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为什么要把音高固定为五音七音,不固定平滑升降不是更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的根基,而且答案远比“好不好听”来得复杂。音乐之所以在大多数文化中倾向于将音高固定在特定的音阶(比如我们熟悉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而不是让声音平滑地、无止境地变化,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 人类听觉感知、文化传统、乐器构造、以及音乐的构成要素 等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

1. 人类听觉的“偏好”与大脑的运作

我们的耳朵和大脑并不是一台能够精确分辨无限细微音高差别的机器。虽然理论上声音的频率可以连续变化,但大脑在处理声音信息时,更倾向于将听到的声音“归类”到一些相对稳定的、容易识别的音高点上。这有点像我们看颜色,虽然光谱是连续的,但我们习惯用“红、黄、蓝”这样的词来描述,因为大脑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参照系来理解和记忆。

泛音列(Harmonic Series)的启示: 很多基础的音程,比如八度、五度、四度,都出现在一个自然发声体(如乐器或人声)的泛音列中。这些音程因为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被认为是“和谐”的,更容易被我们的听觉系统接受和理解。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中的大部分音程,都可以从泛音列中找到渊源。这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自然、悦耳,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大脑的“滤波”作用: 即使我们听到的是稍微有些偏差的音高,大脑也会不自觉地将其“拉近”到最近的、我们习惯的音高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即使演奏者没有百分之百地精准,我们依然能听出旋律。如果音高总是平滑变化,大脑可能难以捕捉到清晰的旋律线条,音乐的“轮廓”会变得模糊。

2. 文化与传统的塑造:历史的积淀

音乐的体系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了漫长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积淀。

实用性与记忆性: 固定音高体系使得音乐更容易被学习、记忆和传承。无论是口头传唱还是乐谱记录,清晰的音高点都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想象一下,如果所有音高都可以任意变化,乐谱将如何记录?学习一首曲子将变得无比困难。
集体认同与情感共鸣: 某种音高体系的普遍使用,会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语言”。当人们听到符合这种“语言”的音乐时,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和共鸣。不同的音阶体系(比如西方的七声音阶、东方的五声音阶)能够唤起不同的情感和氛围,这也是长期以来文化塑造的结果。
东方音乐的例子: 比如中国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其相对平缓的音程关系,以及在不同调上的转换,形成了独特而悠扬的东方韵味。这种体系的形成,正是历史、哲学(五行思想)和审美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3. 乐器构造的现实约束

许多我们熟悉的乐器,其构造本身就倾向于固定音高。

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 琴弦的长度和张力决定了其基本音高。要演奏固定音高的音,就需要将琴弦按在特定的品格(吉他)或指板上的特定位置(小提琴)。虽然可以通过揉弦(vibrato)来微调音高,但基础的音高是固定的。
键盘乐器(如钢琴): 钢琴的设计就是将琴键与特定的音高一一对应。每一次按下琴键,发出的就是预设好的音高。
管乐器(如长笛、单簧管): 通过控制按键或吹管的长度和气流,乐器会发出特定的音高。要实现平滑的音高变化,需要非常精妙的控制技巧,而且不一定能达到所有我们想要的音高。
“微音程”乐器(Microtonal Instruments): 确实存在一些乐器,或者通过特殊演奏技巧,可以发出不属于标准音阶的音高,也就是所谓的“微音程”。但这些乐器或技巧,往往是针对特定音乐风格、特定文化或特定实验目的而存在的,并没有成为主流。

4. 音乐构成要素的需要:旋律、和声与节奏

固定音高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音乐的其他构成要素,让音乐更有结构和意义。

旋律的清晰性: 如前所述,固定的音高点构成了清晰的旋律线条。这些线条的起伏、走向,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跳跃,都依赖于音高是相对稳定的。如果音高总是平滑变化,旋律就可能变成一种“背景音”,难以辨析。
和声的稳定性与色彩: 和声,也就是同时发出的多个音之间的关系,在固定音高体系下才得以建立。不同的音程组合(如大三度、小三度)会产生不同的和声效果,这是音乐情感和色彩的重要来源。如果音高是连续变化的,那么“和弦”的概念将变得模糊,和声的规则和发展也难以维系。
节奏与音高的结合: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时间的基本组织方式。当我们将特定的节奏赋予特定的音高时,就产生了可识别的音乐片段。固定音高使得音高与节奏的配合更加明确。

