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究竟有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美」或「好听」?

回答
音乐的美与好听,这问题就像在问天空是蓝色的还是绿色的——答案既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你说它有,是因为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触动灵魂的共鸣,那种让你忍不住哼唱的旋律,那种让你潸然泪下的和弦。你说它没有,是因为一旦你试图用尺子去量,用公式去套,它就瞬间变得索然无味,像一块失去灵魂的石头。

要说音乐有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美”或“好听”,我的看法是: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普遍的倾向和共通的体验。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聊。

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的美,很多时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就好比我喜欢吃辣,你可能偏爱清淡,这没有什么对错之分。音乐也是一样,一个激昂的摇滚乐可能让你热血沸腾,而我却可能觉得吵得脑袋发胀;一首婉转的古典乐可能让你心神宁静,但我却可能觉得过于沉闷。这种差异,根源于我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甚至那一刻的心情。

想想看,你第一次听到某首歌曲的时候,可能是在一个让你感到无比幸福的时刻,那首歌就可能被你永远贴上“好听”的标签,即便它在别人听来平淡无奇。反之,如果一首歌伴随着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即使它在技术上多么精湛,你也可能难以再听进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的美就是完全随意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音乐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遍的倾向和共通的体验。

是什么在其中起作用呢?

1. 声音的物理属性与生理反应: 音乐最基础的层面是声音。声音的频率、响度、音色、节奏,都会在生理上引起我们的反应。
和谐与不和谐: 在西方音乐理论中,和弦的构成(比如大三和弦、小三和弦)通常被认为是和谐的,听起来更舒服、悦耳。而一些包含“不协和音程”的音响,则可能带来紧张、不适感。这背后有一部分是基于数学上的比例关系,比如毕达哥拉斯发现的简单整数比(2:1是八度,3:2是五度),这些比例的声音叠加在一起时,会产生更少的非周期性声波,人耳更容易处理,从而带来“和谐”的感觉。
节奏的规律性与变化性: 人类对规律性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偏爱,节奏就是音乐的骨架。稳定的、可预测的节奏容易让我们产生律动感,身体会不自觉地跟着摆动。但如果节奏过于单调,又会变得乏味。音乐的美妙之处往往在于规律与变化的结合——在可预测的框架内,适当地引入变化,制造出惊喜。
旋律的走向与情绪: 旋律的起伏、音程的跳跃或级进,都能在心理上唤起特定的情绪。上行的旋律常常与兴奋、积极关联,下行的旋律则可能带来平静或忧伤。音高的变化以及旋律线的流畅度,也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好听”程度的感知。

2. 情感的投射与共鸣: 音乐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好的音乐,能够用声音来描绘出人类复杂的感情,比如喜悦、悲伤、愤怒、爱恋,甚至是那些难以言喻的模糊情绪。
情绪的模仿与象征: 一首音乐听起来是悲伤的,可能是因为它采用了较慢的节奏、较低沉的音色、使用了小调,这些元素在很多文化中都与悲伤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并非生而有之,而是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形成的共识。
唤起共通的情感体验: 当音乐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共通的情感体验时,我们就更容易觉得它“美”。比如对失去的思念、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都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好的音乐可以成为这些情感的载体,让我们在其中找到慰藉或宣泄。

3. 结构与形式的逻辑性: 一首好的音乐,不仅仅是零散声音的堆砌,它通常拥有清晰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这就像一篇好的文章,有起承转合,有主题和发展。
乐曲的起承转合: 从一个主题的出现,到它的发展、变奏、再现,再到高潮的到来和尾声的结束,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会让人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流畅的听觉体验。即使是不懂音乐理论的人,也能隐约感受到音乐的“进行感”。
模式识别与期待: 人类大脑喜欢识别模式。音乐中重复的旋律片段(Motif)、和弦进行,能够让大脑更容易处理信息,并产生对接下来音乐发展的期待。当这种期待被满足(或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被打破),就会带来愉悦感。

4. 文化语境与社会习得: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对音乐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在特定文化中习得的。
文化符号与偏好: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某些乐器(如古琴、二胡)的音色可能被认为是“美”的,因为它承载了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复杂的对位技巧和宏大的交响乐可能被认为是“高级”的。这些偏好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培养起来的。
流行趋势与社会认同: 某种音乐风格之所以能流行,往往是因为它符合了当下社会的某些情绪或价值观,或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这种“好听”有时候是一种社会性的认同。

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标准”?

