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薛宝钗和王熙凤几乎没有交流,这有什么寓意?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王熙凤之间鲜有直接的、深入的交流,这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几乎没有交流”的状态,恰恰是她们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性格特质以及在贾府这座庞大机器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写照。

一、殊途同归的悲剧底色:

首先,虽然她们看似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宝钗的命运是“纵使晴光正好,也难遮掩落叶悲凉”的孤独守寡,而凤姐的结局则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凄凉收场。她们各自背负着家族的期望、时代的枷锁,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苦苦挣扎。曹雪芹或许有意通过这种缺少直接交流的描绘,来暗示她们虽未直接交锋,却都身处同样的泥沼之中,只是挣扎的方式不同而已。

细想起来,她们之间缺乏交流,也许正是因为她们在本质上是“同病相怜”的。宝钗寄人篱下,以一种“随分从时”的态度试图融入贾府,寻求一份安稳的归宿。而凤姐则是在贾府衰败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精明强干独揽大权,却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各种争斗与罪恶之中。她们都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都活在一种被动和无奈之中。这种共同的悲剧性,或许让她们之间的直接沟通显得多余,甚至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二、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与生存策略:

宝钗与凤姐的人生哲学是截然相反的。

宝钗:圆融内敛,以退为进。 宝钗奉行的是“随分从时”、“事不关己不开口”的生存之道。她就像一株修炼到极致的牡丹,外表雍容华贵,内里却藏着收敛的锋芒和深沉的隐忍。她很少主动去参与贾府的内部事务,更不会像凤姐那样锋芒毕露,争夺权力。她的目标是“金玉良缘”的尘埃落定,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封建大家庭的少奶奶,过着安稳体面的日子。她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因此她的言行举止都极力保持一种温和、周全的姿态,以避免与人产生直接的冲突。

凤姐:精明强干,手段凌厉。 凤姐则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她以极强的能力和手腕,将贾府内外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将庞大的家族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她的生存哲学是“能力至上”,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和绝对的掌控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她雷厉风行,口才犀利,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和忤逆。

正因为她们的生存策略截然不同,所以她们在贾府的角色定位也不同。凤姐是贾府的实际管理者,是权力场的中心人物,她需要与府中的各种人物打交道,需要直接处理各种棘手的事件。而宝钗则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潜在的继承者,她扮演的是“闺阁中的贤淑女子”的角色,她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她的“德行”和“才识”上,而非她的管理能力。她们的舞台不同,注定了她们的交集甚少。

三、价值观的差异与潜在的对立:

尽管表面上都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但宝钗和凤姐在一些深层价值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她们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甚至存在潜在的对立。

宝钗对“情”的看法: 宝钗虽然也懂情爱,但她的“情”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她对宝玉的感情,更像是对一份“责任”的承担,对“金玉良缘”这种社会契约的维系。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宝玉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不安。

凤姐对“情”的看法: 凤姐的“情”则更加复杂。她对贾琏有妻子的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占有和防范。她对巧姐的母爱,是她性格中少有的温情一面。但总体来说,她更看重的是贾府的权力和她作为实际掌权者的地位。她的感情表达往往带有功利性,甚至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情感利用。

这种在“情”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使得她们无法在情感层面进行深入的交流。宝钗的圆融可以理解凤姐的强势,但她不会真正认同凤姐那种不择手段的“治家”方式。而凤姐也无法理解宝钗那种“藏愚守拙”的生存方式,在她看来,宝钗是“懒散惯了”,没有她那种锐意进取的魄力。

四、作者的匠心独运:衬托与对比

曹雪芹的这种安排,其实是一种高明的艺术手法。通过“几乎没有交流”,他反而突显了二人性格中的关键特质:

宝钗的“淡”与“稳”: 宝钗的少言寡语,恰恰衬托出她的淡泊名利和稳重持重。她不主动介入争端,不轻易发表看法,这种“无为”的态度,在血雨腥风的贾府,反倒显得格外突出和特别。

