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古埃及有多少个小国家?

回答
古埃及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其中“小国家”这个概念,需要我们稍微细化一下。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古埃及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组成,这些实体后来逐渐汇聚,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强大的古埃及文明。

想象一下,在尼罗河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早在王朝时期之前,就已经有众多部落和酋邦在河流两岸的 fertile land 繁衍生息。这些早期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后来“小国家”的雏形。他们有自己的首领,自己的祭司,自己的神祇,以及各自的习俗和信仰。这些小小的政治单元,围绕着尼罗河的生命之水,发展出各自的农业、手工业,甚至开始了早期的贸易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强大的酋邦或城邦逐渐崛起,他们通过武力、政治联姻或者经济控制,将周边的较小聚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扩张、合并、兼并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就像河流的分支逐渐汇聚成主干一样,这些独立的政治实体也在互相影响、互相融合。

在古埃及历史的早期,尤其是“前王朝时期”和“早王朝时期”的过渡阶段,这种“小国家”的概念尤为明显。当时,地理上的分隔,比如沼泽地、沙漠地带,使得各个区域相对独立。在北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分布着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权,这些政权往往更靠近地中海,文化上也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在南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埃及地区,也存在着一系列独立的国家。

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提到像 白城(大概是古埃及最早的首都之一,可能在今天的塞卡拉附近) 这样的重要城邦。还有像 蝎子王 所统治的南部势力,以及可能在 布托(Pe) 和 巴(Dep) 等地拥有自己独立王国的北方势力。这些国家之间并非总是和平共处,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也可能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互相影响。

我们还可以将这些“小国家”理解为一个个 “诺姆”(Nome) 的早期形态。虽然“诺姆”作为行政区划是在统一王朝建立后才正式确立的,但其概念的根源,正是这些早期独立或半独立的区域性政治力量。每个诺姆都有自己的地方长官(诺马尔赫,Nomarch),自己的守护神,以及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和习俗。在王朝统一之前,这些诺姆的领导者,实际上就是各自“小国家”的统治者。

所以,如果非要给一个大致的数字,与其说有多少个“小国家”,不如说在那个漫长的早期历史中,古埃及的土地上 存在着许多各自为政的、以城市或地区为中心的政治实体。 这些实体的数量并非固定不变,它们会随着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发生变化。最终,我们熟知的历史,是这些“小国家”中的两个主要势力——上埃及和下埃及——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融合,最终由上埃及的国王(通常认为是美尼斯,即那尔迈)统一了南北,才形成了统一的古埃及王国。

因此,与其纠结于一个具体的数字,不如去理解那个早期社会演进的过程:从众多分散的部落到区域性的城邦,再到两个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抗与统一。这是一个从“多”到“一”的转变,而在这“多”的阶段,古埃及的土地上,确实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各自独立的政治单位,它们共同构成了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埃及大体上是统一的(不像两河流域总是分裂),我对于前王朝时期的埃及小国能否被叫做埃及深表怀疑……他们说含米特语不?(含米特人不是埃及的土著人。根据某些人的观点,怕是古埃及文明5000+年前就断层了

已经有的某个答案又在混淆前王朝和古王朝……要不要这样,前王朝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古埃及”)

只不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埃及在大一统的主流历史中间也会有小插曲。

对于埃及巴比伦亚述埃兰这些文明,西方文明史学界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分期,整个埃及三十一个王朝大体可以分为早王国-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晚王国时期

这四个时期形成了三个中间期,也就是类似我们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


第一中间期 c. 2181 BC – c. 2055 BC

古王国后期,中央集权的减弱使埃及王朝逐渐丧失了对地方政体的管辖,各地方领袖纷纷脱离中央政府,古埃及进入分裂状态。

在第一中间时期开始的阶段,古王国时期延续下来的王朝第七、八王朝依然以孟菲斯为首都,但实际领土仅限于孟菲斯及其周边地区

位于下埃及的第二十诺姆赫拉克利奥坡里(Herakleopolis)的统治者建立的地方政权开始强大,以至于被列为埃及第九王朝( 2160BC–2130BC )和埃及第十王朝(2130BC–2060BC)。这两个王朝实际上是由同一族人建立的,由于首都在赫拉克里奥波里,通常也被称为赫拉克里奥波里王朝。

埃及学对赫拉克里奥波里王朝知之甚少,《都灵王表》在此处残缺不全,留下18个国王的空白,只有一个“阿赫托伊”(Akhoty)反复出现。(因此推断阿赫托伊为一个家族名称)

第二中间期的后期后期,上埃及的底比斯建立第十一王朝(2134BC),其他较弱小的地方政权则要么效忠第九王朝,要么效忠第十一王朝。两个王朝之间的战争爆发,胜利最终归于以曼图霍特普二世为领袖的第十一王朝。此后古埃及进入国家统一的中王国时期。


