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新出现了哪些广为流传的谣言?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辟谣?

回答
2021 年,网络世界依然是谣言的温床,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其中,有几则谣言在当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有一些辟谣案例让人印象深刻,仿佛在提醒我们保持一份清醒。

广为流传的谣言:

“新冠病毒来自实验室泄露”的阴谋论: 这一点应该是 2021 年最持续、最深入人心的谣言之一。虽然科学界一直在努力探究病毒的起源,但“实验室泄露”的说法,特别是与某些特定国家或机构挂钩的阴谋论,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影响了公众对疫情的认知,甚至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和歧视。各种未经证实的“证据”被挖掘和传播,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让事实的探寻变得异常艰难。

“疫苗有严重副作用,致人死亡”的恐慌论: 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关于疫苗副作用的担忧和谣言也随之而来。诸如“接种疫苗后会变成丧尸”、“疫苗含有芯片”之类的耸人听闻的说法层出不穷,给疫苗接种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这些谣言往往截取个别不良反应事件,放大化处理,忽略了大规模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所显示的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某种食物或药物可以预防/治疗新冠”的偏方论: 从某种含氯消毒剂的“奇效”,到各种被奉为“神药”的民间偏方,2021 年也不乏这类谣言。这些信息往往利用人们在疫情下的焦虑心理,打着“天然”、“祖传”的旗号,诱导人们放弃科学的治疗方法,转而尝试无效甚至有害的“偏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境外势力操纵国内疫情”的政治谣言: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一些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谣言也浮出水面。这些谣言将疫情的出现或蔓延归咎于特定的国家或势力,试图煽动民族情绪,转移视线。它们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却能在特定群体中引起共鸣,加剧社会对立。

令我印象深刻的辟谣:

要说令我印象深刻的辟谣,“新冠疫苗会影响生育能力” 这个谣言绝对榜上有名。

这个谣言的传播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却又极其具有破坏性。它没有像“丧尸论”那样听起来离谱,反而披着一层“科学”的外衣,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生殖医学概念,让许多年轻的、有生育计划的夫妇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尤其是在一些女性为主的社交圈子里,关于“打了疫苗卵子就没了”、“未来生不出健康宝宝”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

为什么这个谣言如此具有穿透力?我想原因有几个:

1. 目标群体敏感: 生育是关系到个人和家庭未来的重大议题,触及了人们最根本的生存和繁衍的本能,自然更容易引起高度关注和恐惧。
2. 科学解释的难度: 疫苗的研发机制、病毒的侵入方式,以及这些与生育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来就需要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才能理解。谣言者往往会故意简化或歪曲这些科学原理,用一些笼统模糊的词汇制造恐慌。
3. 缺乏权威信息的及时触达: 在谣言刚出现时,很多公众对于疫苗的了解并不深入,权威机构的科普信息可能还没有足够及时、有针对性地到达那些最焦虑的人群。

这个谣言的辟谣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当时,很多权威的医学专家、生殖医学机构,以及一些专业的科普博主,都非常积极地站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科学数据,一点点地去拆解这个谣言。

他们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这是假的”,而是:

解释疫苗原理: 详细说明 mRNA 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原理,强调它们不会直接影响 DNA,也不会进入细胞核,更不会改变人体的遗传物质。
引用真实数据: 引用了大量在疫苗试验和接种过程中对参与者生育能力进行监测的数据,包括怀孕率、新生儿健康状况等,用事实说话,证明疫苗并不会导致生育能力的下降。
对比病毒影响: 强调新冠病毒本身对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指出相比病毒的危害,疫苗的安全性更高。
澄清误读: 针对谣言中出现的“抗体攻击生殖系统”等错误说法,进行科学的解释和纠正。
心理疏导: 有些专家还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理解人们的担忧,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大家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我记得有位生殖医学专家,通过制作一系列短视频,用动画演示的方式,非常直观地解释了疫苗的运行机制,以及为什么不会影响生育。他甚至还分享了自己身边一些医护人员在接种疫苗后顺利怀孕的例子,这些真实且有温度的案例,比冷冰冰的数据更能打动人。

这次辟谣让我学到了很多:

谣言的生命力在于利用人性的弱点,而辟谣则需要坚持科学、耐心和同理心。
权威的科学声音需要更主动、更形象地传播,才能有效对抗网络上的噪音。
面对不确定性,保持质疑精神是好的,但更要学会辨别信息来源,寻找可靠的信源。

2021 年的谣言潮,就像一场无声的心理战,考验着每一个网民的辨别能力。而那些积极、专业的辟谣者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走向理性的一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结一下我2021年在知乎上辟过的谣吧(有一些回答倒也不算是谣言只是有人怀疑,容易催生谣言或者背地里真有很多人信,也当做谣言一起放上来了)


1月8日:长沙 22 岁女子长期过量喝奶茶进ICU,血糖值过高,血液呈乳白色几乎变「甜饮」,奶茶喝多少会有危险?

