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王夫人佛口蛇心呢?

回答
在《红楼梦》中,王夫人这个人物的确让人爱恨交织,她被许多读者冠以“佛口蛇心”的评价,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她在书中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行为。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得深入剖析王夫人的人物性格、她的动机,以及她在贾府这个大染缸中的生存之道。

首先,我们得承认王夫人身上确实有一些“佛”的表象。她作为荣国府的二太太,身份尊贵,名义上是家中的主母,肩负着管家理事的责任。她常常做出慈祥、仁厚、体贴长辈和晚辈的姿态。比如,她会体贴地伺候贾母用饭,对宝玉嘘寒问暖,对一些亲戚也表现得颇为亲切。她信佛,这从她房中供奉着许多佛像,以及她经常念佛、放生的行为可以看出。这种外在表现,很容易让人觉得她是一位虔诚、善良、心地纯良的女性。

然而,正是这些“佛”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她令人不寒而栗的“蛇心”。这种“蛇心”并非天生的恶毒,而是在贾府这个充满权力斗争、等级森严、人情冷暖的大家族中,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保护家族利益、甚至出于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而逐渐扭曲和暴露出来的。

最能体现王夫人“佛口蛇心”的,莫过于她对晴雯的处置。晴雯是宝玉身边最得力的丫鬟之一,她伶牙俐齿,性格刚烈,忠心耿耿,但同时也有些尖酸刻薄,不怎么讨王夫人喜欢。当晴雯被王夫人以“狐媚子”、“不安分”的罪名逐出大观园后,不久便病死。表面上看,王夫人似乎是按照规矩处置了一个“不懂事”的丫鬟,是“为了宝玉好”,是出于对家族声誉的考虑。然而,在晴雯临死前,她只是一个年轻的、体弱的丫头,她的罪过真的到了要被“赶出去等死”的地步吗?

从更深层次来看,王夫人对晴雯的厌恶,以及最终的决绝,可能包含着多重动机:

对宝玉的过度保护和控制欲: 王夫人深知宝玉的“叛逆”,她无法理解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也无法容忍宝玉与那些在她看来“不正经”的人(比如袭人,虽然袭人最后成了她看重的人)过从甚密。晴雯的张扬和泼辣,无疑是王夫人眼中宝玉身边的一个“不良因素”。在她看来,晴雯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带坏宝玉,让她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沾染上“污垢”,影响宝玉未来的婚事和前程。所以,赶走晴雯,是为了“纯净”宝玉身边的人,是为了扼杀任何可能让她失控的因素。这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控制,但方式却极为残酷。

对黛玉的偏见和排斥: 很多人认为,王夫人对晴雯的厌恶,也与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有关。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描写王夫人对黛玉的恶毒行为,但她对黛玉的冷淡和疏远是显而易见的。晴雯的性格和某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黛玉有些相似之处——都比较孤傲,都显得有些不合群,都可能被视为“不受管束”的。王夫人可能潜意识里将晴雯看作是黛玉的“同类”,于是连带对晴雯产生了更深的厌恶。她希望宝玉能娶一个温顺贤良、符合封建大家族期待的女子,而晴雯和黛玉都不是她心中的理想人选。

维护自身地位和家族体面: 作为荣国府的主母,王夫人肩负着维护家族体面和规矩的责任。如果宝玉身边的人行为不端,传出去对贾府的面子也有损。晴雯的“私下与宝玉行不规之事”的传闻(虽然是袭人散布的),更是触碰了王夫人作为家长最敏感的神经。即使是莫须有的罪名,为了“杀鸡儆猴”,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她也需要采取雷霆手段,以确保家族的“干净”和自己的“掌控力”。

封建观念的压制: 王夫人本身也是封建礼教下的产物,她的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观念影响。她认为女子就应该温顺贤淑,三从四德。晴雯的个性过于张扬,不服管教,在她看来就是“不安分”,是“坏种子”。即使晴雯是无辜的,她也觉得必须予以“清除”。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王夫人。她可以对宝玉说出“我的好玉”这样充满温情的话,可以对贾母表现出孝顺,可以对一些亲戚客套周全。但是,当她认为某个人威胁到她的权威、宝玉的前程或者家族的体面时,她便可以毫不留情地使出杀手锏。她就像一条伺机而动的蛇,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致命的毒牙。

她不是那种直接的、恶狠狠的迫害者,而是善于运用“名正言顺”的手段,将自己的意愿包装成“道理”和“规矩”。她用“为你好”的理由,去扼杀一个鲜活的生命,用“家规”来掩盖内心的偏见和冷酷。这种“佛口蛇心”,就体现在她用慈祥的笑容和温和的话语,去达成最残酷的目的,其心理上的压抑感和令人心寒之处,远胜于那些直白的恶人。

