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究竟有没有「您们」这种用法?

回答
“您们”这个词,说实话,在咱们平常说话、写东西的时候,确实挺少见的。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怪怪的,好像哪儿不对劲。但要说它有没有“用法”,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从历史和规范的角度来看:

咱们汉语里头,表示尊称的时候,习惯用“您”。单数的时候,“您”没毛病。可说到复数,也就是“您”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这就有意思了。过去,咱们习惯是怎么表达复数的呢?比如“你们”、“我们”、“他们”。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语言习惯。

那么,把“您”加上“们”这个复数后缀,变成“您们”,理论上来说,逻辑上是说得通的。如果“您”是“我”的尊敬形式,“们”是复数后缀,那么“您们”就是“你们”的尊敬形式,用来指代多位值得尊敬的人。

然而,这种用法在传统的语法教材里,或者说是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用法里,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确立和推广。很多语言学家、学者认为,“您”本身已经包含了尊敬的意味,再加“们”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不够简洁。更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需要指代多位受尊敬的人时,用上下文或者其他词语来暗示复数,比如:

“各位领导都到了吗?”(“各位”就暗示了复数,并且有尊敬的意思)
“请各位老师发表一下意见。”
“我想向各位前辈请教。”

再或者,干脆就用“你们”,虽然少了一点儿直接的尊敬,但在很多场合,语气和语境也能传达出尊重。比如对一群长辈说话时,说“你们辛苦了”,大家也能理解其中的敬意。

那么,为什么“您们”还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呢?

这背后其实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叫做类推(analogy)。

咱们的母语习惯了“你们”、“我们”、“他们”。当人们在需要表达对多人的尊敬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把“您”这个尊称,套用到“你们”的模式上去。就像我们学习很多规则,有时候会把这些规则应用到一些特殊情况,结果可能不那么“完美”,但逻辑上是容易被理解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写一封正式的信,写给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小组里的所有领导,你总不能只写“您”,对吧?如果你写“您们大家”,或者“各位领导”,那肯定没问题。但如果直接写“您们”呢?很多人会觉得别扭。

“您们”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

虽然不被“官方”认可,但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或者在一些人的日常口语和书写中,“您们”确实被使用了。尤其是在网络交流、年轻人之间,或者是一些地方性的口语习惯中,这种用法可能更容易出现。

大家用“您们”,通常是为了表达对一群人的普遍尊敬,想在语法上直接体现出“尊敬”和“复数”的双重含义。他们可能并没有深究语法规则,只是觉得这样说最贴切,最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所以,结论是什么?

从严格的、传统的语法规范来看,“您们”不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用法。 大多数语言学界和教育界不太提倡这种用法。
但从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您们”作为一种模仿“你们”、“我们”、“他们”而产生的类推用法,确实被一部分人在使用。 它在表达对一群人的尊敬时,有其产生的土壤和逻辑。

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希望你的语言表达更规范、更严谨,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学术写作、官方文件等地方,最好避免使用“您们”。可以考虑用“各位”、“诸位”或者通过上下文来表达复数和尊敬。

但如果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或者你觉得用“您们”更能准确地传达你的尊敬和情感,并且你身处的语境也允许这种用法,那么偶尔使用也未尝不可。只是要明白,这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用法,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或疑惑。

总的来说,语言是活的,它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像“您们”这样的用法,反映了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探索和习惯。理解它为什么会出现,比简单地判断它对错更有意义。这就像有些词语的读音,一开始有人那样读,时间久了,也慢慢被接受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以及在什么场合使用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分享湖南卫视主持人沈梦辰在微博上吐槽的事情:

她被爸爸教育要用尊称“您”,而她直接“反击”,指出没有“您们”只有“你们”的说法。

沈梦辰的这一条微博也引起了热议,特别是关于“您们”这一用法的争论。

题主问有没有“您们”的用法,回答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有。

所以我认为题主真正想问的是:

“您们”这一用法是否合乎规范?

