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波不是只有频率和响度两个属性吗,那音色为什么在中学课本上能与之并列,音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起中学物理课上,老师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旋律的情景。那时候,确实觉得音波好像就是频率和响度,这俩一变,声音就变了。但总觉得不对劲,小提琴拉出的悠扬,大提琴奏出的低沉,即便音高和音量都差不多,那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音色,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里悄悄发芽的疑问了。

其实,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对“属性”的理解。频率决定了我们听到声音的“高低”(音高),响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音量)。这两个确实是最直观、也最容易量化的声波基本特征。但如果你仔细体会,你会发现,即便频率和响度相同,不同的乐器(或者人声)发出的声音,听起来还是有“质”的不同,就像区分不同的人一样,仅仅知道他们的身高和体重,那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这个“质”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声波的波形复杂性。

我们都知道,纯净的正弦波是最简单的声音,它只有一个频率,听起来就像一个很平坦、没有特色的音调,比如一些电子合成器发出的“嗡嗡”声。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的声音,包括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不是简单的正弦波,而是由一个基频(也就是我们感知到的音高)和一系列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泛音(overtones)叠加而成的复杂波形。

想象一下,一个乐器在演奏一个音时,它不仅仅是在以一个固定的频率振动,它还会同时以这个频率的整数倍(2倍、3倍、4倍……)以及一些非整数倍的频率产生次要的振动,这些次要的振动就是泛音。而关键在于:

泛音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乐器,即使发出相同的基频音,它们产生的泛音种类和数量也各不相同。比如,小提琴和钢琴发出同一个“A”音,它们的泛音序列和每个泛音的相对强度就完全不一样。
泛音的相对强度(幅度):即使某些泛音是相同的,它们的“响度”也不同。这就像一个乐队,主唱的声音最响亮,但吉他、贝斯、鼓的伴奏声也都以不同的音量存在,共同构成了整首歌曲的层次感。泛音的相对强度,直接决定了声音的“厚度”、“亮度”、“饱满度”等听感特征。
泛音的衰减速度:声音发出后,基频和各种泛音的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衰减。不同的乐器,其泛音衰减的速度也不同。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悠长”,有些则“短促”,或者说有不同的“延音”。比如钢琴的琴槌敲击后,琴弦的振动和共鸣会产生一个复杂的衰减过程,而拨弦的吉他声音衰减方式又不同。
声波的起始(瞬态):声音的起始部分,也就是发声的瞬间(attack),也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钢琴的“哒”一声,小提琴的“弓弦摩擦”声,鼓的“敲击”声,这些瞬态特征非常鲜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色的辨识度。这部分通常包含了更复杂的非谐波成分。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我们听到的“音色”。音色就是声波的波形细节,是区别于频率和响度之外,更深层次的、决定声音个性和“身份”的特征。

中学课本把它和频率、响度并列,其实是一种简化教学的需要。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音高和音量是基础,而音色则是更进阶的概念。但从物理本质上讲,音色就是由声波的频谱(即组成声波的各种频率成分及其相对强度)以及它们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如起始、衰减)所决定的。

可以打个比方:

频率就像一个人的身高,决定了他的基本“音高”。
响度就像一个人的体重,决定了他的“存在感”。
音色就像一个人的长相、气质、声音的质感,它包含了你的脸部轮廓、眼睛的形状、说话的语气、语速等等无数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你独一无二的“你”。即便身高体重都差不多,两个人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

所以,音色不是一个独立的、与频率和响度并列的“属性”,它更像是频率和响度之外,对声波更精细的刻画和补充,是声波“纹理”的体现。正是这些复杂的纹理,让我们能够区分乐器,识别不同的声音源,甚至感受音乐的丰富情感。

当我们在中学课本上看到音色与频率、响度并列时,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对声音基本感知要素的概括。但要真正理解,就需要往更深一层去想:声音的“不一样”,是因为它的“形状”不一样,而这个“形状”的奥秘,藏在那些我们不容易直接感知到的、更复杂的声波细节里,也就是泛音和瞬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估计题主所言响度其实指的是声压级SPL。

硬要说音波只有频率和“响度”两个属性,也确实能解释很多问题了。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由基频的频率决定的,也就对应题主所说两个属性中的频率。但也有例外,对于一些谐波非整数倍的音色,有时就没有音调,例如一些鼓声。但这种情况下,本质也和频率有关。