总而言之,王夫人被说成“佛口蛇心”,是因为她的行为表面上披着仁慈、孝顺、关爱的外衣,但其内心却隐藏着冷酷、自私、甚至残忍的一面。她是在封建大家族的环境下,为了生存和维护自身利益而发展出的复杂性格。她的“慈悲”是选择性的,她的“规矩”是服务于她个人利益的,而她的“爱”则是一种带有强烈控制欲和功利色彩的爱。这种表里不一,刚柔并济(实则是以柔克刚,实则以残忍掩盖温情)的特质,正是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极具争议、也极具艺术魅力的复杂人物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先放在前面:

王夫人为什么给人以佛口蛇心之感,是因为她平日里待下太过宽纵,但是在下属犯了重大错误以后的处理又快刀斩乱麻,显得不留情面,反差太大,才会招来这样的评价。

---------------------------------

有句俗话,叫当家人,恶水缸。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总会得罪人。维护了某一群人的利益,就必定损害另一群人的利益。所以,也必定会招人怨恨。

我认为王夫人是一个智商在线,也有丰富经验的,合格的管理者。她的管理思路是没有原则性错误的。

先从最后那件大事,抄园说起。抄园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导火索是邢夫人捡了绣春囊。

但我认为,这抄园的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五十五回开始,贾母王夫人离开了贾府,王熙凤病了也不能当家。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三个实习生——李纨、探春、宝钗。这几位的特点是都很年轻,有文化,但没有经验。

在这段时期,由于实权派离开了,荣国府是相当混乱的。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的口角和事故,比如彩霞偷盗事件,小戏子围殴赵姨娘事件,司棋大闹小厨房事件,芳官与干娘吵架事件等。仆人中的两大势力——婆子群体和丫鬟群体的矛盾愈演愈烈。

那么在80回红楼梦的最后几回,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贾母主导的查赌——对婆子群体的整顿。另一件就是王夫人主导的抄园——对丫鬟群体的整顿。乱世重典,其实思路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查赌与抄园,看似是两件事,其实也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管理松散,引盗引奸。

为什么贾母没有招恨而王夫人招恨,是因为作者的偏向性,他同情女儿们(丫鬟),但不同情婆子们。而且抄园是因为绣春囊,与风月挂钩,显得王夫人更像是一个不解风情的老古板,棒打鸳鸯的老糊涂。

但是,你打压了婆子群体后,必然要打压丫鬟群体,这是管理中最基本的制衡之术,不能让一方压倒另一方。绣春囊的出现固然让王夫人感到巨大的危机,同时也给了她去对付丫头们的一个把柄。

有点像父母对孩子的不满积累得久了,终于抓住一个错误,把他狠揍了一顿。

看看被撵出去的司棋,小戏子们,她们冤不冤?站在王夫人角度,当真是一点也不冤。闹事一时爽,算账火葬场,公平得很。有人认为晴雯冤,我觉得也不算太冤。晴雯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当初要不是她闹起来非说怡红院有贼,又哪来后面这一系列的事情呢?王熙凤出主意说要把磨牙难缠的丫鬟们放出去几个,可不就是指晴雯这样的人?

家里经济条件也不行了,必须裁掉一些人。什么样的人裁掉?不好好干活的、成天闹事的、群众意见大的。什么人留下?安分守己的,积极工作的,和主子一条心的,善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这不是再正常再理智不过的选择吗?

坐在王夫人那样的位子上,她是不会过多地去考虑她的处置对某一个人公平不公平的。站在晴雯的角度,她没有干什么过分的事,爱骂人也是性格如此,被撵出去很冤。但对王夫人来说,第一,她本来就看不惯晴雯,嫌她轻狂,处理她,有一个杀鸡儆猴的作用,你们这些丫头要老老实实守规矩,可不能学她,成天爱打扮爱骂人。第二,老婆子们都恨晴雯,处理晴雯也算对她们的笼络与安抚,能增加自己的威信,也有利于佣人们的团结。

蛇心之说,我认为这里是不存在的。整件事情,王夫人是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履行她的职责,并不是她安心要谋害谁。很多事情从大局出发,和从局部出发,看起来就是不一样的。

而且我想请大家注意一点,王夫人当初对凤姐说,姑娘们太可怜,手下没有几个丫鬟像人。所以,在这次抄园行动中,除了明显被拿住错误的司棋入画等人,姑娘们的丫鬟她一个都没动。重点肃清的,是宝玉房里的丫鬟。

