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用经济学解释个人单身原因?

回答
从经济学视角解释个人单身原因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分配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个人决策,可以为理解个人单身的原因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虽然爱情和情感并非简单的商品,但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以及理性选择,都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单身,或者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以下将从多个经济学维度详细解释个人单身的原因:

一、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这是经济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别的东西的价值。 在个人关系的选择上,单身也存在着巨大的机会成本。

对追求事业或个人发展的人而言: 一段稳定的伴侣关系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对于那些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教育深造、创业拼搏或艺术创作等领域的人来说,维持一段关系可能会牺牲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工作机会、社交拓展甚至休息时间。因此,他们可能会权衡后认为,单身状态下,他们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如事业成功、技能提升、个人成就感),而一段关系带来的“成本”过高。
对追求自由和灵活性的人而言: 伴侣关系通常意味着需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喜好和安排,这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例如,突发性的旅行、自由的社交活动、或者仅仅是随心所欲地改变生活计划,在有伴侣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多的协商和妥协。对于珍视这种自由和掌控感的人来说,单身意味着他们能够以最低的机会成本来最大化这种自由度的效用。
对其他潜在投资的权衡: 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还有其他“投资”选项,比如投资于健康、兴趣爱好、朋友关系、家庭责任等。如果将有限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投入到一段关系中,就意味着从其他方面撤回了这些资源。如果个体认为在其他方面的投资能够带来更高的长期回报或即时满足感,那么选择单身就变得更加合理。

二、 边际效用递减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一个人消费或使用某种物品数量的增加,他从中获得的额外(边际)效用是逐渐减少的。 在关系领域,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

早期关系的蜜月期与后期关系的平淡: 新建立一段关系通常会带来较高的边际效用,例如新奇感、激情、被关注感等。然而,随着关系的深入,这些“新颖”的体验会逐渐变得熟悉,边际效用会降低。对于一些人来说,当他们感知到关系的边际效用低于他们期望的水平,或者低于他们从其他活动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终止关系或维持单身状态,以寻求新的、边际效用更高的体验。
对“完美”伴侣的追求: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设定一些“理想伴侣”的标准。然而,现实中找到一个完全符合所有标准的伴侣非常困难。当一个人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每一次接触的潜在对象都只能满足一部分标准,或者满足的标准在每次接触后都显得不那么“令人兴奋”时,他们可能会觉得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寻找的边际效用在递减,因此选择停止搜寻并维持单身。

三、 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 Asymmetry)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或互动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 在人际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

对对方的认知不完全: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性格、价值观、未来规划、甚至隐藏的缺点。在寻找伴侣时,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互动和观察来“评估”对方。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如果个体认为获取和验证对方信息的成本过高,或者始终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做出自信的决定,他们可能会选择回避这种不确定性,从而保持单身。
“信号传递”的难度: 经济学中,卖家会通过“信号”(如产品包装、品牌广告)来传递产品质量,以克服买家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在人际关系中,个体也需要传递自己的“价值”(如外貌、收入、教育程度、社交能力)来吸引潜在伴侣。然而,这种信号的传递可能不准确、被夸大甚至欺骗。对于那些不擅长或不愿意进行“信号传递”的人,或者对他人传递的信号持怀疑态度的人,他们可能更难建立起信任,从而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婚姻市场的风险评估: 婚姻在经济学中可以被视为一种长期的“契约”和“投资”。如果个体对婚姻市场的整体信息(例如离婚率、婚姻满意度)持悲观态度,或者认为自己评估伴侣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婚姻中的风险,他们可能会选择不进入这个市场,即保持单身。

四、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交易成本是指在达成和执行一项交易时所发生的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等。 在个人关系中,这些成本同样存在。