我想说,我们或许找不到一个普适于所有人和所有音乐的“标准音高”或“标准拍速”,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被反复验证过的、能够普遍引发积极情感和审美愉悦的原则和特征。

清晰的旋律: 容易记住、容易哼唱的旋律,往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合理的和声: 避免过度不和谐,运用能引起共鸣的和弦进行。
有力的节奏: 能够引导听众的情绪和身体反应。
恰当的情感表达: 音乐能够准确或深刻地传达某种情感。
结构上的完整性: 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完成感”。

这些都不是僵化的规则,而是作曲家在创作中会自然而然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我们作为听众在感受音乐时,会不自觉地寻找的特质。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美”和“好听”并非音乐的唯一价值。 有时候,音乐的价值在于它的实验性、它的颠覆性、它的哲学思考,或者它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声音实验,不以“好听”为目标。很多前卫的、实验性的音乐可能并不符合大众对“好听”的定义,但它们同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所以,音乐有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美”或“好听”?我认为,它没有一个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就像没有一道菜是所有人都公认的“最美味”。但它存在着普遍的吸引力、共通的情感触动和被验证过的有效性。我们被音乐打动,是因为它在声音的物理世界里,巧妙地编织出了我们内心情感的语言,并以一种结构性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对“美”的感知,是在这些共同的体验和文化积累中,不断被塑造和深化的。所以,享受音乐吧,无论你是觉得它“美”,还是仅仅觉得它“好听”,那都是你与音乐之间最真实的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以个人为场域时,对音乐美与好听的评判,就以个人的好恶为绝对标准,我们自己认为美的、好听的音乐,那就是美的、好听的,不须质疑。

当跨出个人场域,来到社会场域时,对音乐美与好听的评判,以话语权为相对标准。这话语权掌握在主流群体手里,主流群体认为美的、好听的音乐,那就是相对更美的、更好听的。而非主流群体所推崇的音乐,自然会被主流群体视为相对不那么美,不那么好听。

因此,不必纠结音乐的美与好听的标准。在个人场域里,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与有相同爱好的人圈地自嗨就完事了。