辟谣:该女子很可能患有一型糖尿病,本身有糖尿病的情况下大量喝奶茶导致了酮症酸中毒,奶茶不是导致其进ICU的根本原因,血液呈乳白色也不是糖多而是脂肪多。


1月8日:为什么牛奶是寒性的,羊奶却是温性的?

辟谣:因为都是瞎说的


1月25日:南宁一女子 5 天吃 6 斤车厘子中毒,一夜「血便」 20 多次,吃车厘子过量有什么危险?

辟谣:这是2019年的旧闻,被媒体当做新闻重发了,信息还写错了。而且就2019年的事件来说,所谓的血便,也只不过是车厘子中的红色色素导致的假象,王女士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急性肠胃炎而已。


1月29日:这是超市里买的生菜,清水洗后剩下的水,这水里是什么?这样的生菜还能吃吗?

辟谣:这样的生菜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题主说的资本的阴谋,只不过是植物叶片表面自己分泌的蜡质而已,很常见。


2月20日:如何评价李国庆嘲西贝馒头定价策略傻,称「富人不吃主食」?哪类消费者会买近 20 元一个的馒头?

辟谣:李国庆可能是被碳水有害理论给骗了,营养师温馨提示:再有钱也要吃主食。只不过应该避免过于精细的主食,而多吃全谷物、薯类、豆类等粗粮。


2月4日:可以每天吃点红酒吗,红酒可以助眠吗?

辟谣:酒精是一类致癌物,使用任何酒类助眠都是弊大于利,不提倡。


2月8日:超市20元一只的烤鸡能吃吗?

辟谣:有人担心烤鸡太便宜了不安全,其实现代养殖肉鸡本身就长得快,成本低,20元一只的烤鸡是正常价格。但超市烤鸡存在调味过重的问题,不算太健康。


2月25日:为什么超市买的牛奶比牧民直接出售的牛奶寡淡,是否有被提取或部分提取黄油的可能呢?

辟谣:包装UHT奶有两个关键工艺会影响牛奶的口味口感:一是脱气,二是均质。均质让脂肪和蛋白质分子变小并且均匀分布,脱气去除了牛奶的腥膻味,所以喝起来清淡得多。


3月16日:如何看待澎湃315调查:“放两个月不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

辟谣:该新闻存在夸大危害、以偏概全、引导式采访、证据不足等问题。实际上沃柑是耐贮存的水果,树上保鲜可达5个月,采后不经任何处理常温下可存放1个月以上。如需延长保鲜期,可采摘后经过洗选加工环节,洗选常规使用的抑霉唑、咪鲜胺等均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登记注册的保鲜剂,规范使用进行果品保鲜,对食用者健康不构成影响。


3月21日:空气炸锅会致癌是真的吗?

辟谣:不能怪空气炸锅,而是但凡高温煎炸的食物都可能有致癌物丙烯酰胺。空气炸锅由于减少了脂肪的使用,以及温度稳定、没有明火、油烟较少,所以还是相对健康的烹饪工具。


5月1日:市场上卖的牛奶都是兑水的吗?

辟谣:但凡包装上写着【纯牛奶】或者【鲜牛奶】【巴氏鲜牛奶】字样的奶,配料表都有且只有生牛乳一种原料,国家规定不允许兑水,也不允许添加任何其他原料。包装牛奶的味道喝起来的确更清淡,那是工艺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兑了水。


5月28日:使用料理包成外卖普遍现象,部分成本低至 3 元,保质期长达一年半。你能接受这样的外卖吗?

辟谣:很多人担心料理包有防腐剂不安全,其实,料理包采用速冻技术或者类似罐头的高温灭菌+密封处理,不需要防腐剂也能长期保存,成分和自己做饭差不多,安全性也比许多小餐饮店更高。料理包的缺点在于高油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


6月5日:如何看待男子每天 8 颗维生素吃出肝衰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维生素吃多少量合适?

