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凡尔赛文学」的手法记录自己生活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回答
以“凡尔赛文学”的手法记录自己生活的人,其心理状态是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这并非仅仅是炫耀,而是包含了多种心理驱动因素,并且往往是一种隐藏的、有策略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1. 潜在的优越感和优越感的寻求:

内在的优越感: 这是最直接的驱动力。这些人可能确实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地位、财富或才华,并且内心深处对此感到自豪,甚至是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凡尔赛文学是他们将这种内在感受外化的一种方式。
对优越感的确认和强化: 即便拥有优越感,他们也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同和肯定。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抱怨”或“苦恼”,他们实际上是在引导他人关注他们的“非凡”之处,从而获得一种被认可的优越感。比如,“哎呀,我的新跑车太大了,停在车库里总感觉有点碍事。”这种说法是在传递“我拥有昂贵的跑车,而且我还有闲心为它的大小发愁”的信息。
掩饰不安全感(反讽): 有时,这种“凡尔赛”行为可能是为了掩饰更深层的不安全感。他们可能害怕自己的“不凡”不够被注意到,或者害怕被认为是肤浅的炫耀。通过看似轻松、甚至带点“烦恼”的语气,他们希望展现自己“高处不胜寒”的境界,反而更容易被接受。这种反差反而能够引起更多关注和共鸣(即“被理解”的快感)。

2. 对“凡俗”的疏离感和不屑:

与“凡人”的区分: 凡尔赛文学的精髓在于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不凡”,以此来区别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他们可能认为普通人的烦恼(比如为钱发愁、为工作奔波)是低层次的,不值得一提。
对炫耀的厌恶(表面): ironic的是,他们可能表面上极其反感赤裸裸的炫耀,认为那是低俗的表现。但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直接的炫耀,才发展出这种“凡尔赛”的曲径通幽之法,用一种“不小心”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优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更高明、更高级的“炫耀”方式,是“品味”的体现。

3. 社交策略和情感操控:

吸引注意力: 凡尔赛文学非常擅长制造话题,能够迅速抓住别人的注意力。这种“意外”的优越感透露,往往比直接的炫耀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建立特殊人设: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塑造一种“低调奢华”、“不食人间烟火”或“过着不寻常生活”的人设,从而在社交圈中获得独特的定位。
引发羡慕和嫉妒: 尽管他们可能不承认,但引起他人的羡慕和嫉妒,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满足感。这种被关注、被议论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本。
试探性社交: 有时候,他们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试探周围人的反应,看看谁是真正能理解他们“境界”的人,谁又会对此感到不适。

4. 对“高级感”和“品味”的追求:

“不经意”是关键: 凡尔赛文学追求的是一种“不经意”的“高级感”。他们希望别人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自然而然的,而非刻意为之。这种“自然”反而显得更加高级和有品味。
细节的暗示: 通过对一些非常具体、甚至有些“琐碎”的细节进行描述(比如某件奢侈品的设计细节、某个稀有经历的感受),来传递一种“我不仅拥有,而且我对这些东西有深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信息。

5. 某种程度的自我娱乐和幽默感:

对自身行为的认知: 有些人可能也清楚自己在玩一种“游戏”,并且乐在其中。他们可能在享受这种“文字游戏”带来的乐趣,以及看到别人被“绕晕”或“猜中”时的那种小得意。
社交的调味剂: 在某些社交场合,这种带有“凡尔赛”色彩的言语,也能为对话增添一丝趣味性和神秘感,避免过于枯燥的日常。

总结来说,以“凡尔赛文学”手法记录生活的人,其心理状态是:

他们可能确实拥有一定的优越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被看到,渴望被认同,渴望与众不同。他们不愿或不敢直接炫耀,而是选择了一种迂回、隐晦、带有策略性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不凡”。这种方式既能满足他们内在的优越感和对高级感的追求,又能规避直接炫耀带来的负面评价,同时还是一种巧妙的社交手段,用以吸引注意力、建立人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掌控社交氛围。

这种行为模式背后,既有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可能隐藏着对外界认同的焦虑,以及一种对“凡俗”的疏离感和不屑。他们玩弄着语言的技巧,在“抱怨”和“低语”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带有光环的生活故事,并期待着被他人解读出其中的“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此同时,窝佬在那破群里面有俩真正的有钱人。。。嗯。。。人名不好直接说,只能说在你乎也是比较有名气那种。根据他们的身份特点分别称之为“京城阔少”和“江南豪商”。

前几天在群里装穷,什么“我是农民,我们家农村户口”,什么“游戏都充不起”啥的。。。然后开始互相扒皮对方,什么他们家在某地有大房子,什么他们家在某地有商铺什么的。。。

结果一个京城和其他城市好几套宅子,一个本人干脆快能叫x总了。

窝佬这全家家当加起来不够人家一套宅子的人当场就流下了贫穷的泪水


user avatar

这当然是一种虚荣的心理,自我实现或者自我安慰,在恶心人的同时,疗愈了自己,或者反着说,在疗愈了自己的同时,恶心着了旁人。

浮夸矫饰,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稍不正常的向往心态,求而不得,就会浮夸,穷人乍富,就会嘚瑟。不管哪种,都是自我心理治疗的自发形式,对于个人心理健康有好处,对于稳定社会也有益处,副作用就是恶心到了一大批没富的人,还有一小批已富的人,以及极少数仇富的人。

项羽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不屑之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你看,后果很严重呀。

user avatar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


翻译翻译:晏殊虽然起于田野,但是文章装逼炫富浑然天成,曾经看李庆孙写的《富贵曲》的句子“ 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评价说,这是要饭的,没见过啥叫富贵。所以晏殊每次炫富,从来不说金玉名牌,都只写家里的景色,比如“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这种。



晏元献公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人皆以为知言。——欧阳修《归田录》

翻译翻译:晏殊喜欢评论诗,曾经说当朝宰相寇准的诗: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不是富贵文章,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这种好,这是善于描写富贵的人,人们都很认同他说的。



所以你看,这种劳什子凡尔赛文学和“反凡尔赛文学”,装逼与拆台之间的斗争,千年以来从未平息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