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审美的「上限」与「下限」在哪?

回答
音乐审美的“上限”与“下限”?这问题就像在问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或范围。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试着剥开它层层叠叠的含义。

下限:什么是“听不了”?

审美的下限,我理解就是那种让你觉得“听了就浑身不舒服”、“完全没法接受”、“甚至对耳朵是一种折磨”的声音。这往往不是因为音乐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它触碰了我们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防线。

噪音污染的极致: 想象一下那种尖锐刺耳、毫无规律的金属摩擦声,或者工业生产线上永无休止的轰鸣。它们缺乏旋律、节奏甚至基本的声学逻辑,纯粹是干扰和破坏性的声响。这种声音,即便在艺术化的处理下,也极难被视为音乐,因为它剥夺了音乐最基本的愉悦性。
不适的音高与节奏: 某些非常规的音程组合,比如极度不协和的半音阶堆叠,或者毫无逻辑、混乱不堪的鼓点,可能会让我们的听觉系统感到混乱和不适。我们的耳朵习惯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与规律,当这些被完全打破,并且没有合理的理由(比如情绪表达的需要),就很容易退化成纯粹的噪音。
生理的排斥: 有些人可能对特定频率的声音特别敏感,比如高频的啸叫,这可能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比如头痛或眩晕。这时候,音乐的“下限”就非常个体化了。
缺乏基本的组织性: 即使是实验性的音乐,也需要某种程度的组织和意图。如果一首曲子听起来像是随机按键或者随意丢弃的录音片段,没有任何结构,没有叙事,没有情感的递进,那它很难被纳入审美的范畴,更像是“无声胜有声”的反面——“有声却无意义”。

简单来说,音乐审美的下限,就是那些最基本地违背了人类听觉生理的和谐性、规律性,以及缺乏基本的艺术组织意图的声音。它不是让你觉得“不喜欢”,而是让你觉得“无法忍受”,甚至是一种生理上的“拒绝”。

上限:无限的可能性与挑战

审美的上限,则是一个更广阔、更令人着迷的领域。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不断被拓展、被挑战、被重塑的边界。它关乎音乐所能达到的深度、广度以及它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极限。

极致的复杂与精妙: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巴赫赋格曲那种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精妙的对位技法,或者当代一些前卫作曲家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创作出的音乐。这种“上限”在于音乐内部的结构性完美,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和对音乐语言的极致运用。它可能需要听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智力去理解和欣赏,但一旦领会,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是难以言表的。
深邃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上限,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最复杂、最细腻的情感。那可能是马勒交响乐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是肖邦夜曲中那种极致的忧伤与温柔,是电影配乐中精准捕捉并放大人物内心世界的某个瞬间。这种“上限”在于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和普适性。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共鸣,甚至改变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突破性的创新与探索: 音乐的上限也体现在那些敢于打破陈规、探索未知音乐领域的艺术家身上。无论是早期爵士乐的自由即兴,还是电子音乐的合成器实验,亦或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解构,这些都是在不断拓展音乐的边界。这种“上限”在于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艺术边界的挑战。它可能在当下并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它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跨越文化的理解与连接: 音乐的上限也可以体现在它跨越文化、语言和时代,依然能被不同背景的人所理解和喜爱。比如一些古老的民歌,或者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旋律,它们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连接和共通性。
难以言喻的精神体验: 有时候,音乐的上限可能是一种超越语言和理性的体验。就像某些宗教音乐、冥想音乐,或者纯粹的氛围音乐,它们的目的不是叙事或炫技,而是创造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一种宁静、空灵或者神圣的感受。这种“上限”在于音乐所能达到的精神维度和对个体意识的影响。

所以,音乐审美的“上限”是开放性的,它是指音乐所能触及的最深沉、最广阔、最复杂、最创新、最深刻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它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感受,去挑战我们已有的认知和审美习惯。

上下限之间的广阔地带

大多数我们听到的音乐,都游走在这“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广阔地带。在这里,有我们喜爱的流行歌曲,有能让我们放松的背景音乐,有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摇滚乐,有让我们沉思的古典乐。这个区域是音乐的主战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部分。

审美的“上下限”不是死的界限,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我们对“下限”的认知会随着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接触而拓宽,我们对“上限”的追求也会不断推高。而正是这种对“上限”的不断探索,才让音乐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用更个人的角度来说,你的“上限”和“下限”可能和我的不一样。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声音的世界。所以,与其去定义一个绝对的上下限,不如去享受在这个广阔空间里,每一次的聆听,每一次的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题主的问题,我觉得如果用“上限”和“下限”可能不是特别合适,我更认为题主想讨论的应该是音乐审美的“边界问题”。

1.音乐审美是如何形成的。

我认为,音乐审美的形成在于“熟悉”。举一个例子。

昆曲是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品种之一,其题材大多使用文学经典,在音乐上也有其独特的风格,人们普遍认为昆曲是特别的“雅”的艺术,而在当昆曲流行的历史时期,“雅”就是当时音乐的主流审美标准。在昆曲之后,京剧将其颠覆了,京剧题材内容比昆曲更加丰富,而且在音乐上的变化也更加多样,音乐不在只限于“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风格,这就使得京剧相比于昆曲,欣赏起来更加通俗,京剧成为明清时期更具代表性的戏曲品种。而在京剧流行了之后,京剧艺术的审美标准便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标准,昆曲成为了“过去式”。