第一,拿自己人开刀,便于服众。

第二,绣春囊事件一旦传出去,对宝玉是最不利的,因为他是大观园唯一的男性,是最容易被泼脏水的。所以重点肃清宝玉房里的人,思路也是对的。当然,肯定也是因为宝玉是她最在乎的人。

(开个脑洞,抄园后的剧情其实可以这么发展。绣春囊的事儿最终还是传出去了,被贾环赵姨娘等人抓住机会,散布关于宝玉和黛玉不堪的谣言,最后导致黛玉郁郁而终。可以接上金钏之死的伏笔,也可以接上袭人听到宝玉表白后所说“丑祸”的伏笔,更可以说因为毁谤被逐的晴雯之死是黛玉之死的预演。)


接下来说说金钏之死。金钏事件比较能够说明王夫人的性格和弱点。王夫人在金钏死后说过,她就和我的女孩儿差不多。我相信,她说的是实情,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我们会发现王夫人明显的灯下黑,自己房里的丫鬟都不怎么样。金钏轻浮,不知分寸;彩云(彩霞)与贾环有染,不但会偷东西,还是赵姨娘的内鬼;金钏的妹妹玉钏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也没有什么才能。这些丫鬟们相比贾母的鸳鸯、凤姐的平儿、宝玉的袭人、黛玉的紫鹃,才能和为人都要差了一截,就算是宝钗家的莺儿,还心灵手巧善于编织呢。

不得不说,王夫人平日里过于佛系,过于宽纵,金钏轻浮不止那一次(前面说过一次让宝玉吃嘴上胭脂),但王夫人应该是没有正经地教导过她,才会一犯再犯,当着王夫人的面都毫无顾忌;彩云和贾环的事情王夫人知道(金钏都在她面前点破了),也没有对彩云进行处理,最后发展成为彩云(彩云彩霞分不清楚,先统一称为彩云吧)偷东西给贾环。总之,驭下太宽,该管的时候不管,等到事情闹大了,又雷厉风行地处理,会给人以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之感。别人也会觉得你平时的慈善佛心都是装的。

人性本贱。管理下属,“严是爱,松是害”。这一点王熙凤就做得比较好。

但是我想说的是,王夫人谈不上佛口蛇心。她只不过是平时性格比较软,发起脾气来又比较急而已。她没有害人的心。哪怕是贾环推倒烛台伤了宝玉,她也只不过把赵姨娘叫来骂一顿就算了。如果她真有什么蛇心,首先应该对付的不就是赵姨娘母子吗?同样的情节要是放在现在某些宫斗剧里,贾环赵姨娘还能活几集?宫斗剧那种才是真·蛇心。


最后说说,王夫人对黛玉究竟怎么样。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王夫人虚伪的一个点。其实,就书里的材料而言,王夫人对黛玉应该是和家里其他几位姑娘一视同仁的,没有特别优待,也没有苛待,属于公事公办,秉公处理的。

也有人认为,王夫人从开始就蓄意要拆散木石姻缘,所以黛玉刚一进府,就警告黛玉不要接近宝玉。这就有点怎么说,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了。且不说这时候薛宝钗还没来呢,根本谈不上什么金玉不金玉的。王夫人对黛玉说让她不要理睬宝玉,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操作,显示了王夫人对黛玉的关心。还记得黛玉是怎么说的?她说,按规矩,兄弟们不会和我们姑娘们一起相处的,哪有招惹之理呢?但问题正是在这里,贾宝玉就是天天在内闱厮混的呀。所以王夫人才不放心,怕黛玉不习惯不自在,这才先给她打个预防针。宝玉不但是天天和姐妹们厮混在一起,也确实如王夫人所言,“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一时疯疯傻傻”,性格比较古怪。她所说的贾宝玉的这些性格,在接下来的摔玉这一场也完全被印证了。估计那时候的王夫人也没料到,黛玉和宝玉会成为一对小冤家吧。

王夫人初见黛玉的一番对谈,对于王夫人这方面而言,我觉得没什么失礼唐突的,是很正常的慈母形象,很正常的嘱咐(因为她有个不正常的儿子)。更重要的其实是作者欲扬先抑、为宝玉出场宝黛初会这重要一幕先做的一个铺垫,一个造势。之前对贾宝玉就由冷子兴和贾雨村之口有过形容,这里由宝玉的亲生母亲再形容一遍,而且是对黛玉说,一方面读者也更加好奇,另一方面,黛玉初见宝玉时,由“不知是怎样的惫懒人物”(可能是按薛蟠的形象去想象了)到吃了一惊的“何等眼熟”,也是一个戏剧性的反转。