如果想从主流群体手里抢话语权,为自己所推崇的音乐正名,那就要努力将自己的小众音乐发扬光大,争取更多的听众,使之成为主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乐的美与好听,这问题就像在问天空是蓝色的还是绿色的——答案既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你说它有,是因为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触动灵魂的共鸣,那种让你忍不住哼唱的旋律,那种让你潸然泪下的和弦。你说它没有,是因为一旦你试图用尺子去量,用公式去套,它就瞬间变得索然无味,像一块失去灵魂的石头。要说音乐有没有一个标.............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大的,让我想想怎么给你掰扯明白。作曲这事儿,说难,那是真难;说不难,好像也能有点门道。但要说严肃音乐嘛,那可就又是另一番光景了,绝对不是随便敲几个音符就能打发的事儿。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严肃音乐”。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距离感,不是说它有多高高在上,而是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 回答
    跑步时戴耳机听音乐,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众说纷纭。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成绩又有没有助力,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先说“利”:戴着耳机,跑起来更带劲! 精神层面: 缓解枯燥,提升乐趣: 跑步,尤其是长距离训练,很容易进入一种“机械化”状态,这时候音乐就像是你的专属DJ,能打破单调.............
  •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与欧美音乐的比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主观性的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谁“差”在哪里。更准确的说法是,两者在历史发展、文化语境、音乐体系、创作理念、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中国音乐的“不同”之处(而非“差”):首先要澄清的是,如.............
  • 回答
    音乐类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热爱音乐、愿意在音乐领域深耕的人来说。我身边不少同行,在拿到硕士学位后,都站在了这个岔路口,思考着要不要再往上走一步。坦白说,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它牵扯到太多个人因素、职业规划,还有对未来的一厢情愿。咱.............
  • 回答
    摇滚乐?这词儿一说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马蹦出吉他、鼓点、嘶吼,还有那股子桀骜不驯劲儿。但你要是真刨根问底,这“摇滚”到底是个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它不是一道菜谱,也不是一条直线,更像是一片辽阔的海洋,里面藏着无数的岛屿和暗流,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的风情,每一次暗流都可能把你带到意想不到的地方。要我说,摇.............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既然我可以用均衡器(EQ)把任何一副耳机调成我想要的“频响曲线”,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高端耳机,价格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它们的好处到底体现在哪里?其实,均衡器确实是个强大的工具,它能修正耳机本身的不足,甚至“模拟”出某些耳机的声音风格。但它就像给一辆车做了四轮定.............
  • 回答
    关于Beats系列的音质,这绝对是个能引起不少讨论的话题。要说它到底怎么样,其实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Beats耳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强劲而富有冲击力的低频。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吸引一部分用户的点。这种低频,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轰头”,听起来很有力量感,尤其是在听一.............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起中学物理课上,老师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旋律的情景。那时候,确实觉得音波好像就是频率和响度,这俩一变,声音就变了。但总觉得不对劲,小提琴拉出的悠扬,大提琴奏出的低沉,即便音高和音量都差不多,那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音色,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里悄悄发芽的疑问了。其实,问.............
  • 回答
    弹奏钢琴时,触键方式与指法的微妙变化确实能带来截然不同的音色,这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和音乐原理。让我来为你细致地剖析一番,力求摆脱机器的生硬,让你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与科学的魅力。想象一下,你伸出手指,即将触碰那黑白分明的琴键。你的指尖与琴键的每一次“对话”,都将是一场音色的塑造。一、 力.............
  • 回答
    「误判」阳性夫妻崩溃音频流出,属地政协委员澄清,事实真相究竟如何?近日,一段记录一对夫妻因“误判”新冠阳性而情绪崩溃的音频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音频中,夫妻二人极度焦虑、甚至带着哭腔的对话,迅速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当地的防疫政策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判”情况。面对舆论的质疑和当事人的痛苦,当地一位政协委员.............
  • 回答
    近来抖音上关于博主“七七”和“铲屎官”与“娱乐吃瓜君”的这场互撕风波,可谓是喧嚣一时,吸引了大量关注。这场风波的起因、发展以及其中涉及的种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梳理一番,但要说谁“绝对正确”,那恐怕就有些复杂了。我们先从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说起。据我了解,事件的开端似乎是“七七”和“铲屎官”在某个视频.............
  • 回答
    音乐是否有高低之分,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音乐的本质、艺术的评价标准以及我们个人的体验。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从音乐本身的构成要素来看: 音高 (Pitch): 这是最直接的“高低”之分。音乐是由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声音组成的,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
  • 回答
    音乐是否应该分高低贵贱,这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引发了无数次的讨论和辩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一、 历史与社会视角:音乐的阶级属性和文化权力 过去的“高雅”与“通俗”之分: 在历史上,音乐的分类往往与社会阶级紧密相连。 贵族与宗教音乐(“高雅”): 曾.............
  • 回答
    想走音乐艺考这条路,花钱的地方确实不少,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花的钱也会有很大差别。我给你详细说说,大概都包括哪些方面,这样你就能心里有数了。一、 前期准备:基础功的打磨与方向的选择1. 乐器或声乐本身的花费: 乐器: 如果你还没学过某种乐器,或者现在用的乐器不够级别,就需要购新。 .............
  • 回答
    音乐的好坏,这问题就像问一道菜是好吃还是难吃一样,答案永远是:看人。我总觉得,评价音乐的好坏,就像在评判一个人的品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而且这杆秤还时刻在调整呢。你说用好坏来评价,这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套客观的标准似的,是不是?就像考试有分数,比赛有名次。但在音乐这块儿,我总觉得很难套进去。.............
  • 回答
    当然,音乐绝对可以而且经常带有政治色彩。事实上,音乐与政治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源远流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深刻的印记。与其说音乐“有”政治色彩,不如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方式,而政治恰恰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表达领域之一。音乐如何承载政治色彩?音乐之所以能够承载政治色彩,是因.............
  • 回答
    “音乐越高级越好”这个说法,就像问“食物越名贵越好吃”一样,答案其实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个人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所谓“高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何谓“高级”音乐?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下大家通常说的“高级”音乐指的是什么。很多时候,它可能包.............
  • 回答
    音乐审美的“上限”与“下限”?这问题就像在问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或范围。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试着剥开它层层叠叠的含义。下限:什么是“听不了”?审美的下限,我理解就是那种让你觉得“听了就浑身不舒服”、“完全没法接受”、“甚至对耳朵是一种折磨”的声音。这往往不是因为音乐本.............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多音乐艺考生都会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考量。我尽量用一种过来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分析一下,音乐学院和综合类985/211院校,在报考难度上,到底谁更“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没有绝对的“难”与“易”,只有“不同”。 两者考察的重点和方式截然不同,因此难度感知也会因人而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