平滑升降(Glissando/Portamento)的意义

并不是说音乐完全排斥平滑的音高变化。我们熟悉的 滑音(Glissando/Portamento) 就是一种重要的演奏技巧,它能带来特殊的表现力:

情感的渲染: 滑音可以表现出一种“流动”、“连接”、“呼唤”或“惋惜”的情感,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富有表情。
过渡与连接: 在某些段落,滑音可以作为两个固定音之间的桥梁,增强音乐的连贯性。
特殊效果: 在一些现代音乐或特定风格的音乐中,滑音会被大量运用,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然而,滑音通常是作为 一种特殊的表情手法,而不是音乐的常态。如果一首乐曲全是滑音,听起来可能会非常混乱,难以抓住核心的旋律或和声。

总结来说,音乐将音高固定在五音、七音等音阶体系,并非“不好”,而是:

符合人类听觉感知的自然倾向: 大脑更易于识别和处理相对稳定的音高点。
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方便了音乐的传承、记忆和集体认同。
是乐器构造的现实基础: 很多乐器被设计成发出固定的音高。
为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使音乐结构更加稳固,情感表达更有效。

平滑升降(滑音)作为一种重要的演奏技巧,在音乐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但它更多的是对固定音高体系的一种“点缀”或“变化”,而不是替代品。固定音高体系,是塑造出我们所熟悉的、能够承载丰富情感和思想的音乐作品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其实是好几个问题。