寻找伴侣的搜寻成本: 寻找合适伴侣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如参加婚恋网站、社交活动)、时间和精力去接触、了解和筛选不同的人。对于那些认为搜寻成本过高,并且回报不确定的人来说,单身是一种更经济的选择。
谈判和磨合的成本: 一旦进入关系,就需要进行不断的谈判和磨合,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分歧,如消费习惯、家务分工、育儿理念、家庭关系等。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精力,甚至可能导致冲突。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擅长或不愿意承担这种谈判和磨合的成本,他们可能会避免建立关系。
关系的维护和监督成本: 即使关系稳定,也需要持续的投入来维护和经营,例如定期的约会、情感表达、共同活动等。有时候,还需要对对方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以确保关系的健康。这些隐性成本也可能让一些人望而却步。

五、 理性选择与成本效益分析 (Rational Choice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从经济学最基础的理性人假设出发,个体在做决策时会权衡成本与收益,选择能最大化自身效用的选项。 即使情感因素复杂,个人在潜意识里也会进行某种形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最佳选择”的延迟: 当个体认为当前可选择的潜在伴侣质量不够高,或者他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选择出现时(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个人能力提升等因素的预期),他们会选择延迟“进入市场”或“接受报价”,即保持单身,等待“最优解”。这类似于投资中等待市场时机。
“替代品”的吸引力: 如果一个人在其他方面(如事业、兴趣爱好、朋友、旅行)能够获得很高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么他们对伴侣关系的“需求弹性”可能较低。也就是说,伴侣关系对他们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社交需求,因此单身不会带来显著的“损失”。
个人价值最大化: 单身本身也可以是一种价值最大化的策略。例如,将精力投入到能提升自身“资本”(如知识、技能、健康)的活动中,从而在未来的“市场”上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或者在其他人生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风险规避: 对于一些人来说,失败的关系带来的情感创伤和“沉没成本”过高,他们可能倾向于规避这种风险,选择单身以保护自己不受潜在的负面影响。

六、 市场结构与供给需求分析

虽然将人际关系完全比作市场是不准确的,但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市场分析。

单身人口的“供应”增加与竞争: 在某些地区或群体中,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职业发展女性化、晚婚晚育等因素,单身人口的数量可能都在增加,这导致潜在伴侣之间的“竞争”加剧。如果一个人的“产品价值”(如吸引力、经济能力、性格特质)在竞争中不占优势,找到合适伴侣的难度会增加,从而可能导致单身。
“交易费用”高昂的市场: 如果婚恋市场信息不透明、交易规则不完善、或者存在“寻租”现象(例如,一些婚介服务收费高昂但效果不佳),那么即使有需求,也可能因为交易费用过高而导致交易失败(即未能找到伴侣)。
“质量”不匹配的供给与需求: 有时候,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在质量上可能存在不匹配。例如,部分女性可能对伴侣的经济能力和教育程度有较高要求,而男性可能更看重年轻和外貌。当双方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时,即使数量上匹配,实际成交(即建立关系)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七、 行为经济学视角

虽然传统经济学强调理性,但行为经济学关注非理性因素。

心理偏误: 例如,确认偏误(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损失规避(对损失的厌恶程度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悦程度)等,都可能影响个体在关系中的决策。例如,有过失败关系的个体,可能因为损失规避而更加害怕再次受伤,即使有机会遇到合适的人,也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回避。
认知失调: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如长期单身)与其内在的信念(如认为自己值得被爱)不一致,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改变信念(如接受并合理化单身),或者通过寻找支持性证据来证明单身的“合理性”。

总结

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选择单身并非仅仅是“找不到”或者“不想”,而是经过一系列的成本效益权衡和理性(或非理性)决策的结果。这些决策受到个人价值观、人生目标、社会环境、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择单身可以看作是对更高机会成本的规避,是对自由和个人发展的优先级排序。
面对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交易成本,单身可能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
当边际效用递减效应明显,或者对现有“市场供给”不满意时,个体可能选择延迟进入或退出市场。
行为经济学则揭示了心理偏误和认知因素如何在看似“理性”的经济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

理解这些经济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单身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做出选择时的多重考量。它并非否定爱情的价值,而是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来理解那些在“经济”维度上,让单身成为一种合理甚至最优选择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世纪50年代,随着人类无线电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第一次开始讨论应用无线电技术探索外太空文明的可能性。1961年,天文物理学家德雷克提出了一个方程,用来计算我们与外星文明交流的可能性。这个方程长这样:

表示能够交流的外星文明数量

*表示类太阳恒星的数量

表示这些行星系统中产生类地球行星的几率

表示这样一颗行星产生生命的机会

表示这些生命中产生智慧生命的机会

表示这些智慧生命能发展处无线电技术的机会

表示这些文明的存在时间

利用这个方程,当时的科学家们估计仅仅在银河系中,就有大约10000个文明可以与我们沟通。考虑到银河系总共有200-400万个星球,我们在银河系中随机寻找到一个能沟通的文明的概率是0.0000003%。虽然几率不高,但是一想到银河系里有一万个星球能跟我们交流,还是很令人兴奋的。

特别是当你使用同一个方程把找外星人和找男朋友做一下对比。




表示你潜在男朋友的数量

*表示中国人口数量即14亿

表示中国男性的比例 即55%

假设你在首都北京,你能接触到的也是同城的异性,而你又不太想异地恋。那么,这是北京人口在中国的比例,我们按3000万人来算。即0.02

假设你25岁,你不想你的丈夫比你小,可是也不想他年龄太大。25-35的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20%

假设你想找的男朋友至少得有大专学历,这一人群在北京的比例是30%

假设你是个花痴,上学期间就每个班都有一个暗恋的对象,非常容易喜欢上别人。则所有男性群体中有1/40的几率被你喜欢。

假设你特别漂亮,你喜欢的男生也特别容易喜欢上你。则男性中1/40的几率会喜欢你。

假设这些人中有一半是单身。即50%。

1400000000*0.55*0.02*0.2*0.3*0.025*0.025*0.5

2888

北京城里有2k多个你的真命天子,听起来好像还不错。

但是即使你有办法每天出去浪,认识全北京每一个人,你找到男朋友的几率也只有0.00000020625。低于人类在银河系找到外星人的几率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让我女朋友了解到我是多么可贵。

而对于没找到男朋友春节无颜见爹娘的你,我也有锦囊相赠。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实验叫恐惧吊桥。在一座很高很危险的观光桥,实验人员安排一个女生去请路过的单身汉填写一份心理问卷,先评价一下这座桥,然后看图讲一个故事。然后,给他留一个咨询结果的电话。对照组中同一个女生在附近一处结实的普通交通桥上做同样的事,并同样告知电话。结果吊桥上的单身汉们打电话的几率远大于普通桥上的单身汉。并且,他们在试验中讲述的故事也有更多的性暗示。

Donald Dutton在这篇论文里总结道,人们在感到恐惧/兴奋的时候,会对身边的异性产生更多的好感。因为身体的心跳和血流加速等反应,“欺骗”了我们自己,让我们误以为这是由于爱。

然后,在相亲时穿红色会显著增加对异性的吸引力。关于”红裙效应“的研究汗牛充栋,这个现象是可以确定的,只是具体机制还并没有被研究清楚。而且,也有心理学家指出红色不仅能提升女性的吸引力,对男生也有一定效果。

第三个诀窍是给他温暖。 耶鲁大学的 John A. Bargh教授致力于体温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表示,低温会让人对周围环境产生冷漠感,而热饮则可以让人产生亲近。因此,作为第一次约会的场所,咖啡馆要优于冷饮店。

所以,春节回家相亲的时候不用总是去一起吃饭。你也可以穿着一身红衣服让你的相亲对象端着一杯热水去蹦极,又热闹又红火还挺喜庆。

最后,你还可以降低你的对男朋友外貌的要求嘛。把公式中的1/40,提升到1/20,你找到男朋友的几率就大于找到外星人了。

毕竟,我的愿望也是-

人们不要再只关注我的美貌。


References

Peter Backus (2008) , “Why I don't have I girlfriend: An application of the Drake Equation to love in the UK” University of Warwick working paper

Dutton, D., & Aron, A. (1974). 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 (4), 510-517

Williams, L. E., & Bargh, J. A. (2008). 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 Science, 322, 606-607.