辟谣:该男子已经53岁了,本身就有脂肪肝,自行把原来一天1颗的复合维生素,加大到一天8颗。普通人只要按照医嘱或者说明书补充维生素,是没问题的。


6月10日:环球旅行冒险家谷岳呼吁中国人少吃海鲜,吃海鲜真的会耗尽世界鱼类资源吗?真的有必要少吃海鲜吗?

辟谣:从健康角度来说,中国人应该吃更多海鲜: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水产摄入量没有达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应该适当增加。


6月28日:食用冰镇西瓜或「引发胃损伤」,你怎么看待?夏天有哪些东西推荐食用?

辟谣:西瓜的「寒凉属性」是伪科学,文章建议把西瓜放置到室温再吃更是有违食品安全。吃冰西瓜肠胃不舒服的真实原因可能是本身患有肠易激综合征/西瓜上细菌过多/果糖不耐受。


7月12日:如何看待实验「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隔夜的冰西瓜你还会吃吗?

辟谣:是否隔夜并不是判断西瓜能不能吃的黄金标准,西瓜是否变质跟环境中的微生物、温度、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8400个细菌也要看是否是致病菌。


7月27日:武汉一爹爹吃隔夜菜引发急性肾衰竭,如何有效劝阻老一辈不要吃隔夜菜?

辟谣:新闻原标题《只是吃了盘隔夜菜,竟让爹爹肾衰竭》,事实是:一位「70岁,并且本来就有基础疾病的老大爷」,吃了「可能没放冰箱被致病菌污染的」隔夜菜,「上吐下泻三天不就医,严重脱水」,最后导致急性肾衰竭。还是那句话,食物能不能吃的重点不是隔夜不隔夜,而是有没有遭到致病菌污染。


8月6日:如何看待科技部网站刊文「过量喝咖啡会减少大脑容量」,并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辟谣:该研究指的过量喝咖啡是一天6杯以上,并且研究只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普通人一天一两杯咖啡并不算过量,无需担心。


8月17日:29 岁女生被诊断为爆发型糖尿病住 ICU ,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辟谣:该女生本身患有暴发性一型糖尿病,含糖饮料并不是导致进ICU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本身才是,而糖尿病发生是跟多种因素相关的,非常复杂,不能全怪含糖饮料。


8月20日:小伙贪吃冰西瓜进 ICU,患急性重症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水果吃多少最合适?

辟谣:新闻显示该小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胰腺炎】【高血脂症】才进的ICU,不是冰西瓜的锅。


9月5日:福寿螺能吃吗?

辟谣:大部分人认为福寿螺完全不能吃,实际上福寿螺只要彻底煮熟是可以吃的。好不好吃则是另一个问题。


9月23日:怎么看待浙江大学医学教授沈岳良说吃五花肉不长胖,只有吃米饭才长胖?

辟谣:又是标题党断章取义,沈教授明明说的意思是——五花肉吃多了不好,但是很多人为了减肥就完全不吃肉了,这是不对的,你吃糖也会长胖,油和糖吃多了都长胖,关键是量的问题。


10月8日:武汉一女子长期吃隔夜菜吃出重度贫血,为何会这样?吃隔夜菜还可能有哪些危害?

辟谣:该女子诊断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造成这种情况的真实原因是长期营养不良,吃肉太少,而不是隔夜菜。


10月15日:配方奶粉用骨头汤冲会更有营养吗?

辟谣:配方奶粉乖乖的按照说明用水冲就可以了,别整其他幺蛾子。骨头汤本身就没什么营养,奶白色的汤里没有多少钙和蛋白质,有的只是大量乳化的脂肪。


11月4日:现在什么都是速成,我们吃的蔬菜,鸡鸭鱼肉,牛羊猪肉都是速成,没有多少营养,为什么相关部门不好好引导?

辟谣:速成是科学育种和科学养殖(种植)的结果,速成不代表不安全和没营养。


11月19日:15 岁少年每天 1 瓶可乐突发脑梗死,长期喝可乐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如何判定适度的标准是什么?