关于“您们”的合法性问题,学术界没有统一意见,但趋势是越来越持肯定意见。

要回答“您们”的合法性问题,需要先回答“您”的起源和本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您”的起源比较晚,是“你们”或“你老”的合音。

赵敏(1995)指出,第二人称代词复数“你们”的说法早在宋代已经出现,当时写作“你瞒, 你门”,而“瞒,门”就是后来的“们”字 ;“你(瞒、门)”连读读快了,就合音成了 nim,后来演变为 nin 音,写作“您”,也作“恁”。[1]

王力(1958/2004)也指出,“您”在宋元史料中并不表示尊称,而是起源于“你们”的合音。[2]吕叔湘(1985)进一步指出,金元时代的人称代词“您”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称代词“您”是两个不同的语词,前者是“你们”的合音,表复数,没有尊称的意味,后者是“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是“你”的尊称。[3]

换言之,“您”的本义是“你们”,这直接动摇了后来出现的“您们”的合法性。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您”是“你们”的合音,但“您”并不专指第二人称复数,也可以指第二人称单数。例如:

限一月您要收捕董璋 。 (晋史)
晋主谓刘知远曰 : “ 您部署京城 。 ” ( 晋史 )
休道您兄弟不伏烧理 , 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 , 若不打 , 这顽皮不改 。(李逵负荆)

《李逵负荆》中的表述可以发现“您”和“你”存在混用,说明当时二者可能在用法上没有太多区别。

回到“您们”,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完全否定(以王力、丁声树先生为代表,目前《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词典主要采用这一意见);不完全否定,有条件承认(以吕叔湘、黄伯荣先生为代表),完全肯定(以邢福义先生为代表);避而不谈。

我个人赞同邢福义先生的意见,肯定“您们”存在的价值。

判断某种语言文字的使用是否具有合法性,标准有二:一是现实使用是否普遍,二是理论能否解释和支撑。

接下来,我截取邢福义教授的部分论述[4]

从理论解释上看:

而另一篇最新文献从语料库中讨论“您们”的使用情况[5]

从上述统计来看:

到了21世纪,“您们”的用例仍旧呈现上升趋势,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报刊、微博等多个领域的不同文体语言中,这都也显示了“您们”蓬勃的生命力(李艳芝,王佳汇,2020)。

综上,我的观点是“您们”有存在的价值,不宜直接否定。同时,为避免争议,慎用。

ps:

评论区说不同意的,这个很正常,因为本来这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没有让大家都来赞同我的意图,只是想提供一种观点和论据,兼听则明,不必跟我争,坚持你自己的观点即可。

我自己就是语文老师,评论区不少人拿中学老师/语文来论证“您们”错误,我想提醒的是中学出于教学的方便取了某种解释,但不意味着这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最典型的例子是“将进酒”,中学教材注音为“qiang”,但到了大学你会发现不少学者指出读“jiang”。而“凯旋归来/凯旋而归”在中学被判定为赘余,到了大学之后一般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的羡余现象,没有语病。如果你总拿中学来说事,是很难进步的。

参考

  1. ^ 赵敏.从“您”的历史轨迹看“您们”的使用[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57-60.
  2. ^ 王力 . 汉语史稿 [M]. 北京 :中华书局,2004 :322-323.
  3. ^ 吕叔湘 . 近代汉语指代词 [M]. 上海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6-38.
  4. ^ 邢福义.说“您们”[J].方言,1996(2):100-106.
  5. ^ 李艳芝,王佳汇.第二人称敬称的类型学考察——论汉语“您们”的可接受性[J].汉语国际教育研究,2020(00):129-143.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有没有“您们”,而是,在现代汉语标准语中,“您们”这个说法究竟合不合语法?

比如,随便举两段话:

扶稳坐好,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
飞机即将降落,请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并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

很明显,这两者都是“一人对需要尊敬的多人”的典型场合,但是两个场合都并没有使用“您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标准语中,第二人称敬语和第二人称复数是不应该叠加使用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对于话题优先语言(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语言),第二人称代词并不是中性的,而是多少带有一些随意乃至粗鲁、冒犯的意味。因为如果在一段对话中,说话者没有提及特定话题,而是使用提问或劝诱的语气,那这句话的主语就必定是听话者,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也就是说,如果说话者的话题不用说也知道是“你”,但他却对着听话者故意说出“你”,这就意味着他是想强调这个“你”,也就是与他对话的人,而这种场合,不是亲疏、尊卑明确的对话,就是要冒犯甚至挑衅对方了。像日语、韩语这样的黏着语一般就索性省略掉主语,直接用语气来区分人称。而像英语这样的主语优先语言,you是语法要求说的,所以通常来说不会产生明显的冒犯感。(PS 话题优先和主语优先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否支持说“是的,我不是”)