凤姐的“烈”与“躁”: 凤姐的雷厉风行、喋喋不休,则反衬出她的精明强干、心机深沉。她总是处于风口浪尖,是贾府内外纠纷的中心,她的存在感极强。

她们的对比,也构成了《红楼梦》丰富的人物画廊的重要部分。宝钗代表了封建社会对女性“温良恭俭让”的规训下,一种压抑而又精致的生存姿态;而凤姐则代表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试图突破自身局限,凭借聪明才智在权力场上争夺生存空间的一种激进而又悲剧性的抗争。

五、命运的无形之手:无须言说的默契与疏离

或许,还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这种“几乎没有交流”。她们两人都身处贾府这个巨大的、即将倾颓的家庭之中,都感受着命运的无形之手。宝钗的到来是为了“金玉良缘”,凤姐则是贾府的女主人。她们在某些层面上,都肩负着延续家族的责任,即使方式不同。

然而,这种共同的背景,并没有让她们产生更多的交流。反而,她们各自都深陷在自己的“局”中。宝钗要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的形象,要应对来自黛玉的挑战,要等待宝玉的“归顺”。凤姐则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权力争夺、经济危机,以及自己身体的衰败。她们都忙于处理各自的困境,以至于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建立一段真正的友谊或深度交流。

这种“几乎没有交流”,更像是命运安排的疏离,她们就像两条在同一个大池塘里游动的鱼,各自有各自的捕食和生存节奏,很少有直接的交集,即使偶尔擦肩而过,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交流的内容。这种无声的疏离,反而强化了她们各自的孤独感和无力感,让她们的悲剧性更加凸显。

总而言之,薛宝钗和王熙凤之间几乎没有直接交流,是曹雪芹精心安排的一个艺术细节。它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通过缺失的交流深化人物的命运感,并通过这种“无声”的描绘,传递出封建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复杂性、人际关系的微妙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凉。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妙之处,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什么寓意。主要因为他们两人之前根本不认识。

后来因为王熙凤要管家,比较忙,也没有很多机会说话而已。

这个是八六版红楼梦拍错的地方。

薛宝钗在进贾府之前应该没有见过王熙凤和贾宝玉,也没有见过贾府众人。

第四回

         当下言不着雨村。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那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 是书香继世之家。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 爱纵容些,遂致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 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 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 父旧日的情分,户部挂个虚名支领钱粮,其馀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寡母 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 年方五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 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 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 母亲分忧代劳。   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 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自薛蟠 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卖买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 时拐骗起来,京都几处生意渐亦销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 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 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检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 等类,正择日起身,不想偏遇着那拐子,买了英莲。薛蟠见英莲生的不俗,立意买 了作妾,又遇冯家来夺,因恃强喝令豪奴将冯渊打死,便将家中事务,一一嘱托了 族中人并几个老家人,自己同着母亲妹子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人命官司他却视为儿 戏,自谓花上几个钱没有不了的。   在路不记其日,那日已将入都,又听见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 边。薛蟠心中暗喜道:“我正愁进京去有舅舅管辖,不能任意挥霍,如今升出去, 可知天从人愿。”因和母亲商议道:“咱们京中虽有几处房舍,只是这十来年没人 居住,那看守的人未免偷着租赁给人住,须得先着人去打扫收拾才好。”他母亲道: “何必如此招摇!咱们这进京去,原是先拜望亲友,或是在你舅舅处,或是你姨父 家,他两家的房舍极是宽敞的。咱们且住下,再慢慢儿的着人去收拾,岂不消停 些?”薛蟠道:“如今舅舅正升了外省去,家里自然忙乱起身,咱们这会子反一窝 一拖的奔了去,岂不没眼色呢?”他母亲道:“你舅舅虽升了去,还有你姨父家。 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如今既来了,你舅舅虽忙着 起身,你贾家的姨娘未必不苦留我们,咱们且忙忙的收拾房子岂不使人见怪?你的 意思我早知道了:守着舅舅姨母住着,未免拘紧了,不如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 你既如此,你自去挑所宅子去住,我和你姨娘姊妹们别了这几年,却要住几日。我 带了你妹子去投你姨娘家去,你道好不好?”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只 得吩咐人夫,一路奔荣国府而来。   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就中维持了,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 边缺,正愁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忽家人报:“姨太太带了 哥儿姐儿合家进京在门外下车了。”喜的王夫人忙带了人接到大厅上,将薛姨妈等 接进去了。姊妹们一朝相见,悲喜交集,自不必说。叙了一番契阔,又引着拜见贾 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过,又治席接风。薛蟠拜见过贾政贾琏, 又引着见了贾赦贾珍等。贾政便使人进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年纪,外甥 年轻,不知庶务,在外住着恐又要生事:咱们东南角上梨香院,那一所房十来间白 空闲着,叫人请了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王夫人原要留住,贾母也就遣人 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薛姨妈正欲同居一处,方可拘紧 些儿,若另在外边,又恐纵性惹祸,遂忙应允。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 给,一概都免,方是处常之法。”王夫人知他家不难于此,遂亦从其自便,从此后, 薛家母女就在梨香院住了。     