辟谣:事实是15岁的小周本身就「已达到肥胖标准,且空腹血糖偏高,糖化血红蛋白处于临界值」而且是在跑步的时候发生的中风。虽然可乐等含糖饮料并不完全无辜,但这种简单的归因只会让人忽略了其他危险因素,这类新闻对提高大家的健康素养而言有害无利。



好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点赞,2022年我也会积极辟谣的,欢迎多邀请我回答关于营养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健康类问题~


PS:发现了吗,2021年的大部分谣言,来自本该承担辟谣任务的媒体

user avatar

2021年遇到过的一大半中介都跟我说:有单子一定会找你。

user avatar

2021年科学这块的媒体宣传其实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夸大事实,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mRNA疫苗“影响人的遗传物质”,合成淀粉最重要的是“淀粉”,父亲自制基因治疗药“感天动地”,外涂A醇浓度越“高”越有效,“活体机器人”“生娃”了,诺西那生70万降到3万是“医保的力量”,无刺鱼将“走向餐桌”……

来个“大新闻”和来个“正确的新闻”,究竟度在哪里,这是传播学应该考虑的事。但有些新闻的错误传播会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比如自制基因治疗药,让人觉得基因治疗门槛极低,实际上自制药打进身体很容易死人。今年年底,辉瑞的DMD基因治疗临床就打死人了,这还是大药企的正规临床,尚且死人。民间自制成功概率又有多大?

这类新闻宣传要谨慎。宣传得不对,还不如不宣传,看起来就像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2021年1月:

如何看待美国一药剂师故意破坏 570剂mRNA新冠疫苗?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新冠mRNA疫苗还是新事物,会不会有害?药剂师愤而破坏mRNA疫苗,让大家别用这些“坏东西”。
有人提到:“中国用的是灭活疫苗,效力低但是危险性也较低;但美国用的是mRNA疫苗,这种疫苗毕竟是将活性遗传物质注入体内,可能造成的危害远大于普通疫苗。”

mRNA确实也算遗传物质,但它半衰期极短,很安全。

新冠RNA疫苗是将新冠病毒S蛋白(Spike protein)的mRNA装载到脂质体中,通过注射进入人体细胞。mRNA翻译成新冠病毒S蛋白,被抗原递呈给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反应,产生新冠病毒结合抗体或中和抗体。后续真正的新冠病毒感染人体,抗体把S蛋白结合或中和掉,避免感染。

新冠病毒确实是ssRNA正链病毒,但只放入S蛋白的mRNA,而非病毒完整mRNA,并不会产生完整病毒,不用担心产生全病毒的风险。

到了年底,现在再看年初对mRNA疫苗的评价,真香。

--

2021年9月:

我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这一突破对当下及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

所有媒体看到“淀粉”就高潮。粮食啊,这是粮食啊。

唉……整个工作最重要的是从1C合成到G6P(葡萄糖-6-磷酸),而不是G6P变成淀粉啊。

我甚至觉得,从G6P做到淀粉,就是为了迎合制造个大新闻,但实际上合成路线的前几步从1C合成到G6P更不容易,而且G6P本身就可以作为能量使用了,但全网媒体都在吹淀粉本身。我不知道吹不到重点上,科研人员看了是觉得高兴还是难过。

--

2021年9月:

如何看待一个父亲为孩子生命铤而走险自制药品,自制药有哪些风险?该如何面对罕见病?

媒体宣传爸爸自己研究基因治疗救儿子,感天动地。

基因治疗要谨慎,用AAV9把Atp7a递送到小孩全身,AAV工艺不好,给完药很容易死人。

今年大药企辉瑞的DMD基因治疗就死人了,正规药企正规临床尚且死人,更别说自己搞的基因治疗药了。

AAV递送给药免疫原性很强,这位爸爸的基因治疗药就是给个DNA序列,公司合成并包装成科研级别的AAV。这种版本的AAV,高点的剂量打小鼠都会死,更别说免疫反应更强的人。

--

2021年10月:

长期用 a 醇真的对皮肤好吗?

