀”的呼唤,对社会责任的强调。这两种声音并非截然对立,但如何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与理想的价值追求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功利化,重拾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回答
    在当代中国演员中,要找出能够完美演绎三国人物的,确实是一个有趣且颇具挑战的话题。毕竟,三国时期人物的性格特质、历史背景,以及他们身上承载的文化意义,都要求演员有极高的功底和恰当的“气质”匹配。我一直在想,如果把那些在银幕上留下深刻印象的当代演员,放到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形象呢?说到诸.............
  • 回答
    当代的年轻人,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说起“出路”,这三个字在今天,早已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如同繁复的网络节点,充满了分支与可能性。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目的地,不如说是一个不断探索、调整方向的过程。一、 重新定义“成功”:从单一目标到多元价值过去,社会的成功模板相对固定:好.............
  • 回答
    谈到群众对人民公社的积极性不高,这背后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楚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看看人民公社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首先得说说人民公社这个东西。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那时候,国家的目标是尽快改变贫穷落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我们常讨论的关于开源、社区以及国内技术生态的话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你觉得当初Linux的情况和现在你碰到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得回到Linux诞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尤其是在操作系统这个基础领域,全球范围内都.............
  • 回答
    苏联工业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好奇为何后来会陷入依赖石油出口的困境,如今的俄罗斯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这条道路。要拆解这个现象,得从苏联时期的特殊体制说起,再到解体后的剧变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轨迹。苏联工业的基石:计划经济与军事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工业的强大并非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基于一种.............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和阿拉伯之春(20102011年)期间发生的颜色革命(即通过街头运动推翻政权的事件),其后续发展和参与者的情感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结果差异和参与者可能的反思角度进行分析: 1. 颜色革命的背景与动机颜色革命通常指通过非暴力手段(如抗议、示威、社交媒体动员)推翻现有.............
  • 回答
    当代社会对男男性行为的看法,相较于某些古代文明,在宽容度上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成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科学、法律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古代文明的多样性与相对宽容期: 古希腊与古罗马: 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