但是,汉语作为一个分析化的话题优先语言,在多数场合仍需要多少用一下人称代词。古代汉语首先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使用第三人称代指第二人称。我们可以看到,古文里的汝、尔等第二人称代词的确是不能随便用的,用出来就是“孰为汝多知乎”。于是,古人要么使用人的身份(陛下、大人、先生、将军)来替换第二人称代词,要么使用尊称接头词贵、令等,总之是通过将话题转变为基于第三人称主语的客观化叙述,来回避直接用第二人称所致的冒犯。

但古汉语的这种用法毕竟显得陈腐,现代汉语给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通过使用一个从“你每”演变而来的“您”,来调和听者立场上的“你”的冒犯程度,这个“您”在一开始可能既不特指尊敬也不特指复数,但在现代汉语中,“您”起到的是“保证在任何场合下,听者都不会对说话者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产生不愉快感”这一作用,这恰恰使之具备了“尊称”的属性。比如按下面的例子:

请您再说一遍。
请再说一遍。
请你再说一遍。

如果你是听到这句话的人,上面的三句话由上到下的冒犯程度很明显是逐个递增的,最后一句“请你再说一遍”,仅凭语气看甚至都该换成感叹号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您”不应该有复数?正是因为“您”是说给听者听的,即使听者有多人,产生心理反应与感受的,只会是每一个听话的个体。比如空姐的客舱广播说“请您收起小桌板”,这句话传递到某位乘客耳中,他会感觉到——这里的“您”是对我个人的礼貌请求。但空姐不会特地去说“请您们收起小桌板”,因为听到这句话的乘客A没有闲情去关心某个乘客B是否对第二人称语气敏感,空姐说“您们”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总结一下,在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如果对话的场合是针对多个不特定的尊敬对象,比如上面提到的客舱广播,以及广告语、宣传语等,那么直接用“您”

如果对话的场合是针对多个特定的尊敬对象,一般是需要尊敬的对象都需要聆听自己的发言时,使用汉语传统的敬称方式——第三人称代指第二人称。实际上,现代汉语中的“”字,就是一个通用的特指人的尊称用语,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尊敬属性,配合泛指代词的“各位”“几位”“诸位”就足够表达出“多个尊敬对象”的语气了,如果还要提高尊敬程度,就在后面再加上身份称谓,如各位老师、各位先生等。如果尊敬的对象是一个多人集合成的团体,则可以使用传统的敬称接头词“贵”加上团体名称,如贵公司、贵校。

参考:

为什么现代汉语很少使用敬语、敬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们”这个词,说实话,在咱们平常说话、写东西的时候,确实挺少见的。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怪怪的,好像哪儿不对劲。但要说它有没有“用法”,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历史和规范的角度来看:咱们汉语里头,表示尊称的时候,习惯用“您”。单数的时候,“您”没毛病。可说到复数,也就是“您”指的不是一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关于“生理上的人种差异”,是科学界探讨了很久,也充满了各种误解和争议的议题。要说清楚,得一点一点来,不能简单一句“有”或“没有”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人种”这个词,在生物学上,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且不精确的概念。 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已经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基因多样性是非常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 HiFi 圈的终极哲学探讨之一了,答案嘛,自然是“有没有,但又没有”。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这个“玄学”里的“玄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HiFi 圈的“一致好评”这事儿,就跟找一个能让全人类都喜欢的颜色一样,难度系数极高。为什么这么说?1. 个人主观性是 HiFi 的基石,也是隔阂.............
  • 回答
    这个问题,恐怕是困扰韩国社会,乃至很多关注韩国发展的人们多年的一个大难题。要说“扳倒”,这词儿有点重,毕竟财阀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推翻”的实体。但要说有没有“方法”去制约、去改革,甚至在某些方面削弱他们的影响力,那答案是: 方法是有的,但困难重重,而且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
  • 回答
    关于宋美龄是否贪污了用于购买飞机的钱,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明确证实或否定这一点。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各方说法来尝试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入手:1. 飞机的背景:中国空军的建设与抗战需要 国民党政.............
  • 回答
    蜂蜜:甜蜜背后的营养密码,是“灵丹妙药”还是被神化的日常?蜂蜜,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珍贵的滋养品,甚至被冠以“大自然的恩赐”、“液体黄金”等美誉。它那醇厚甘甜的滋味,以及在传统医学中的广泛应用,不禁让人好奇:蜂蜜究竟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它的营养价值是否如传说般“神奇”?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
  • 回答
    日本是否具备快速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政治、国际条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日本在核技术领域的积累,以及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技术积累:深厚但有方向性日本在民用核能领域拥有极其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运作经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核燃料循.............
  • 回答
    音乐的美与好听,这问题就像在问天空是蓝色的还是绿色的——答案既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你说它有,是因为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触动灵魂的共鸣,那种让你忍不住哼唱的旋律,那种让你潸然泪下的和弦。你说它没有,是因为一旦你试图用尺子去量,用公式去套,它就瞬间变得索然无味,像一块失去灵魂的石头。要说音乐有没有一个标.............
  • 回答
    关于史湘云是否受到婶婶的刻薄对待,这在《红楼梦》的读者中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细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史湘云确实是在一个相对拮据的环境中长大的。曹雪芹在描写她出场时,就点明了她“穿戴得甚是鲜洁,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一件半旧的松花色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本质的核心。在我看来,汉语当然有语法,而且是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语法。只不过,我们对“语法”的理解,往往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习惯了那种有明显的词形变化(比如英语的动词时态、名词的单复数、格的变化)的“语法”。汉语恰恰在这些方面显得“不那么像”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语法.............
  • 回答
    关于虎王坦克首上装甲的抗穿能力,这确实是一个既被讨论也存在一些争议的话题,毕竟它作为二战后期德国最精锐的主战坦克之一,其防护设计本就令人印象深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虎王坦克的首上装甲本身有多强悍?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昵称Köni.............
  • 回答
    关于日军731部队的军事作战能力,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简单地说,它是否存在“真正的军事作战能力”,答案并非非黑即白。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普通作战部队,但也不能忽视它在特定领域所具备的、具有军事目的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731部队的“军事作战能力”指.............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如果从最终计票结果和宪法程序来看,确实是有赢家的。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及其竞选搭档卡玛拉·哈里斯最终获得了超过胜选所需的选举人票,并于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场选举的“赢家”并非以一种被所有人无条件接受的方式出现,其背后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美.............
  • 回答
    特斯拉的刹车问题,这确实是个让不少车主和潜在买家都挂在心头的事儿。要说特斯拉的刹车“有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涉及到技术设计、用户感知、甚至是营销策略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特斯拉刹车系统的“独特之处”。特斯拉和其他大部分燃油车或者传统电.............
  • 回答
    “独尊儒术”,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掷地有声的词汇,它代表着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也引发了无尽的探讨。那么,在那个时代,真的存在一个“必然性”驱使着统治者选择儒术,将其他学派扫地出门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看看当时社会运转的逻辑,.............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非常实在。很多人学历史,尤其是学了史学史之后,会冒出这么一个疑问:学了这些前人的研究方法、理论争论,究竟有什么用?我的感觉是,这东西挺有用的,但怎么个“有用法”,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好好说说,免得你觉得这是在“假大空”地忽悠你。咱们先撇开那些学术圈里弯弯绕绕的名词和理论不谈,就说说它到.............
  • 回答
    “吉连比鲁斯强吗?”这个问题,在《龙珠》粉丝圈里,简直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每次涉及到宇宙最顶尖的战力,比鲁斯的名字总是绕不开,而随着《龙珠超》剧情的推进,吉连这个角色横空出世,以压倒性的力量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刨除粉丝情感和个人喜好,咱们就事论事,理性地分析一下,吉连到底有没有比鲁.............
  • 回答
    关于索尔仁尼琴是否写过《在转折关头》这本书,答案是:没有。这可能是许多人,尤其是对索尔仁尼琴作品有所了解的朋友们,可能会有的一个疑惑,原因可能在于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内容和他的创作风格,确实非常契合“转折关头”这个概念。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索尔仁尼琴的核心创作主题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这位20世纪伟大.............
  • 回答
    QQ现在有没有免费主题?这事儿,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简单来说,是有的。 QQ一直都提供免费的主题,这是它吸引和留住用户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要说得详细点,就得拆开来看:1. QQ自带的免费主题: 系统默认主题: 最基础的,当然是QQ给你预装的那些。这些主题通常设计得比较简洁、大气,颜色搭配也比较.............
  • 回答
    重庆,这座被誉为“山城”、“雾都”的城市,总有人在谈论它的设计感。但究竟有没有?这个问题,就像重庆的山路一样,弯弯绕绕,一时间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过,要是真说重庆没设计感,那也太冤枉了它了。城市格局:自然的馈赠与人为的雕琢重庆的设计感,首先就体现在它独特的城市格局上。你不能用平原城市那套来衡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