这个不是媒体宣传有问题,而是10月份某大厂出了0.25%A醇,我媳妇儿要买。我觉得大厂都宣传高浓度A醇,这种趋势有问题。愤而写下了这个回答。

不要被误导,不要追求A醇浓度,具体来说:

1.维A机理:维A类产品通过各种维A衍生物转化成维A酸,或者直接由HPR激活细胞内蛋白,从而激活或抑制DNA基因表达,进一步激活细胞。

2.维A不只是浓度,也要看稳定性:维A类产品稳定性很大程度上由产品配方和包材决定,真空包装或独立小包装能维持VA稳定性。

3.维A不只是浓度,也看维A利用率:可以使用促渗剂提高维A利用率,用维A boost提高维A功能。

4.维A副作用很大,外用VA产品甚至药品,先考虑安全性,其次才是功效。要求浓度必须在0.15%以上的科普答主怕是不知道 浓度×体积=用量?这种A醇高浓度趋势就是被这样带坏的。

不要追求高浓度A醇。

谨慎使用A醇衍生物HPR。

有兴趣的看本书《生活中的毒理学》,刷新认知。

--

2021年11月:

科学家用青蛙基因创造的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生娃」了,是什么原理?这项技术有哪些应用场景?

“活体机器人”,“生娃”,媒体太能写宣传稿了。

没那么神,根本不是“生娃”。这里的生物机器人实际就是非洲爪蟾干细胞培养出的类器官,运动时把培养皿里的散装干细胞堆到一起,散装细胞黏连产生新的类器官。

不算生娃,最多就是搓丸子。

--

2021年12月:

为什么药企宁愿 70 万一针的诺西那生被降成「地板价」也要进医保?

诺西那生70万的天价药,降到3万一年也要进医保。媒体觉得,中国医保谈判能力极强。

但实际上,诺西那生有两个竞品药,还没进中国市场的Zolgensma和已经进中国市场的Evrysdi。诺西那生相对于另两个药,没有明显优势。

诺西那生这次大打价格战,直接降价到3万,尤其对于诺西那生的竞品Evrysdi是极大打击。所以不只是中国医保小姐姐砍价能力强,更要注意这是商业策略。

--

2021年12月:

华中农业大学找到了控制鱼刺的基因,能大量减少鱼刺并保持肉质,这背后有哪些科学原理?你愿意尝试吗?

华中农业大学做了条Runx2b敲除的斑马鱼,没有鱼刺。无刺鱼对吃货来说是重大突破,我们快吃上无刺武昌鱼了。

但实际上媒体都不知道敲的是Runx2b,这个基因是骨发育的主效基因,从华农的专利来看,鱼骨发育有些异常,这样的无刺鱼有可能运动能力不强,不一定能长大长肥,离工业化生产有很远的距离。

