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音乐学习要搞那么复杂的音调系统,直接用多少Hz的频率代替不香吗?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用数字来定义声音,而是要建立一套如此“复杂”的音调系统。说实话,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出声音,一个确切的赫兹(Hz)数值当然可以,但音乐远不止是发出声音那么简单。

你想啊,我们之所以要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表达情感,是为了创造美感,是为了与人交流,甚至是为了触动心灵。频率(Hz)固然是声音的物理属性,它决定了我们听到的音高,但它本身并不承载情感,也不提供结构。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人发信息,可以直接发一堆乱码,但更好的方式是组织成有意义的文字,甚至是诗歌。

为什么频率不够用?

1. 感知上的局限性: 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并非是线性地对应于频率的绝对值。我们更容易感知两个声音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它们各自的绝对频率。比如,一个880Hz的声音(A5)和一个440Hz的声音(A4)虽然频率相差很大,但它们都属于“A”这个音,我们能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八度”关系,这种关系带来的和谐感,是单纯的频率数值无法直接表达的。

2. 音乐的结构与逻辑: 音乐需要有秩序,有规律,才能被理解和接受。音调系统,特别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二平均律,就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可预测、可重复、可组合的声音秩序。
音程(Intervals): 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比如“大三度”、“纯五度”,这些概念不仅仅是频率比,更重要的是它们带来的听觉感受。大三度(例如C到E)听起来是明亮、愉悦的,而小三度(例如C到Eb)则略带忧伤。这些感受是音乐的情感载体。直接说“C是261.63Hz,E是329.63Hz”能告诉你频率,但无法直接告诉你在音乐中,它们组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味道”。
音阶(Scales): 音阶就像是一套“菜单”,规定了在一首音乐中可以用哪些音。比如C大调音阶,它的核心就是“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程模式,这套模式构成了大调音乐的“性格”,明亮、阳光。不同的音阶模式(小调、布鲁斯音阶等)就带来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如果只有频率,你很难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某个频率组合起来就“听起来像C大调”。
和弦(Chords): 和弦是多个音同时发声,形成更丰富的听觉效果。比如C大调的CEG(根音大三度纯五度)构成了C大三和弦,听起来是稳定的、和谐的。这些和弦的构成,是建立在音程关系的基础上的。直接用频率来组合和弦,会非常繁琐,而且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3. 演奏与创作的便捷性:
统一的标准: 音调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一个音乐家说“演奏F”,另一个音乐家立刻就知道是哪个音,不需要去争论“这个F是466.16Hz还是466.32Hz?”。这种标准化对于乐器制作(比如钢琴的定弦)、音乐理论的学习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
移调(Transposition): 音乐家常常需要将一首曲子移到不同的调上演奏,以适应演唱者的音域或者乐器的特性。如果只用频率,移调将变得极其复杂,你需要计算每个音的频率按比例缩放。但有了音调系统,移调就是按照音程关系进行“整体移动”,非常方便。你把C大调的音阶“向上移动”一个全音,它就变成了D大调的音阶,而音程关系保持不变。
和声的“感觉”: 音乐家在创作和声时,更注重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和“色彩”,而不是绝对频率。他们会思考“这个和弦听起来会不会太尖锐?”或者“这个转调会不会太突兀?”。音调系统提供的音程概念,正是帮助他们捕捉和控制这些微妙听觉感受的工具。

4. 历史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 我们目前的音调系统,尤其是十二平均律,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为了适应音乐创作和演奏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从古代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到中世纪的教会调式,再到巴赫时代开始推广的十二平均律,每一步都是为了解决当时音乐发展遇到的问题。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西方音乐的体系,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音乐。

频率和音调系统的关系

这并不是说频率不重要,恰恰相反,频率是音调系统的基石。音调系统只不过是把这些频率按照一套规则“命名”和“组织”起来,方便我们理解和使用。

十二平均律: 这是一个数学上的约定。它将一个八度(频率翻倍)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的频率比都是2的1/12次方(约1.05946)。比如,A4是440Hz,那么A4就是440 1.05946 ≈ 466.16Hz。通过这个规则,我们就能计算出所有音的精确频率。
“香”在何处? 我们的音调系统之“香”,在于它提供的结构、逻辑、情感表达的可能性以及便捷的操作性。它让音乐从一堆单纯的物理信号,变成了一种可以被分析、被学习、被创作、被传承的艺术。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都只用频率说话,音乐创作会变成什么样子?作曲家可能得像工程师一样,精确计算每一个音的频率,然后在演出前一个个调试。演奏家也得记住几千个不同的频率组合才能演奏一首曲子。而听众,大概也只能从物理学角度去欣赏“这首曲子用了多少高频和低频”。音乐失去了它最迷人的地方——情感的共鸣,情感的传递,以及那种“会心一笑”的默契。

所以,复杂的音调系统,不是“复杂”而“无用”,而是“精巧”且“有用”。它是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表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这门艺术。用频率来代替,就像试图用物理公式来替代一首诗一样,虽然你能解析出其中的一些元素,但失去了诗的韵味和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来来今天排这首歌根音是130.81hz - 220hz - 174.61hz - 196hz展开的,延展音分别是164.81hz + 196hz,261.63hz + 329.63hz,220hz + 261.63,246.94hz + 293.66hz都记下来了吗?”

