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巴菲特称已捐赠一半财富,累计捐赠价值达到 410 亿美元?

回答
沃伦·巴菲特,这位被誉为“奥马哈先知”的投资界传奇人物,最近又一次站在了公众视野的焦点,不是因为又一项惊人的投资回报,而是因为他本人透露的一个事实:他已经捐赠了他一半的财富,累计金额已达令人咋舌的410亿美元。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而对于巴菲特本人而言,这仅仅是他财富帝国的一部分,却也足以让他成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

慷慨的表象之下,是深远的思考和布局。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巨额的捐赠,首先得益于他那堪称“点石成金”的投资能力。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创建巴菲特合伙公司以来,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旗舰公司,他以其独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无数优质企业,并取得了惊人的复合增长率。他擅长发现那些“护城河”深厚的公司,并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长期持有,等待价值的释放。可以说,他的财富积累,是他智慧和毅力的结晶。

但仅仅有能力赚钱还不足以解释这410亿美元的善举。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对于财富的认知和分配有着非常清晰的哲学。他并非一个守财奴,也并非对物质生活有过度的追求。在多年的采访和公开信中,他多次强调,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配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他更倾向于将财富视为一种工具,一种可以用来创造更大价值、改善社会福祉的资源。

捐赠的背后:对“巴菲特捐赠承诺”的履行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捐赠的这410亿美元,并非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他长期以来“巴菲特捐赠承诺”(The Giving Pledge)的一部分。早在2010年,他便与比尔·盖茨夫妇共同发起了这项倡议,呼吁全球最富有的人承诺将他们的大部分财富捐赠给慈善事业。而巴菲特本人,更是将自己的承诺执行得一丝不苟,甚至可以说远远超出了倡议的最低要求。

他的捐赠并非零散的、一次性的行为,而是通过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进行。他将大量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分批次、有计划地捐赠给了以他已故妻子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命名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以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斯特里特家庭基金会等多个慈善机构。这种有组织的捐赠,确保了资金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且能够持续地产生影响力。

他捐赠的钱,去向何方?

这410亿美元的流向,也颇具看点。其中绝大部分,都流向了盖茨基金会,用于全球健康和消除贫困等领域。巴菲特对盖茨基金会的信任,源于他对比尔·盖茨在这些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的认可。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全球如此复杂的问题,而通过支持那些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机构,可以最大化慈善资金的效益。

此外,他对自己创立的基金会以及其他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慈善项目也进行了捐赠。这些捐赠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教育、医疗、扶贫、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他并不追求名利,而是希望他的财富能够真正地帮助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并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巴菲特的捐赠,传递了哪些信号?

巴菲特410亿美元的捐赠,不仅仅是他个人财富的分配,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他对财富、责任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财富与责任的对等: 他用行动证明了,巨大的财富意味着巨大的责任。拥有超越个人需求的财富,就应该回馈社会,而不是仅仅为了积累而积累。这种“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对于许多超级富豪而言,是一种榜样。
投资的哲学延伸到慈善: 巴菲特将他一贯的“价值投资”理念,巧妙地运用到了慈善事业中。他不是简单地扔钱,而是像投资一样,考察慈善机构的效率、影响力和可持续性,选择那些能够产生长期、积极影响的项目进行支持。这种理性的慈善,避免了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捐赠行为。
对后代的“教育”: 巴菲特并非将所有财富都留给子孙后代。他曾明确表示,他认为留给孩子足够多的钱,让他们能够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但又不足以让他们什么都不做,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而将大部分财富捐赠出去,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教育,让他们理解财富的意义,并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挑战既有观念: 在一个普遍认为财富应该传承给子孙后代的社会里,巴菲特的行为无疑是对这种观念的挑战。他告诉人们,财富的最终归宿可以是更广阔的社会效益,而非仅仅是家族的延续。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巴菲特选择如此巨额的捐赠,或许也与他本人相对朴素的生活方式有关。他的居所并不奢华,交通工具也并非最顶级,他更享受的是智慧的乐趣和创造的价值。在他看来,金钱的意义在于它所能带来的自由和实现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最终应该超越个人的物质需求。