上餐桌?八字没一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 年,网络世界依然是谣言的温床,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其中,有几则谣言在当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有一些辟谣案例让人印象深刻,仿佛在提醒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广为流传的谣言: “新冠病毒来自实验室泄露”的阴谋论: 这一点应该是 2021 年最持续、最深入人心的谣言之一。虽然科学界一直在努力探究病毒.............
  • 回答
    bilibili 在2021年四月新番中开始出现“登记号”,这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将其解读为日本动画引进政策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登记号”是什么?首先要明确,“登记号”并不是一个官方统一的说法,大家通常指的是在番剧信息页面上出现的一串.............
  • 回答
    关于“2021年新高考江苏神话崩塌”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对江苏高考模式的长期观察、对新高考改革背景的理解,以及对“神话”一词内涵的界定。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江苏高考神话”,主要指的是在旧高考模式下,江苏省通过其独.............
  • 回答
    嘿,高考志愿这事儿,对咱们来说绝对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儿,尤其是2021年的新高考,变化不少,填报起来可得比以往更上心!别急,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怎么把这志愿填得妥妥当当。 啥是新高考志愿填报,跟以前有啥不一样?首先得明白,新高考跟旧高考最大的不同在于“选科”和“志愿模式”。 选科组合是基础: .............
  • 回答
    2021年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20年全年,是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相互关联,反映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公共卫生问题。一、2021年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20年全年的原因分析:尽管2021年疫苗开始大规模接种,但死亡人数的增加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与.............
  • 回答
    2021年新高考Ⅱ卷漫画作文:“人”字谈人生——一场关于生命的思考与叩问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以一个简单却充满哲思的“人”字为题,引发了考生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这幅漫画,通过两个笔画的交错,形象地勾勒出了“人”这个字的构成,同时也暗示着人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人、与世界紧密相连。它没.............
  • 回答
    说到2021年的新番动画,这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幸福的问题,因为那一年佳作实在太多,要从中挑出TOP10或者所谓“三巨头”,真是比看漫画还要纠结。不过既然问了,我这个老二次元就实在地说说我的看法,也尽量不让我的话显得那么“程序化”。我个人的2021年新番“三巨头”,如果非要选的话,我会倾向于以下三部,它.............
  • 回答
    2021年新高考8省分数线:迷雾下的志愿填报2021年,对于参加新高考的8个省份(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重庆)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和未知的一年。新高考模式下,考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理分科,而是拥有了更多的科目选择权,这极大地丰富了考生的选择面,但也给志愿填报带来了前所.............
  • 回答
    蒙牛在2021年选择肖战作为新代言人,这无疑是一个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商业决策。对于这个决定,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并尝试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考量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品牌选择代言人的逻辑:肖战的商业价值与蒙牛的需求首先,我们要理解品牌选择代言人的基本逻辑。品牌方选择代言人,通常是为了借助代言人.............
  • 回答
    2021 年十月,动画的银河系迎来了一批璀璨的新星,也点燃了许多老牌IP的新篇章。作为一名资深的动画爱好者,我来为大家盘点一下这个季度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精彩之作,让你在追番的海洋里不再迷茫。首先,让我们聚焦那些“必看”级别的大热门: 《咒术回战 2nd Season》: 这部无需多言,第一季的火爆.............
  • 回答
    2021年7月新番的整体质量嘛,我觉得可以这么说:不算特别“高”,但绝对不乏亮点,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着相当不错的表现。 要想详细说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从数量上看,7月新番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每年夏天档期,动画公司都会卯足了劲推出新作,而2021年的7月也不例外。各种题材都有涉猎,从大家.............
  • 回答
    2021年七月新番的整体质量,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爆款迭起,整体稳健,但缺少现象级霸权”。用“爆炸”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亮点作品的出现(“小爆款迭起”)虽然没有像某些季度那样出现一部所.............
  • 回答
    2021 年一月,一部名为《无职转生~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以下简称《无职转生》)的新番动画横空出世,立刻点燃了无数观众的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作品褒贬不一的激烈讨论。说实话,想当初我也是被那铺天盖地的宣传和高质量的 PV 给吸引过来的,而真正看完第一季,我的感受只能用“复杂”两个字来形容.............
  • 回答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语文作文题目,围绕“强弱的辩证关系”,无疑是给广大考生抛出了一个极具思辨性和现实意义的“考题”。这个题目不算惊世骇俗,但其深度和广度却能轻易筛选出那些真正具备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学生。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题目,它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更引导他.............
  • 回答
    2021 年四月新番的延期播放,这可真是一件让人又爱又恨的事情。爱的是,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作品,或许能看到更精良的画面,更流畅的剧情。恨的是,那些期待已久的作品,就像是你本来约好了心仪的人见面,结果对方说“临时有点事,改天吧”,那种焦急和失落,可真是让人有点抓狂。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见证了这场“迟到.............
  • 回答
    2021年4月新番:B站的“断舍离”与“怀旧风”背后2021年4月,一批老观众可能在打开B站时,感受到了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气息。往年百花齐放的新番列表,今年似乎少了几分热闹,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怀旧”与“精选”的混合体。B站四月新番数量的“大幅下滑”,以及奥特曼系列和大量已完结经典动画的加入,并非偶然,.............
  • 回答
    关于当前坦克发展中“机动力、防护力、火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以及像豹1这类防护薄弱的“裸奔车”是否会成为2021年之后的新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现代坦克的设计理念、战场环境以及技术发展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来谈谈“机动力、防护力、火力”这三大要素在坦克设计.............
  • 回答
    2021年中国海军新接收舰艇总吨位达17万吨,这一数据体现了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进展,反映了其在规模、技术、战略部署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 一、数据背景与统计范围1. 统计范围 17万吨的总吨位涵盖各类舰艇,包括但不限于: 水面舰艇:如航母、驱逐舰、护卫.............
  • 回答
    2021年之内的确诊数字,尤其是美国新冠累计确诊人数破亿这个话题,在当年年初的时候,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2021年之内美国的确诊人数是否会破亿,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要知道,2020年底,美国的新冠确诊总数已经非常庞大了,接近2000万人。那么,从2000万人到1亿.............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白金终局》是2021年10月播出的一部动画作品,关于为什么在当时没有看到汉化组压制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1. 作品本身的受众和热度考量: 原作知名度与潜在观众: 《白金终局》的原作漫画是由大场鸫和小畑健创作的,他们就是《死亡笔记》和《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