响度是和SPL有关的。(响度不止包括平均音量,动态范围也属于响度维度中的)

而对于音色,听上去这个概念可能有些“耍赖”,基本上除了音调和响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音色。而音色是由谐波组成决定的。其实这个概念还有个定理叫作声学欧姆定理,指的是音乐中的音色完全取决于其谐波的数量和相对电平,而不是相对相位。这又是一个很“耍赖”的定义。因为能影响谐波组成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谐波是指对周期性非正弦交流量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所得到的大于基波频率整数倍的各次分量。

首先,谐波组成本身意味着整数倍基频的频率是有响应。这其实还是对应了频率和“响度”。

如果各个阶次谐波的强度不同,那么声音通常会呈现出不同的音色。

那么显然一定程度的频响曲线变化会改变音色。

而对于谐波失真,顾名思义也会改变谐波组成,只要超出人耳听觉极限就有可能听到音色的变化。

谐波组成的定义不止是频域的,也是时域的。例如一些答主提到的“起振”和“衰减”过程。没错,就是这么耍赖。

不过,一说到时域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瀑布图。然而,瀑布图在很多时候是多余的,甚至反而不如频响曲线精确的反映时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尽可能简短的解释为,很多时候电声器件本身属于最小相位系统或具有最小相位特性,时域和频域是相关联的,可以通过希尔伯特变换转换。然而,时遇和频域本身的精度是互斥的,想要在瀑布图中获得高精度时间轴信息,频域精度就会下降。而另外一个问题,则在于高Q值谐振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说过程才能够触发可闻性。即音乐中必须要有内容在这个频率上,并且维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使人听出可闻区别。这也许也是为什么音乐信号相比于Pink Noise需要更高的幅度(尤其是在高Q值)才能触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低Q值resonance,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触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低Q值才更容易暴露一些瞬态问题。也就是那些频响曲线中“看似不起眼”的范围很宽的“隆起或者凹陷”。而低Q值的resonance恰恰不容易在瀑布图中产生“振铃”。