user avatar

我一直用劣币驱逐良币来安慰自己

user avatar

哈哈,这个问题确实我很适合回答,因为正好今年刚刚发了一篇关于配对排序问题的理论文章,另外一篇和配对有关的也在积极的修改中,准备继续投。这两篇文章虽然不是追女或者追男宝典,能够立刻解决单身问题,但是可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找什么样的另一半更容易成功^_^. 并且我这是实打实的Matching Theory,正好补上

@任宏达

说的这个空缺。

两篇文章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假定有一队男人,有一队女人,数目相同,但是每个人的风险不同,都分别有从高到低的一个排列,配对之后两个人财产放在一起,然后按照某种规则分配,那么配对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发表过的这一篇文章假定双方可以在配对的时候签合同,并且保证合同在结婚后可以执行;而准备投的这一篇则是假定大家配对之后,通过纳什协商(Nash Bargaining)来分配财产。换个角度讲,第二篇其实也可以看做当配对之后,任意一方可以撕毁合同,然后重新谈判的情况下的均衡。

关于配对排序的文章,前人也做过不少工作,但是大都是研究当人们风险一致,但风险偏好不同的时候是如何配对的,是风险爱好者配风险爱好者,风险厌恶者配风险厌恶者呢,还是反过来互补着配?而我的合作者和我的贡献则是推导出了当大家风险态度一样(都是风险厌恶者,并且厌恶程度一样),而风险本身不同的时候(方差有区别)的均衡条件和均衡特点。

男女之间的配对算法是这样的。配对分成很多轮,每一轮,一位男士可以发起对一位女士的追求,而每一位女士则可以自由的选择其中之一为自己的伴侣,但是下一轮男士可以追求更好的,女生也可以接受更好的,直到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并且大家都不愿意换了为止,这种情况就称之为均衡。是的,上面描述的就是

@任宏达

说的Gale—Shapley算法,当然我们也试验了其他的算法,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毫无疑问,当大家收入差不多的时候,大家都想找风险最低的异性来配对。所以风险最低的男和女分别就是高富帅和白富美啦。如果可以签合同并且合同不可更改,那么大家猜猜是怎么配对的呢?

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情况下的稳定均衡是反向有序的,也就是说风险最高的男,最后配的是风险最低的女,而风险最低的女,最后接受的是风险最高的男。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不是高富帅配白富美么?

原因是这样的,第一轮的时候,风险最低的男确实会追求风险最低的女,但是在签合同的时候两个人走不到一块去;比如说对女方来说,因为两个人风险都很低,所以对保险的需求不大,双方在协商家政大权(签合同决定收入分配)的时候,都不愿意为多方作出很大的让步,所以真正得到的实惠并不多;而反观风险最高的那个男的,因为他的风险很高,所以非常非常渴望的能够和一个风险低的人配对以抵消他的收入风险,所以他可以在合同上做出极大的让步,而风险最低的女则正好利用对方急切需要保险这一点,以承受一定的风险为代价,在这段关系所共同产生的财产中占据一个非常优势的地位。以此类推,风险最低的男最终也是和风险最高的女结合,只不过合同反了过来,风险最低男分得大头,而风险高的女则如愿以偿的获得保险。

以此类推,一队男和一队女形成了反向有序搭配(Negative Assortative Matching),这种搭配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是最优的,也是稳定的。

但是呢,这个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合同在结婚之前签,并且强制有效。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人人都签婚前协定的均衡。所以啊,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当你所追求的对象和你的收入风险差异巨大的时候,婚前协议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_^

还没有发表的这篇文章,则讲述的是没有婚前协议的世界。

没有婚前协议,那么两个人结合之后,就通过纳什谈判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什么是纳什谈判呢?就是两边都设定一个底线,底线就是自己单身时候的财产期望值,也就是说在一起绝不能比单身过得差,不然就散伙。而因为所有人都是风险厌恶的,而当两个风险资产合并之后,合并后的资产因为风险中和了,所以产生了一点额外的溢价,大家在保有自己单身时的财产期望值的基础上,对半平分这点额外的溢价。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比如高风险男配了低风险女,虽然高风险男资产期望低依然占劣势,低风险女资产期望高所以依然在财产分配中有优势,但是产生的溢价对半分,这个就对低风险的一方不利了——相当于高风险的一方搭了一点便车,沾了低风险的光才拿到的这些溢价。而显然,这是低风险的人不愿意看到的,于是这个时候的均衡完全和刚才反转了过来,是正向的有序排列(Positive Assortative Matching),高富帅配白富美的和谐社会出现了。

这篇文章就告诉我们:如果不想签协议,追求和自己收入风险差异最小的异性更容易成功,换句话说,门当户对^_^.