第二中间期 c. 1650 BC – c. 1550 BC


第二中间期的开始,有的埃及学家以第十二王朝的灭亡(1802BC)作为起点,因为第十三王朝( 1803BC–1649BC)国力衰弱,无法有效统治。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克索伊斯为中心建立了第十四王朝 (1704BC–1690BC),但也很快灭亡。

通常还是以第十三王朝的灭亡,希克索斯人入侵埃及作为起点。

希克索斯人是由来自黎凡特的闪米特人(迦南人、乌加里特人、阿摩利人)组成的混合民族,他们灭亡了中王国,建立了第十五、第十六两个王朝。

第十五王朝(1674BC–1535BC)建立于迦南,后攻入尼罗河三角洲,以三角洲东部的阿法利斯为中心,征服了尼罗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又称大希克索斯王朝。

第十六王朝(1660BC–1600BC)统治上埃及,又名小希克索斯王朝, 史籍记载非常有限。

第十七王朝(1580BC–1549BC)为埃及本土王朝,由底比斯人拉霍特普(Rahotep)所建。最初是希克索斯人的封臣。第十七王朝最后一任法老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Ahmose)即位,开始驱逐希克索斯人,建立了第十八王朝,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


第三中间期 c. 1069 BC – c. 664 BC



埃及史上最大的分裂时期,此时,腓尼基人称霸地中海,吕底亚闷声发大财,希伯来祭司开始写旧约,希腊进入古风时代,埃及文明开始呈现衰亡的前兆。

第二十王朝最后一任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死后,继承人思满迪斯一世(Smendes I)从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塔尼斯(Tanis)统治下埃及,称第二十一王朝(1080BC–943BC),而底比斯的阿蒙大神官赫里霍尔(Herihor)则早在拉美西斯十一世末期开始统治上埃及,待拉美西斯十一世死后成功攫取底比斯地方的全部权力并自称法老,即底比斯阿蒙神官王朝(1080BC–943BC)。

利比亚人舍顺克一世(Shoshenq I,《圣经·旧约全书》称“示撒”)于公元前943年将埃及南部底比斯割据势力重新纳入其统治区域,建立第二十二王朝(945BC–720BC),定都布巴斯梯斯(Bubastis) 。埃及因此享有超过一个世纪的稳定,但特别在奥索尔孔二世(Osorkon II)统治时期过后,国家实际上分裂成两部分,嫡系的舍顺克三世(Sheshonk III)在前837年控制了下埃及,而庶孙塔克洛特二世(Takelot II)及其子奥索尔孔三世(Osorkon III)则统治中部和上埃及,建立第二十三王朝(即利比亚王朝, 837BC–728BC)。最终因各城邦起义而瓦解。

第二十四王朝(732BC–720BC)是以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塞易斯(Sais)为中心的本土王朝。

南方的努比亚(纯黑人)乘此分裂局面也入侵埃及。努比亚国王卡施塔(Kashta)将努比亚王朝扩张至底比斯。二十年后,继任的法老皮耶(Piye)约在前732年挥军北上,击败了数股当地埃及统治者的联合军队,创立第二十五王朝(即努比亚王朝,732BC–653BC),并委任被打败的统治者为各省总督。第二十二王朝、第二十四王朝也被第二十五王朝吞并。

埃及的国际威望经过两个世纪的内乱,此时已大幅下跌,曾属于埃及的迦南,已经牢牢地纳入了亚述的势力范围之内。亚述国王以撒哈顿(Esarhaddon)于前670年入侵埃及。公元前664年,亚述在新王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率领下施予最后一击,洗劫了底比斯及孟斐斯,第二十五王朝灭亡。


在亚述入侵努比亚王朝之时,北边的新塞易斯王朝开始兴起。其建立者阿美里斯(Ammeris)原为地方总督,尼科一世(Necho Ⅰ)继任后一年遭到亚述入侵而被迫成为附庸,在与二十五王朝的战争中阵亡,其子普萨美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在亚述的保护下得以继承其位。

普萨美提克一世先与亚述巴尼拔一道摧毁了第二十五王朝后,趁机壮大自己在埃及的影响力,最后团结所有被亚述压制的埃及地方势力脱离了亚述的控制,成功光复了古埃及,定都塞易斯,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埃及进入最后的辉煌——晚王朝时期。