那我们可以来思考一个问题,历史中如果有两个小孩,第一个小孩出生成长在昆曲流行的时期,第二个小孩出生成长在京剧流行的时期,那他们的音乐审美会有差别吗?我相信,这两个小孩的审美标准会有不同。

我们回到当代,还是说说京剧。京剧在当代的发展情况,一定是没有清代发展的好了,但还是有一些票友十分喜欢去听京剧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身边大多是什么样的人喜欢去听京剧?其他人不知道,至少我能接触到的,更喜欢听京剧的是一些有岁月积累的人。相对于京剧,我理解的当代主流音乐是流行音乐,我们同样可以思考一下,更爱听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是哪些人?我觉得应该是以年轻人为主。我们对照后可以发现,这些爱听京剧的人,就是第一个“小孩”,而年轻这一代人,就是第二个“小孩”。

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刻意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和训练,那他的音乐审美标准一定会受到他最“熟悉“的社会主流音乐审美的而影响,从结合其个人对不同音乐的了解,最终形成其自己的音乐审美标准。

2.音乐审美的差异问题。

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审美标准,会影响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方向,但从其内部来讲,是一定存在差异的。我觉得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每个人的所在地区、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等方面。就以我音乐学院上下界的这些同学们为例,我们这一批人大多从小学习乐器,听着周杰伦、王力宏、S.H.E.的磁带长大,在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了中外音乐理论,观看过大大小小的音乐会和演出,在这样的教育与训练下,我们形成了相对“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相比于我们这一代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我们更了解不同种类音乐的“合理性”,也更加“熟悉”不同的音乐风格,所以即便是听到有一些不是特别了解的音乐,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音乐“不好听”,但不会觉得它“一文不值”。如果再进一步,我们结合到不同专业来讲,一定是钢琴系的同学更爱听钢琴作品,管弦系的同学更爱听管弦乐,声歌系的同学更爱听艺术歌曲,等等。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流行音乐圈,很少有我们音乐学院出来的学生特别厉害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我觉得这和音乐审美标准是有关系的,概括起来说的话,就是学院派的音乐审美限制了我们去参与流行音乐。我们再反过来想,如果我们这些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没有经过这么多年的音乐教育,很大的可能是,我们与其他人在音乐审美上也没什么区别。

我们结合日常生活来看,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是每一个人都爱听周杰伦,都喜欢流行音乐,这是一个事实。但在此基础上,有些可能人会更喜欢爵士、有些人可能更喜欢摇滚、有些人可能更喜欢说唱,等等。这些不同的审美倾向一定是受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是很多元的。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有趣的设想:还是有一个小孩,从小学习二胡、爸爸是一名MC喊麦主播、妈妈是一名歌剧演员。小孩中学开始去美国读书,寄宿在爱听音乐剧的小姨家,大学通过努力进入到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爵士作曲。我们可以去猜测一下,这个小孩的音乐审美是倾向于哪种音乐?我觉得,不管是哪种,一定是在他成长过程中接触过的,他才能去喜欢。结合这个小孩的经历来讲,他绝对不可能喜欢上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因为他都不知道,这是个啥。