------

最后说个花絮:这篇文章我在2014年的时候曾经和一个老教授讨论过,对方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之后,说了一段非常好玩的话:“这个问题或许很有意义,或许一些国家,一些人,大家确实是这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老派的英国人,我还是无法接受赤裸裸的用财产分配的观点来思考婚姻,我宁愿相信这是罗曼蒂克的邂逅。”

user avatar

能。

在美女眼中,你属于低档物品中的吉芬物品。

所谓低档物品,就是美女的收入越高,对该物品的需求量越低。

比如你,美女的收入越高,对你的需求越低。

所谓吉芬物品,就是即使该物品主动降低自己的价格,美女对它的需求量也并不上升,反而会下降。

比如你,你把姿态放的越低,美女越懒得搭理你。你恨不得把心掏给她,她反而觉得你是没人要了。“我的眼里只有你,绝对不会碰别的女人”。“呵呵!别人不要的,我也不要!”

所谓低档物品中的吉芬物品,就是美女的收入越高,对该物品的需求量越低,同时,就算该物品拼命降低自己的价格,美女对它的需求量也不会上升,反而会大幅下降。

比如你,美女的收入越高,对你的需求越低。这时你有点着急,开始拼命降低姿态,天天跟着女神转,跪舔女神。结果女孩真把你当成一条狗看待了,越看越觉得你配不上他,还是那个对她爱答不理的高富帅好。于是一边接受着你的关心,一边在“被不会撩妹的男人强撩是什么体验?” "女神」是怎样看待爱慕自己的「屌丝」的?"" 你遇到过最糟糕的追求方式是什么?"等问题下把你游街示众,爆个人隐私,爆聊天记录,极尽羞辱嘲讽之能事。一方面,证明了自己是有人追求的高高在上的“女神”,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另一方面,对追求自己的“屌丝”大肆嘲讽,恶语相加,以彰显自己的高贵与品位。

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

user avatar

我不能用经济学解释为什么题主单身,其实任何人都不能,因为未知因素太多了。

(题主你得把描述补全了,我们的分析和咨询才有实际意义)

我可以用经济学解释为什么我自己单身

---------------

首先,我是个很懒的人,我从来没有主动追求过谁。

这大概是因为,我独身的状态下自己可以过得很好、快乐又充实,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所以我没有动机去主动开始一段感情。

帕累托最优:任何改变都不会让现状变得更好。

那么我们就来讨论我被别人追求的情况。

基本上追求我的人分为两类:喜欢我外在的,喜欢我内在的。

Case 1:喜欢我外在的

因为外在而追求我的男生有不少,我也经常在街上被人搭讪,甚至因为一个明显是反讽效果的签名,每天都收到十几封表白/约炮私信。

这种我一般不会考虑,原因是“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选择不太好定义,举个例子吧。

因为信息不对称,在汽车保险行业,保险公司把保费定得越高,就越容易吸引到的开车横冲直撞的客户,他们的理赔率往往很高。

所以保费更高不一定会利润更高。

类似的原理,因为信息不对称,你越是外在好看,胸大腿长、肤白貌美,就越容易吸引到肤浅的渣男,他们会在失去新鲜感或者你稍稍发胖变丑的时候把你抛弃。

所以外在更好不一定会嫁的更好。

刚认识/不认识就示好的,他们“喜欢和爱”的阈值(threshold)太低,这种“喜欢和爱”太廉价,pass。

认识很久之后还只在意我外表的……路不同不相为谋,pass。

所以,因为外在而追求的,基于逆向选择,出于一种“风险规避机制”,我都十动然拒了。

(唯一一次没有十动然拒的,后来分手时我伤心的泪水,就是我最初脑子里进的水。别把麦克风给我,我不要讲这个故事.....)