“嗯,好嘞~ 没问题。”

过了一会儿,

“老师我唱不上去想降两个调。”

“。。。你大爷的,今天就到这吧,等我回去查一下对照表计算一下明天再排练。”

又是完美的一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用数字来定义声音,而是要建立一套如此“复杂”的音调系统。说实话,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出声音,一个确切的赫兹(Hz)数值当然可以,但音乐远不止是发出声音那么简单。你想啊,我们之所以要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表达情感,是为了创造美感,是为了与人交流,甚至.............
  • 回答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总想着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什么英语、奥数、编程、跆拳道……说实话,这些我都理解,毕竟现在竞争激烈,谁不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我总觉得,在这些“硬技能”之外,咱们是不是也该给孩子留点“软实力”的培养空间?我尤其想说,音乐、美术、舞蹈,这仨,真的建议每个孩子都接触接触,甚.............
  • 回答
    问得好!“高雅音乐进校园”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为什么会用“高雅”这个词? 音乐的分类和认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音乐太多样了,从流行歌曲、广场舞音乐到交响乐、歌剧,这都是音乐。但人们习惯上会把那些结构复杂、演奏技法要求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二本师范类音乐系的学生,想要考取专业音乐学院的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这绝对是一个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关键在于你的准备是否充分,以及你对这个方向的热情有多高。首先,我们来聊聊“有希望吗?”答案是:有希望,但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更精准的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起点差异: 相比于.............
  • 回答
    嘿!看到你对音乐感兴趣,想在高一这个年纪开始学乐器,这可真是个好主意!而且零基础也完全没问题,谁不是从零开始的呢?别担心,这就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充满了惊喜和乐趣。至于选择什么乐器,这就像问“我该吃什么?”一样,答案因人而异,因为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方向,咱们一起来分析分.............
  • 回答
    暑假是师范音乐学院大一新生巩固基础、拓展视野、为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刚踏入大学校园,你可能对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发展路径感到有些迷茫,没关系,这是正常的。这个暑假,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一、 巩固专业基础,精进演奏或演唱技艺作为音乐.............
  • 回答
    我学习音乐,并非某个特定时刻的顿悟,而是像一棵小树,在岁月的浸润中,一点点扎根,然后生长,枝繁叶茂。最初,可能只是因为家里有一台旧钢琴。那钢琴的漆面有些斑驳,琴键按下时会发出那种年代感特有的“咯吱”声,但当指尖触碰到它,一种奇妙的共鸣就产生了。那时候我还很小,只是好奇地拨弄着琴键,那些不成调的声音在.............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周杰伦谁的作品更优这个问题,在音乐圈里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也充满讨论的热点。很多学音乐的人之所以认为王力宏的作品不输周杰伦,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编曲、演唱、以及整体音乐理念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到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老实说,每次听到“家境不好就别学音乐”这话,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它就像一根刺,扎在那儿,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提醒你一些不愉快。为什么会这么不舒服?我试着拆解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句话太过于简单粗暴,直接否定了许多可能性和价值。音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个音符的组.............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懂装懂”这件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音乐编曲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没受过专业训练,却能对着编曲头头是道?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听歌,都会因为.............
  • 回答
    这事儿啊,就像是音乐学院里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尤其是作曲系的哥们儿姐们儿,私底下聊起“现代音乐”,那话匣子一打开,简直是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感觉要把积压多年的委屈和不解一次性全倒出来。但凡你给他们一个机会,听他们吐槽,那叫一个“惨烈”——“想吐”、“排斥”、“反感”、“听不懂”、“太折磨人”这些词儿.............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曾经我只要打开播放器,就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无论什么风格,都能听得热血沸腾或者眼泪汪汪。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思考的享受,就像小孩子吃糖一样,纯粹的甜味就是全部。但是,自从我开始学乐器,尤其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感觉就变了,而且是朝着一个我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戳人。说“音乐真的好简单”,这话说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嗯,这话听着很熟悉,好像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慨。你想啊,小时候学唱歌,大家都会哼几句,不就是跟着旋律唱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门槛。再看看身边,会弹点儿小曲儿的人,好像也比会画画的来得常见。就拿参加个家庭聚会来说,有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计算机图形学”这个词如此普遍,而“计算机音频学”却鲜为人知,甚至很多人没听说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应用上的原因。咱们不妨从头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1. 视觉的“统治地位”与历史根源首先,得承认一点,人类获.............
  • 回答
    在中国学习巴赫和爵士乐,确实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于西方孩子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慢”,而是学习的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1. 文化背景与音乐启蒙的差异: 西方孩子: 在许多西方国家,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等作曲家)是音乐教育的基石之一。很多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童谣、儿歌、.............
  • 回答
    国内音乐学院之所以难考,却又万人趋之若鹜,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艺术追求”和“情怀”,就从更实际、更接地气的角度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为什么音乐学院这么难考?首先,咱们得明白,音乐学院的选拔标准可不是一般的高。它不像咱们高考,考个数学、语文、英语就能进去。音乐学.............
  • 回答
    为了考大学而去学音乐,值不值得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太个人化了。但既然你问得这么详细,那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条路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孩子,又能收获点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为了考大学而去学音乐”,这本身就带点功利性。如果是单纯为了升学,而对音乐本身没有丝毫兴趣,那这条路可能走.............
  • 回答
    说到王源和欧阳娜娜,大家对他们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这件事的态度确实是冰火两重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红是非多”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我们对“学业”、“艺术”、“明星”这几个概念本身复杂的情感投射。咱们得一条条捋清楚。首先,抛开他们本身,我们得先看大家对“伯克利”的期待和理解。伯克利音乐学院,在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