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外媒报道人类胎盘首现微塑料颗粒,婴儿或成生物和无机物混合体?这会影响发育吗?

回答
这则报道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我们对自身健康和未来一代的深刻担忧。外媒关于人类胎盘首次检出微塑料颗粒的发现,如果属实,其影响绝非小事。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发现的含义:

“人类胎盘首现微塑料颗粒”: 这意味着,在我们最为纯净、最被寄予厚望的生命孕育场所——母亲的子宫内,在胎盘这个负责母婴交换、输送营养和氧气、过滤有害物质的“生命之桥”上,竟然出现了微塑料。胎盘是我们与胎儿之间唯一的屏障,它的功能是保护胎儿免受外界侵害,同时又保证了必要的物质交换。如果这个屏障本身已经被微塑料侵蚀,那么其原有功能的完整性就令人担忧。
“婴儿或成生物和无机物混合体”: 这个说法更为直观和震撼。它暗示着,婴儿在出生前就已经将微塑料“摄入”或“融合”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婴儿的身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组成的生命体。而无机物,在这里指的是微塑料,它们是人工合成的、非生物的物质。如果这些无机物出现在了婴儿体内,那么婴儿的身体构成就不再是纯粹的生物体,而是生物与无机物的混合体。这听起来很像科幻小说,但现实的冰冷证据摆在眼前。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微塑料,顾名思义,就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们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数的塑料制品,从服装(合成纤维)、化妆品(微珠)、包装材料到环境中的大型塑料垃圾分解,无处不在。

母体摄入: 孕妇作为普通人,同样在呼吸、饮食、饮水过程中接触到微塑料。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可能含有合成纤维脱落的微粒;我们喝的水,无论是瓶装还是自来水,都可能含有微塑料;我们食用的海鲜、蔬菜(可能被塑料农膜污染)等,也可能成为微塑料的载体。
跨越屏障: 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微塑料是如何穿过母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胎盘,甚至可能穿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其中的机制,可能的途径包括:
肠道吸收: 微小颗粒可能通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进入血液循环的微塑料可能通过胎盘的绒毛间隙,或者通过胎盘细胞的摄取机制(如吞噬作用),进入胎儿血液。
胎盘自身的“堵漏”失效: 胎盘并非完全不透水,它有特定的转运通道,可能允许某些大小的微粒通过。

这会对婴儿发育产生什么影响?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让人不安的问题。目前,关于微塑料对人体,特别是对胎儿和婴幼儿发育的具体影响,科学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多结论是基于动物实验或推测。但基于已有的研究和微塑料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潜在的风险:

1. 物理性损害:
堵塞微小血管: 微塑料颗粒可能堵塞胎盘内负责营养和氧气输送的微小血管,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缺氧等。
细胞损伤: 尖锐的微塑料颗粒可能会物理性地划伤或刺激胎盘细胞,影响其正常功能。

2. 化学性毒性:
添加剂释放: 塑料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各种化学物质,如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盐)、阻燃剂、稳定剂等。这些添加剂本身很多都是已知或可疑的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干扰胎儿的激素系统,导致发育异常,比如生殖系统畸形、智力发育问题等。
吸附环境污染物: 微塑料在环境中容易吸附各种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和重金属。当微塑料进入胎盘和胎儿体内后,这些附着的污染物可能会被释放出来,对胎儿造成毒性作用。

3. 免疫系统影响:
免疫反应: 胎盘是免疫豁免器官,但也需要与母体免疫系统进行精密的互动。微塑料的出现可能会引发胎盘的炎症反应,或者干扰母婴免疫耐受的建立,从而影响胎儿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肠道菌群失调(出生后): 如果婴儿出生后继续接触微塑料,它可能影响婴儿肠道菌群的平衡,而肠道菌群对婴儿的免疫、消化和神经系统发育都至关重要。

4. 神经系统影响:
脑部发育: 胎儿的大脑发育极其迅速和敏感,内分泌干扰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如果微塑料携带的化学物质干扰了神经递质的合成、传递或受体功能,可能导致智力低下、学习障碍、行为异常等。

5. 致癌性:
某些塑料添加剂(如某些增塑剂)已被列为潜在致癌物。长期暴露或在关键发育时期接触,理论上会增加未来患癌症的风险,但这需要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来证实。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这则报道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是巨大的,但我们不能因此陷入恐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

保持科学理性: 强调“首现”和“或成”,意味着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其普遍性和危害程度还需要更多、更严谨的科学研究来证实。我们需要等待更详细的研究报告和专家解读,避免过度解读和不必要的恐慌。
加强科学研究: 政府、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微塑料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孕妇、胎儿和婴幼儿影响的研究投入。这包括:
更精确的检测方法: 确认微塑料的来源、在母体内的迁移路径和在胎儿体内的分布。
毒理学研究: 评估不同类型、不同浓度微塑料及其添加剂的毒性,以及它们对生殖、发育、神经、免疫系统的具体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 长期追踪暴露于微塑料的人群,特别是孕妇和儿童,观察其健康状况与微塑料暴露的关联。
采取预防措施: 在科学研究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减少自身和下一代的微塑料暴露:
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 尽量使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质的餐具、水杯、食品储存容器。
避免加热塑料食品: 尤其是在微波炉中加热,高温会加速塑料释放化学物质。
选择天然纤维衣物: 优先选择棉、麻、羊毛等天然材质的衣物,减少合成纤维衣物(如涤纶、腈纶)的脱落。
注意饮用水和食物来源: 尽量选择过滤后的自来水,注意海产品的选择,减少食用可能被塑料包装或农膜污染的食物。
关注化妆品成分: 避免含有微珠(microbeads)的个人护理产品。
支持环保政策: 呼吁政府和企业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从源头控制塑料污染,推动塑料的回收和替代材料的研发。

总而言之,这则外媒报道提供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 人类胎盘中出现微塑料颗粒,如果最终证实其对婴儿发育存在负面影响,那将是环境污染对我们最深刻、最直接的警示。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科学发现,更要看作是人类活动对生命根基挑战的缩影。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塑料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为保护未来一代付出怎样的努力。我们需要的是基于科学的行动,而不是被动或盲目的恐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看应该看看来自自然界不可分解的物质都有多少,做个对比。不能认为人造的物体就有原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