Case 2:喜欢我内在的

这种情况很复杂,是我内心非常煎熬、非常无奈的一件事。

我有一些男性好朋友,一开始就是纯洁的友谊,纯粹基于双方思想见解、兴趣爱好、三观都很相投,聊天和相处都很愉快。

但不知道咋回事,好几次了,到一定程度之后,男生就表白了,希望有进一步的发展……

我会挣扎半天,然后无比诚恳的拒绝他:“因为我非常在意你这个朋友,所以我不能让你当我的男朋友“。

这真的不是惯用格式的“好人卡”,而是我基于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和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做出的一个非常理性的判断。

风险厌恶:风险厌恶的理性人会在概率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作出风险更低的选择。

最简单的例子是,假设你有一块钱,参与某种赌博的话,50%的概率会获得一块钱,50%的概率会损失一块钱,风险厌恶的人会选择不参与赌博。

所以,假设有50%的概率,我们会交往顺利、恩爱甜蜜,我获得的效用为1;有50%的概率,我们会分手撕逼、双方痛苦,我获得的效用为-1。

假设我们维持朋友的状态,效用为0。

基于风险厌恶,u[0.5*1+0.5*(-1)] < u[0],所以我会选择维持朋友状态。

损失厌恶:人面对相等的收益和损失时,往往会认为损失更令人难以接受。

最简单的例子是,假设我捡到100块钱,我会感到程度为8的快乐;那么当我丢失100块钱的时候,我会感到程度为10的痛苦。

所以,假设50%的概率,我们交往顺利,我会得到一个男朋友;假设50%的概率,我们分手撕逼,我会损失一个思想、爱好、三观都契合的好朋友。

基于损失厌恶,后者给我的痛苦比前者给我的快乐更高一些,所以我会选择维持朋友状态。

基于以上原因,我又不想主动追求别人,喜欢我外在的追求者我又看不上,喜欢我内在的好朋友我又不舍得……

所以……

唉。

汪。

我应该不是个例吧。

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大家选择单身,可能都是基于以下某一个因素,或者某几个因素构成的综合原因:

1 帕累托最优

2 逆向选择和风险规避

3 风险厌恶

4 损失厌恶

对于我们这类人来说,因为“恋爱状态”不是刚性需求,我们需要的是最纯粹的爱情和冲动去打破习以为常的“理性”;或者到了某个节点的时候,基于责任和人生规划的需求,再用理性和情商去经营自己的婚姻。