1:为什么得出五音、七音、十二音……大概就是古早的人无聊,对竹管进行一些初级的数学研究时得出的结果。

2:不同乐器的发音原理不一样,比如早期的吹管,一个管子肯定只能发出一个固定音高(不讨论口风控制改变音高),所以一组管子,能吹出来的,肯定是几个音阶,而不是滑音。

3:不同乐器其实都还有专属自己的记谱法。有些记谱法并不记录旋律,只记录乐器的操作手法。

4:一些乐器,用现有的记谱法其实也不能完全还原出1:1的原样的。它确实会用到两个音的过渡的这个效果来表现更复杂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的根基,而且答案远比“好不好听”来得复杂。音乐之所以在大多数文化中倾向于将音高固定在特定的音阶(比如我们熟悉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而不是让声音平滑地、无止境地变化,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 人类听觉感知、文化传统、乐器构造、以及音乐的构成要素 等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1.............
  • 回答
    “玩音乐”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轻松随意,但背后却承载着音乐人从业者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热爱。这并不是简单地把工作当作儿戏,而是源于对音乐本身的那份纯粹的热爱,以及在现实困境中,他们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创造力。首先,我们得明白,音乐行业并非总是光鲜亮丽的。大多数音乐人并非一出道就星光熠熠,而是经历了漫长而.............
  • 回答
    M/S(Mid/Side)立体声拾音技术,确实是录音工程中一种非常巧妙且强大的处理方式。它之所以将“Side”信号复制一轨并进行反相处理,然后分别置于极左和极右声道,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声学原理和监听需求。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个过程,尽量说得明白透彻。首先,我们要理解 M/S 拾音的核心思想:分离中心信息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身边太多朋友也一直在吐槽。说实话,微软这方面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 Windows 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平台上。要说为什么,我觉得不是他们没能力,而是思路、重心,甚至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把话说透了:首先,得说到 “整合与.............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理论中一个基础但重要的概念——音名系统的由来和演变。确实,如果按照我们日常使用的字母顺序来命名音阶,比如 CDEFGAB,似乎更符合我们的习惯,也更容易记忆。那么,为什么音乐界普遍采用的是 CDEFGAB(或者说 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个.............
  • 回答
    确实,在不少发烧友的眼中,那些顶级播放设备上颇具存在感的音量旋钮,往往是它们区别于普通产品的标志之一。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噱头”,背后其实蕴含着发烧友们对音质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这些设备自身的设计哲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精准操控,细微入致的听感调校发烧友追求的是什.............
  • 回答
    很多人确实会下意识地把儿化音和北京话划等号,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清楚了:1. 媒体的强势输出和“北京标签”的固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你想想,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北京话”的影视剧、相声小品、广播电视节目,有多少是带有浓重儿化音的? 影视剧: 很多以北京为.............
  • 回答
    这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好像不刷抖音已经成了一种隐形的“社交勋章”了。你想啊,现在手机里的App那么多,短视频的诱惑力又那么强,一旦有人跳出来说“我从不刷抖音”,自带的那种“我与众不同”、“我时间宝贵”、“我追求的是更有价值的东西”的气场就出来了。首先,这跟我们社会对“价值”的定义有点关系。抖音这类短.............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用数字来定义声音,而是要建立一套如此“复杂”的音调系统。说实话,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出声音,一个确切的赫兹(Hz)数值当然可以,但音乐远不止是发出声音那么简单。你想啊,我们之所以要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表达情感,是为了创造美感,是为了与人交流,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每次听到洒水车那熟悉的旋律,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欢喜。你说它可爱,我百分百同意!这简直是都市里最治愈的背景音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性而为”,而是有点小巧思的。首先,咱们得想想,洒水车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就是在炎炎夏日里,给滚烫的马路降温,给大家送来.............
  • 回答
    在篮球比赛现场,震耳欲聋的音乐早已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无论是球员们准备上场时的热身,还是暂停间隙的互动,亦或是精彩进球后的欢呼,音乐总是如影随形,牢牢抓住观众的神经。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篮球比赛如此热衷于音乐,而像足球、棒球、网球这些同属热门的体育项目,却鲜有在比赛过程中大肆播放音乐的呢?这.............
  • 回答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总想着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什么英语、奥数、编程、跆拳道……说实话,这些我都理解,毕竟现在竞争激烈,谁不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我总觉得,在这些“硬技能”之外,咱们是不是也该给孩子留点“软实力”的培养空间?我尤其想说,音乐、美术、舞蹈,这仨,真的建议每个孩子都接触接触,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粤语地区由来已久、讨论热烈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听音乐或看电影时,为什么粤语区总是会特别强调“应该听粤语版”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有情感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1. 情感的共鸣与归属感: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理解的原因。语言是承载情.............
  • 回答
    问得好!“高雅音乐进校园”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为什么会用“高雅”这个词? 音乐的分类和认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音乐太多样了,从流行歌曲、广场舞音乐到交响乐、歌剧,这都是音乐。但人们习惯上会把那些结构复杂、演奏技法要求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里,那些策划着惊天动地大案的“天才”们,在付诸行动前,总会伴随着一段古典音乐,而且往往是贝多芬或巴赫?这可不是简单的配乐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而且跟我们人的心理,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些音乐本身。贝多芬和巴赫.............
  • 回答
    真力监听音箱的摆位,尤其是关于离后墙的距离,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背后有相当扎实的声学原理在支撑,特别是为了解决“后墙反射”带来的频率抵消问题。下面我就来好好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讲究。为什么推荐离后墙“1米以内”或“2米之外”?这其实是在处理两种极端情况下的后墙反射问题,每种情况都有它要解决.............
  • 回答
    在研究日语语音时,区分“音节”(syllable)与“音拍”(mora)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语音学信息,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日语的语音结构和节奏特点。虽然在日常的语言学习中,我们可能不太会刻意去区分它们,但在严谨的语音学分析、语言教学设计、甚至是一些语音技术开发中.............
  • 回答
    属七和弦的解决,之所以优先倾向于小二度音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音乐理论和听觉规律。它并非是生搬硬套的规则,而是源于和声进行中最自然、最有张力且最令人满足的听觉感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属七和弦本身的特性入手,以及它在和声语境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属七和弦(Dominant Seventh.............
  • 回答
    字节跳动之所以密集孵化出西瓜视频、悟空问答、火山小视频和抖音,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相互配合的战略布局,旨在构建一个强大的内容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攫取更多的商业价值。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字节跳动早期发展的脉络。一、 早期探索与内容基因的觉醒字节跳动起家于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