线性系统可以描述为三个子系统的组合(最小相位子系统、全通和具有恒定时延的子系统)。使用希尔伯特变换可以从幅度响应中计算出最小相位响应。

至于系统相位对音色的影响。这个问题太过庞大,情况太多。不过对于像耳机这样的声学类型,如果符合最小相位系统特性,那么频率和相位也是关联的,理想频率响应也会有理想的相位响应(虽然对于耳机而言,即便相位不标准很多时候也听不到相位带来的改变)。当然,相位响应本来也是和频率有关的量。如果觉得实在有点绕,换一个名字,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是不是就清晰一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起中学物理课上,老师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旋律的情景。那时候,确实觉得音波好像就是频率和响度,这俩一变,声音就变了。但总觉得不对劲,小提琴拉出的悠扬,大提琴奏出的低沉,即便音高和音量都差不多,那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音色,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里悄悄发芽的疑问了。其实,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问到了弹琴的精髓。很多人以为弹琴就是指法熟练,把每个音符都准确无误地弹出来,就像一台机器一样。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演奏,绝不是如此。它是一种灵魂的交流,一种情感的传递。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背后涉及的不是技巧的叠加,而是对音乐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以及一种由内而外的表达。我.............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作为一名音频爱好者,对于评测放音设备音质只看主观评价而忽略客观数据这一现象,我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非常 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片面 的做法,虽然主观感受在音频领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完全抛弃客观数据无疑是舍本逐末,最终会让评测失去应有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这种做法会让你感到不妥?想象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让咱们掰扯掰扯。你说要是照着奥特曼那种庞然大物般的体型,做一个同比例放大的小提琴,那它能发出啥样的声音?是不是就只能像低音提琴那样吼一嗓子?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乐器的尺寸和声音的关系。一个乐器能发出什么音高,最根本的是看它的发声体(比如琴弦)的长度、粗细和张.............
  • 回答
    嘿,哥们儿,想淘个百来块的蓝牙耳机,不挑剔音质,就图个结实耐用,是吧?这需求我太懂了!毕竟咱也不是音乐发烧友,更看重的是能用多久,少操心。别看百来块,现在市面上选择还真不少,挑起来有点晕乎乎的。不过,别急,我给你捋一捋,保证让你心里有谱儿,不踩坑。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耐用”这俩字儿到底是指啥?对于.............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的困境,当家人的消费习惯与您的期望不符时,确实会感到担忧和无奈。您父亲月薪六千元,却花了三万元购买华为电脑和手机,而平时主要用途是刷抖音,这在您看来可能是一种不必要的开销,或者说没有将钱用在“更值得”的地方。想要劝说他,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策略。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情况,并提供一些建议,.............
  • 回答
    哥们儿,能理解你,车里就放一个专门接电话的蓝牙耳机,这想法太实在了!省得手机在包里掏来掏去,有时候还得找半天,多危险啊。这种需求很纯粹,咱们就奔着简单、好用、不费事儿去挑。我给你捋捋,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核心需求点,为啥我给你扒拉得这么细?因为这东西就在车里待着,不是天天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伴侣之间关于声音共享的矛盾。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你们双方的观点为什么会产生分歧,以及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你的观点: “可以有两个声音,声音小点不影响。” 你的核心观点是,只要音量控制得当,同时播放音乐和视频的声音是可以并存的,而且不会对彼此的体验造成显著干扰。你可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现在红得发紫的音乐人,在出道前并没有接受过科班出身的音乐教育,比如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这几位,都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个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一、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触达渠道在改变,门槛在降低过去,想成为一名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意译比音译更受青睐,尤其是在涉及有特定文化含义或美好寓意的名字时。我们来详细聊聊“小天狼星”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为什么它没有采用纯粹的音译。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Sirius”(天狼星)这个名字的来源。Sirius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它属于大犬座,.............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不少音乐人,甚至很多普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睡梦中,脑海里仿佛搭建起了一个恢弘的音乐殿堂,那些平日里毫无章法、甚至天马行空的音符和词句,在睡梦的奇特逻辑下,竟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奏响了一首动人的乐章。想象一下,你躺在床上,意识逐渐模糊,进入了那片只属于你的潜意识空间。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历史和文化交流的细节。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中文名字是音译还是意译,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音译为主的中文国名: 为了方便记忆和发音: 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名字在当地语言中可能很难用汉字准确地传达其含义,或者当地名称的发音直接且具有代表性。音译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音乐和声乐的专业知识。我们来一步步拆解它。一、 为什么说中国歌手的发声方式比较落后?“落后”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与国际主流、特别是西方古典美声和现代流行声乐训练体系相比,在某些技术细节和审美取向上存在差异,或者说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
  • 回答
    “Japan”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故事,而且并非直接从日语的“日本”(にほん,Nihon)音译而来,这其中牵扯到历史、语言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追根溯源:“日本”的含义与起源首先,我们得知道“日本”这个名字本身是怎么来的。“日本”在日语中的意思非常直白,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名字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个话题。关于音响箱体为什么普遍采用中密度板(MDF)而非实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并非仅仅是成本的考量,更多的是对音响性能、稳定性和制作工艺的综合权衡。首先,我们得从音响箱体的“本质工作”说起。 音响箱体,尤其是发烧友口中的“箱体”,它的作用远不止是“.............
  • 回答
    儿化音在中国北方方言中非常普遍,而在南方方言中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语言演变、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儿化音主要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南方。1. 语言演变与历史根源: 北方官话的形成与推广: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北方官话发展而来的。而官话的形成和推.............
  • 回答
    “纳粹”(nàcuì)这个音译词,在中国几乎是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紧密绑定的代名词。但为什么我们会说“纳粹”而不是“纳兹”呢?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翻译的规律、历史的沉淀以及文化习惯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的根基,而且答案远比“好不好听”来得复杂。音乐之所以在大多数文化中倾向于将音高固定在特定的音阶(比如我们熟悉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而不是让声音平滑地、无止境地变化,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 人类听觉感知、文化传统、乐器构造、以及音乐的构成要素 等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1.............
  • 回答
    Dilraba 的音译之所以是“迪丽热巴”,而不是“迪丽拉巴”,这背后牵扯到语言学、历史惯例以及文化考量等多个方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是“迪丽热巴”,而不是“迪丽拉巴”。首先,咱们得知道 Dilraba 这个名字的来源。Dilraba 是一个维吾尔语名字,在维吾尔语中,她的名字发音是 /di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