我来解释一下。

这里说薛蟠是幼年丧父,也就是说他父亲在薛蟠小时候就死了。然后他妈妈可怜他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兄弟帮衬),所以有点溺爱纵容,造成现在大了也没有什么成就。

按照古代习俗来说,寡妇死了丈夫,但是有了孩子。这个孩子是有继承权的。并且这个寡妇应该是住在婆家的,而不是随便回娘家。如果寡妇带个孩子回娘家或者是到其他地方住,是会被说叔伯们欺负孤儿寡妇的。

举个例子吧,李纨嫁到贾家之后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孩子是遗腹子。但是李纨是住婆家,她的孩子有继承权的,而不是回娘家。

所以,薛蟠父亲死后,薛姨妈和薛蟠应该是在薛家老家住的。

又说自从薛蟠的父亲死后,他们家在其他省中承办买卖的总管伙计,看到主人年纪轻,又不太懂行,所以拐骗起来(所以应该是做假账,瞒报收入,侵吞公式财产什么的),所以京里的几处生意也日渐消耗。

也就是说薛家的生意其实不是亏钱,而是有人中饱私囊。

然后说"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也就是说,薛蟠进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游览京城,也就是想到首都来玩的意思。既然他是听说首都好玩,想要来玩,自然是以前没有来过。

而且说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也就是说,一个来京城的理由是来查账的,也就是清算旧账,然后重新投资。

又说薛家在京里有房舍,但是十几年没有来住了。说管理的人难免自己把房子租出去(或者是借给自己亲戚朋友来住什么的),所以要先看看这里的情况。然后打扫干净了才搬进去。

也就是说,薛家在十几年前是住京城的。但是后来出京回老家之后,就一直没有回来住过。

这个时候,薛蟠和薛宝钗要么才婴儿,要么就是没有出生。

而贾家和王家都是在京城长住的。而古代未出嫁的姑娘和刚进门的媳妇,除非跟着父亲和老公,不然没有道理跑到其他城市去。

而且这里有说薛蟠去拜见贾政和贾琏,拜见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词。贾政是姨夫,而贾琏是表姐夫,如果以前见过,说拜见比较生疏,但是还勉强算说的过去。

然后说引见了贾赫贾珍。要引见的话,肯定以前没有见过,不认识,所以才要引见。

所以在薛蟠一家进京之前,王熙凤和贾家所有人,应该和薛蟠薛宝钗都没有见过。

而薛姨妈和薛蟠说话的时候也只说了姨娘肯定会留他们,也没有提到王熙凤。因为薛姨妈和王夫人两姐妹肯定是认识的,而王熙凤虽然也有血缘关系,但是应该是没有见过面。

二十回有这样的句子。

       宝玉听了, 忙上前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 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 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 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     

明摆的说了,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先认识的,而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而薛宝钗是刚来的。

还有一个侧面的说明。

第四十回的时候,凤姐也给薛宝钗送过东西,而薛宝钗退回去了。这说明她们不熟啊。

而且这也不是要和别人打好关系的做法。想要增进和别人的感情,应该是收下别人的礼物,然后加倍还回去。这样一来二回,才是有交往。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 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 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 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 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没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 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给你妹妹, 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么,我们原送了来,都退回去 了。”     