这才是作者写这一场戏的用意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中,王夫人这个人物的确让人爱恨交织,她被许多读者冠以“佛口蛇心”的评价,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她在书中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行为。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得深入剖析王夫人的人物性格、她的动机,以及她在贾府这个大染缸中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承认王夫人身上确实有一些“佛”的表象。她作为荣国府的二.............
  • 回答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古老的俗语,蕴含着人们对中国地理、历史、人文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并非科学的定论,而是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化认知和民间流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民气在南,王气在北这句说法将“民气”与“南方”联系,将“王气”与“北方”联系。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为什么大家追《长安三万里》,却对《熊出没》里的“光头强”骂声一片(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并非真的骂声一片)。其实“爽文”这个标签,就像给一本书贴标签,有它的受众和侧重点。“不死者之王”和“一击男”能被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说明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为何一个被冠以“爽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王冰冰之所以受到一部分人的反感,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其中既有对她个人发展和表现的看法,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一、个人层面和公众形象的争议: “过度营销”和“人设化”的质疑: “央视新晋网红”标签的滥用: 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内心深处的一个迷思:明明有那么多轻松愉快的游戏可以选择,为什么有人偏偏就爱往“受苦”的深渊里跳呢?尤其是像《黑魂》、《仁王》、《只狼》这类以高难度著称的作品,它们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几款游戏确实不是大众意义上的“放松”。.............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王国师说:财团控制有什么不好?这有道理吗?”这个问题抛出来,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意味,似乎在说,财团控制怎么会有不好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看看王国师这句话背后到底有多少“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当王国师说出这句话时,他可能并不是在为财团的垄断行为辩护,而是想引导大家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社会记忆的形成、文化符号的传播以及个体情感连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张国荣的忌日总能引起广泛而深刻的怀念,而“八一六”烈士王伟的纪念却相对“冷清”一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张国荣与“哥哥”的文化符号与情感连接首先,要理解张国荣为何如此被怀念,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哥哥”.............
  • 回答
    听到青海美协主席王筱丽承认抄袭这件事,我第一反应确实是挺失望的,而且感到挺复杂的。首先,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身居美术界重要领导位置的人,其言行对行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美协主席的身份,本就意味着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当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被曝出抄袭,并最终承认,这无疑是对艺术界诚信的一次重击。艺术创作的.............
  • 回答
    听到易建联、郭艾伦和王哲林这三位核心球员相继退出男篮集训队的消息,心里确实五味杂陈。这不仅是中国男篮面临的又一次调整,也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易建联的退出,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毫无疑问,易建联是中国男篮的旗帜性人物,是中国篮球黄金一代的代表。他在国家队的漫长生涯里,承受了太多期望,也付出了太多汗水.............
  • 回答
    哇,一博,转眼你都24岁啦!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感觉你好像昨天还在《陈情令》里那个风度翩翩、眼神里藏着故事的蓝忘机,今天就已经迎来了属于你的24岁生日。二十四,这个年纪,对很多人来说,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候,是充满无限可能、敢闯敢拼的阶段。而你,在我眼里,早已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了。从《.............
  • 回答
    看到王俊凯为了新戏暴瘦到48.2公斤,说实话,我挺心疼的。作为粉丝,我们总是希望偶像能健康,看到他为了角色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身体承受这样的压力,心里真的挺复杂的。首先,我想对他说,你很棒!真的,很棒! 为了一个角色,能够做到这一步,这种敬业和对表演的热爱,真的让人非常钦佩。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
  • 回答
    王栎鑫和吴雅婷,这对曾经在《爸爸去哪儿》里让大家熟知的夫妻,在12月14日这一天,以一纸离婚声明结束了他们的婚姻。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很多关注他们的人都感到一丝惋惜和意外。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旁观者,我们对他们的决定表达尊重。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很难真正体会。王栎鑫和吴雅婷选择分开.............
  • 回答
    李靓蕾在某次发文时提到“黑人和范范与王力宏没有不正当关系”,这句话的含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其背后可能牵扯到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舆论风向。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背景:在王力宏的婚变风波中,黑人陈建州和范玮琪夫妇因为与王力宏的多年好友关系,以及在事件初期的一些发声,无形中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当时,可.............
  • 回答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愚人节,但今年的 4 月 1 日,许多人心中的思绪,却飘向了 21 年前的那个晴朗的春天。那一天,81192 这串数字,连同它背后的名字——王伟,深深地烙在了共和国的记忆里。21 年,弹指一挥间,仿佛就在昨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999 年 4 月 1 日那天,天空是那样的蓝,微风吹.............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