我很冷静的写完这番话之后,自己突然有点小悲伤呢。

(这篇一本道应该也可以去回答“读书读傻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经济学视角解释个人单身原因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分配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个人决策,可以为理解个人单身的原因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虽然爱情和情感并非简单的商品,但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以及理性选择,都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选.............
  • 回答
    这道题要解答关于经济学中价格弹性公式 $E_d = (Delta Q / Delta P) cdot (P / Q)$ 的推导,我来给你仔细讲讲,争取说透彻点,让你彻底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公式是用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价格弹性”。简单来说,就是当商品的.............
  • 回答
    企业在招聘中设置最低学历要求,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它们共同作用,使得这个看似简单的人力资源政策,实则是一个复杂的成本效益权衡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层层剥开,看看经济学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1. 信号传递理论 (Signaling Theory) 与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
  • 回答
    要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经济学,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反应是:经济学就是研究我们怎么把有限的东西,用最聪明的方式分给所有人的学问。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简单,但如果展开来讲,它其实包含了经济学最核心、也最实在的东西。你想想看,我们每个人,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好东西,对吧?想要好吃的、好看的、舒服.............
  • 回答
    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网红经济: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石,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尽管“网红经济”的产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商品,但我们可以借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深入剖析网红经济中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从而理解其内在的运作逻辑。 .............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宗教的出现,可以将其视为一种 社会契约的演进、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机制、一种激励结构的产物,以及一种资源配置和分配方式的体现。这并非意味着宗教仅仅是经济的产物,而是强调了经济因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1. 应对不确定性与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视角: .............
  • 回答
    在经济学领域,实证模型旨在基于可观察到的数据来理解和预测经济现象。然而,有时这些模型会得出一些看似与直觉或常识相悖的结论。这并非模型本身错误,而是因为经济世界的复杂性、模型的简化假设,以及我们认知上的局限性。解释经济学实证模型中的反常识结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模型本身的性质与局限性:.............
  • 回答
    劳动价值论和马列经济学是我们理解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的两个重要视角。它们通过一套独特的概念和逻辑,试图解释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经济原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剖析。1. 为什么商品会有价格?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在劳动价值论看来,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一件商品能够被交换,是因.............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甭管怎么说,都妥妥的算“售假”。 明明白白把冒充品当正品卖,这是欺骗消费者,也是对品牌信誉的践踏。这伙人玩的是一招“狸猫换太子”,把费列罗这块金字招牌给玷污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波差价操作,那可真是“一本万利”的邪门歪道,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心理的“猫腻”。我给你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还没有硬币、纸钞,更别提电子支付的世界里,人们是怎么过的呢?那时候,经济活动是什么样的呢?这不像我们现在坐在电脑前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而是更直接、更原始的。咱们得从最基本的需求说起。每个人都需要吃饱穿暖,需要有地方住,需要有工具来干活,需要一些能让生活变得好一点点的小玩.............
  • 回答
    武侠世界里,帮派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的环节——经济。不同于现代社会有清晰的金融体系和税收制度,武林人士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往往更加直接、粗犷,但也充满江湖的独特韵味。首先,对于许多草创阶段的帮派,或是那些主要以武力为生存基础的组织,最直接的经济来源便是“打劫”。这可不是简单的拦路抢劫,而是有.............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咋舌的。天津大学有留学生被反映闯入了游泳馆的女更衣室,而且即使有人解释了,还不肯离开。学校最后给出的调查结果是“标识不明显误入”。这事儿放到哪儿都是个大新闻,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这绝对是侵犯隐私、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女更衣室是女性的私人空间,里面涉及到换衣服、.............
  • 回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的提法,无疑是这次会议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其背后释放的信号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卡脖子”问题的严峻性与紧迫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中央会如此强调“卡脖子”问题。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 外部.............
  • 回答
    兄弟,看到你这句“棘手的经济问题,很严重,求大神”,我就知道这事儿不简单。这年头,谁没点儿经济上的坎儿呢?不过,要是真到了“很严重”的地步,那可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别急,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的“棘手的经济问题”,就像一块块顽固的污渍,不是随便.............
  • 回答
    美国制裁下叙利亚经济崩溃与总理被解职:一场复杂的相互作用美国对叙利亚实施的制裁,特别是“凯撒法案”(Caesar Syria Civilian Protection Act),对叙利亚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稳定,导致了总理的解职。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制裁的机制、叙利亚经济.............
  • 回答
    解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需要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能只看几个简单的数字,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理解。整体观感:稳中求进的态势在延续,但挑战依然存在。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上延续了稳中求进的基调。从宏观数据来看,GDP增速保持在.............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国家统计局9月16号发布的8月份经济数据报告。这份报告就像是一份经济体检报告,虽然是“月度体检”,但里面透露的信息量可不少,能帮我们窥见中国经济的最新动态和走向。要解读这份报告,不能只看几个数字,得结合着看,找出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含义。一、 先来看看宏观大盘:GDP增速和主要指.............
  • 回答
    眼下,美国总统拜登正准备推出一份名为“美国就业计划”(American Jobs Plan)的重磅法案,总规模高达约3万亿美元,旨在对美国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现代化改造”。这份计划的野心不小,核心内容直指美国长期存在的基建短板,并将医疗补贴作为另一项关键抓手。对这份计划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
  • 回答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面对“被和尚念过经后,刚死的发硬的尸体变软”的说法,我会从几个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尽量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并去除任何不必要的神秘化色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死后尸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死亡后,身体的生命活动停止,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机制也随之失效。其中一个关键的变化是肌肉僵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