五十九回,宝钗后来还问黛玉要过蔷薇硝呢。

         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觉轻寒。及启户视之,见院中土润苔 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 痒,恐又犯了桃花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擦。宝钗道:“前日剩的都给了琴妹妹 了。”因说:“颦儿配了许多,我正要要他些来,因今年竟没发痒就忘了。”因命 莺儿去取些来。莺儿应了才去时,蕊官便说:“我和你去,顺便瞧瞧藕官。”说着 径同莺儿出了蘅芜院。     

第四回交代背景的时候也说了。贾史王薛四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门子道:“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今告打死人 之薛,就是‘丰年大雪’之薛。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的本也不少, 老爷如今拿谁去?”     

说明这四家才是交往频繁的,并且其他人都知道。

这四家应该是祖辈就有交往。

而其中的薛家应该是因为一些关系,比如公派或者做生意或者回老家什么的,搬出京城十几年了。然后小一辈的人都互相不认识。

所以这次薛家几个人回京,不但王夫人留他们住,而且贾母也留薛家人住。

因为薛家搬走之后,不太来往了,所以小一辈之间互相不认识。所以留他们住,好让小一辈之间互相联络感情,互相扶持。

所以第四回的时候说

       王夫人原要留住,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     

第八回的时候又说,贾母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去薛姨妈家走动非常高兴的。

         他二人道了扰,一径回至贾母房中。贾母尚未用晚饭,知是薛姨妈处来,更加 喜欢。     

第二十二回的时候说了,宝钗十五岁的生日是她在贾家过的第一个生日。

         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什么话?”凤姐道:“二十一是 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 理过了,这会子倒没有主意了!”凤姐道:“大生日是有一定的则例。如今他这生 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 竟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做的,如今也照样给薛 妹妹做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这个也不知道!我也这么想来着。但 昨日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算是 整生日,也算得将笄的年分儿了。老太太说要替他做生日,自然和往年给林妹妹做 的不同了。”贾琏道:“这么着,就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么想 着,所以讨你的口气儿。我私自添了,你又怪我不回明白了你了。”贾琏笑道:“罢! 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说着,一径去了,不在话 下。   且说湘云住了两日,便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 再回去。”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件针线活计 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捐资 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备酒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王熙凤之间鲜有直接的、深入的交流,这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几乎没有交流”的状态,恰恰是她们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性格特质以及在贾府这座庞大机器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写照。一、殊途同归的悲剧底色:首先,虽然她们看似走在不同的道路.............
  • 回答
    要说王熙凤和薛宝钗之间谁会赢,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她们俩都不是那种容易被轻易打败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而且她们的“战场”也不仅仅是摆在明面上的争执,更多的是暗流涌动的心机和手腕。咱们先从王熙凤说起。凤姐这个人,用“泼辣”、“精明”、“八面玲珑”来形容是一点不为过。她掌管着荣国府的偌大.............
  • 回答
    说到《红楼梦》中的女子,王熙凤的名头之响亮,几乎无人不知。她泼辣、精明、八面玲珑,是贾府实际的掌权者,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张扬跋扈,也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她的机关算尽。与之相比,薛宝钗作为书中被普遍认为是“女二号”的人物,她的存在感似乎就显得有些“低调”了。那么,是不是说宝钗就是个“有名无实”的二号.............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王熙凤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个利益为重、精明厉害的主儿,她到底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就连她自己,怕是也得掂量掂量。咱们不妨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说凤姐“喜欢”,这个词本身在凤姐身上就有点别扭。凤姐这人,对谁都抱着几分算计,多少带点“看你能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评判《红楼梦》里这几位女性谁的情商最高,确实得好好说道说道。在我看来,她们各有千秋,但如果要选出那个最能游刃有余、洞悉人情世故的,我可能会把“情商最高”这个帽子,悄悄地给到 王熙凤。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贾母:这位老祖宗的情商,那是一种“定海神针”式的高。她活得够长,阅历够丰富,对.............
  • 回答