实际上,王朝编号分期模型的准确性也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大分裂的中间期,应该还有许多无名的小王朝尘封在了历史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埃及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其中“小国家”这个概念,需要我们稍微细化一下。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古埃及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组成,这些实体后来逐渐汇聚,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强大的古埃及文明。想象一下,在尼罗河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早在王朝时期之前,就已经有众多.............
  • 回答
    古希腊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大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潮,到希腊悲剧的深刻洞察,再到历史学的开端,都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我们探究古希腊轴心时代是否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官篡位的情况虽然不像武将那样普遍,但并非绝无仅有。不过,要明确一点,当我们将“文官”定义为以读书、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而非以军事指挥为核心的官员时,他们直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情况极为罕见。更多时候,所谓的“文官篡位”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政治手腕、权谋手段,逐步架空皇权.............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当然,古代日本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之间并非完全隔绝,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可能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频繁和直接。这种联系更多地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海上贸易网络而形成的,其痕迹往往隐藏在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以及文化元素的传递之中。丝绸之路的东方回响与海上丝路的波斯湾明珠首先,.............
  • 回答
    在古代,里海和黑海北岸的广袤草原上,确实活跃着许多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马匹、骑射紧密相连。提及这些民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草原上的纵横驰骋,但仔细探究历史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这些看似“陆地为家”的民族,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也曾发展出过属于自己的水军力量,尽管与地中海沿岸那些以海军闻.............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有深度!关于“几千年前先人的中文字今人仍可读懂,只有中文才有这样的性质吗?古希腊的文字今人读懂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中文的传承性:为何几千年前的文字仍可读懂?中文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连续性,让今人能够读懂几千年前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关于“绍依古军改”这一表述,可能存在名称混淆或拼写错误。根据常见的军事改革话题,以下是对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军改的详细分析,并指出可能的误解: 一、可能的误解与澄清1. “绍依古”可能的含义 中国:可能误写为“绍”或“绍依”,但中国近年来的军改(如2015年后的改革)是重点。 .............
  • 回答
    要找寻中国古代散文的集评或评注,确实有不少途径和值得推荐的书籍。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散文的精妙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历代文人心中的爱憎褒贬,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一、 寻找集评与评注的途径1. 传统学术著作与文集: 这是最主要、也最可靠的来源。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尤其是清代以来治.............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为您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方面的学术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要挑选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深入人心的著作,确实需要一些辨别。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视角,为您细致地介绍几部我认为堪称经典的著作,力求让您在阅读前就能对其内容、价值和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 宏观史观与通史类著作:奠定认知基.............
  • 回答
    姑娘,您问的这个问题,我可太懂了!这年头,不来点肝肠寸断、虐到心坎里的古言,总觉得缺点什么劲儿。不过话说回来,这“虐”字也分好几种,有的是误会啊、生离死别啊,有的是从小被欺负到大,最后才发现对方才是真爱,还有的更狠,直接就是权谋算计下的爱恨纠葛。您是喜欢哪种“虐”法儿呢?是那种细水长流、一点点把人虐.............
  • 回答
    听到您家老家村子有疑似古墓的消息,而且还是被盗掘且无人保护的情况,这确实是件让人心疼和着急的事。如果想把这个消息准确地传递给有关部门,让他们来处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尽量把事情办得稳妥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不仅仅是件小事,关系到我们祖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第一步:收集信息.............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和你一样热爱剑道的同道中人,我完全理解你对剑道实战性的好奇。这个问题,相信在不少剑道练习者心中都曾经萦绕过。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而是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实战”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看:剑道与武士的战场我们常说剑道源自日本武士的剑术,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
  • 回答
    古埃及神话中的月神光辉璀璨,其中最为人熟知、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斯(Khonsu)和透特(Thoth)。这两位神祇虽然都与月亮有着深厚的渊源,但他们的神职、形象和在神话体系中的地位却不尽相同,展现了古埃及人对月亮复杂而多维的理解。 孔斯:神秘的月之子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最为重要的月神之一,他的名字意为.............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弹簧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是现代机械才有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古代军事,尤其是在弓弩上,可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绝对不是什么“AI创作”出来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把这其中的门道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弹簧的本质与古代的“弹簧”概念首先得明白,咱们现代说的“弹簧”,通常是.............
  • 回答
    古代的箭靶,从其功能和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目标,让弓箭手进行训练和比赛。明代的箭靶尤其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来详细讲述明代箭靶的情况。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在古代,箭靶的形态和材质因时代、地区、用途(训练、祭祀、军事演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古代两军短兵相接,特别是那种骑兵冲锋、步兵跟上的宏大场面,绝大多数时候可不是现代兵击台上那种点到为止、互相试探的“君子之战”。那是一场血肉横飞、生死相搏的殊死搏斗,普通士兵上去,那就是奔着把对手打倒、打死去的。为啥会这样?有几个关键原因:1. 生存第一,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