综上所述,同时结合题主的问题来说,音乐的审美可能无法用特别准确的“界限”去划分它,可能也很难去弄清楚到底一个人到底为什么喜欢一种音乐。这种审美问题不限于音乐,同样出现于对衣服的审美、对长相的审美等等,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人音乐审美一定是受到了所处时代、环境、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由此,题主问,在理论上世上是否可能存在“全能欣赏者”。我认为,从理论上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历史中和当代的一切音乐,并且对未来的音乐有一定期待,在此基础上还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这些音乐,那他是可以成为一个“全能欣赏者”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乐审美的“上限”与“下限”?这问题就像在问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或范围。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试着剥开它层层叠叠的含义。下限:什么是“听不了”?审美的下限,我理解就是那种让你觉得“听了就浑身不舒服”、“完全没法接受”、“甚至对耳朵是一种折磨”的声音。这往往不是因为音乐本.............
  • 回答
    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音乐审美现象。你建立起来的音乐品味就像一栋为你量身打造的房子,你非常熟悉每一个房间的布局,每一件家具的摆放,甚至每一扇窗户透进来的光线。当有人拿出另一套房子给你,即使它同样精美,但格局、风格、甚至空气中的味道都和你习惯的完全不同,你可能会觉得陌生,甚至难以欣赏。.............
  • 回答
    拨动心弦:如何在中国听众中唤醒对音乐更深沉的审美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音乐如同空气般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它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承载着情感,也塑造着我们的品味。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广阔的中国听众群体中,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许多人沉浸在算法推荐的“舒适圈”里,对音乐的探索似乎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上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似乎没有出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审美这玩意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开窍”。这就像吃饭,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追求色香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语言标准化和政府干预的程度。简单来说,在国际上,很少有国家拥有与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和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虽然现在主要职能已并入国家语委)完全相同的机构,尤其是在“相当强制力”这一点上。 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国家层面有明确的立法.............
  • 回答
    音乐审美,这玩意儿,说起来玄乎,但说到底,就是你听歌能听出点门道,能品出点味道来。不是说非得懂乐理、会乐器,而是你能从一堆声音里分辨出好坏、找到共鸣,甚至能理解创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和故事。这玩意儿,跟吃饭一样,从小吃白米饭,味同嚼蜡,吃多了红烧肉,就觉得啥都香。审美这东西,也是需要喂养的。那怎么喂养呢.............
  • 回答
    文化和旅游部(简称“文旅部”)近期释放出的信号,表示将重点加强包括脱口秀、相声在内的语言类节目,以及电音、说唱等音乐类节目的内容审核与把关,这无疑在当下文化娱乐领域激起了一层涟漪。对于这一举措,我的看法是,它既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潜在的挑战和考量。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加强内容审核是.............
  • 回答
    音乐是否有高低之分,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音乐的本质、艺术的评价标准以及我们个人的体验。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从音乐本身的构成要素来看: 音高 (Pitch): 这是最直接的“高低”之分。音乐是由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声音组成的,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
  • 回答
    音乐是否应该分高低贵贱,这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引发了无数次的讨论和辩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一、 历史与社会视角:音乐的阶级属性和文化权力 过去的“高雅”与“通俗”之分: 在历史上,音乐的分类往往与社会阶级紧密相连。 贵族与宗教音乐(“高雅”): 曾.............
  • 回答
    想走音乐艺考这条路,花钱的地方确实不少,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花的钱也会有很大差别。我给你详细说说,大概都包括哪些方面,这样你就能心里有数了。一、 前期准备:基础功的打磨与方向的选择1. 乐器或声乐本身的花费: 乐器: 如果你还没学过某种乐器,或者现在用的乐器不够级别,就需要购新。 .............
  • 回答
    音乐的好坏,这问题就像问一道菜是好吃还是难吃一样,答案永远是:看人。我总觉得,评价音乐的好坏,就像在评判一个人的品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而且这杆秤还时刻在调整呢。你说用好坏来评价,这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套客观的标准似的,是不是?就像考试有分数,比赛有名次。但在音乐这块儿,我总觉得很难套进去。.............
  • 回答
    当然,音乐绝对可以而且经常带有政治色彩。事实上,音乐与政治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源远流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深刻的印记。与其说音乐“有”政治色彩,不如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方式,而政治恰恰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表达领域之一。音乐如何承载政治色彩?音乐之所以能够承载政治色彩,是因.............
  • 回答
    “音乐越高级越好”这个说法,就像问“食物越名贵越好吃”一样,答案其实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个人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所谓“高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何谓“高级”音乐?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下大家通常说的“高级”音乐指的是什么。很多时候,它可能包.............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多音乐艺考生都会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考量。我尽量用一种过来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分析一下,音乐学院和综合类985/211院校,在报考难度上,到底谁更“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没有绝对的“难”与“易”,只有“不同”。 两者考察的重点和方式截然不同,因此难度感知也会因人而异。.............
  • 回答
    音乐类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热爱音乐、愿意在音乐领域深耕的人来说。我身边不少同行,在拿到硕士学位后,都站在了这个岔路口,思考着要不要再往上走一步。坦白说,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它牵扯到太多个人因素、职业规划,还有对未来的一厢情愿。咱.............
  • 回答
    音乐制作专业,这个听起来就充满艺术与技术结合魅力的领域,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瞩目。不少家长和学生在规划未来时,都会好奇:“学音乐制作,将来能靠它吃饭吗?就业前景到底怎么样?”说实话,音乐制作这个行当,绝不是那种“毕业包分配”的铁饭碗,它更像是一条需要你不断打磨技艺、拓展人脉、并且足够热爱才能走得长远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音乐制作专业毕业后,能往哪些方向发展。这可是个挺宽泛的领域,很多事情可以做,关键看你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愿意花多少精力去打磨和深耕。首先,得明确一点,音乐制作可不仅仅是坐在电脑前按几个键这么简单。它是一门融合了技术、艺术、创意和商业的综合性学科。所以,择业方向也同样是多维度的。一、 .............
  • 回答
    在音乐和整个艺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现象,用科学界“民科”这个词来类比,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不过,要准确地理解并描述这种存在,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民科”的定义,使其更符合艺术领域的语境。在科学界,“民科”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受过正规科学训练,但凭借个人兴趣和钻研,提出了某些观点或理论,有时甚至与主流.............
  • 回答
    音乐专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老师”,好像除了教书育人,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但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音乐的力量,远远不止于课堂,它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毕业生们打开了无数扇可能性的大门。一、 舞台上的璀璨:表演与创作这是最直观的出路,也是许多音乐学子最初的梦想。 演奏家/歌唱家: 无论是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