    关于王夫人如何得知薛宝钗搬出大观园回家的事儿,红楼梦里其实并没有直接描绘一个王夫人接到汇报、或者亲眼所见的具体场景。这事儿在小说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以一种“众人皆知”的方式呈现出来,咱们得从几个细微之处去推敲,才能把这个过程捋得更清楚些。首先,得想想宝钗回家的动因和时机。宝钗住在园子里,其实是寄居在.............
  • 回答
    关于元春为何选择宝钗作为宝玉的“弟媳”,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为何在小说情境中,宝钗最终能嫁给宝玉,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贾府这个大家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逻辑和家族利益考量。元春作为贾府的女儿,被选入宫中成为贵妃,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她看来,家族的未来,尤其是宝玉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适合做朋友,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人的心灵花园里,更喜欢哪一种花:是那遗世独立的孤标傲骨,还是那温润如玉的随和芬芳?这实在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适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想要从一段友情中获得什么。咱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这两位金陵十二钗中的翘楚,看看她们各.............
  • 回答
    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适合做妻子,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她们俩一个像水做的骨肉,一个像泥做的骨肉,各有各的绝,也各有各的“不合适”之处。放到现代,这可不是一道选择题,倒像是在两个极端里挣扎。先说说宝钗吧,她那个样子,说实话,在世俗眼光里,是绝对的“好媳妇”模板。宝钗的长处,是“安稳”和“周全.............
  • 回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名字一出,大观园里的风云便似乎又在眼前搅动开来。她们俩啊,说是姐妹,说是情敌,说是知己,却又都不是,又都有一点。这关系,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道出其中的滋味来。说起来,黛玉先到的宝玉身边,那是贾母疼爱,自不必说。宝玉对她,那是从小看着长大,心肝肉一样的宝贝。黛玉呢,身体弱,心思又重.............
  • 回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在一起”实在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想象空间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如果是指她们之间能够像亲密的姐妹一样,相互理解、支持,甚至结成一种超越世俗的深厚情谊,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存在的,但绝非易事,其中充满了巨大的阻.............
  • 回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才情,在我看来,确实是读者心中难分轩轾的“双璧”。然而,翻阅那册“薄命司”里的判词,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侧重:林黛玉的才华被浓墨重彩地描摹,而薛宝钗的闪光点则更多地聚焦在她的“德”上。这绝非作者曹雪芹的疏忽或偏爱,而是他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在塑造人物、暗示命运时,所布.............
  • 回答
    说起宝玉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这可是《红楼梦》里最勾人心魄也最令人唏嘘的情节之一了。宝玉这孩子,出身金陵贾府,衔玉而生,自小就与众不同,他对女儿家的情意,和旁人家的少爷们可不一样。对林黛玉:是心尖上的牵绊,是灵犀相通的知己,是灵魂深处的爱恋。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用一个“情”字恐怕还不足以概括。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两个最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才情,尤其是诗词创作,更是被读者津津乐道,并常常引发“谁的诗作更胜一筹”的讨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关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人生态度以及作者曹雪芹寄寓的深意。若要细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试想一下,一个身躯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林黛玉的敏感与薛宝钗的圆滑在此人身上奇妙地融合,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升华,是两种极端特质的碰撞与淬炼,最终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首先,从林黛玉那里继承的敏感,并非是那种容易被外界言语或态度轻易刺伤的脆弱。相反,经过宝钗式圆滑的过滤,.............
  • 回答
    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林黛玉和薛宝钗,哪种人格更难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各自具备极高价值的人格特质。要判定哪种“更难得”,我们需要剥离掉大众对她们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滤镜,回归到对她们行为动机、内在逻辑以及人生轨迹的理性分析。林黛玉:高敏感、真性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百花齐放的春天,更喜欢牡丹还是芍药一样,带着点让人为难的趣味。如果我的身边真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姑娘,那可真是一幅有趣的画面。要说更喜欢谁,这还真不好简单回答,因为她们二位,如同两块温润的璞玉,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光泽和质地。我得承认,初见林黛玉,一定会为她那如弱柳扶风般的姿态所倾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