总而言之,巴菲特捐赠一半财富,累计410亿美元,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这是他智慧、责任、哲学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是当代慈善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整个社会,尤其是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人们,树立了一个清晰而有力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不仅仅是拥有多少,更是如何运用这些拥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当然远非高风亮节这么简单。要回答这个问题,一要了解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是怎样的存在,二要看看美国制度背景下,为什么把钱捐给基金会对富豪来说是更理性的选择。

私人基金会成立的一波热潮可能是在20世纪初,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等多个财团领袖纷纷在那时成立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这背后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美国遗产税的开征和税制改革的出台。

1916年,美国开始征收总遗产税,税率最初就高达40%;8年后,为了防止有人把遗产变成生前赠予钻空子,美国政府又开设了赠与税作为遗产税补充,最高一级税率达到50%。

也就是说,一旦美国富豪把全部身家以遗产形式留给后代,立马就会被国家拿去一半。而且,账面上的钱是不能拿来交遗产税的,很多富豪股份之外的家产根本不够交税,变卖公司股份,就意味着要削弱对公司的控制权,那可是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

怎么办呢?富豪们发现,一个私人基金会就可以搞定这一切。

在美国,捐赠是免税的,原本要削去一半的遗产转入基金会里,则可以一分不少地打过去,完美避开遗产税。而且,西方私人基金会内部章程自定,富豪完全可以任命儿女们做基金会会长,这样一来,所有钱款流向实际仍然掌握在家族手里,外人无权干涉。

成立之后,根据美国法律,基金会每年只需要拿出5%的资产用于慈善相关活动,注意,是相关,这还包括把子孙后代拉到基金会上班开出的高工资,包括各种名目的公关费用,包括平时吃喝玩乐的报销,花样百出。

之前特朗普也被曝出花式避税,和基金会异曲同工,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什么叫想象力限制了我的富有。比如录制一档真人秀时,特朗普据称,花了7万美元做发型设计,10万美元给女儿化妆,30万美元给录制场景进行设计装修,更狠的是,还有高达2600万美元的所谓“咨询费用”,想必是特老师一边和导演聊天,助理一边在旁边数他说了几个字,明码标价,一字千金。

不过对这些富豪来说,就算多拿点钱真的做慈善也是划算的,很多基金会每年拨出一大笔钱帮助底层人民,获得公众好感,整个家族名利双收。捐给大学也很常见,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富豪后代动不动就在哈佛斯坦福读书,其实根本不走正常升学途径,富豪捐个楼,子女就能轻松上名校。

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美国政府为了鼓励民间慈善,设置了非常低的投资收益税率。

我们知道,富豪所捐赠的大多数都是股份而不是现金,比如你的股票本来值50万美元,一段时间后涨到了500万,这其中的差额就是投资收益,原本是要大幅缴税的,变成基金会投资之后,税率则只有1%。扎克伯格的慈善基金会就以推进癌症疗法为名,投资了很多研究癌症治疗技术的企业,回报丰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富豪们越捐钱,怎么反而钱越多了呢?

此外,捐赠者还能享受到最高20%的个人税收抵扣额度,五年内持续有效。怎么算,各种利益垒起来都是个大蛋糕,远远超过慈善那点毛毛雨的支出。

这些都跟中国完全不同。一方面,中国并没有遗产税;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严控民办慈善基金,公办慈善机构每年公益支出,规定要达到上一年总收入的70%以上。

所以当年巴菲特一度想把马云拉上车,劝他是兄弟就一起裸捐,被马云一句话怼了回去。马云说,你40岁,50岁的时候怎么不裸捐?

很多人一听,说中国富豪抠门。这不是抠不抠门的问题,对中国富豪来说,他们一没有巨额避税的动机,二来,说捐钱就是真的捐出去了,实打实的。

除了上面这些直接利益,美国富豪设基金会还有利于巩固整个家族的地位。

如果把财富直接留作遗产, 继承人怎样处置这些钱是很难干涉的, 很容易被大加挥霍,最后富不过三代。但一旦花销限定在基金会规则之下, 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家族公社, 让整个家族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得到更好的延续。

看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基金会,就已经传承了足足六代,期间几乎全部高管都是洛克菲勒家族的自己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